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佳兆業複牌,一個多方自我救贖事件的落幕,機會or陷阱?

作者:格隆匯·自殺小隊

2017年3月14日, 佳兆業集團(01638.HK)發佈公告, 擬於3月25日在香港中環金融街8號國際金融中心二期20樓2001室舉行董事會, 審議2014-2016三個財年的年報, 以及2015-2016的中報, 事隔多年, 公司複牌終於迎來實質性進展。

2014年末至今, 從地方大員引爆, 以郭英成為中心, 眾多人物牽涉其中:地方ZF、金融機構、海內外投資人、潮汕商幫、供應商、股民、購房者、並購者、企業員工、媒體人士等。 牽扯利益眾多, 期間的故事, 展開來講可以講一周不重樣, 作為投資者, 其中是非不重要, 重要的是, 複牌後是怎樣的光景?

按照停牌時披露的資訊,

佳兆業如果複牌, 主要需要符合4個條件:

1、根據上市規則刊發所有未刊發財務業績及處理任何審核保留意見。 (即將公佈多個財年業績, 符合條件。 )

2、有充足營運資金以供其預計複牌日起計最少12個月營運之用。 (在公佈的業績中會有體現, 相信能發出業績, 保證運營沒問題。 )

3、證明公司有足夠財務申報程式及內部監控系統, 以符合上市規則的責任。 (富事高的報告)

4、恢復公眾持股量。 (2017年初, “玩具大王”蔡志明入股, 已經解決。 )

目前來看, 幾經波折, 劇本編了這麼久, 這麼大的債權重組都擺得平, 搞掂交易所應該沒問題,

2017年3月26日, 佳兆業公佈多年財報, 同時公告達成複牌條件, 於2017年3月27日恢復交易。

站在這個時間點, 值得再次梳理這個標杆事件的來龍去脈,

思考期間的危與機。

一、兩年救贖的前世今生

佳兆業集團于1999年成立, 是一家實力雄厚的大型綜合性房地產公司, 總部位於深圳, 當年頭頂深圳“舊改之王”登陸港股。 公司由郭氏三兄弟(郭俊偉、郭英成及郭英智)創辦, 通過家族信託名下的大昌、大豐、大正三家公司控制佳兆業, 主事者為老二郭英成, 大哥郭俊偉不參與佳兆業事務, 專心管理旗下的香港富昌金融集團。

深圳舊改之王, 懂行的人聽到這個名號就知道意味著什麼, 這場大戲的開幕就是深圳地方大員的落馬, 在紀委展開調查的時候, 關鍵人物郭英成卻遠遁香港四季酒店, 震怒之下公司位於深圳的各個樓盤被ZF封盤引起連鎖封盤, 對於房地產行業這種超高速周轉的行業,

禁售意味突然死亡, 緊隨其後郭英成遠遁+辭職引發連鎖債務違約, 牌面上集團在庫存去化+融資通道都被掐死, 公司命懸一線, 而牌面下卻在暗度陳倉, 火速轉移資產。

在這個時候, “戰神”孫宏斌腳踏七色彩雲出來力挽狂瀾, 帶著德勤殺入總部, 全面滲透佳兆業, 通過上海專案公司輸入資金維持流動性, 隨後市場上就傳出了佳兆業的財報的bug, bug大到“戰神”直呼其財報永遠發不出來, 隨後, 郭英成卻奇跡般“安全著陸”了, 攜同新戰友, 重回董事會, 一番劍拔弩張之後, 融創平穩退出, 佳兆業的地雷爆了。

佳兆業的地雷爆了, 連帶著事發後的暗度陳倉也爆了, 多年老夥計普華永道就坐不住了, 四大的貞節牌坊還是要守住的,

而且編新劇本的時候佳兆業居然不帶他玩, 那只能分手快樂, 分手時還來了封情深意切的分手宣言細數“六宗罪”, 分手後佳兆業找了非四大的事務所:致同(香港), 再請了富事高做“獨立調查”, 劇本寫好後, 定調都是臨時工的鍋, 老闆完全是無辜的, 順帶威脅了把普華永道別搞事, 這是個多麼有趣的劇本, 臨時工背了這麼多鍋, 公司居然沒少錢, 這絕對是這星球上最有奉獻精神的社會主義好臨時工。

佳兆業的盤就剛好在深圳房價啟動前被鎖, 禍福相依, 期間深圳房價翻了一番, 在郭安全著陸後, 房源解鎖, 現金流好轉, 加上各種割地賠款引入新金主(中信、平安、信達), 境內債在ZF事後的主持下愉快的結束了,

境外債幾經波折也在新的金主的支持下解決了, 深圳有地, 就是管用, 割起來雖然心痛, 但是能保命。

在富事高編好新劇本甩鍋, 致同(香港)編好新財報後, 久違的幾期新財報終於即將面世, 在正式報告財報出來之前, 任何對於佳兆業集團(1638.HK)這個上市平臺內的資產的梳理都只會是猜測, 橋黑板畫重點:郭家的家業, 佳兆業集團公司, 上市公司佳兆業(1638.HK), 是三個獨立的概念!三個獨立的概念!三個獨立的概念!三個財報季, 三個財報季都已經夠輝山乳業的奶牛環繞地球十圈了, 更何況是最容易轉移和分割的土地資產, 這可是所有人都盯著的深圳的地...

二、各方勢力的餘波

上文是濃縮版的故事概要, 每個細節都值得展開講細細研究, 實在是篇幅有限,這場大戲可能在公司複牌後徐徐落幕,但是這個事件的影響卻極其深遠...

在ZF方面,故事開始之初,用力過猛,幾乎是直接公開的拿人,抄家,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反腐歸反腐,人的問題歸人的問題,人的問題定性了,財產的問題也定性了,該走的法律流程走了,再動財產起碼程式上看起來沒那麼扎眼,現在人的問題未定性就直接動資產,你讓其他民營老闆看了作何感想,從改革開放那波起來的民營企業家,多多少少都有點問題,那時候是混是亂之治,比的就是膽大和激進,這樣清算的搞法誰還敢留,有趣的是,佳兆業事件後,很多正值盛年的房地產老闆都早早把資產過到二代名下,你猜二代會是哪國國籍?

很多老闆也都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海外投資”,事件之後,後來的很多“喝茶”也比較緩和,水面下的暗潮湧動沒人知道,但是水面上還是留有餘地風平浪靜,這裡就包括下文即將提到的佳兆業事件中重要的一方。2016年末《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正式發佈,穩定“資“心之路漫漫,矯枉過正的成本總是巨大的,佳兆業作為”大力出奇跡“下的典型,事後市ZF的態度轉變也加速佳兆業恢復,深圳已經是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方了,此例一開,後患無窮,ZF要把潑出去的水收回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起碼短期內,佳兆業已經沒太大的政治風險了。

在融創方面,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一個客觀事實就是:融創的介入讓更多的人知道了佳兆業的問題,人多口雜,管不住的...“戰神”幹倒閉過一家大型房企,剛搶救過另一家房企,行業裡的各種套路,各種大廈將傾時的手法比市場上絕大多數人都清楚,這個地雷爆炸,對於融創來講是客觀的受益人,對債權人的談判籌碼多了很多,好壓價,但是這樣就與郭家的利益相悖,如果沒有融創這個白騎士,佳兆業的地雷就不會爆,資產怎麼倒出去的就怎麼倒進來,報表上乾乾淨淨,就沒有後面普華永道的那出戲和後面的填坑了,關鍵時間點上郭英成的平安落地讓其有一戰之力,自然雙方打得不可開交,從協議上看,融創可以硬上,但是硬碰硬只能是兩敗俱傷,學聰明後,看後來融創搶救樂視的時候收割得多漂亮...經驗值都是攢出來的...

各路金主方面,佳兆業和ZF關係緩和後,中信、平安、信達等金主強勢進入,目前缺少確切的資訊來分析,但是一個一直風雨相伴的金主就是郭英成老鄉,同為潮商的張俊的生命人壽(現更名“富德生命人壽”),兩者結緣於2009年,簽訂策略聯盟框架協定,2013年首次出現在佳兆業前十大股東名單中,持股比例7.99%,2014年不斷增持,持股比例達到18%,事發後,在“敏感期”從郭氏家族手中接過11.21%股份,涉總代價16.68億港元,持股比例提高到29.96%,2015年4月份,生命人壽向佳兆業提供貸款13.77億元,用於繳付與佳兆業去年聯合拿下的深圳大鵬新區地塊土地款,借款年利率12%,這個利率卻刺激了當時在同步進行的融創主導的債務重組...在廣東省的另一位大員出事後,張俊也消失在大眾視野中,如若沒有佳兆業風波在前,張的劇本會走向何處?

普華永道VS富事高,同樣是受人錢財,替人消災,各行其是,難分對錯,融創捅出地雷後,2016年7月15日《更換核數師》的公告VS2016年12月19日《獨立調查的主要調查結果》,結合著各年財報來看,各位看官會有自己的判斷,雖說有ZF矯枉過正的影響,但是作為公眾公司,完全違背了西方話語體系的程式正義,充分展示了一個實際控制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視股東權益如無物的路徑,臨時工有千千萬,誰能保證可一不可再,而誰又能保證世上再無臨時工,無數的先烈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挑戰人性。

趟過這麼多風波,在各路人馬撕扯過後,新劇本下的佳兆業又是哪種模樣?

三、浴火重生的佳兆業

2017年3月26日,佳兆業公佈多年財報,同時公告達成複牌條件,於2017年3月27日恢復交易。也要把潑出去的水再收回來。

2016年,全年年內合約銷售增加222%至約人民幣298億元,年內已售總建築面積約為226.93萬平方米,按年升幅為81%。合約銷售的平均售價按年升幅78.3%,為每平方米人民幣1.31萬元。

年內營業額為177.7億,比增62.6%,毛利為23.12億,比增573.3%,歸屬股東虧損為6.12億,虧損主要來自大額的融資成本,還是上個簡要的全景圖感受感受:

截至2016年末,公司共有210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約有80%的土地位於一線城市及二線重點城市,有一個趨勢是2016年下半年已經開始陸續的拿地,集中一二線,再次驗證,政治風險已經基本排除。

年內債務重組後,截至2016年末,總資產1312.19億人民幣,股東權益230.46億,賬上現金165.72億,預收貨款279.73億,總有息負債875.36億人民幣,77.62億人民幣一年內償還,人民幣負債552.4億,美金負債30.34億,短期來看,流動性壓力不大,從2000多萬平的土地儲備來看,隨著回復銷售後的收入確認及排除政治風險後的價格回升,只要不再出政治風險,周轉跑起來,能緩回來。

那問題來了,這個只是新劇本的故事大綱,各個科目沒有細項,只能大概看出,緩過來了,但是新故事精彩的伏筆,還是要等正式財報出來才知道,畢竟,新劇本,新套路。

公司交了新劇本,能複牌,新劇本也顯示老夫緩過來了,財報還需要確認,信任還需要重建,但是關鍵的是,未來會怎麼走?

這就不得不關注另一個問題了:股權集中度。

2017年2月24日,郭氏家族旗下的大昌以2.3元/股的價格向獨立協力廠商(蔡志明)轉讓約2.17億股,占佳兆業總股份的4.23%,早前蔡志明已持有佳兆業0.98%的股份,目前持有佳兆業5.21%的股份,而郭家與蔡家的關係相信市場上都看得清楚,這個獨立協力廠商實際上卻是堅實的盟友,截至複牌時刻,牌面上看到的生命人壽、郭家、蔡家三方的股權集中度達到了80.17%,加上當年佳兆業上市的時候帶進來的大多都是私交甚篤,或者潮商派系的小夥伴,水面下這些小夥伴的貨有多少,沒人知道,但是風波都過去了,又在水面下,隊伍很好帶。

這個股權集中度,隊伍很好帶,不好帶的就是與普華永道邏輯相近的外資體系,這場大戲所帶來的不信任感,又停牌多年,信任的重建非一日之功,就看這波撤退的秩序怎樣了。

貨源歸邊,這就不是講邏輯的遊戲了。

股價也好,報表也好,一如胡適所說:不過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

結語:

毫無疑問,萬寶之爭是水面上的大事件,而佳兆業事件卻是水面下影響深遠的事件。

拿人抄家,程式正不正義?不正義!

倒出倒進,程式正不正義?不正義!

然而魔幻現實主義的是,這些不正義都風平浪靜的過去了。

生逢大時代,坐看風雲起。

實在是篇幅有限,這場大戲可能在公司複牌後徐徐落幕,但是這個事件的影響卻極其深遠...

在ZF方面,故事開始之初,用力過猛,幾乎是直接公開的拿人,抄家,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反腐歸反腐,人的問題歸人的問題,人的問題定性了,財產的問題也定性了,該走的法律流程走了,再動財產起碼程式上看起來沒那麼扎眼,現在人的問題未定性就直接動資產,你讓其他民營老闆看了作何感想,從改革開放那波起來的民營企業家,多多少少都有點問題,那時候是混是亂之治,比的就是膽大和激進,這樣清算的搞法誰還敢留,有趣的是,佳兆業事件後,很多正值盛年的房地產老闆都早早把資產過到二代名下,你猜二代會是哪國國籍?

很多老闆也都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海外投資”,事件之後,後來的很多“喝茶”也比較緩和,水面下的暗潮湧動沒人知道,但是水面上還是留有餘地風平浪靜,這裡就包括下文即將提到的佳兆業事件中重要的一方。2016年末《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正式發佈,穩定“資“心之路漫漫,矯枉過正的成本總是巨大的,佳兆業作為”大力出奇跡“下的典型,事後市ZF的態度轉變也加速佳兆業恢復,深圳已經是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方了,此例一開,後患無窮,ZF要把潑出去的水收回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起碼短期內,佳兆業已經沒太大的政治風險了。

在融創方面,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一個客觀事實就是:融創的介入讓更多的人知道了佳兆業的問題,人多口雜,管不住的...“戰神”幹倒閉過一家大型房企,剛搶救過另一家房企,行業裡的各種套路,各種大廈將傾時的手法比市場上絕大多數人都清楚,這個地雷爆炸,對於融創來講是客觀的受益人,對債權人的談判籌碼多了很多,好壓價,但是這樣就與郭家的利益相悖,如果沒有融創這個白騎士,佳兆業的地雷就不會爆,資產怎麼倒出去的就怎麼倒進來,報表上乾乾淨淨,就沒有後面普華永道的那出戲和後面的填坑了,關鍵時間點上郭英成的平安落地讓其有一戰之力,自然雙方打得不可開交,從協議上看,融創可以硬上,但是硬碰硬只能是兩敗俱傷,學聰明後,看後來融創搶救樂視的時候收割得多漂亮...經驗值都是攢出來的...

各路金主方面,佳兆業和ZF關係緩和後,中信、平安、信達等金主強勢進入,目前缺少確切的資訊來分析,但是一個一直風雨相伴的金主就是郭英成老鄉,同為潮商的張俊的生命人壽(現更名“富德生命人壽”),兩者結緣於2009年,簽訂策略聯盟框架協定,2013年首次出現在佳兆業前十大股東名單中,持股比例7.99%,2014年不斷增持,持股比例達到18%,事發後,在“敏感期”從郭氏家族手中接過11.21%股份,涉總代價16.68億港元,持股比例提高到29.96%,2015年4月份,生命人壽向佳兆業提供貸款13.77億元,用於繳付與佳兆業去年聯合拿下的深圳大鵬新區地塊土地款,借款年利率12%,這個利率卻刺激了當時在同步進行的融創主導的債務重組...在廣東省的另一位大員出事後,張俊也消失在大眾視野中,如若沒有佳兆業風波在前,張的劇本會走向何處?

普華永道VS富事高,同樣是受人錢財,替人消災,各行其是,難分對錯,融創捅出地雷後,2016年7月15日《更換核數師》的公告VS2016年12月19日《獨立調查的主要調查結果》,結合著各年財報來看,各位看官會有自己的判斷,雖說有ZF矯枉過正的影響,但是作為公眾公司,完全違背了西方話語體系的程式正義,充分展示了一個實際控制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視股東權益如無物的路徑,臨時工有千千萬,誰能保證可一不可再,而誰又能保證世上再無臨時工,無數的先烈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挑戰人性。

趟過這麼多風波,在各路人馬撕扯過後,新劇本下的佳兆業又是哪種模樣?

三、浴火重生的佳兆業

2017年3月26日,佳兆業公佈多年財報,同時公告達成複牌條件,於2017年3月27日恢復交易。也要把潑出去的水再收回來。

2016年,全年年內合約銷售增加222%至約人民幣298億元,年內已售總建築面積約為226.93萬平方米,按年升幅為81%。合約銷售的平均售價按年升幅78.3%,為每平方米人民幣1.31萬元。

年內營業額為177.7億,比增62.6%,毛利為23.12億,比增573.3%,歸屬股東虧損為6.12億,虧損主要來自大額的融資成本,還是上個簡要的全景圖感受感受:

截至2016年末,公司共有210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約有80%的土地位於一線城市及二線重點城市,有一個趨勢是2016年下半年已經開始陸續的拿地,集中一二線,再次驗證,政治風險已經基本排除。

年內債務重組後,截至2016年末,總資產1312.19億人民幣,股東權益230.46億,賬上現金165.72億,預收貨款279.73億,總有息負債875.36億人民幣,77.62億人民幣一年內償還,人民幣負債552.4億,美金負債30.34億,短期來看,流動性壓力不大,從2000多萬平的土地儲備來看,隨著回復銷售後的收入確認及排除政治風險後的價格回升,只要不再出政治風險,周轉跑起來,能緩回來。

那問題來了,這個只是新劇本的故事大綱,各個科目沒有細項,只能大概看出,緩過來了,但是新故事精彩的伏筆,還是要等正式財報出來才知道,畢竟,新劇本,新套路。

公司交了新劇本,能複牌,新劇本也顯示老夫緩過來了,財報還需要確認,信任還需要重建,但是關鍵的是,未來會怎麼走?

這就不得不關注另一個問題了:股權集中度。

2017年2月24日,郭氏家族旗下的大昌以2.3元/股的價格向獨立協力廠商(蔡志明)轉讓約2.17億股,占佳兆業總股份的4.23%,早前蔡志明已持有佳兆業0.98%的股份,目前持有佳兆業5.21%的股份,而郭家與蔡家的關係相信市場上都看得清楚,這個獨立協力廠商實際上卻是堅實的盟友,截至複牌時刻,牌面上看到的生命人壽、郭家、蔡家三方的股權集中度達到了80.17%,加上當年佳兆業上市的時候帶進來的大多都是私交甚篤,或者潮商派系的小夥伴,水面下這些小夥伴的貨有多少,沒人知道,但是風波都過去了,又在水面下,隊伍很好帶。

這個股權集中度,隊伍很好帶,不好帶的就是與普華永道邏輯相近的外資體系,這場大戲所帶來的不信任感,又停牌多年,信任的重建非一日之功,就看這波撤退的秩序怎樣了。

貨源歸邊,這就不是講邏輯的遊戲了。

股價也好,報表也好,一如胡適所說:不過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

結語:

毫無疑問,萬寶之爭是水面上的大事件,而佳兆業事件卻是水面下影響深遠的事件。

拿人抄家,程式正不正義?不正義!

倒出倒進,程式正不正義?不正義!

然而魔幻現實主義的是,這些不正義都風平浪靜的過去了。

生逢大時代,坐看風雲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