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學習時間(音訊)丨一起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十一專題之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學習時間:第十一專題之四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音訊

特別專題節目《學習時間—<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十一專題《走和平發展道路 》中第四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

內容簡介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這段時間內的講話、談話、演講、答問、批示、賀信等79篇, 分為18個專題。 為幫助各國讀者瞭解中國社會制度和歷史文化, 本書作了必要注釋。 本書還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各個時期的照片45幅, 幫助讀者瞭解他的工作和生活。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全面系統回答了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是國際社會瞭解當代中國的重要視窗、尋找中國問題答案的一把鑰匙。

十一、走和平發展道路

4、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2014年3月27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文明交流互鑒, 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 我認為, 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下幾點。

第一, 文明是多彩的, 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 陽光有七種顏色, 世界也是多彩的。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 從茹毛飲血到田園農耕, 從工業革命到資訊社會, 構成了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 書寫了激蕩人心的文明華章。

“一花獨放不是春, 百花齊放春滿園。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 就算這種花朵再美, 那也是單調的。 不論是中華文明, 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 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

我參觀過法國盧浮宮, 也參觀過中國故宮博物院, 它們珍藏著千萬件藝術珍品, 吸引人們眼球的正是其展現的多樣文明成果。 文明交流互鑒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 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了“物之不齊,

物之情也”的道理。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 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第二, 文明是平等的, 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 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 都各有千秋, 也各有不足。 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 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 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我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 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 瞭解這些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不同之處、獨到之處, 瞭解在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我到過代表古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 也到過帶有濃厚伊斯蘭文明色彩的中亞古城撒馬爾罕。 我深深感到,

要瞭解各種文明的真諦, 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 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 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 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 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

第三, 文明是包容的, 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 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 在文明問題上, 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 而且是十分有害的。 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 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歷史告訴我們, 只有交流互鑒, 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 只要秉持包容精神, 就不存在什麼“文明衝突”, 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 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蘿蔔青菜, 各有所愛。”

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

西元前100多年,中國就開始開闢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漢代張騫於西元前138年和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西漢時期,中國的船隊就到達了印度和斯里蘭卡,用中國的絲綢換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中國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活躍期。據史料記載,唐代中國通使交好的國家多達70多個,那時候的首都長安裡來自各國的使臣、商人、留學生雲集成群。這個大交流促進了中華文化遠播世界,也促進了各國文化和物產傳入中國。15世紀初,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到了東南亞很多國家,一直抵達非洲東海岸的肯亞,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明末清初,中國人積極學習現代科技知識,歐洲的天文學、醫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知識紛紛傳入中國,開闊中國人的知識視野。之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更是頻繁展開,這其中有衝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歷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根據他的故事演繹的神話小說《西遊記》,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而且使佛教從中國傳播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

2000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先後傳入中國,中國音樂、繪畫、文學等也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優長。中國傳統畫法同西方油畫融合創新,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中國寫意油畫,徐悲鴻等大師的作品受到廣泛讚賞。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帶動了世界變革,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中國哲學、文學、醫藥、絲綢、瓷器、茶葉等傳入西方,滲入西方民眾日常生活之中。《馬可·波羅遊記》令無數人對中國心嚮往之。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秦俑,人們稱之為“地下的軍團”。法國總統希拉克參觀之後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7年,這一塵封了2000多年的中華文化珍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還有大量文明成果被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記憶遺產名錄。這裡,我要對教科文組織為保存和傳播中華文明作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中國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國史學家左丘明在《左傳》中記錄了齊國上大夫晏子關於“和”的一段話:“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音樂,只有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像的。

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1987年,在中國陝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我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於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這是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的一部分

敬請

期待

特別專題節目《學習時間—<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十一專題《走和平發展道路》播出時間排表

8月22日

5、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

各有所愛。”

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

西元前100多年,中國就開始開闢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漢代張騫於西元前138年和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西漢時期,中國的船隊就到達了印度和斯里蘭卡,用中國的絲綢換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中國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活躍期。據史料記載,唐代中國通使交好的國家多達70多個,那時候的首都長安裡來自各國的使臣、商人、留學生雲集成群。這個大交流促進了中華文化遠播世界,也促進了各國文化和物產傳入中國。15世紀初,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到了東南亞很多國家,一直抵達非洲東海岸的肯亞,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明末清初,中國人積極學習現代科技知識,歐洲的天文學、醫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知識紛紛傳入中國,開闊中國人的知識視野。之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更是頻繁展開,這其中有衝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歷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根據他的故事演繹的神話小說《西遊記》,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而且使佛教從中國傳播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

2000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先後傳入中國,中國音樂、繪畫、文學等也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優長。中國傳統畫法同西方油畫融合創新,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中國寫意油畫,徐悲鴻等大師的作品受到廣泛讚賞。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帶動了世界變革,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中國哲學、文學、醫藥、絲綢、瓷器、茶葉等傳入西方,滲入西方民眾日常生活之中。《馬可·波羅遊記》令無數人對中國心嚮往之。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秦俑,人們稱之為“地下的軍團”。法國總統希拉克參觀之後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7年,這一塵封了2000多年的中華文化珍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還有大量文明成果被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記憶遺產名錄。這裡,我要對教科文組織為保存和傳播中華文明作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中國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國史學家左丘明在《左傳》中記錄了齊國上大夫晏子關於“和”的一段話:“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音樂,只有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像的。

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1987年,在中國陝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我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於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這是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的一部分

敬請

期待

特別專題節目《學習時間—<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十一專題《走和平發展道路》播出時間排表

8月22日

5、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