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評劇發展史上掖縣人的貢獻

評劇, 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曾經被封為全國第二大戲曲劇種, 僅次於京劇。 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 評劇最初形成在唐山一帶, 本來與遠在山東的掖縣(現萊州市)無關, 但在評劇的發展史上, 掖縣人卻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掖縣人呂海寰為評劇定名。

評劇是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 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 1909年左右形成於唐山, 稱“唐山落子”、“蹦蹦戲”。

民國十二年(1923), 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 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 納名宿呂海寰(山東掖縣人,

中國紅十字會的創始人)建議, 改稱“評劇”。

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 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於《大公報》, 從此, 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先後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1950年以後, 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碼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 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

二、兩位掖縣人喜彩蓮、小白玉霜是評劇界的大腕名角

評劇在現代戲的創作演出方面影響很大。 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 新鳳霞演出的《劉巧兒》《祥林嫂》《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 東北韓少雲演出的《小女婿》, 都受到普遍的歡迎。

2006年5月20日, 評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評劇的發展歷程

早在19世紀末, 河北唐山一帶的貧苦農民農閒時以唱蓮花落謀生, 1890年前後逐漸出現了專業的蓮花落藝人。 蓮花落即稱“落子”, 是一種長期流行在民間的說唱藝術, 評劇就是在蓮花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後, 東北民間歌舞“蹦蹦”傳進關內, 於是河北的蓮花落藝人便迅速地吸收了這種藝術, 開始演唱如《王二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楊二舍化緣》、《王大娘鋸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劇碼, 深受當地的農民喜愛。

評劇創始人——成兆才

成兆才(1874-1929), 字捷三(又作浩三), 評劇鼻祖, 清直隸灤州繩各莊(今屬河北省灤南縣人)。 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二十日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 他一生所整理、改編、創作的劇本多達102個,

為創建評劇事業奠定了基礎, 被稱為評劇劇本作者第一人。

成氏原系蓮花落藝人, 他受到新的時代思潮的影響, 在藝術上具有革新創造的精神, 於是就以他的劇作把蓮花落演變成了蹦蹦戲, 又從蹦蹦戲演進為評劇。 其早期劇碼有《馬寡婦開店》《老媽開嗙》《花為媒》《賣油郎獨佔花魁》等, 這些都是評劇的奠基戲。 這位劇作家對時代的變革相當敏感, 他吸收文明戲的表現手法, 編演了一批很受群眾歡迎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時裝戲, 如《槍斃小老媽》《黑貓告狀》《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 尤以一九一九年編寫的《楊三姐告狀》最為著名, 久演不衰, 成為評劇的代表劇碼之一。

當成兆才等人把蓮花落演變成“唐山落子”時,

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 他們給這個新劇種命名為“京東第一平腔梆子戲”, 簡稱“平劇”, 演唱時用本嗓。 當時的代表性演員有月明珠、金開芳等。 辛亥革命後, 北京改稱北平, 京劇也隨之稱為平劇。 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經發展到了天津等地, 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歭之勢。 於是就定名為評劇, 寓“評古論今”之意。

除了成兆才, 任氏兄弟(任善慶、任善豐(即月明珠)、任善年、任善誠)、孫家班(孫洪魁、孫鳳鳴、孫鳳崗)、男旦金開芳、小生劉子熙等都為評劇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來自掖縣的著名評劇演員

小白玉霜(1922—1967), 評劇新白派創始人,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評劇屆的領頭羊。

原名李再雯, 山東掖縣人, 5歲隨父逃荒到北京, 被白玉霜收為養女。

經李文祉啟蒙, 繼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風格。 14歲登臺演戲, 在京津一帶享有盛名。 她的代表劇碼有《玉堂春》《臨江驛》《打狗勸夫》《勸愛寶》《珍珠衫》《紅娘》等。 小白玉霜的演唱圓潤雋永、低回婉轉, 講究節奏的變化及快慢、輕重的對比, 富有獨特風韻。 曾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 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 北京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委員, 中國評劇院藝委會主任。 1950年全國第一次政協會議上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

她在傳統戲裡扮演過許多古代婦女角色, 如《朱痕記》中趙錦棠、《鬧嚴府》中的嚴蘭貞、《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蓮》中的秦香蓮等這些性格鮮明、形象各異的舞臺藝術形象, 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別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蓮》,在表演上吸收並借鑒京劇、梆子、曲藝等兄弟劇種的長處,豐富了自己的表演藝術。代表作《秦香蓮》被拍成電影。從解放後到“文革”前的17年裡,她參加演出的現代戲有17出之多。其中有:《九尾狐》、《農民淚》、《千年冰河開了凍》、《金沙江畔》、《李雙雙》等。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風采各異、性格生動的新婦女藝術形象。特別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楊香草,堪稱膾炙人口,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小白玉霜把評劇白派藝術提高和發展到一個新階段。1967年12月21日,由於“四人幫”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時年45歲。小白玉霜英年早逝,身後並無子女。

另一名評劇大師、掖縣人喜彩蓮。

原名張菡香,1916年生於山東掖縣一貧苦農家,後隨父母去東北謀生。她自幼喜愛評劇,9歲從師"蓮花落"老藝人吳壽朋,10歲登臺。之後,她又參加了著名評劇演員李金順主辦的"元順戲社",在演唱方面,受李金順影響頗深。到18歲時,她已經成為戲社的主要演員,並蜚聲劇壇。她曾與戲社演員一起南下天津、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從而使她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藝術形式,開闊了視野。

喜彩蓮嗓音高亮,擅演花旦戲。她根據自己的噪音條件,在老評劇的基礎上大膽進行了創新。老評劇講究"揚著唱",即所謂"大口落子"。喜氏則將此種唱法改為"抑著唱",即將"大口"變為"小口"。然行腔講究情味交融,深沉,含蓄,曲調更加柔美。因此,她的演唱贏得了諸多觀眾的青睞。

喜氏的演唱最突出的特點是講究咬字。她的唱腔吐字清晰,乾淨俐落,無論什麼字,行腔時總能保持原韻,從不因腔而害字。

以前,評劇的劇碼大體為傳統的"老八出"或"新八出",如《杜十娘》、《珍珠衫》等,一般演員唱的大都不出這些。而喜氏卻上演了大量新劇碼,如《鳳還巢》、《十三妹》、《孔雀東南飛》等。同行稱喜彩蓮演出的是"一台新戲"。這些劇碼雖系從京劇移植而來,卻使評劇觀眾耳目一新。記得當年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在觀看客氏的演出後,極為讚賞,便將《人面桃花》劇本推薦給她,並親自為她排了這齣戲。

從50年代起,喜氏參與了諸多現代戲的演出,塑造出一些富於個性的人物形象,而且戲路更為寬廣了。

特別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蓮》,在表演上吸收並借鑒京劇、梆子、曲藝等兄弟劇種的長處,豐富了自己的表演藝術。代表作《秦香蓮》被拍成電影。從解放後到“文革”前的17年裡,她參加演出的現代戲有17出之多。其中有:《九尾狐》、《農民淚》、《千年冰河開了凍》、《金沙江畔》、《李雙雙》等。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風采各異、性格生動的新婦女藝術形象。特別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楊香草,堪稱膾炙人口,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小白玉霜把評劇白派藝術提高和發展到一個新階段。1967年12月21日,由於“四人幫”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時年45歲。小白玉霜英年早逝,身後並無子女。

另一名評劇大師、掖縣人喜彩蓮。

原名張菡香,1916年生於山東掖縣一貧苦農家,後隨父母去東北謀生。她自幼喜愛評劇,9歲從師"蓮花落"老藝人吳壽朋,10歲登臺。之後,她又參加了著名評劇演員李金順主辦的"元順戲社",在演唱方面,受李金順影響頗深。到18歲時,她已經成為戲社的主要演員,並蜚聲劇壇。她曾與戲社演員一起南下天津、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從而使她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藝術形式,開闊了視野。

喜彩蓮嗓音高亮,擅演花旦戲。她根據自己的噪音條件,在老評劇的基礎上大膽進行了創新。老評劇講究"揚著唱",即所謂"大口落子"。喜氏則將此種唱法改為"抑著唱",即將"大口"變為"小口"。然行腔講究情味交融,深沉,含蓄,曲調更加柔美。因此,她的演唱贏得了諸多觀眾的青睞。

喜氏的演唱最突出的特點是講究咬字。她的唱腔吐字清晰,乾淨俐落,無論什麼字,行腔時總能保持原韻,從不因腔而害字。

以前,評劇的劇碼大體為傳統的"老八出"或"新八出",如《杜十娘》、《珍珠衫》等,一般演員唱的大都不出這些。而喜氏卻上演了大量新劇碼,如《鳳還巢》、《十三妹》、《孔雀東南飛》等。同行稱喜彩蓮演出的是"一台新戲"。這些劇碼雖系從京劇移植而來,卻使評劇觀眾耳目一新。記得當年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在觀看客氏的演出後,極為讚賞,便將《人面桃花》劇本推薦給她,並親自為她排了這齣戲。

從50年代起,喜氏參與了諸多現代戲的演出,塑造出一些富於個性的人物形象,而且戲路更為寬廣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