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烏木苑,一路從遠古走來再向遠方流淌!

換個角度看藝術

樂山烏木珍品文化博物苑始建於2004年7月, 占地30餘畝, 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 館內收藏的5000多立方米的烏木, 大多出土於樂山境內。

其整個建築採取了漢代以來川西民居的傳統風格, 輝煌壯觀而又古樸典雅。

烏木苑

是誰從漢代的手裡接管了這座

王侯的莊園 安置在這交通要道上

厝放先人的靈魂和古代樹木遺骨

天地間, 誰在數千年被羽化為烏木

齊刷刷站立廳堂 緘默不語

任由我們今天來憑弔和朝拜

恢弘壯觀的樂山烏木博物苑

被太陽的光芒拭擦得金碧輝煌

太陽依舊是億萬年前的太陽

仍然高高地掛在天空

卻照不見億萬年前的大地

只有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殊途同歸

一路從遠古走來再向遠方流淌

還有千年前的彌勒大佛睡在水中央

與前赴後繼的智者仁者一起

在這裡樂山樂水

樂山樂水的智者仁者把山水玩到了極致

在這山水之間建起一座懷古的殿堂

和連通古今的橋樑 讓我們緬懷

這裡曾經的山水和人類的故鄉

與歷史對話, 看古人

腳步行走的匆忙

在以收藏和展示烏木為一體的大殿

我們面對遠古文明的遺骸 一次次

拷問自己 誰是烏木的始作俑者

誰是扼殺和諧生態的劊子手

如此, 能夠讓我們自覺反省的建築物

已不再是建築物 樂山烏博苑

已成為一種警示符號

牢牢地釘在人們匆匆過往的

大路旁

蔣紀林是樂山烏木珍品文化博物苑的創始人, 現為公司董事長。 館內陳列的烏木雕刻藝術作品“四大名著”是他自己的創意,

並親自到福建高薪聘請了83位技藝精湛的雕刻大師, 每件作品都花了3年多時間。 四塊烏木在地底的形成年代大約為3000年——8000年, 差不多都是5米長、2米多寬、1米多高的規格。 “四大名著”不僅在藝術造詣上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光芒, 而且規模宏大為全國之最, 現為博物館的鎮殿之寶。

烏木苑

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等

四個人完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稱著於世的

四大名著 而蔣紀林一個人

就完成了相同題材的四大名著

——四件烏木雕刻藝術作品

同樣驚世駭俗

不知道曹雪芹等人伏案寫作了多少年

蔣紀林雇了80多位能工巧匠

每一部著作都花了3年多時間

每一件賦予作品生命和靈魂的原材料

既不是帛也不是紙 而是

被埋在地下幾千年而不朽的木頭

不知是四大名著給了蔣紀林的靈感

還是烏木喚起了蔣紀林的良知

將烏木刻寫成經典著作

讓四大名著歸根認祖

蔣紀林把曹雪芹的大觀園搬到5米樹根上

讓世人看看林黛玉是如何用一生的眼淚

償還賈寶玉的露水恩情

看羅貫中怎樣給魏蜀吳三國

瓜分這塊比赤壁還要堅硬的木化石

看施耐庵那一百零八個好兄弟

怎樣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看吳承恩派往西天取經的唐僧師徒

一路降妖除魔走得多麼艱辛

每一部著作的精彩故事和精彩場景

均在蔣紀林的導演下定格成永久的畫面

每位元出場人員, 被工匠們刻畫得入木三分

一個愛懷舊的人四部懷舊的著作和

四塊懷舊的木頭,帶領觀眾一起

回到以往 從明朝到宋朝到唐朝到漢末

一路瞻仰古人的風采感受古代文化

蔣紀林不會寫書也不會雕刻

他只是一個愛懷舊的人

但把四大名著通過雕刻藝術的形式

完美地再現出來 中國歷史上

他是第一人

換個角度看文化

四塊懷舊的木頭,帶領觀眾一起

回到以往 從明朝到宋朝到唐朝到漢末

一路瞻仰古人的風采感受古代文化

蔣紀林不會寫書也不會雕刻

他只是一個愛懷舊的人

但把四大名著通過雕刻藝術的形式

完美地再現出來 中國歷史上

他是第一人

換個角度看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