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次貸危機十周年 對中國有什麼教訓和啟示?

今年是美國次貸危機十周年, 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和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在博鼇亞洲論壇官方雜誌《博鼇觀察》2017年年會特刊撰文指出, 對比2007-2008年與1929-1933年兩次大的金融危機, 最大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是由高杠杆推動的房產泡沬促成的, 而眼下的中國越來越像那一時期的美國。

陳志武指出,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實際上在2007年就開始了, 當時稱為“次貸危機”。 其背景是, 美國金融機構之前給無償還能力的家庭發放太多不負責任的住房按揭貸款, 他們當時的心態就如這些年許多中國機構和個人一樣,

賭的是只要由杠杆推動的房地產泡沫不破、房價不跌, 那些貸款就不會有問題。

“可是2007年房產價格開始逆轉, 首先觸發的是次級貸款無法償還, 即次貸危機, 後來償還危機逐漸演變, 並在金融體系內擴散。 ”他寫道。 到2008年9月, 華爾街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產導致恐慌遍及全球金融市場, 成為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大規模的金融危機。

2007年次貸危機、特別是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帶來全方位金融危機後, 除了美國政府大力進行干預救市外, 中國、西歐等多國政府都大舉救市。

陳志武稱, 西歐和美國的救市措施基本相似, 保“大而不能倒”金融機構以穩住市場信心, 降息並推出一波波量化寬鬆, 同時推出財政刺激。 雖然美國等政府的救市讓這次金融危機沒有像1929-1933年那次危機那樣傷及社會,

但這些史無前例的救市措施也帶來了後續隱患。

陳志武說, 由於美聯儲通過降息到零和量化寬鬆把金融資產的價格抬高, 以製造財富效應並以此帶動消費需求, 同時財政部則集中精力營救那些金融公司和銀行, 這兩類救市措施都讓那些持有金融資產、持有股票的群體受益。

但是, 只有那些有錢的人才持有股票和其他金融資產, 沒有財富的老百姓則無法從中直接受益。 也就是說, 美國和西歐政府的救市措施從本質上造成了財富差距、收入差距在金融危機期間的進一步惡化。

陳志武表示, 2008年金融危機進入高潮之時, 中國政府的4萬億投資等一系列救市措施比美國、西歐政府的更激烈,

這體現了中國制度的特點。

“通過強化基礎設施投資、強化國企投資, 中國的舉措使那場危機反而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大躍進’。 結果, 不僅中國經濟從危機衝擊裡第一個快速走了出來, 大刀闊斧地增長, 而且也給東南亞等國家的經濟帶來新一輪繁榮。 ”他說。

不過, 他同時指出, 這些強措施也帶來了比美國和西歐更嚴重的後患, 因為那些刺激措施造成了中國債務水準的大幅上升, 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問題更加嚴重, 房地產泡沫、基礎設施泡沫等也都更加突出。

“美國的經歷和教訓應該讓我們看到, 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決定的改革措施必須執行、做到, 因為只有改革才能糾正那些結構性失衡問題,

才能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 ”他寫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