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孟之鄉成語典故——不遠千里

成語出處: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內容:

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 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 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 弑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 千取百焉, 不為不多矣。 苟為後義而先利, 不奪不饜。 末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 何必曰利?”

典故內容:

孟子於西元前320年從滕國到了魏國, 那時, 他已經是近70歲的老人了。 當時, 不論國家還是個人, 一切活動都落腳在現實的功利上。 據說當時的梁惠王曾?起了招賢納士的招牌, 因此有很多文人學者投奔他, 為他效力。 所以, 孟子也從鄒縣應梁惠王的邀請去見他。 梁惠王見到孟子十分熱情, 他說:“老先生, 您不遠千里來見我, 會有什麼好辦法使我國有利嗎?”

孟子一聽, 這話太現實, 便回答道:“大王, 您為什麼見到我一開口要先說到利呢?為什麼不講仁義呢。 一國之王口口聲聲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封地?’士人平民說‘怎樣有利於我自己?’上上下下都這樣互相爭奪利益, 那國家就危險了”。 接著孟子又說:在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 殺死國君的, 必定是國內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 殺掉國君的, 必定是國內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 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 這些大夫都擁有一千輛兵車; 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 這些大夫擁有一百輛兵車, 這些大夫所獲得的不能說是不多的。 如果他們把個人私利放在第一,

把公義放在第二, 那麼這些大夫不奪取國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絕對不會滿足的, 所以您不能再宣揚私利了。

梁惠王聽了很受觸動, 便焦急地問:“老先生說的很有道理, 那應該怎麼辦呢?”孟子一看梁惠王的態度還算誠懇, 就回答說:“從來沒有講仁義的人會遺棄自己的父母, 也從來沒有講仁義的人會不顧自己的君主。 因此, 大王只要宣揚仁義就行了, 何必張口閉口都要談利呢?”

這則成語, 是指不怕千里之遠。 (孔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