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王陽明:人生第一等事是何事?

他在近代學術界中, 極具偉大, 軍事上、政治上, 多有很大的勳業。 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 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 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

吐很大光芒。

——梁啟超

明之中葉王陽明出, 中興陸學, 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蔡元培

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 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 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郭沫若

一、15歲出門遠行

王陽明說“讀書做聖賢, 方為人生第一等事”, 雖然當時受到了他父親王華的諷刺, 但只是嘲諷而已, 並沒有說他胡思亂想、不務正業, 可見王華對兒子的教育還是相當開明的。 王陽明也並沒有因為受到了父親的嘲諷就打消了要“做聖人”這一念頭, 恰恰相反, 他的這一念頭卻是變得越來越強烈。 但什麼是“聖人”呢?雖然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但按照他的想法,

聖人, 至少是能夠保境安民的, 是有能力保護人民不受外來力量的侵略, 使人民安居樂業的。 帶著這種想法, 他開始研讀兵法, 練習武藝, 並開始關心明朝的邊疆食物。

在他15歲那年的秋天, 有一天, 王陽明帶了一兩個童僕, 突然離家出走了。 王華一開始並不十分在意, 他知道兒子向來調皮搗蛋, 不知道上哪兒散心去了, 過一兩天也就回來了。 可幾天過去了, 還不見人影, 這才有些著急起來, 派人四處尋找, 卻是杳無影蹤, 過了一個多月, 才見他風塵僕僕地回來, 人看上去也黑瘦了許多, 腰間還配著一把寶劍, 一副俠客模樣。 這位15歲的少年究竟是幹什麼去了?原來, 他出去實地考察了明朝的北部邊境, 考察了“居庸三關”。

這裡有一個基本背景。 明朝雖然取代了元朝的統治, 但明朝的北部邊境卻一直並不安寧。 當時的蒙古各部在被稱為“小王子”的達延汗的領導之下, 力量壯大, 時時與明朝發生邊境戰爭。 就在王陽明15歲這一年, 蒙古“小王子”還侵入甘州, 明朝的將領戰死。 這些事件, 對王陽明有很大的刺激, 在他看來, 要“做聖人”, 就必須有能力保護國土安全, 所以瞭解邊境狀況是十分必要的。

他這樣想, 就這樣做, 於是就出去實地考察了“居庸三關”, 即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這些關隘都是明朝北部的重要關口, 是防禦北部少數民族入侵的重鎮。 居庸關曾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 王陽明登上居庸關, 看著峰巒疊嶂, 長城連綿起伏, 一種干雲的豪氣便在心裡面油然升騰起來,

心想, 若是由我來鎮守邊關, 必定能夠使外族不敢入侵, 使境內的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史書上說, 他此時便“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

“經略”, 就是“經營謀略”的意思;“四方”, 是指天下。 所以“經略四方”, 也就是管理國家大政, 為國家安全出謀劃策, 從軍事上來說, 就是要保四方邊境安寧, 保護國土安全;從內部政治來說, 則是要使政治穩定, 使各行各業的人民都能夠處於一種良好的生活秩序之中, 經濟繁榮, 生活安定。

15歲的王陽明, 的確已經表現出了他不同尋常的志向。 他登上居庸關長城, 並不只是像當年的陳子昂那樣,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發思古之幽情、感慨一番而已, 而是將他的想法付諸實踐。

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向關內居住的人民詳細瞭解了關外少數民族的各種情況, 包括他們的種族、歷史以及生活習慣, 歷史上人們對他們是如何防禦的, 如果他們一旦突入關內, 應該採取何種對策給予有效打擊;他還仔細瞭解了居庸關一帶的地理地貌、山川形勢、道路交通以及各要塞關隘的兵備防禦等情況。 他也並不只是停留於口頭的瞭解, 而且孩隻身走出關去, 和少數民族群眾進行實際接觸, 和少數民族的青年們一起騎馬射箭, 相互追逐, 練習騎馬之術。 他氣魄豪邁, 身手敏捷, 意志頑強, 勤學苦練, 箭術提高極快, 不多久, 便令關外的少數民族青年對他也肅然起敬, 望而卻步。 這樣過了一個多月, 他又隻身回到了北京。

二、意志堅定

兩次會試都沒有考中,一般人可能會經受不住這種打擊,或者乾脆不考了。但王陽明的奇特之處,恰在於他既不放棄考試(因為他知道,不經過這個門檻是難以實現他自己的抱負的);但他又不將全部精力都投入科舉準備,在常人看來是有些不務正業的。直到28歲參加第三次會試的時候,他才中了進士。但正是從二十四五歲,直至考中進士以後的四五年間,也就是到他34歲左右,在這差不多十年的時間裡,他仍然在按照自己的方式不停地探討著如何成為聖人,他幾乎又將他22歲以前曾嘗試過的各種方式,又重新“複習”了一遍。

第一,25歲第二次考試失敗之後,他既沒有自我哀傷,也沒有發狠心專心準備下一次考試,而是對兵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搜羅來了各種傳世的兵法秘笈,進行系統的研究,一邊閱讀,一邊做批註,寫下自己的心得,幾乎達到如醉如癡的地步。

第二,在學習研究兵法的同時,王陽明仍然在想著應該如何成為聖人。他再次全面地研讀了朱熹的著作,對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再次加以研究並付諸實踐。

第三,由於舊病再次復發,必須給予調理,他也就再次轉向了對於道教的關注。考中進士之後,經過工部的實習,他被授予刑部主事的職務,並被派到淮安等地去複查案件。

第四,陽明先生為了調養身體而修煉道教的導引養生之術,同時,他還對佛教的學說興趣濃厚,特別是對禪宗的思想與方法,是深深地下過功夫的。

從以上的敘述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王陽明十分鮮明的性格:陽明先生是一個志向專一、意志堅定的人。他從12歲起就定下了要“做聖人”的志向,到現在30多歲,雖然其中有過各種各樣的曲折與艱難,但要做聖人的志向卻始終沒有真正改變過。不論是騎馬練箭、研究兵法,還是求仙訪道、參禪靜坐,他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要做成“聖人”。正是這種堅定的志向為他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使他的生活充滿了意義。

(以上內容摘自《傳奇王陽明》)

二、意志堅定

兩次會試都沒有考中,一般人可能會經受不住這種打擊,或者乾脆不考了。但王陽明的奇特之處,恰在於他既不放棄考試(因為他知道,不經過這個門檻是難以實現他自己的抱負的);但他又不將全部精力都投入科舉準備,在常人看來是有些不務正業的。直到28歲參加第三次會試的時候,他才中了進士。但正是從二十四五歲,直至考中進士以後的四五年間,也就是到他34歲左右,在這差不多十年的時間裡,他仍然在按照自己的方式不停地探討著如何成為聖人,他幾乎又將他22歲以前曾嘗試過的各種方式,又重新“複習”了一遍。

第一,25歲第二次考試失敗之後,他既沒有自我哀傷,也沒有發狠心專心準備下一次考試,而是對兵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搜羅來了各種傳世的兵法秘笈,進行系統的研究,一邊閱讀,一邊做批註,寫下自己的心得,幾乎達到如醉如癡的地步。

第二,在學習研究兵法的同時,王陽明仍然在想著應該如何成為聖人。他再次全面地研讀了朱熹的著作,對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再次加以研究並付諸實踐。

第三,由於舊病再次復發,必須給予調理,他也就再次轉向了對於道教的關注。考中進士之後,經過工部的實習,他被授予刑部主事的職務,並被派到淮安等地去複查案件。

第四,陽明先生為了調養身體而修煉道教的導引養生之術,同時,他還對佛教的學說興趣濃厚,特別是對禪宗的思想與方法,是深深地下過功夫的。

從以上的敘述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王陽明十分鮮明的性格:陽明先生是一個志向專一、意志堅定的人。他從12歲起就定下了要“做聖人”的志向,到現在30多歲,雖然其中有過各種各樣的曲折與艱難,但要做聖人的志向卻始終沒有真正改變過。不論是騎馬練箭、研究兵法,還是求仙訪道、參禪靜坐,他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要做成“聖人”。正是這種堅定的志向為他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使他的生活充滿了意義。

(以上內容摘自《傳奇王陽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