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輝斌:細按行年三十秋——我與孟浩然研究

在唐代詩人中, 孟浩然是被後人稱為“盛唐六詩人”的一位“山水田園派”詩人, 由於其生年較早而又詩名大著之故, 分別曾為同時而稍後的李白與杜甫在大加稱道, 而李白集中的《贈孟浩然》、《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詩, 則又成為了孟浩然與李白關係殷密的一種最好體現。 正因此, 我在研究李白這位“謫仙人”時, 即因孟浩然是李白重要交遊所致, 而開始了對有“孟襄陽”之稱的孟浩然的研究, 其時則在1982年的秋天。 由1982年的秋天, 到2011年10月“2011年孟浩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襄樊學院的召開, 其間凡30春秋, 表明我之于孟浩然的研究,

已有了近30年的歷史。 以30年的時間研究孟浩然, 這在我的人生之旅中, 實稱得上是歲月悠悠的。 現在回想起來, 因孟浩然研究所發生之種種, 均歷歷如在昨日。

在“十年文革”結束未久的1982年前後, 如果要研究孟浩然, 可讀的“研孟”成果, 並推選武漢大學王啟興教授為會長, 房日晰(西北大學)、熊禮匯(武漢大學)、陳新璋(華南師大)、劉文剛(四川大學)、佟培基(河南大學)、王輝斌(襄樊學院)六位教授為副會長, 其中王輝斌教授兼任秘書長。 同時, 理事會還聘請王運熙(復旦大學)、傅璿琮(中華書局)、杜維沫(人民文學出版社)、張忠綱(山東大學)、陶文鵬(中國社科院)、鄺健行(香港浸會大學)、呂正惠(臺灣清華大學)七位教授為學會顧問。

這次會議的召開, 標誌著孟浩然的研究已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期。

第二次會議召開於2004年4月, 地點襄陽市, 會議名稱為“孟浩然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 這次會議, 也被稱為“中國孟浩然研究會第二次年會”。 參加這次會議的學者, 主要來自人民文學出版社、國家圖書館、中國社科院、吉林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天津財經大學、黑龍江大學、南昌大學、首都師範大學、新疆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河南師範大學、江漢大學等單位, 以及美國、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共53人。 大會於學術研討之餘, 還組織考察了著名的“野人區”神農架, 以及仲宣樓、襄陽古城牆、護城河、夫人城等名勝與遺跡。 這次會議的召開, 擴大了孟浩然研究在海外學界的影響。

第三次會議召開於2011年10月, 地點湖北文理學院, 會議全稱為“2011年孟浩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孟浩然研究會第三次年會”。 此次會議由中國孟浩然研究會、襄陽市人民政府、湖北文理院聯合主辦, 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承辦, 襄州鹿門風景區管委會協辦。 這是一次高規格的學術盛會。 其高規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陸與會的一流學者高端而整齊。 2011年七月份我在蘭州開會時,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只要有傅璿琮先生參加的學術會議, 就是高規格的學術會議。 而在這次“2011年孟浩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 除了傅璿琮先生之外, 還有中國社科院的劉揚忠、胡明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薛天緯教授等人。

所以, 有人在飲宴間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傅璿琮、劉揚忠、胡明三位不同研究方向的著名學者, 同時出現在這次“2011年孟浩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 王輝斌會長為學術界創造了一個奇跡。 如此云云。

二是畢業于首爾大學並以孟浩然研究為其博士論文的韓國學者李南鐘的應邀與會, 使得這次會議更具國際學術性, 因為李南鐘博士是當今海外漢學家中當之無愧的孟浩然研究專家, 其整400頁正文的韓文版《孟浩然詩研究》一書, 就是最好的證明。 此外, 與會的臺灣學者、澳門學者、日本學者如呂正惠、張雙英、簡錦松、施議對、下定雅弘教授等, 也都提交了高品質的學術論文。

三是提前出版了傅璿琮先生為之寫序、由我任主編的近70萬字的精裝本大會論文集《孟浩然研究論叢》,

這是一本能代表“當今孟浩然研究的最高水準”的重要成果。 論文集規模之大, 文章之多, 內容之豐富, 風格之多樣, 誠如傅璿琮先生在《序》中所言, “在近年來以個體詩人為研究物件的學術論文集中, 是很少能與之匹配的”因此, 相信今後凡研究孟浩然者, 一定會以這本論文集為案頭必備之書的。

四是會議地點安排在國家領導人下榻、且有襄陽市“國賓館”之稱的南湖賓館, 極大地提高了與會專家學者的會議環境的層次與生活品質的檔次。

我自1982年迄今, 參加各種國內外學術會議近100次, 但真正能與這次“2011年孟浩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相比者並不多, 能超過者則更是了了。 為便於認識,在此我不妨略舉幾例,以供比較:其一,包括台港澳在內的全體海外學者與部分大陸學者的所有費用(共32人),全部由大會承擔;其二,報到當日之市內參觀參觀旅遊與計程車費用等,均由大會報銷(並派有專人為之導遊服務);其三,從報到之日到會議結束,大會每餐均為與會者提供中檔以上價位之白酒;其四,所有特邀代表均一人一房;其五,60歲以上的非特邀代表亦安排一人一房(其房費只按一個床位收取)。僅此五項,即可表明,這次會議的會務表現,是確屬與眾不同的。至如其它方面,類此者則更多,若再行列舉,就顯得有點“王婆賣瓜”了,所以不再一一。

如上所言,中國孟浩然研究會的第一任會長,為武漢大學的王啟興先生,我則忝為第二任會長。王啟興先生(1928年— )是著名的唐代文學研究專家,為人謙和,學問精純,先後出版了《校編全唐詩》、《千家詩新注》、《王維孟浩然詩歌欣賞》、《唐詩三百首評注》等著作。早在二十世紀80年代初期,我即與王先生相識,並一見如故,成為忘年交。2001年11月,“全國首次孟浩然研究學術研討會”在襄樊學院召開,並在這次會議期間成立了中國孟浩然研究會,王啟興先生即以全票通過的形式當選為首任會長。這一年,王先生已73歲。其後,由於年齡與身體的原因,王先生曾幾次向學會秘書處提出辭去會長一職,由於沒有合適的會長人選而告罷。2008年10月下旬,我在安微師範大學參加“第十四屆唐代文學學會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後,由蕪湖到武漢大學專門去看望了王先生,並以中國孟浩然研究會秘書處的名義,宴請了王先生及其夫人,作陪者則有文學院的尚永亮、王兆鵬二位教授。

大約在此一個月後,王啟興先生即給我寄來了一封掛號信,不僅於信中再次談及了辭去會長之事,而且還推薦我為會長,這卻又是我所不曾料及的。信的全文為:

中國孟浩然研究會第三屆年會:

欣聞大會召開,謹申賀忱。

學會成立至今,獲得襄樊學院、系領導鼎力支持,兄弟院校暨學界同仁深厚關愛,副會長王輝斌教授等精心運作,取得不俗成績,並出版《孟浩然大辭典》標誌性成果,竊感欣慰。當年學會草創伊始,啟興勉為其難,叨膺會長一職,毫無建樹,愧對同仁。茲再度請辭,請大會批准。繼任人選,愚意以為,浩然翁為襄陽耆舊,學會總部設於故里,得天時地利之便。王輝斌教授為襄樊學院人文學科帶頭人,積年致力於唐詩研究,辛勤耕耘,成果斐然,深得學界前輩及同仁稱許。於學會工作,亦事無巨細,親力親為,保證學會正常運行,堪為會長一職合適人選,特予推薦。當否,請大會審議。預祝大會園滿成功!

武漢大學文學院王啟興上

2008年11月8日於珞咖山

需加說明的是,原計劃於2009年10月召開的“中國孟浩然研究會第三屆年會”,因故未能如期舉行,所以,王啟興先生在信中所言及的“第三屆年會”、“ 欣聞大會召開”云云,也就成為了一種無以坐實的“年會”。雖然如此,學會秘書處針對王啟興先生的這封“請辭”信,於2009年10月專門召開了一次只有部分理事參加的理事會,專就此事進行了討論。最後決定:同意王啟興先生的請辭,由我代為會長。增補沈文凡(吉林大學)、張震英(湖北大學)等5人為理事。並準備在下一屆孟浩然會議進行理事會改選時進行審議。

一年後的2010年9月8日上午,中共襄陽市委書記唐良智、副市長施真強、市政協副主席龔愛華、副秘書長任曉鋒、教育局局長李菲等一行數人,到湖北文理學院看望慰問師生,並在行政樓三會議室召開了有12位教師代表參加的座談會,我有幸忝列其中。會議伊始,唐良智書記一眼就認出了我,並說中央電視臺播放我對“孟浩然解讀”的專題片,講得很好,他全看完了,因此當場希望能我為之召開一次大型的、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孟浩然學術研討會。面對著唐良智書記的這種希望,以及在場的湖北文理學院黨政領導的期盼目光,我當時毫不猶豫就表態同意了,而唐良智書記則就會議經費等問題進行了落實。就這樣,籌備了將近一年的“2011年孟浩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即因此而誕生而召開。按照原計劃,中國孟浩然研究會要在此次會議上進行理事會換屆改選,而作為此次會議的重要成果大會論文集又需在會前出版,如此,學會新一屆的理事會名單就不能附於論文集了。為了解決這一實際問題,經秘書處研究,決定對新一屆理事會(含學會顧問、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副秘長、理事)名單,採取在會前無記名通訊投票的方式產生。秘書處共寄出印有新一屆理事會名單的“選舉通告”70份,收回64份,且皆系全票通過,附于《孟浩然研究論叢》一書之末的“中國孟浩然研究會第三屆理事會名單”,即系這次通訊投票選舉的結果。這種形式的理事會換屆選舉,在當代中國的各級各類研究會中,中國孟浩然研究會也算是開了一次風氣之先。

為唐良智書記所說的我在中央電視臺“解讀孟浩然”的專題片,拍掇於2009年8月中旬。當時的情況是,中央電視臺計畫拍攝一部反映襄樊人文歷史的高清專題片,片名為《襄陽好風日》,共八集,每集長度為25分鐘,其中第五集雖然為《唐詩楚韻》,但主要講的是襄陽“唐詩”孟浩然。受中央台視台《襄陽好風日》攝製組的邀請,《唐詩楚韻》中的孟浩然部分即由我進行解讀。2010年5月,《襄陽好風日》在中央電視臺七頻道首播,21日晚8點35分,《唐詩楚韻》首播。在中央台視台解讀孟浩然,這既是我生平第一次,也將是唯一的一次。《唐詩楚韻》播放時,適逢我不在家,因此未及收看,其拍掇效果是否如唐良智書記所言,則不得而知。

由文獻學意義上的孟浩然研究,到田野考察式的孟浩然家居地探究,再到在中央電視臺對孟浩然的解讀,以及對三次“孟浩然會議”的召開,這就是我30年來研究孟浩然之全部。今後的重點,則將是修訂《孟浩然年譜》與增補再版《孟浩然研究》,我的這一願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是可變為現實的。

附記:此文寫於2012年4月1日,迄今已五年有餘。在這五年多的時間裡,我之于孟浩然的研究,除主編《孟浩然研究論叢》第二輯(66萬字,黃山書社2015年3月出版),出版《孟浩然新論》(35萬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外,還先後接受了《楚天都市報——王輝斌談孟浩然》(2012年11月1日)、湖北電視臺《荊楚文庫·孟浩然》(2017年5月27日)等之專題採訪,特一併補述於此。2017年7月25日。

為便於認識,在此我不妨略舉幾例,以供比較:其一,包括台港澳在內的全體海外學者與部分大陸學者的所有費用(共32人),全部由大會承擔;其二,報到當日之市內參觀參觀旅遊與計程車費用等,均由大會報銷(並派有專人為之導遊服務);其三,從報到之日到會議結束,大會每餐均為與會者提供中檔以上價位之白酒;其四,所有特邀代表均一人一房;其五,60歲以上的非特邀代表亦安排一人一房(其房費只按一個床位收取)。僅此五項,即可表明,這次會議的會務表現,是確屬與眾不同的。至如其它方面,類此者則更多,若再行列舉,就顯得有點“王婆賣瓜”了,所以不再一一。

如上所言,中國孟浩然研究會的第一任會長,為武漢大學的王啟興先生,我則忝為第二任會長。王啟興先生(1928年— )是著名的唐代文學研究專家,為人謙和,學問精純,先後出版了《校編全唐詩》、《千家詩新注》、《王維孟浩然詩歌欣賞》、《唐詩三百首評注》等著作。早在二十世紀80年代初期,我即與王先生相識,並一見如故,成為忘年交。2001年11月,“全國首次孟浩然研究學術研討會”在襄樊學院召開,並在這次會議期間成立了中國孟浩然研究會,王啟興先生即以全票通過的形式當選為首任會長。這一年,王先生已73歲。其後,由於年齡與身體的原因,王先生曾幾次向學會秘書處提出辭去會長一職,由於沒有合適的會長人選而告罷。2008年10月下旬,我在安微師範大學參加“第十四屆唐代文學學會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後,由蕪湖到武漢大學專門去看望了王先生,並以中國孟浩然研究會秘書處的名義,宴請了王先生及其夫人,作陪者則有文學院的尚永亮、王兆鵬二位教授。

大約在此一個月後,王啟興先生即給我寄來了一封掛號信,不僅於信中再次談及了辭去會長之事,而且還推薦我為會長,這卻又是我所不曾料及的。信的全文為:

中國孟浩然研究會第三屆年會:

欣聞大會召開,謹申賀忱。

學會成立至今,獲得襄樊學院、系領導鼎力支持,兄弟院校暨學界同仁深厚關愛,副會長王輝斌教授等精心運作,取得不俗成績,並出版《孟浩然大辭典》標誌性成果,竊感欣慰。當年學會草創伊始,啟興勉為其難,叨膺會長一職,毫無建樹,愧對同仁。茲再度請辭,請大會批准。繼任人選,愚意以為,浩然翁為襄陽耆舊,學會總部設於故里,得天時地利之便。王輝斌教授為襄樊學院人文學科帶頭人,積年致力於唐詩研究,辛勤耕耘,成果斐然,深得學界前輩及同仁稱許。於學會工作,亦事無巨細,親力親為,保證學會正常運行,堪為會長一職合適人選,特予推薦。當否,請大會審議。預祝大會園滿成功!

武漢大學文學院王啟興上

2008年11月8日於珞咖山

需加說明的是,原計劃於2009年10月召開的“中國孟浩然研究會第三屆年會”,因故未能如期舉行,所以,王啟興先生在信中所言及的“第三屆年會”、“ 欣聞大會召開”云云,也就成為了一種無以坐實的“年會”。雖然如此,學會秘書處針對王啟興先生的這封“請辭”信,於2009年10月專門召開了一次只有部分理事參加的理事會,專就此事進行了討論。最後決定:同意王啟興先生的請辭,由我代為會長。增補沈文凡(吉林大學)、張震英(湖北大學)等5人為理事。並準備在下一屆孟浩然會議進行理事會改選時進行審議。

一年後的2010年9月8日上午,中共襄陽市委書記唐良智、副市長施真強、市政協副主席龔愛華、副秘書長任曉鋒、教育局局長李菲等一行數人,到湖北文理學院看望慰問師生,並在行政樓三會議室召開了有12位教師代表參加的座談會,我有幸忝列其中。會議伊始,唐良智書記一眼就認出了我,並說中央電視臺播放我對“孟浩然解讀”的專題片,講得很好,他全看完了,因此當場希望能我為之召開一次大型的、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孟浩然學術研討會。面對著唐良智書記的這種希望,以及在場的湖北文理學院黨政領導的期盼目光,我當時毫不猶豫就表態同意了,而唐良智書記則就會議經費等問題進行了落實。就這樣,籌備了將近一年的“2011年孟浩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即因此而誕生而召開。按照原計劃,中國孟浩然研究會要在此次會議上進行理事會換屆改選,而作為此次會議的重要成果大會論文集又需在會前出版,如此,學會新一屆的理事會名單就不能附於論文集了。為了解決這一實際問題,經秘書處研究,決定對新一屆理事會(含學會顧問、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副秘長、理事)名單,採取在會前無記名通訊投票的方式產生。秘書處共寄出印有新一屆理事會名單的“選舉通告”70份,收回64份,且皆系全票通過,附于《孟浩然研究論叢》一書之末的“中國孟浩然研究會第三屆理事會名單”,即系這次通訊投票選舉的結果。這種形式的理事會換屆選舉,在當代中國的各級各類研究會中,中國孟浩然研究會也算是開了一次風氣之先。

為唐良智書記所說的我在中央電視臺“解讀孟浩然”的專題片,拍掇於2009年8月中旬。當時的情況是,中央電視臺計畫拍攝一部反映襄樊人文歷史的高清專題片,片名為《襄陽好風日》,共八集,每集長度為25分鐘,其中第五集雖然為《唐詩楚韻》,但主要講的是襄陽“唐詩”孟浩然。受中央台視台《襄陽好風日》攝製組的邀請,《唐詩楚韻》中的孟浩然部分即由我進行解讀。2010年5月,《襄陽好風日》在中央電視臺七頻道首播,21日晚8點35分,《唐詩楚韻》首播。在中央台視台解讀孟浩然,這既是我生平第一次,也將是唯一的一次。《唐詩楚韻》播放時,適逢我不在家,因此未及收看,其拍掇效果是否如唐良智書記所言,則不得而知。

由文獻學意義上的孟浩然研究,到田野考察式的孟浩然家居地探究,再到在中央電視臺對孟浩然的解讀,以及對三次“孟浩然會議”的召開,這就是我30年來研究孟浩然之全部。今後的重點,則將是修訂《孟浩然年譜》與增補再版《孟浩然研究》,我的這一願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是可變為現實的。

附記:此文寫於2012年4月1日,迄今已五年有餘。在這五年多的時間裡,我之于孟浩然的研究,除主編《孟浩然研究論叢》第二輯(66萬字,黃山書社2015年3月出版),出版《孟浩然新論》(35萬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外,還先後接受了《楚天都市報——王輝斌談孟浩然》(2012年11月1日)、湖北電視臺《荊楚文庫·孟浩然》(2017年5月27日)等之專題採訪,特一併補述於此。2017年7月25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