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孫過庭說的,褚遂良做到了

變起伏於鋒杪

——孫過庭《書譜》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立於永徽四年, 分“序”和“記”。 前面的“大唐三藏聖教序”, 太宗李世民撰文, 駢文, 讀起來琅琅上口, 唐人文章之功力, 可見一斑, 同樣, 《書譜》讀起來也有同樣的感覺。 “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為高宗李治撰文, 文章不遜乃父。 “序”比較安和穩重, “記”用筆較恣肆。

線條最突出的特徵, 是輕靈與跳躍感, 這樣說不太容易搞明白, 即強調筆劃的輕重變化, 用孫過庭的話講是“變起伏於鋒杪”, 這六個大字, 中書令當之無愧。 碑中字很難找到平直的筆劃, 每一筆都通過跳躍的用筆節奏展示筆劃的豐富姿態,

這一點, 隨便找出一個字都可以感受到。 有人說他追求的是“唯美”, 倒也不為過。 我們看“鹿”, 可以想見每一筆的提按動作, 筆劃姿態的豐富。 “昆”也是同樣的效果, “橫折豎”必然要有豐富的節奏變化, 此一筆要高出《陰符經》很多。

所以學褚, 此一特徵不可忽視。

“使轉為情性”, 反之“真不通草, 殊非翰劄”。

——孫過庭《書譜》

楷書用筆, 大的方面有兩種。 一是嚴謹、沉實, 或叫沉著得筆觸。 這一類, 可以想像一下趙孟頫的《膽八碑》、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圖歌》、歐陽詢《九成宮》、鄧石如的大字隸書, 都會有這種感覺。

另一種是輕靈、活潑、流美的筆觸。 《雁塔聖教序》即是此類, 還可以想像一下王羲之的“青李、來禽”小楷書、智勇墨蹟本《千字文》等。

《雁塔》, 雖為碑刻, 但流動的用筆狀態傳達得非常準確, 甚至牽絲連帶都很清晰。 可以想見其書寫速度是比較快的, 點畫起收之間不只是“眉目傳情”, 以至於“勾肩搭背”了。

由於書寫的速度快, 使得有時結構會出現不妥的地方, 同時也少了些平心靜氣的安穩與閑和。 但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禇河南在流美的道路上給我們樹立了典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