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手織的幸福:張焱和她的黎錦世界

“從來海南的第一天起, 就與黎錦結下不解之緣!”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協會, 常務副會長張焱深情的說到, “飛機一落地,

在機場大廳裡看到盛裝的黎族阿婆在一塊精美的草席上, 僅僅用些竹棍、木刀等工具, 就織出絢麗的錦帛!著實令人震撼!”

自1995年來到海南島, 張焱從認識、喜愛、到癡迷黎錦, 至今已走過20多個年頭。 在此期間她深入海南的五指山, 黎母山、白沙、東方、昌江、樂東等黎族聚居區, 足跡踏遍了黎族的五個方言區(黎族分為五大方言區, 分別為杞、哈、賽、美孚、潤)。 接觸了上百位織錦老人, 向她們潛心學習織錦技藝並記錄、整理。

“我經常帶著米、油住在黎人家裡學習不同的織錦技藝。 最難熬的一關就是蚊蟲叮咬, 而且有的莫名小蟲咬過後紅腫一片, 奇癢無比!癢痛十余日方可退去!在此期間同黎人上山砍竹, 製作織錦工具、下田種稻穀、摘花生、釀甜米酒…… 也同她們一起去貧困的山村免費教當地的村民學習黎錦技藝,

精准扶貧。 ”面前的張焱向記者介紹到, “我發現這些織錦老人雖然織錦技藝高超, 但都是局限于本方言區的技法, 對其他方言區的技法只是耳聞, 無法實際操作。 後經調查研究, 發現這種情況普遍存在的原因就是山區的閉塞和黎族沒有文字記載。 這更堅定了我發掘整理這門藝術的信念!”

據考證, 黎錦起源於3000年前的崖州--今中國海南省南部山區的黎族聚居地。 堪稱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 歷經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 已演化成為一種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形式。

“織錦是我的生活方式, 已經融入到我的血液中。 ”

張焱介紹說, “熟悉黎錦的人都知道, 織錦並不是件輕鬆的事, 特別是採用傳統的踞腰織機, 要席地而坐, 用腰和雙腳用力蹬拉, 撐起整幅織錦。 設計更是複雜, 有些圖案從構思, 繪圖, 到編織完成甚至需要數月的時間, 花費大量的精力, 黎村裡的老人慨歎:‘現在年輕人都去城裡打工, 不想學織錦了。

’我也在不斷地創新, 設計、織出更多符合當下審美的色彩搭配與個性花紋, 我要將這門古老的技藝變得時尚, 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喜歡學習黎錦, 真正的把黎錦傳承下去。 ”

採訪中, 記者感受到張焱對織錦的熱愛, 從始至終她都是開心地織錦, 黎錦有經線, 有緯線, 當她織造黎錦時, 完全沉浸在五彩的黎錦世界中......

張焱的愛人陳先生忍不住說到:“有時候就像著了魔, 一坐下織錦, 5、6個小時不起身, 不吃、不喝!”

“我是一個崇尚自然的人, 自從工業革命後, 我們的生活日益被鋼筋水泥和越來越先進的科技產品所包圍, 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日益變快, 人的內心也的變得浮躁!”張焱說, “我很喜歡一句話‘停一下你的腳步, 等一等你的靈魂。

’我喜歡內心的平靜與淡然。 當我用大自然恩賜於我們的竹、木、棉織出五彩的黎錦時, 內心感到極大的滿足和喜悅!”

人聲鼎沸, 我自巋然不動, 頗有幾分禪意...... 筆者也深深被張焱對生活、對織錦的態度所感動!

遺憾的是黎族沒有文字, 幾千年來, 黎族婦女們只是靠心口相傳, 延續傳承, 這樣造成了有些特殊的工藝及織造方法, 由於沒有文獻記載, 已經或瀕臨失傳。 ”張焱鬱悶的介紹到。 “一直以來我就希望用文字來整理, 歸納, 發掘3000年來這門藝術形式的精髓, 並且我認為只有以著作書籍的形式, 才可銘記先輩們智慧的結晶, 以及將這門藝術傳播給全世界!”

歷經十多年的努力,張焱潛心學習黎錦技藝,已成為黎錦業界中集大成者!就像武俠著作中的郭靖,從師各路門派高手,終獲蓋世武功!黎族織錦的阿姨們都親切的稱她為“當代黃道婆”。

張焱記錄、整理的黎錦織造技法初稿于2010年基本完成,經過數年的完善、審定,即將出版面世!就像張焱所說的那樣,希望這本書能引領大家輕鬆、快樂學習黎錦,使更多的黎錦愛好者受益,將這門擁有3000年歷史的文化瑰寶發揚光大!

歷經十多年的努力,張焱潛心學習黎錦技藝,已成為黎錦業界中集大成者!就像武俠著作中的郭靖,從師各路門派高手,終獲蓋世武功!黎族織錦的阿姨們都親切的稱她為“當代黃道婆”。

張焱記錄、整理的黎錦織造技法初稿于2010年基本完成,經過數年的完善、審定,即將出版面世!就像張焱所說的那樣,希望這本書能引領大家輕鬆、快樂學習黎錦,使更多的黎錦愛好者受益,將這門擁有3000年歷史的文化瑰寶發揚光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