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打call是什麼?帶你瞭解打call的來源和演變

近期在網路各大社交平臺上頻頻出現一個詞——“打call”。 稍加留心就能隨處看到諸如“給XXX打call”這樣的語句。 那麼“打call”究竟是什麼意思?

“打call”是什麼?

打call一詞源自日系應援文化。

眾所周知, 日本是宅文化的聖地。 由偶像、ACG延伸出的曾經屬於日圈的“小眾文化”現如今漸漸被更多的普通大眾所熟知, 圈子裡的一些既定用語被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使用, 這些詞就演變為了流行語, 打call的普及就是其中一個代表例。

打call, 日語為「コール」。 百度百科是這麼解釋這個詞的:LIVE時台下觀眾們跟隨音樂的節奏, 按一定的規律, 用呼喊、揮動螢光棒等方式, 與臺上的表演者互動的一種自發的行為。 打call是對臺上藝人支持與喜愛情感的集中表達, 看似瘋狂, 實則理性, 主要體現為台下整齊劃一的呐喊和一片螢光棒的海洋。

從基本定義上來看, 與打call密切關聯的要素有以下3點:

關鍵點一:首先是LIVE。 日本的偶像文化非常發達, 無論是現實偶像還是ACG二次元衍生的偶像(包括聲優), 舉辦演唱會是十分常見也可以說是最核心的維持與粉絲關係的方式(比如我們熟知的女子偶像團體AKB48就是以劇場LIVE發家)。 LIVE中偶像們在臺上拼盡全力唱唱跳跳, 下麵的粉絲情緒被帶動,

為偶像加油打氣也慢慢從心情轉化為行動。 由此, 無所不能的日本偶像宅們便發明了一種新型應援方式, 這種用動作和聲音的應援法日後慢慢發揚壯大。 所以, 打call的場景是LIVE, 打call實則是一種在表演時台下回應臺上的互動方式。

↑標準打call姿勢

↑教主親自示範打call

打call的關鍵點之二:呼喊、揮舞螢光棒。 從字面上的call來看就知道這種應援肯定要發聲, 至於呼喊的內容就因表演者而異了。 另外就是螢光棒, 作為日系偶像(多為女團)應援的必備用品, 觀眾揮舞的螢光棒與舞臺燈光相互輝映, 絕對是提升氛圍的利器。

第三個關鍵點:集中表達。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在LIVE這種很high的環境下大家的情緒都異常激動, 如果你一句我一句各自放飛給臺上的偶像應援, 那畫面估計跟吵架差不多……那麼如果有統一的口號、統一的節奏點、統一的動作的話, 就可以發揮出應援本身最大的作用而達成會場的一體感, 對舞臺上的表演者來說也是超強的鼓舞和激勵。

拓展:オタ芸(ヲタ芸/wota)

既然說到打call就不得不提「オタ芸」,即「禦宅(おたく)」的技藝,中文翻譯為宅藝、wota藝,可以理解為升級版的打call。如果說打call是以呐喊口號和揮舞螢光棒為主,那麼相較之下「オタ芸」的動作幅度跟範圍就大得多……自然,它的攻擊範圍也比較廣,對周邊觀眾的影響是很大的。加上其視覺上的“癲狂”程度較高,普通觀眾可能接受無能……

↑感受一下wota藝的激烈程度(截圖自B站up主:小雞仔ZORAM)

現如今「オタ芸」自身已經演變為一種表演形式,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可能比舞臺上的表演者更吸引眼球。

為什麼要“打call”?魅力在哪裡?

簡言之,因為好玩。

好玩在哪裡?

一、瘋狂卻又合理,參與感。在特定的環境下做特定的事情,這種特殊的、指定的行為方式讓人精神愉悅。神秘魔性好赤雞,其根本原因就是參與感強。最明顯易懂的例子就是迪士尼,在設定好主題的這個環境下,你戴米奇耳朵、與

二、統一性的前提下的社交,認同感。看偶像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和大家一起玩。無論來自哪裡,有著怎樣的背景,粉絲們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應援偶像、感受現場氣氛、釋放自己等)來到現場,即便不交流一旦開場大家就能達成高度統一。有這樣一群人跟我一樣,即使外面的人再不理解、再認為不正常,但我可以在這裡找到認同感。

三、回饋。試想一下,因為你的喊call,小偶像在原本的舞蹈動作中與你產生了一個互動(比如比心、wink、飛吻之類)……是不是會更加激發打call的熱情和趣味性呢?

怎麼“打call”?

其實打call並不難。參戰LIVE的話,首先你肯定要熟悉歌曲,掌握音樂的節奏;其次多看“前輩們”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說一首歌的打call方式是比較固定的,只要多看看以前LIVE的影像,自然就能記住打call的點了。而且,知名偶像的LIVE打call的時機和方法還會有專門的粉絲寫文字或錄製教學視頻,學起來很方便,有需要的大家就自行搜索啦。

打call是為了活躍氣氛,通過應援讓自己成為全場的一部分。當然,打call並不是強制要求的行為,所以不喜歡的話也可以不參加。但大部分的人都表示一旦玩一次就會覺得很開心,所以也有更多的人願意參與到其中。如果你要去看日系LIVE,特別是偶像、宅向的LIVE最好就不要矜持和冷漠啦,盡可能地讓自己參與進去,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

“打call”一詞的演變和泛用。

從根本上來講,打call的使用場景就是偶像、二次元向的LIVE或者活動,偶像的話多以女偶像為主,男偶像一般不使用這個詞。

不過,隨著打call一詞的普及(其中表情包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慢慢地很多男性偶像的粉絲(比如J家飯)也會開始用這個詞。男團粉絲一般常見的應援方式,如在歌曲的間奏統一喊成員的名字、揮手燈也會有人認為這是打call。但需要知道的是,這裡面還是有些微妙的區別,因為男團與女團本來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體系,這裡就不細說了,大家意會。

在粉絲應援文化範圍類,打call一詞較之原本的意義,指代的動作激烈程度是有所減弱的。

最後再說回現如今變為網路流行語的“打call”。

在網路社交用語的情況下,打call的意義發生了更大的變化。一般在網路上的“為XXX打call”的用法,其實就是為了表達“我為XXX加油”、“我支持XXX(的某種行為)”的意思,表達一種贊成、支持的態度。

所以,打call這個詞的流行,是一種小圈子文化向大眾文化的傳遞和拓展。無論是純粹意義上的LIVE上喊口號還是感情上表達一種支持的心理,其“應援”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程度和表像上的不同。

歸根結底,亞文化的發展不容小覷。

本內容為滬江日語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閱讀推薦:

已經是主流?!受歡迎的十大宅人

關西禦宅街:日本橋區別于秋葉原的是?

對舞臺上的表演者來說也是超強的鼓舞和激勵。

拓展:オタ芸(ヲタ芸/wota)

既然說到打call就不得不提「オタ芸」,即「禦宅(おたく)」的技藝,中文翻譯為宅藝、wota藝,可以理解為升級版的打call。如果說打call是以呐喊口號和揮舞螢光棒為主,那麼相較之下「オタ芸」的動作幅度跟範圍就大得多……自然,它的攻擊範圍也比較廣,對周邊觀眾的影響是很大的。加上其視覺上的“癲狂”程度較高,普通觀眾可能接受無能……

↑感受一下wota藝的激烈程度(截圖自B站up主:小雞仔ZORAM)

現如今「オタ芸」自身已經演變為一種表演形式,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可能比舞臺上的表演者更吸引眼球。

為什麼要“打call”?魅力在哪裡?

簡言之,因為好玩。

好玩在哪裡?

一、瘋狂卻又合理,參與感。在特定的環境下做特定的事情,這種特殊的、指定的行為方式讓人精神愉悅。神秘魔性好赤雞,其根本原因就是參與感強。最明顯易懂的例子就是迪士尼,在設定好主題的這個環境下,你戴米奇耳朵、與

二、統一性的前提下的社交,認同感。看偶像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和大家一起玩。無論來自哪裡,有著怎樣的背景,粉絲們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應援偶像、感受現場氣氛、釋放自己等)來到現場,即便不交流一旦開場大家就能達成高度統一。有這樣一群人跟我一樣,即使外面的人再不理解、再認為不正常,但我可以在這裡找到認同感。

三、回饋。試想一下,因為你的喊call,小偶像在原本的舞蹈動作中與你產生了一個互動(比如比心、wink、飛吻之類)……是不是會更加激發打call的熱情和趣味性呢?

怎麼“打call”?

其實打call並不難。參戰LIVE的話,首先你肯定要熟悉歌曲,掌握音樂的節奏;其次多看“前輩們”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說一首歌的打call方式是比較固定的,只要多看看以前LIVE的影像,自然就能記住打call的點了。而且,知名偶像的LIVE打call的時機和方法還會有專門的粉絲寫文字或錄製教學視頻,學起來很方便,有需要的大家就自行搜索啦。

打call是為了活躍氣氛,通過應援讓自己成為全場的一部分。當然,打call並不是強制要求的行為,所以不喜歡的話也可以不參加。但大部分的人都表示一旦玩一次就會覺得很開心,所以也有更多的人願意參與到其中。如果你要去看日系LIVE,特別是偶像、宅向的LIVE最好就不要矜持和冷漠啦,盡可能地讓自己參與進去,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

“打call”一詞的演變和泛用。

從根本上來講,打call的使用場景就是偶像、二次元向的LIVE或者活動,偶像的話多以女偶像為主,男偶像一般不使用這個詞。

不過,隨著打call一詞的普及(其中表情包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慢慢地很多男性偶像的粉絲(比如J家飯)也會開始用這個詞。男團粉絲一般常見的應援方式,如在歌曲的間奏統一喊成員的名字、揮手燈也會有人認為這是打call。但需要知道的是,這裡面還是有些微妙的區別,因為男團與女團本來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體系,這裡就不細說了,大家意會。

在粉絲應援文化範圍類,打call一詞較之原本的意義,指代的動作激烈程度是有所減弱的。

最後再說回現如今變為網路流行語的“打call”。

在網路社交用語的情況下,打call的意義發生了更大的變化。一般在網路上的“為XXX打call”的用法,其實就是為了表達“我為XXX加油”、“我支持XXX(的某種行為)”的意思,表達一種贊成、支持的態度。

所以,打call這個詞的流行,是一種小圈子文化向大眾文化的傳遞和拓展。無論是純粹意義上的LIVE上喊口號還是感情上表達一種支持的心理,其“應援”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程度和表像上的不同。

歸根結底,亞文化的發展不容小覷。

本內容為滬江日語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閱讀推薦:

已經是主流?!受歡迎的十大宅人

關西禦宅街:日本橋區別于秋葉原的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