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有一個閒適的非典型文學節 在澳門

自2012年起, 低調起家的“雋文不朽澳門文學節”便為這座南海北岸的小城帶來一年一度的國際文人相聚。 一反香港書展的“蜂擁入場”及圖書熱賣, 澳門文學節顯得安閒而又自在。

文學節的據點定在南灣大馬路上的舊法院大樓, 斜對著澳門唯一一間百貨公司八佰伴, 雖處在鬧市區, 卻顯得格外寧靜。 這棟大樓平時就用來做展覽和戲劇演出, 所以民眾經過時, 若非事先瞭解, 大抵也不好奇一群在這裡走出走入的人都在忙些什麼。

在這棟大樓裡, 活動現場沒有圍欄, 活動參與度屬小眾, 作家們根本沒有“偶像包袱”。

任何一位有心的文學愛好者, 無須入場證, 都能走進現場, 與自己喜愛的作家拉近距離, 索取簽名或拍個合照, 甚至還能有機會與作家同桌進餐。

最有意思的是, 這個基於澳門的文學節, 發起者竟是一家本土的葡萄牙語日報Ponto Final等。

主辦方盡可能地把活動辦得“內容豐富, 銜接自然”, 把每場活動的時間控制在1小時左右, 甚至會分場地同時進行兩場活動。 在2012、2013年時還是文學周, 之後文學節的規模、內容逐年增加。 到了今年, 嘉賓已達50多位, 文學活動有逾百場, 其中最密集的一天裡, 從早上10點到晚上9點, 在8個不同的場地, 進行了10場活動。

這一屆文學節的主菜單依舊還是作家們就寫作、文化、政治、國際議題(如難民、核問題)等進行的對談、講座以及個人的寫作工作坊。

此外, 還配有詩歌即興表演、電影放映、劇場表演、新書發佈、展覽、音樂會等。

今年, 作為例牌的“文學節走入校園”系列活動, 繼續為當地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帶來不少福利——華人作家程永新、秦文君、余華、張悅然等走入校園, 與學生們分享自己的成長。

同時, 每年必辦的兩場音樂會(中文一場, 葡文一場), 邀請的也是一些偏文藝的歌手, 2016年邀請了葡萄牙Fado女王ChristinoBranco, 2017年邀請了葡萄牙過去40年裡最偉大的音樂創作人的Segio Godinho。 然後中文這邊, 除了2013年王若琳, 其他都是一些小眾樂團, 如萬能青年旅店、堯十三。 雖然音樂會的門票一早就在網上發售, 但售票情況一直不溫不火, 很多票都是送出去的。

雖說中文和葡萄牙語是澳門的兩大官方語言,

可是不同國家的作家聚在一起, 溝通語言仍是英語, 且主場地配置的也只有中英同聲傳譯。 而介紹文學節的場刊及音樂會的字幕, 都是中、英、葡三語。

與此同時, 主辦方在安排中葡作家融合交流上煞費苦心。 中文和葡萄牙語的文學本就溝通甚少, 若中文作家作品未翻譯成英文, 那麼葡萄牙人是絕對不會知道這位作家的存在, 反之亦然。 中文和葡文作家對談, 避免不了“中文作家說中文, 葡文作家說葡文”, 若對彼此的作品不瞭解, 頗有點“自說自話”的味道。

但每年的這個文學盛會, 卻鮮少被當地的中文媒體報導, 多場活動中, 即使有華語知名作家, 可幾乎見不到澳門中文媒體對於他們的報導,

更別提做作家的專訪。

當地葡文媒體則不然, 但在對於華人作家的報導上, 傾向於已享有一定國際知名度的, 如北島、嚴歌苓、鄭淵潔、慕容雪村、余華、西川等, 作為主辦方的 Ponto Final(句號報), 在今年文學節期間, 平均每天有4至5版都是活動報導及人物專訪。

不過, “公眾參與度”這個詞卻略顯有點難堪。 據本地葡語報紙Plataforma(澳門平臺)報導, 文學節活動的副總監Helder Beja解釋稱2016年文學節吸引了1萬名旅客, 這顯然是過度誇大。 若你走進舊法院大樓, 隨意地挑選一場活動, 現場大約七八十個座位, 常常坐不夠一半人, 其中還不乏文學節的鐵粉。

然而, 對於作家們來說, 這卻有了一種自由和舒適。 中國作家在內地辦個講座, 現場會塞得水泄不通, 在澳門卻得了片刻清閒。

舊法院門口, 你常常會看到作家們或坐在階梯上, 或站著, 抽煙、聊天, 或三兩人, 或五六人, 不時有葡萄牙人進出, 和門口的每個人打招呼, 然後走進, 就像串了個門。 內設一個咖啡館, 詩人朗誦會就在這裡。 裡面的幾個屋子裡, 牆上掛滿了畫作, 或荒誕(漫畫), 或沉思(攝影作品)。

在晚上, 主辦方安排有音樂會、戲劇、電影放映, 作家們可以觀看。 除此之外, 還有配著紅酒的詩歌即興表演, 人和人自由地組合在一起, 碰杯、聊天, 一聊high了, 就徹夜不回。 這時, 誰都是“無我”。

這群葡萄牙人組織起來的澳門文學節, 實在有點無規可循, 他們看起來組織得一團混亂, 但卻又給予了作家們自由, 自由地留下繼續酣暢地聊天, 或自由地離開去澳門的老城區走走。

第一次來到澳門文學節的嘉賓,總不忘的是美味的餐廳——外國的作家們找尋本土的餐廳,華人作家們找尋葡萄牙餐廳——及帶回家的“手信”——或杏仁餅、肉乾、茶等。

如此想想,在澳門的幾天生活,甚是自在。

文:葉子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第一次來到澳門文學節的嘉賓,總不忘的是美味的餐廳——外國的作家們找尋本土的餐廳,華人作家們找尋葡萄牙餐廳——及帶回家的“手信”——或杏仁餅、肉乾、茶等。

如此想想,在澳門的幾天生活,甚是自在。

文:葉子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