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93歲葉嘉瑩 萬古巾幗大先生

93歲葉嘉瑩, 才華不輸楊絳, 詩歌讓她成為最美麗的先生

葉嘉瑩的故事太多, 寥寥幾千甚至幾萬字都說不完。

今年的6月24日, 是葉嘉瑩93歲的生日, 在她90歲生日的時候, 前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發來賀詞, 稱讚她:心靈純淨, 志向高尚, 詩作給人力量, 「多難、真實和審美的一生將教育後人。 」

——這算是對她美麗人生的高度概括。

△葉嘉瑩90歲生日, 溫家寶手書

葉嘉瑩(學生們都喜歡將葉嘉瑩稱為“葉先生”, 故本文也如此稱呼), 號迦陵, 1924年生於北京, 滿族葉赫納拉氏後裔。 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 曾任臺灣大學教授, 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唐宋詞名家論稿》《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等。

葉赫家族有清一代出了兩個大名人, 一個是葉赫納拉家族的被稱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的詞人納蘭容若(納蘭成德、性德),

另一個是統治中國48年之久的慈禧太后葉赫納拉。 葉先生自稱在血脈上與納蘭性德那一支更近一些。

葉先生的父母都屬於知識份子, 詩禮傳家的家庭氛圍, 讓她從小接受到良好教育。 3歲開始識字背詩, 6歲開始跟隨家庭教師誦讀《論語》, 四書是她的開門讀物。 這些古籍, 為她對古典詩詞的熱愛以及淡泊名利之品性的養成, 夯下了基礎。

△三歲時與小舅李棪(左)及大弟葉嘉謀(右)合影

葉先生家在北平的院落是她做過“佐領”的曾祖父買下的, 是清道光年間的一所大四合院。 已故著名學者鄧雲鄉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特意描述了這個浸潤著中華古老文化氛圍的大四合院, 他說“這是一所標準的大四合院……格局很好, 十分有規模。 ”

△左:初中畢業前;右:高中畢業前

因為鄧老先生的母親常常生病, 而葉先生的伯父是中醫, 所以有機會去這院落, “一進院子就感到的那種寧靜、安詳、閒適的氣氛, 到現在我一閉眼仍可浮現在眼前”。

一世多艱, 寸心如水

“一世多艱, 寸心如水, 一世多艱, 寸心如水。 ”這是葉先生所寫首詩裡的開篇兩句。

曾經有一個人, 從姓名中解構出她的性格和命運, 說她柔韌如水, 受到外界束縛時, 可以暫囿於杯中, 解脫無拘時, 亦可如大江大河般波濤滾滾一往向前。

王國維說, “天以百凶成就一詞人”。

可以說, 苦難伴隨了葉先生的一生。

成長於戰亂年代, 國家風雨飄搖, 她的父親又因為當時的政策和工作原因, 與家人聚少離多, 直至後來失去聯繫, 杳無音訊17歲, 母親身患腫瘤去天津開刀, 最終因為病菌感染, 在歸途的火車上離世。 葉先生在《朗讀者》上說, 當時她寫了《哭母詩》共八首, 這是她第一次感覺到生命的無常以及死生的隔離。

25歲, 剛生完孩子, 丈夫卻遭遇白色恐怖入獄, 隨後她又失去工作。 “我們從故鄉遠到臺灣去, 無家無業, 有工作就有宿舍, 就有薪水, 就可以維持生活。 一旦被抓, 就什麼都沒有了。 ”葉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因為沒有涉及實質的政治問題, 葉先生很快就被放了出來, 卻已經無家可歸。 當時正在暑假期間, 一時也難以找到工作。她只能帶著懷中的女兒投奔到丈夫的一個親戚家。寄人籬下已是無奈,而這位親戚也剛剛到臺灣,生活窘迫,自顧不暇。親戚家祖孫三代5口人,只有兩個房間,她們母女白天就到外面樹蔭下麵徘徊,晚上在走廊鋪上一條毯子打個地鋪,勉強有個安身立命之所。

當時葉先生寫了一首名為《轉蓬》的詩,詩中這樣寫道:“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已歎身無托,翻驚禍有門。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她說,“我只能抱著我吃奶的女兒,在深夜裡獨自流著眼淚。”

她的丈夫被關了幾年,直到1953年才被從監獄裡放出來。之後又生下了小女兒,家務負擔很重,她的身體狀況又一直不好,一度還得了哮喘病。她的丈夫因為無端被關押了好幾年,而後事業又一直不順,脾氣越來越暴躁,精神上的壓抑一直是葉先生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1950年代,戴君仁、許世瑛兩位先生在台大教書,經他們推介,葉先生先後在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臺灣輔仁大學等校兼職教授詩詞曲。

△年輕的葉嘉瑩在給孩子們上課。

臺灣作家陳映真曾經回憶:“她能在一整堂課中以珠璣般優美的語言,條理清晰地講解,使學生在高度審美的語言境界中,忘我地隨著葉教授在中國舊詩詞巍峨光輝的殿闕中,到處發現藝術和文學之美。”

1966年是葉嘉瑩的轉折之年。當時大陸杜絕與美國院校的一切文化交流,於是美國人要研究漢學只能跑到臺灣去。“3個大學的詩詞曲,杜甫詩、蘇辛詞,電視、電臺的古文講座,都是我在教。他們就跑來聽我的課。”

憑藉她的古文詩詞底蘊,葉先生被邀請赴美國密西根大學講學。哈佛大學遠東系的海陶瑋教授正在研究陶淵明,也邀請她到哈佛去作了講學。1969年夏,她欲按原計劃重返哈佛,卻未成行。海教授以為從加拿大去美國容易,讓她先赴加國。

彼時,她要負擔一家人的生活,上有80歲的老父親,下有一個念大學、一個念中學的女兒,丈夫在海外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且加拿大的大學要求她必須用英文教書,用英文講詩詞,備課的難度可想而知,往往深夜和淩晨還在查字典準備講稿,而一大早就要上講臺去給學生們娓娓道來。

生活剛剛安定下來,1976年,52歲的葉先生又遭遇了新的不幸。當年那個與她相依為命在患難中成長的大女兒,新婚不久就出了車禍,與女婿同時逝去了。之後,她把自己關在家中,拒絕一切友人的問候。因為任何人的關懷,都會引發悲哀。“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一世逼人來。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這是《哭女詩》中的一首,葉先生先後寫了共十首《哭女詩》

葉先生說:“我是歷盡平生各種不幸的一個人。”她就是在困境中越發堅強。

——“我們學習古典詩詞,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的心靈不死!”

在一次訪談中,主持人跟她聊起對人生苦難的看法,回顧自己波瀾一生,葉先生說了這麼一段話:平靜是好的,但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經歷過挫折,都是過順利的生活,不一定是好事。各種苦難,誰都不願意發生,可是極大的悲哀和痛苦,讓你對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體會。如果不把詩人的小我感情打破,就不會有更高更遠的想法。

回國講學

1978年,葉先生向中國政府申請回國教書。她在信中說道,說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沒有選擇的餘地”,而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動爭取。

1979年,她收到了中國教育部批准她回國教書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教書,不久後又應李霽野先生之邀去了南開。每年3月,溫哥華的大學停課放假了,她就飛回國內講學。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決定不再越洋奔波,選擇了定居南開。

△改革開放之初,葉嘉瑩(前排右三)回國講學。

有熱愛中國詩詞的友人聽說她年老後將定居天津南開,決定給她捐助,與南開合作為她興建了一棟集科研、辦公、教學、生活於一體的小樓,定名為“迦陵學舍”。

△1979年初抵天津與南開大學諸教師合影

《人物》曾在文章中這樣寫道葉先生回國授課時的場景:“1979年葉嘉瑩回國授課時,徐曉莉是一名旁聽生。當時她是天津師範大學的學生,特意跑到南開大學旁聽。她回憶說‘那個時候大家穿著清一色的(衣服),男生和女生都分不出來,可是葉先生在講臺上那兒一站,從聲音到她的這個手勢、這個體態,讓我們耳目一新。沒有見過,真是美啊。”

文中還寫道,徐曉莉記得葉嘉瑩在黑板上的板書也很好看,豎排繁體,一邊說一邊寫,速度很快。“因為她可能用英語講課習慣了,她裝飾句很多,而且定語從句很多,很長很長的句子,而且滔滔滾滾的,聽都聽呆了。”她說,“從那兒以後,我們回去就一傳十,十傳百……”

彼時,葉先生白天講詩,晚上講詞,學生聽到不肯下課,直到熄燈號響起。她寫了“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的句子,形容當時的場面。

△葉嘉瑩在王國維故居前留影

如今,給年輕人講課成了她最願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請,她都欣然前往。在這30多年來中,她曾經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講學,舉行古典詩詞演講有數百場之多。她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教學,獲得了使古典詩詞于當代“再生”的讚譽。

葉先生在接受《人物》採訪時說:“我一直在教書,這是情不自已。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講給年輕人知道?你不能講給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對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對不起古人。”

從1945年大學畢業至今,她在講臺後站了整整70年。“我本來只教了一個中學,可是學生喜歡你的教書,就傳說出去,於是第二個中學請你教,第三個中學請你教,連第四個中學都來請你教,直到你的課時再也無法排上為止。所以我都是不教書則已,我一教書,就一直教下去了。”

△葉嘉瑩先生

如今,葉嘉瑩正在從事一項浩繁的工程,將多年的講課實錄集結成書。“我教書70年,歷年的講課、講演的錄音,有2000小時以上。”她指指家裡摞著的一個個行李箱,“這些都是我帶回來的歷年講課錄音和錄影。”學生們正在幫助她整理成書。她的著作文白相雜,理論性強,而講課時深入淺出,整理出來更利於向讀者普及。

晚年的葉嘉瑩將傳承古典文化作為自己的責任。她說,有人曾勸我,年紀慢慢老了,該多寫點書,少教些課。這話也有道理,可是當面的傳達才更富有感發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麼一天,我願意我的生命結束在講臺上……

要把即將失傳的吟誦傳給下一代

將西方文藝理論引入中國古典詩詞研究是葉先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研究的重要貢獻。

在多年的教學研究過程中,葉先生結合西方文論中的闡釋學、符號學和接受美學等理論對中國傳統詞學不斷反思,將詞分成了歌詞之詞、詩化之詞、賦化之詞三大類別。

傳統詞學未能對此三類不同性質的詞做出精微的分辨,往往以評賞賦化之詞的觀點來評賞歌詞之詞,不免有牽強比附之失(如張惠言);也有人以評賞歌詞之詞的觀點來評賞賦化之詞,對南宋長調之慢詞,未得其門徑之妙(如王國維)。這三類不同風格的詞,同樣具有一種屬於詞體之美感特質,葉先生對於這種美感特質在詞體的演進中,對於歌詞之詞、詩化之詞及賦化之詞不同體式的詞作中的影響和作用,做了推源溯流的說明。

△葉嘉瑩先生

葉先生在《唐宋詞十七講》中寫道,溫庭筠的"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這就跟中國傳統的文化背景結合在一起了。屈原說"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其中的"蛾眉"是指一種才德志意的美好。李商隱寫的"無題":"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是代表一個有才學,有志意,有理想的人,對於自己的才能志意的珍重愛惜。

可是溫庭筠說的不只是畫蛾眉,他說的是"懶起畫蛾眉",這懶起有道理嗎?欣賞詩詞不能從表面上來看,我們讀詩詞要超出外表所說的情事,看出一種精神上的本質才行。你要從屈原的愛美要好,看出一種在精神品質上愛美要好的心情。優秀的文學作品的作用,就是培養讀者一種愛美要好的感情。

除了傳統的講座、授課、著作、葉先生還在喜馬拉雅FM上做了一檔付費課程《詩覽眾山小》,在第一課中,重點分析了中西方詩歌的區別,她認為:中國傳統古典詩歌特別注重“興發感動“的作用,就是說作者在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是出於內心的感動,而且好的詩在千百年之後再去回味,也仍然能夠讓讀者感同身受。

中國傳統詩歌重視此種類型的感動緣起是非常久遠的,早在《書經》的《堯典》中有一段記載,“舜命令掌管典樂的‘夔’去教授國子(卿大夫家中的子弟)能夠配合音樂吟誦詩歌。並且要告訴這些國子,詩應該表達的是詩人的一種情致。不僅如此,詩還應該用吟誦方式並配合音樂,以此表達。”

因此,在傳統詩詞的學習上面,葉先生不僅提倡多讀,而且要吟誦。吟誦的音樂性能夠幫人更輕易地記憶、理解、感知詩歌的文字與意象。

△葉嘉瑩先生

吟誦是中國傳統誦讀古詩文的方式

直到民國時期,舊式私塾教授詩文,仍會教學生這種讀書方式。趙元任先生在《新詩歌集》中曾說:“所謂吟詩吟文,就是俗話所謂歎詩歎文章,就是拉起嗓子來把字句都唱出來,而不用說話或讀單字時的語調。”它不同於我們日常的出生朗讀念書,而是具有音樂性的,但和唱歌有明顯的區別,沒有曲調,隨意性較強,但行腔頓挫依照詞句本身的發音規律。

“中國詩歌傳統的吟誦不是現代的朗誦。中國古詩詞是以興發感動的作用為詩歌美感之主要特質,而這種美感的由來與中國吟誦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小時候伯父就教我把古人讀入聲、現代人讀平聲的一些字,讀成短促的近於去聲字的讀音,如此吟誦時才能傳達出聲律的美感。”葉先生在接受《三聯生活週刊》採訪時說到。

她還說:“詩要自己跑出來。詩怎麼自己跑出來?你要對詩歌的音樂的這個節奏和韻律非常熟悉,你熟於吟誦,於是你的詩是隨著聲音跑出來的,它是一種律動,先於文字,在沒有文字以前,你先有一種節奏的律動,你的語言文字是伴隨著這個音樂的節奏自己跑出來的。”

△葉嘉瑩先生吟誦《楓橋夜泊》

葉先生在接受採訪時回憶起父親和伯父常常吟誦詩歌,每當冬季北京大雪之時,父親經常吟唱一首絕句:“大雪漫天地,胡為仗劍遊。欲談心裡事,同上酒家樓。”於是,她習慣背書和吟誦,因而詩歌的聲律從未對她造成任何困難。父親教她識字的方式讓她熟悉四聲的讀法,而聽父親和伯父的吟誦又讓她懂得分辨了其中的入聲字。

“當時並沒有人告訴我。我只是天生來覺得,它有一個調子,我覺得不出聲音地讀,好像不過癮。所以一拿起詩跟古文,我就喜歡大聲地念,沒有人教我,也沒有人逼我。”

葉先生認為自己的詩歌創作都是高聲朗讀吟誦的結果:“吟誦不但是讀詩欣賞詩理解詩的重要法門,而且是你自己創作寫詩的一個重要入門手法。可是我現在已經90多歲了,已經白白地過了一世,我都沒有培養出我的學生有很好的吟誦的效果,我既對不起前代的詩人,也對不起我年輕的學生。”

葉先生是講普通話的,她的吟誦也是普通話吟誦。面對簡化的普通話語音,她的解決方式是理解詩歌的格律平仄,尤其記住今天被普通話發音歸入陰平、陽平的古入聲字,用仄聲來誦讀。吟誦使普通話朗讀詩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代詩人創作和感受的信息量,讓人讀到更本真的古代詩人和他們的詩歌。

一時也難以找到工作。她只能帶著懷中的女兒投奔到丈夫的一個親戚家。寄人籬下已是無奈,而這位親戚也剛剛到臺灣,生活窘迫,自顧不暇。親戚家祖孫三代5口人,只有兩個房間,她們母女白天就到外面樹蔭下麵徘徊,晚上在走廊鋪上一條毯子打個地鋪,勉強有個安身立命之所。

當時葉先生寫了一首名為《轉蓬》的詩,詩中這樣寫道:“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已歎身無托,翻驚禍有門。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她說,“我只能抱著我吃奶的女兒,在深夜裡獨自流著眼淚。”

她的丈夫被關了幾年,直到1953年才被從監獄裡放出來。之後又生下了小女兒,家務負擔很重,她的身體狀況又一直不好,一度還得了哮喘病。她的丈夫因為無端被關押了好幾年,而後事業又一直不順,脾氣越來越暴躁,精神上的壓抑一直是葉先生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1950年代,戴君仁、許世瑛兩位先生在台大教書,經他們推介,葉先生先後在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臺灣輔仁大學等校兼職教授詩詞曲。

△年輕的葉嘉瑩在給孩子們上課。

臺灣作家陳映真曾經回憶:“她能在一整堂課中以珠璣般優美的語言,條理清晰地講解,使學生在高度審美的語言境界中,忘我地隨著葉教授在中國舊詩詞巍峨光輝的殿闕中,到處發現藝術和文學之美。”

1966年是葉嘉瑩的轉折之年。當時大陸杜絕與美國院校的一切文化交流,於是美國人要研究漢學只能跑到臺灣去。“3個大學的詩詞曲,杜甫詩、蘇辛詞,電視、電臺的古文講座,都是我在教。他們就跑來聽我的課。”

憑藉她的古文詩詞底蘊,葉先生被邀請赴美國密西根大學講學。哈佛大學遠東系的海陶瑋教授正在研究陶淵明,也邀請她到哈佛去作了講學。1969年夏,她欲按原計劃重返哈佛,卻未成行。海教授以為從加拿大去美國容易,讓她先赴加國。

彼時,她要負擔一家人的生活,上有80歲的老父親,下有一個念大學、一個念中學的女兒,丈夫在海外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且加拿大的大學要求她必須用英文教書,用英文講詩詞,備課的難度可想而知,往往深夜和淩晨還在查字典準備講稿,而一大早就要上講臺去給學生們娓娓道來。

生活剛剛安定下來,1976年,52歲的葉先生又遭遇了新的不幸。當年那個與她相依為命在患難中成長的大女兒,新婚不久就出了車禍,與女婿同時逝去了。之後,她把自己關在家中,拒絕一切友人的問候。因為任何人的關懷,都會引發悲哀。“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一世逼人來。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這是《哭女詩》中的一首,葉先生先後寫了共十首《哭女詩》

葉先生說:“我是歷盡平生各種不幸的一個人。”她就是在困境中越發堅強。

——“我們學習古典詩詞,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的心靈不死!”

在一次訪談中,主持人跟她聊起對人生苦難的看法,回顧自己波瀾一生,葉先生說了這麼一段話:平靜是好的,但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經歷過挫折,都是過順利的生活,不一定是好事。各種苦難,誰都不願意發生,可是極大的悲哀和痛苦,讓你對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體會。如果不把詩人的小我感情打破,就不會有更高更遠的想法。

回國講學

1978年,葉先生向中國政府申請回國教書。她在信中說道,說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沒有選擇的餘地”,而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動爭取。

1979年,她收到了中國教育部批准她回國教書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教書,不久後又應李霽野先生之邀去了南開。每年3月,溫哥華的大學停課放假了,她就飛回國內講學。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決定不再越洋奔波,選擇了定居南開。

△改革開放之初,葉嘉瑩(前排右三)回國講學。

有熱愛中國詩詞的友人聽說她年老後將定居天津南開,決定給她捐助,與南開合作為她興建了一棟集科研、辦公、教學、生活於一體的小樓,定名為“迦陵學舍”。

△1979年初抵天津與南開大學諸教師合影

《人物》曾在文章中這樣寫道葉先生回國授課時的場景:“1979年葉嘉瑩回國授課時,徐曉莉是一名旁聽生。當時她是天津師範大學的學生,特意跑到南開大學旁聽。她回憶說‘那個時候大家穿著清一色的(衣服),男生和女生都分不出來,可是葉先生在講臺上那兒一站,從聲音到她的這個手勢、這個體態,讓我們耳目一新。沒有見過,真是美啊。”

文中還寫道,徐曉莉記得葉嘉瑩在黑板上的板書也很好看,豎排繁體,一邊說一邊寫,速度很快。“因為她可能用英語講課習慣了,她裝飾句很多,而且定語從句很多,很長很長的句子,而且滔滔滾滾的,聽都聽呆了。”她說,“從那兒以後,我們回去就一傳十,十傳百……”

彼時,葉先生白天講詩,晚上講詞,學生聽到不肯下課,直到熄燈號響起。她寫了“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的句子,形容當時的場面。

△葉嘉瑩在王國維故居前留影

如今,給年輕人講課成了她最願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請,她都欣然前往。在這30多年來中,她曾經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講學,舉行古典詩詞演講有數百場之多。她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教學,獲得了使古典詩詞于當代“再生”的讚譽。

葉先生在接受《人物》採訪時說:“我一直在教書,這是情不自已。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講給年輕人知道?你不能講給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對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對不起古人。”

從1945年大學畢業至今,她在講臺後站了整整70年。“我本來只教了一個中學,可是學生喜歡你的教書,就傳說出去,於是第二個中學請你教,第三個中學請你教,連第四個中學都來請你教,直到你的課時再也無法排上為止。所以我都是不教書則已,我一教書,就一直教下去了。”

△葉嘉瑩先生

如今,葉嘉瑩正在從事一項浩繁的工程,將多年的講課實錄集結成書。“我教書70年,歷年的講課、講演的錄音,有2000小時以上。”她指指家裡摞著的一個個行李箱,“這些都是我帶回來的歷年講課錄音和錄影。”學生們正在幫助她整理成書。她的著作文白相雜,理論性強,而講課時深入淺出,整理出來更利於向讀者普及。

晚年的葉嘉瑩將傳承古典文化作為自己的責任。她說,有人曾勸我,年紀慢慢老了,該多寫點書,少教些課。這話也有道理,可是當面的傳達才更富有感發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麼一天,我願意我的生命結束在講臺上……

要把即將失傳的吟誦傳給下一代

將西方文藝理論引入中國古典詩詞研究是葉先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研究的重要貢獻。

在多年的教學研究過程中,葉先生結合西方文論中的闡釋學、符號學和接受美學等理論對中國傳統詞學不斷反思,將詞分成了歌詞之詞、詩化之詞、賦化之詞三大類別。

傳統詞學未能對此三類不同性質的詞做出精微的分辨,往往以評賞賦化之詞的觀點來評賞歌詞之詞,不免有牽強比附之失(如張惠言);也有人以評賞歌詞之詞的觀點來評賞賦化之詞,對南宋長調之慢詞,未得其門徑之妙(如王國維)。這三類不同風格的詞,同樣具有一種屬於詞體之美感特質,葉先生對於這種美感特質在詞體的演進中,對於歌詞之詞、詩化之詞及賦化之詞不同體式的詞作中的影響和作用,做了推源溯流的說明。

△葉嘉瑩先生

葉先生在《唐宋詞十七講》中寫道,溫庭筠的"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這就跟中國傳統的文化背景結合在一起了。屈原說"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其中的"蛾眉"是指一種才德志意的美好。李商隱寫的"無題":"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是代表一個有才學,有志意,有理想的人,對於自己的才能志意的珍重愛惜。

可是溫庭筠說的不只是畫蛾眉,他說的是"懶起畫蛾眉",這懶起有道理嗎?欣賞詩詞不能從表面上來看,我們讀詩詞要超出外表所說的情事,看出一種精神上的本質才行。你要從屈原的愛美要好,看出一種在精神品質上愛美要好的心情。優秀的文學作品的作用,就是培養讀者一種愛美要好的感情。

除了傳統的講座、授課、著作、葉先生還在喜馬拉雅FM上做了一檔付費課程《詩覽眾山小》,在第一課中,重點分析了中西方詩歌的區別,她認為:中國傳統古典詩歌特別注重“興發感動“的作用,就是說作者在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是出於內心的感動,而且好的詩在千百年之後再去回味,也仍然能夠讓讀者感同身受。

中國傳統詩歌重視此種類型的感動緣起是非常久遠的,早在《書經》的《堯典》中有一段記載,“舜命令掌管典樂的‘夔’去教授國子(卿大夫家中的子弟)能夠配合音樂吟誦詩歌。並且要告訴這些國子,詩應該表達的是詩人的一種情致。不僅如此,詩還應該用吟誦方式並配合音樂,以此表達。”

因此,在傳統詩詞的學習上面,葉先生不僅提倡多讀,而且要吟誦。吟誦的音樂性能夠幫人更輕易地記憶、理解、感知詩歌的文字與意象。

△葉嘉瑩先生

吟誦是中國傳統誦讀古詩文的方式

直到民國時期,舊式私塾教授詩文,仍會教學生這種讀書方式。趙元任先生在《新詩歌集》中曾說:“所謂吟詩吟文,就是俗話所謂歎詩歎文章,就是拉起嗓子來把字句都唱出來,而不用說話或讀單字時的語調。”它不同於我們日常的出生朗讀念書,而是具有音樂性的,但和唱歌有明顯的區別,沒有曲調,隨意性較強,但行腔頓挫依照詞句本身的發音規律。

“中國詩歌傳統的吟誦不是現代的朗誦。中國古詩詞是以興發感動的作用為詩歌美感之主要特質,而這種美感的由來與中國吟誦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小時候伯父就教我把古人讀入聲、現代人讀平聲的一些字,讀成短促的近於去聲字的讀音,如此吟誦時才能傳達出聲律的美感。”葉先生在接受《三聯生活週刊》採訪時說到。

她還說:“詩要自己跑出來。詩怎麼自己跑出來?你要對詩歌的音樂的這個節奏和韻律非常熟悉,你熟於吟誦,於是你的詩是隨著聲音跑出來的,它是一種律動,先於文字,在沒有文字以前,你先有一種節奏的律動,你的語言文字是伴隨著這個音樂的節奏自己跑出來的。”

△葉嘉瑩先生吟誦《楓橋夜泊》

葉先生在接受採訪時回憶起父親和伯父常常吟誦詩歌,每當冬季北京大雪之時,父親經常吟唱一首絕句:“大雪漫天地,胡為仗劍遊。欲談心裡事,同上酒家樓。”於是,她習慣背書和吟誦,因而詩歌的聲律從未對她造成任何困難。父親教她識字的方式讓她熟悉四聲的讀法,而聽父親和伯父的吟誦又讓她懂得分辨了其中的入聲字。

“當時並沒有人告訴我。我只是天生來覺得,它有一個調子,我覺得不出聲音地讀,好像不過癮。所以一拿起詩跟古文,我就喜歡大聲地念,沒有人教我,也沒有人逼我。”

葉先生認為自己的詩歌創作都是高聲朗讀吟誦的結果:“吟誦不但是讀詩欣賞詩理解詩的重要法門,而且是你自己創作寫詩的一個重要入門手法。可是我現在已經90多歲了,已經白白地過了一世,我都沒有培養出我的學生有很好的吟誦的效果,我既對不起前代的詩人,也對不起我年輕的學生。”

葉先生是講普通話的,她的吟誦也是普通話吟誦。面對簡化的普通話語音,她的解決方式是理解詩歌的格律平仄,尤其記住今天被普通話發音歸入陰平、陽平的古入聲字,用仄聲來誦讀。吟誦使普通話朗讀詩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代詩人創作和感受的信息量,讓人讀到更本真的古代詩人和他們的詩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