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朝五大東征猛將:蘇定方第二薛仁貴第三,第一位死後國葬墓如山

唐朝曾發動五次東征戰爭, 起於644年, 止於668年, 持續時間長達24年。 唐朝的歷次東征行動和漢武帝平定高句麗一樣, 都是水陸並進, 沒有一次完全單憑陸軍行動, 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 滅高句麗。 但由於唐高宗時期要全力對抗西突厥, 只得將大軍撤出高句麗, 將半島之地全部讓給新羅, 24年征戰, 幾代將士的鮮血都成了過眼雲煙。 儘管如此, 曾經叱吒東征疆場的五大猛將仍然歷歷在目, 他們的功績永遠鐫刻在歷史豐碑上!

第五位:薛萬徹(?-652年), 唐朝猛將, 官至右武衛大將軍, 封武安郡公。 早年與兄長薛萬均同自幽州降唐,

因征討梁師都有功, 授車騎將軍, 隨羅藝四處轉戰其他起義軍, 投入太子李建成幕府, 受其賞識。 玄武門之變時, 率東宮兵馬力戰, 甚至反撲秦王府, 直到李世民派人出示以太子首級, 他才放下武器帶領數十騎逃入南山。 後來唐太宗賞識其武勇, 屢次招撫才複出拜將。 在平突厥、薛延陀部時屢立大功, 648年1月, 薛萬徹任青丘道行軍大總管, 率兵3萬餘自萊州泛海, 渡鴨綠江, 進攻泊灼城, 敗高句麗援軍3萬人, 然後勝利返航。 後因參與謀立荊王李元景為帝被殺, 行刑時劊子手三刀才砍下他腦袋。

第四位:程名振(?―662年), 唐朝開國猛將。 早年在竇建德麾下, 後投李淵, 經略河北。 武德五年(622年), 程名振隨李世民攻打劉黑闥, 因作戰勇猛,

常以少勝多, 劉黑闥把程名振母親、妻子全部殺掉。 武德六年(623年), 程名振活捉劉黑闥被活捉, 親自砍下劉黑闥腦袋祭奠其母亡靈。 李世民召集眾將商議征遼東作戰方案時, 程名振與李世民意見不合, 據理力爭, 李世民生氣也不怕。 李世民氣得臉色鐵青, 但仔細想想程名振言之有理, 便壓住怒火, 說道:“別人看到朕生氣, 都嚇得臉變大色, 程名振一點也不肯讓步, 真是個奇才!”任命程名振為右驍衛將軍, 平壤道行軍總管, 隨軍征伐高麗。 在征伐高麗戰役中, 程名振經常出奇制勝, 以少勝多, 威震遼東, 李世民非常高興, 升他為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 龍朔二年(662年)程名振去世, 贈封右衛大將軍, 諡曰“烈”。

第三位:薛仁貴(614年-683年日), 唐朝猛將, 名禮,

字仁貴。 出身于河東薛氏世族, 在貞觀末年投軍, 征戰數十年, 曾大敗九姓鐵勒, 降服高句麗, 擊破突厥, 功勳卓著, 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經典戰績。 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 封平陽郡公。 永淳二年(683年)去世, 追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第二位:蘇定方(592年-667年), 唐朝猛將, 名烈, 字定方, 以字行世。 十五歲時, 驍悍多力, 膽氣絕倫的少年蘇定方便追隨父親征戰, 先登陷陣, 鄉里依賴他得以安定。 隋朝末年, 投奔竇建德、劉黑闥義軍, 亂世中屢建戰功。 貞觀初年歸李唐, 隨李靖北伐東突厥, 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夜襲陰山一役中, 蘇定方作為前鋒率領兩百名騎兵一馬當先攻破了頡利可汗的牙帳,

為唐滅東突厥立下大功。 顯慶二年, 累功升任行軍大總管, 開始獨當一面, 並以其非凡戰績和正直為人深受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 屢委以重任。 征西突厥, 平蔥嶺, 夷百濟, 伐高句麗, 定方前後滅三國, 皆生擒其主, 將唐朝國土向西開拓至中亞, 向東擴展至朝鮮半島, 為大唐帝國立下不世之功。 先後遷任左驍衛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 封邢國公。 晚年受命擔任安集大使, 全面負責對吐蕃的軍事防禦。 乾封二年去世, 年七十六歲, 追贈幽州都督, 諡曰莊。

第一位:李勣(594年-669年), 唐初猛將, 原名徐世勣, 字懋功。 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 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 與李靖並稱, 被封為英國公, 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早年從李世民平定四方, 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 曾破東突厥、高句麗, 功勳卓著。 李勣一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 出將入相, 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 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總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卒, 唐高宗輟朝七日舉行國葬, 親自送葬痛哭, 贈李勣太尉、揚州大都督, 諡號貞武, 陪葬昭陵。 其墓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 土堆下部合在一起, 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個山頭, 象徵陰山、鐵山和烏德鞬山。 《舊唐書》:“所築墳一準衛、霍故事, 象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 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