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老人與海》: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們為它奮鬥

嗨, 早上好, 親愛的小夥伴們。 歡迎收聽麥家理想穀陪你讀書欄目。

昨天, 我們已經閱讀完《老人與海》全書。 但其實, 藏在這本小說背後的故事,

更加精彩。

今天, 我們就來探秘小說背後真實的故事、剛硬的作者, 還有那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時間倒轉, 回到2002年1月15號。 這一天, 全球許多重要媒體爭先報導一則來自古巴的消息:一位叫葛列格里奧•富恩特斯的漁民病逝, 享年104歲。

為什麼一個漁民的離世,

會引起如此熱烈的關注呢?

這是因為, 海明威這部斬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老人與海》, 正是由這位名叫富恩特斯的漁民的親身經歷改編的。 是的, 富恩特斯正是聖地牙哥的原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海明威曾移居古巴, 並在那裡認識了老漁民福恩斯特。 1930年, 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 是富恩特斯搭救了他, 兩人也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富恩特斯成為海明威遊艇的船長, 倆人常常一起出海捕魚或探險, 直到1960年海明威離開古巴時才結束。

海明威自然也從他身上學到了許多捕魚的技能, 並在日後用於《老人與海》這部作品的寫作。

而對於這一整個故事的原型, 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說, 1936年, 富恩特斯出海捕魚,

在遠離陸地的海域, 捕到了一條重達1000磅重的大魚, 但因為魚太大, 離海岸又太遠, 結果歸程途中被鯊魚襲擊, 最後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而另一種說法, 則是富恩特斯曾向海明威講述自己21歲時, 曾經捕獲一條重達1000磅重的大魚的經歷。 這麼一句簡簡單單的話語, 仿佛一顆種子, 植入了海明威的內心, 成為他日後寫下這本書的起點。

且不論這兩個說法哪一個更為符合現實, 至少富恩特斯是聖地牙哥的原型, 這一點是無可指摘的。 藝術果然來源於生活, 卻比生活更精緻, 有時候也更殘酷。

富恩斯特造就了聖地牙哥, 聖地牙哥也讓富恩特斯成名。 因為文學, 這兩個人一起名垂不朽, 廣受關注。

而創造這個不朽神話的海明威,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的海明威, 他自己的經歷更是令人歎為觀止, 堪稱是一個傳奇。

叛逆、漂泊、出走、冒險;

打獵、捕魚、拳擊、鬥牛、酗酒;

英俊瀟灑、孔武有力、頻繁追求女人並得手;

探秘了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

曾以記者的身份參加一戰時,

他親赴義大利前線, 並駕駛救護車沖過火線, 被一顆開花炮彈炸成了重傷, 後來醫生在他身上取出了237塊彈片, 難以想像, 他居然帶著這麼多的彈片, 背著一個傷勢更加嚴重的義大利士兵, 在自己暈倒之前掙扎著到了救護站;

後來又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親歷了西班牙內戰, 在內戰期間, 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 在炮火中創作劇本, 並寫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

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鬥爭;

他甚至曾於1941年, 和夫人瑪莎一起訪問中國, 支援我國抗日戰爭;

還在非洲經歷過兩次飛機失事;

頭上縫過57針;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海明威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問世的這部《老人與海》,第二年就獲得普利策獎,更於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這部聲名遠揚的作品,也有著海明威自己生活的影子。

他是一位有著豐富海上經驗的捕魚好手,1935年他生日前的一周,就曾用時32分鐘,釣了360磅的馬林魚……他把自己對生活的體驗,融入了小說創作裡,他自己也說過,自己是根據多年的海上生活經驗以及對漁民生活的瞭解創作《老人與海》的。

卡斯楚掌權後,海明威離開古巴定居美國。此時,他身上的多處舊傷,使他百病纏身,精神憂鬱。1961年7月2日,或許是因為不堪忍受多重病痛的折磨、或許是因為創作靈感缺失的絕望、或許是因為傳說中性無能的焦慮,他用獵槍和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經歷過世人眼中藝術家所應該經歷的一切,就連最後的死亡,都是充滿了自我色彩。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寫作就是輕易的,海明威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答謝詞裡說道,作家勞動時,是孤獨的;寫作,是艱苦的勞動。

和所有最後終於成名的作家一樣,海明威也有過數段艱難的日子。比如在一戰後,海明威曾和第一任妻子一同前往歐洲,在那裡的五年間,海明威總是清晨天不亮就帶著筆記本出門,在一家咖啡館裡認真寫作。他其實並沒有錢買東西果腹,因此常常是餓著肚子回家的。但他卻總是向妻子撒謊說自己已經吃飽了,吃得還很不錯呢。

從表面看,海明威的一生是“硬漢”最為典型的代表,但他的一生,最重要的價值卻並不是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經歷。

海明威作品所塑造的硬漢子形象,他獨特的行文風格,對整個現代歐美文學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深藏在表像背後的海明威,不是範本化的英雄、硬漢,更是一個複雜的人,敬業的文字手藝人,他內心細膩、觸覺敏銳,看清現實之外,又有著獨特的溫柔。

這從《老人與海》裡,聖地牙哥和小男孩馬諾林的關係,就能夠看出來。

有不少人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書裡會有小男孩這個角色呢?難道馬諾林的存在不是一種多餘嗎?

其實在我看來,小男孩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首先,作為故事裡絕對的主人公,老人聖地牙哥在海上捕魚、與鯊魚搏鬥的過程就佔據了這本書的大部分篇章,但一個人不可能只有英勇的一面、戰鬥時的一面。身而為人,誰都會軟弱,會需要陪伴,需要朋友。

加繆有一句話:“不要走在我後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

他們一起談論捕魚的運氣、聊棒球、互相假裝家徒四壁的小棚屋裡有飯吃、有漁網用、有最新的報紙可以讀;小男孩為運氣不佳、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的老人加油鼓氣,賒帳為他提供咖啡,為他準備捕魚的誘餌;在他筋疲力盡歸來時,給予他最真切的關心,流下最動人的淚水。

小男孩不僅是老人的徒弟,更是同伴。

其次呢,小男孩也可以說是聖地牙哥人格中“童性”的體現,他的出現,讓老人的人格更為豐滿。是啊,一個人不可能只有僵硬的頑強,還有柔軟的情感。

正如老人和小男孩都知道棚屋裡沒有食物了,但看破不戳破,這一段溫馨、有趣的對話;

正如書中多次提到了這句話“要是小男孩在就好了”,甚至有一段話直接地點出,老人很希望能讓小男孩看到他作為“最好的漁夫”,身上所擁有的勇氣和毅力。

這些都讓人聯想到一句話:“心有猛虎、細嗅薔薇”,老人和小男孩這一對組合,讓人覺得整個故事有硬有軟、有強烈的英雄氣概,但又不乏溫情的感情,哪怕只是淡淡的、輕輕的。

小男孩的存在,似乎也旨在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究竟是為了誰在奮鬥?

對聖地牙哥來說,馬諾林可以說是一種動力;而對馬諾林來說,聖地牙哥也是一個堅強的、不一般的老人。

海明威作品裡,簡潔、明快、有力的對話,乾淨的修辭,自然的韻調,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

他的筆調瀟灑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處,也沒有著意的渲染和概括,但卻能尖銳地刻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我們剛剛閱讀完的這部《老人與海》,並沒有微妙深奧,也不精雕細琢,它是簡潔質樸的,但正是這樣自然的白描,卻開拓了小說的描寫空間,豐富了小說的文學意蘊。

因此,《老人與海》被稱為“是一部異常有力、無比簡潔的作品,具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美。”

海明威對待寫作,就像對待一件艱苦卓絕的工作一樣,他總是天一亮就起床,勤奮耕耘。除此之外,他對文字的要求也很高,總是在思考“怎樣把字眼弄得準確一些”。單單是《老人與海》的這數萬字,他就前後校閱了兩百多次。

說到這裡,或許你會不解。總是說海明威行文簡潔、用詞精准,那為什麼《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一個簡單幾行字就能說完的故事,卻被寫成了中篇小說呢?

其實,簡潔並不意味著內容的單薄,簡潔應該是一種態度,一種絕不拖泥帶水的堅決。恰似一顆子彈,只關注最需要重視的部分,只留下必須留下的東西,其餘的累贅統統丟掉,才能又快又穩又精准。也正是這樣像子彈一樣的寫作節奏,讓海明威筆下的大海都緊張了起來。

而這,應該也是海明威人生態度的一種體現吧。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說這本書所傳達出來的意旨。

讀完這本書,有人感慨:“做一些不可能做的事,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夢想,人生來不是易於屈服的,直到屈服變成了習慣”;

有人認為,它極具英雄主義色彩,“對抗世界也是對抗自己”;

有人收穫了在人生路上,我們需要的“勇敢、孤獨、堅韌、與自己的對話,無論怎樣,堅持到底”;

有人覺得,“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是當人們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這個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擴大了”;

有人從這個故事裡讀出了“美學價值在於西方悲劇的呈現:命運無奈,但我絕不放棄,仍要反抗。對於人來說唯一不滅的,是希望”;

也有人說:“明知自己的軟弱和生活的艱險,仍毅然堅持奮鬥,這才是真正的勇敢和偉大”。

其實,“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人與海》給每一個人感觸最深的,也沒有標準答案。

一個人應該怎樣面對困難重重的生活?

一個人的經歷應該如何評價?

一個人應該怎樣活著?

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

但我們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去感受海明威,去感受《老人與海》,並且表達出我們自己的看法。

並且記住這句話:

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

【今日話題】

關於《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歡迎和大家分享你的觀點~

麥家理想穀正在獎勵愛讀書的人。我們發起“七天陪你讀完一本書活動”,有名家導讀,原創音訊的精讀小組,歡迎你加入。早上7點30,陪你讀書15分鐘,一周讀完1本書,一年你比別人多讀52本書。讀書,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喜歡麥家理想穀的“陪你讀書”欄目,有什麼話想對谷主麥家說的,可以在文章底部給我們留言噢。讀書就是回家。也許你正在上班途中,或是在發呆……無論你在哪兒,很高興遇見你。

海明威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問世的這部《老人與海》,第二年就獲得普利策獎,更於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這部聲名遠揚的作品,也有著海明威自己生活的影子。

他是一位有著豐富海上經驗的捕魚好手,1935年他生日前的一周,就曾用時32分鐘,釣了360磅的馬林魚……他把自己對生活的體驗,融入了小說創作裡,他自己也說過,自己是根據多年的海上生活經驗以及對漁民生活的瞭解創作《老人與海》的。

卡斯楚掌權後,海明威離開古巴定居美國。此時,他身上的多處舊傷,使他百病纏身,精神憂鬱。1961年7月2日,或許是因為不堪忍受多重病痛的折磨、或許是因為創作靈感缺失的絕望、或許是因為傳說中性無能的焦慮,他用獵槍和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經歷過世人眼中藝術家所應該經歷的一切,就連最後的死亡,都是充滿了自我色彩。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寫作就是輕易的,海明威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答謝詞裡說道,作家勞動時,是孤獨的;寫作,是艱苦的勞動。

和所有最後終於成名的作家一樣,海明威也有過數段艱難的日子。比如在一戰後,海明威曾和第一任妻子一同前往歐洲,在那裡的五年間,海明威總是清晨天不亮就帶著筆記本出門,在一家咖啡館裡認真寫作。他其實並沒有錢買東西果腹,因此常常是餓著肚子回家的。但他卻總是向妻子撒謊說自己已經吃飽了,吃得還很不錯呢。

從表面看,海明威的一生是“硬漢”最為典型的代表,但他的一生,最重要的價值卻並不是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經歷。

海明威作品所塑造的硬漢子形象,他獨特的行文風格,對整個現代歐美文學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深藏在表像背後的海明威,不是範本化的英雄、硬漢,更是一個複雜的人,敬業的文字手藝人,他內心細膩、觸覺敏銳,看清現實之外,又有著獨特的溫柔。

這從《老人與海》裡,聖地牙哥和小男孩馬諾林的關係,就能夠看出來。

有不少人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書裡會有小男孩這個角色呢?難道馬諾林的存在不是一種多餘嗎?

其實在我看來,小男孩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首先,作為故事裡絕對的主人公,老人聖地牙哥在海上捕魚、與鯊魚搏鬥的過程就佔據了這本書的大部分篇章,但一個人不可能只有英勇的一面、戰鬥時的一面。身而為人,誰都會軟弱,會需要陪伴,需要朋友。

加繆有一句話:“不要走在我後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

他們一起談論捕魚的運氣、聊棒球、互相假裝家徒四壁的小棚屋裡有飯吃、有漁網用、有最新的報紙可以讀;小男孩為運氣不佳、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的老人加油鼓氣,賒帳為他提供咖啡,為他準備捕魚的誘餌;在他筋疲力盡歸來時,給予他最真切的關心,流下最動人的淚水。

小男孩不僅是老人的徒弟,更是同伴。

其次呢,小男孩也可以說是聖地牙哥人格中“童性”的體現,他的出現,讓老人的人格更為豐滿。是啊,一個人不可能只有僵硬的頑強,還有柔軟的情感。

正如老人和小男孩都知道棚屋裡沒有食物了,但看破不戳破,這一段溫馨、有趣的對話;

正如書中多次提到了這句話“要是小男孩在就好了”,甚至有一段話直接地點出,老人很希望能讓小男孩看到他作為“最好的漁夫”,身上所擁有的勇氣和毅力。

這些都讓人聯想到一句話:“心有猛虎、細嗅薔薇”,老人和小男孩這一對組合,讓人覺得整個故事有硬有軟、有強烈的英雄氣概,但又不乏溫情的感情,哪怕只是淡淡的、輕輕的。

小男孩的存在,似乎也旨在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究竟是為了誰在奮鬥?

對聖地牙哥來說,馬諾林可以說是一種動力;而對馬諾林來說,聖地牙哥也是一個堅強的、不一般的老人。

海明威作品裡,簡潔、明快、有力的對話,乾淨的修辭,自然的韻調,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

他的筆調瀟灑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處,也沒有著意的渲染和概括,但卻能尖銳地刻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我們剛剛閱讀完的這部《老人與海》,並沒有微妙深奧,也不精雕細琢,它是簡潔質樸的,但正是這樣自然的白描,卻開拓了小說的描寫空間,豐富了小說的文學意蘊。

因此,《老人與海》被稱為“是一部異常有力、無比簡潔的作品,具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美。”

海明威對待寫作,就像對待一件艱苦卓絕的工作一樣,他總是天一亮就起床,勤奮耕耘。除此之外,他對文字的要求也很高,總是在思考“怎樣把字眼弄得準確一些”。單單是《老人與海》的這數萬字,他就前後校閱了兩百多次。

說到這裡,或許你會不解。總是說海明威行文簡潔、用詞精准,那為什麼《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一個簡單幾行字就能說完的故事,卻被寫成了中篇小說呢?

其實,簡潔並不意味著內容的單薄,簡潔應該是一種態度,一種絕不拖泥帶水的堅決。恰似一顆子彈,只關注最需要重視的部分,只留下必須留下的東西,其餘的累贅統統丟掉,才能又快又穩又精准。也正是這樣像子彈一樣的寫作節奏,讓海明威筆下的大海都緊張了起來。

而這,應該也是海明威人生態度的一種體現吧。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說這本書所傳達出來的意旨。

讀完這本書,有人感慨:“做一些不可能做的事,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夢想,人生來不是易於屈服的,直到屈服變成了習慣”;

有人認為,它極具英雄主義色彩,“對抗世界也是對抗自己”;

有人收穫了在人生路上,我們需要的“勇敢、孤獨、堅韌、與自己的對話,無論怎樣,堅持到底”;

有人覺得,“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是當人們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這個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擴大了”;

有人從這個故事裡讀出了“美學價值在於西方悲劇的呈現:命運無奈,但我絕不放棄,仍要反抗。對於人來說唯一不滅的,是希望”;

也有人說:“明知自己的軟弱和生活的艱險,仍毅然堅持奮鬥,這才是真正的勇敢和偉大”。

其實,“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人與海》給每一個人感觸最深的,也沒有標準答案。

一個人應該怎樣面對困難重重的生活?

一個人的經歷應該如何評價?

一個人應該怎樣活著?

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

但我們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去感受海明威,去感受《老人與海》,並且表達出我們自己的看法。

並且記住這句話:

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

【今日話題】

關於《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歡迎和大家分享你的觀點~

麥家理想穀正在獎勵愛讀書的人。我們發起“七天陪你讀完一本書活動”,有名家導讀,原創音訊的精讀小組,歡迎你加入。早上7點30,陪你讀書15分鐘,一周讀完1本書,一年你比別人多讀52本書。讀書,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喜歡麥家理想穀的“陪你讀書”欄目,有什麼話想對谷主麥家說的,可以在文章底部給我們留言噢。讀書就是回家。也許你正在上班途中,或是在發呆……無論你在哪兒,很高興遇見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