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慕容複的什麼都會和喬峰的只專一門

慕容複簡直什麼都會。 慕容家家傳的武功是鬥轉星移, 由五代時慕容龍城所創, 是一門借力打力的功夫, 講究“以彼之道, 還施彼身。 ”世間武功千千萬萬, 發力方式豈可一概而論, 所以慕容複這個武學奇才, 從小時候就開始泡圖書館, 簡直什麼武功都學過了。

他強嗎?強。 但他是最強的嗎?算不上。 另一個天天泡圖書館的女學霸王語嫣是這麼說的:“當今之世, 單是以我所見……第一位是丐幫的前任幫主喬峰喬幫主, 第二位便是我表哥, 江南慕容複慕容公子。 我自然盼望我表哥勝過喬幫主, 但眼前可還不能。

喬峰會的功夫, 降魔掌、龍爪手、擒龍功、排雲雙掌、太祖長拳、打狗棒法、降龍十八掌, 身兼少林、丐幫兩大幫派武功之長, 但論數量, 比慕容複遠遠不及。 他打十次架, 得有八九次用的是降龍十八掌, 有一次用了太祖長拳, 狠狠打了很多人的臉。

喬峰和慕容複,

如果放在同一所中學裡, 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學霸。 有人問一道超難的幾何題, 慕容複用一種超綱的解法拿下, 對求教于他的同學說:“做不出不是閣下的錯, 實在是中學大綱不教非歐幾何的鍋, 不知道閣下有沒有興趣加入我們光復大燕幾何學習小組?”拿同一道題問趴在桌子上睡覺的喬峰, 他揉揉眼睛, 指著一個地方, “在這裡做一條輔助線。 ”

慕容複和喬峰, 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技能點加點方式, 也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 呂思勉和他的學生錢穆就是代表。

呂思勉先生從小泡圖書館, 七歲的時候, 別的孩子還在放風箏, 他就已經在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日知錄》、《廿二史劄記》、《經世文編》了, 他的史學入門, 居然還在《說文解字》的前面。 十五歲, 呂思勉先生已經讀過了《資治通鑒》、《明紀》、《通典》、《通志》和《昭明文選》, 並寫有史劄和史論數本, 史學功底很扎實了。

但若有人問此時的他, 儂將來專門研究歷史的伐?他會搖搖頭, 還沒決定。 文學也可以搞一搞, 他作詩填詞也是不錯的, 有《蒿廬詩稿》與《夢秋詞》。

還可以寫小說, 新小說裡推理小說尤其值得一試, 於是他也就動筆寫了寫。

呂先生的母親程夫人, 在1907年10月23日的日記中寫:“晴。 發姊書並《中國女偵探》一冊, 芸兒所作, 寄姊閱之。 ”芸兒, 是呂先生的小名。 《中國女偵探》一書內含《血帕》、《白玉環》、《枯井石》三篇,

都是呂先生的手筆。

醫學也未嘗不可一試。 呂思勉母家世代行醫, 耳濡目染之下, 醫學也通, 寫過《中國醫籍源流考》、《中國醫學的變遷》, 還參與過《中國醫學詞典》的編纂。

轉行去研究社會學似乎也不錯。 呂先生寫過民族史, 談過歷史上的資本制度, 對社會史也有貢獻, 閑來無事, 還出版過四種文字學著作——《中國文字變遷考》、《字例略說》、《章句論》和《說文解宇文考》。 回溯中國社會學的學科歷史, 在民族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的欄目下, 似乎也可以提呂先生一句。

呂先生的興趣極廣,文學、哲學、歷史學、教育學、社會學……都留下吉光片羽,即便是最擅長的歷史學,也不局限於本國史,世界史、民族史、專門史也都作過,頗有一些成績。而他的專作歷史學,也是二十多歲時才決定的,內心深處,他依然給其他興趣留了一個位置,頗覺得自己文采好,可以做一個小說家的,此外,不做學問,乾脆從商,也未嘗不可,倒騰古書、棋譜、煙草、貓,呂先生都是行家。或者乾脆就做老師,呂先生也是一把好手,從醫學史教到公文寫作,簡直沒有他不懂的。

聽他的課,就更是如此覺得。錢穆在《師友雜記》裡寫道:“誠之師口中娓娓不斷,但絕無一言半句閑言旁語欲羼入,而時有鴻義創論。其上地理課,……先在附帶一小黑板上畫一十字形,然後繪此一省之四至界線,說明此一省之位置,再在界內繪山脈,次及河流湖澤。說明山水自然地理後,再加注都市、城鎮、關卡及交通道路等。一省講完,小黑板上所繪地圖,五色粉筆繽紛皆是。聽者如身歷其境,永不忘懷。”

錢穆自己講課,從來不追求武功招式繁複多樣,每堂只講一個問題,從不追求面面俱到。王玉哲在《我和中國上古史》中回憶:“在北大歷史系講中國上古史課的,是當時古史名家錢穆先生。錢先生講上古史與別人不同,不是從遠古講起,而是先講戰國,再逆向講春秋。並且也不是一章一節、面面俱到地講,而是以學術問題為中心,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層層剖析,講得娓娓動聽,很能啟發人深入思考。”

而私底下,錢穆的生活也沒有呂思勉那般豐富多樣。呂思勉會花時間寫小說,填詞作詩,沒事兒吸幾口煙,打幾局譜,擼幾回貓,沒事兒還要就學術、思潮、圍棋象棋理論等問題和別人在報刊雜誌上打幾回筆仗。

錢穆就只有看書,早上讀經子,晚上讀史,中間讀閒書,看完一本換一本,總頭至尾,絕不跳讀。讀完書,就是寫作,他一生寫作一千七百萬言。錢先生的著述很多,但若論治學興趣,他倒沒有像呂先生那樣搖擺過,從中學沒畢業起就立志于史學,根子又始終紮在子學中。錢穆先生最重要的著作,都是子學的,尤以《先秦諸子系年》和《劉向歆父子年譜》為最。

乃至後來作了些別的書,乃至文學史論,治學頗有搖曳,六十歲時回顧自己的治學生涯,仍然說:“吾數十年孤陋窮餓,於古今學術略有所窺,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自問薄有一得,莫非宋明儒之所賜。”還是子學。

顧頡剛曾經致信給胡適,推薦錢穆去北大任教,信中對錢穆治學的特點是兩個字的評價:“篤實。”有趣的是,“篤實”的錢穆先生要求學生,常常提“立志宏大”四個字,認為局限一隅做不了一流學者,這句教導往往使人忽略了錢穆先生自己,可是認為自己若有所長,不過是宋明儒學比別人研究得精深一些。

“鴻義創論”和“篤實”要圈起來,考試是要考的。

一個是博,一個是精,都是治史學,呂思勉先生和錢穆先生顯然不是同一路數。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一個是少年時就興趣廣泛,泡圖書館都比別人泡得更豐富多彩的慕容複,一個是專精一門,練好了才練其他的喬峰,行走江湖,專以一點克其餘,經驗之豐富,太祖長拳拉出來也比別人打得好,喬峰拿他來敵少林玄難大師的天竺神功。

這或許就是精的好處。一門功夫練到頂級,看山還是山,對其他的武功,大概是一點就透,一練即精的,對敵之時套路了然於胸,吃虧是很難的。但一味求精就一定好嗎?似乎也不儘然。

錢穆先生的論歷代政治得失,就有以論帶史甚至以論代史的嫌疑。錢穆先生是推崇漢唐的,凡事以漢唐為最高,宋代是退行,明朝就是大踏步向後轉了。這樣一個結論,是在相權和皇權博弈的框架下得出的,卻不一定對,而為了得出這樣的結論,“唐宋監察制度的主要對象,由皇帝轉向宰相和百官”這樣明顯與史實不符的論斷也出現了。

關於這句話,王化雨教授在《唐宋變革與政治制度史研究》一文中是這麼說的,“如‘唐宋監察制度的主要對象,由皇帝轉向宰相和百官’等,並不能得到足夠的實證支持,更像是為某種既有史觀——譬如宋代皇權強化——‘量身定制’而成。這使得我們難以對制度變革形成真正清晰的認識。”

北大歷史學系吳宗國教授則又說:“無論是宋人還是今人,在沒有充分把握唐朝政治制度不斷發展變化的前提下,企圖以一種模式來概括唐朝政治制度,這種做法的後果是嚴重的,因為它給人們描述的是一個不存在於唐朝任何一個時期的制度。”此二人所指的,莫非是同一個人?

錢穆先生還寫過文學史,《中國文學史》講稿曾經引發過熱議。他講文學史和他講歷代政治得失一樣,出手和別人明顯不同,講政治得失,講儒學道德觀對皇權的鉗制,講文學,講中國沒有純文學,而是人生、歷史、天地高度融合的文字,是一種道德理想,“如果傳統文學死不復生,中國社會的現實人生也將失去最有價值的那部分。”講來講去,還是儒學。而且偏好明顯,《詩經》、建安文學是錢穆私淑的,講的就多,新文學和紅學不喜歡,就大加撻伐,其中不乏偏見。

陳平原談到這部文學史,開宗明義,這不是專業的文學史研究。 “雖說錢穆早年熱愛文學,教過中小學國文,可長期全力以赴治史,無暇他顧;如今挑起講授中國文學史的重擔,近乎急就章,不可能有多少精彩的見解。明白此書的來龍去脈,對錢著《中國文學史》就不會過高期待或過分苛求。”

而錢穆所說,在他寫作此書的1955年之前,尚沒有見到“一冊理想的文學史出現,一切尚待吾人之尋求與創造”,也實在太過自信,在此之前,有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胡適、郭沫若等人的文學史,若是都“不夠理想”,那只能理解錢穆相信自己儒學的“內功”是這些人所不及的。但儒學內功強勁,就一定文學上有開創之功績,這種邏輯也只有在一個大前提下才能成立,那就是錢穆自己所說的,中國文化語境下的萬物,莫不是體現了儒學的道德理想了。

拿慕容複來比呂思勉先生,多少不太恰當。呂先生的史論,著眼於大,往往從宏觀入手,談諸子則總括其思想,談社會史則總括其趨勢,談通史,則以論代史,以駁帶論,一般人,還真窺不破武功家數。

智慧的眼神

但呂思勉先生的確也是有根的,他之所以專治史學,乃因為他最大的興趣,不是擼貓,不是寫小說,而是考據。他“論政治利弊,好從發展上推求其所以然,且性好考證,故遂逐漸走入史學一路”,從此“專意治史矣”。以武學論,他至少也是七歲時一手大力金剛指點中黃眉僧的慕容博。

但他的愛考據,和錢穆的愛考據,又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了。人生的道路,究竟怎麼加技能點,實在是一門學問,而這門學問要想精通,還不是得從小處入手。拿到一本書,是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全部看完,還是憑興趣隨手翻翻,興盡即罷讀,問曾國藩、錢穆,和問金克木、老舍,得到的會是大相徑庭的兩種答案。

呂先生的興趣極廣,文學、哲學、歷史學、教育學、社會學……都留下吉光片羽,即便是最擅長的歷史學,也不局限於本國史,世界史、民族史、專門史也都作過,頗有一些成績。而他的專作歷史學,也是二十多歲時才決定的,內心深處,他依然給其他興趣留了一個位置,頗覺得自己文采好,可以做一個小說家的,此外,不做學問,乾脆從商,也未嘗不可,倒騰古書、棋譜、煙草、貓,呂先生都是行家。或者乾脆就做老師,呂先生也是一把好手,從醫學史教到公文寫作,簡直沒有他不懂的。

聽他的課,就更是如此覺得。錢穆在《師友雜記》裡寫道:“誠之師口中娓娓不斷,但絕無一言半句閑言旁語欲羼入,而時有鴻義創論。其上地理課,……先在附帶一小黑板上畫一十字形,然後繪此一省之四至界線,說明此一省之位置,再在界內繪山脈,次及河流湖澤。說明山水自然地理後,再加注都市、城鎮、關卡及交通道路等。一省講完,小黑板上所繪地圖,五色粉筆繽紛皆是。聽者如身歷其境,永不忘懷。”

錢穆自己講課,從來不追求武功招式繁複多樣,每堂只講一個問題,從不追求面面俱到。王玉哲在《我和中國上古史》中回憶:“在北大歷史系講中國上古史課的,是當時古史名家錢穆先生。錢先生講上古史與別人不同,不是從遠古講起,而是先講戰國,再逆向講春秋。並且也不是一章一節、面面俱到地講,而是以學術問題為中心,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層層剖析,講得娓娓動聽,很能啟發人深入思考。”

而私底下,錢穆的生活也沒有呂思勉那般豐富多樣。呂思勉會花時間寫小說,填詞作詩,沒事兒吸幾口煙,打幾局譜,擼幾回貓,沒事兒還要就學術、思潮、圍棋象棋理論等問題和別人在報刊雜誌上打幾回筆仗。

錢穆就只有看書,早上讀經子,晚上讀史,中間讀閒書,看完一本換一本,總頭至尾,絕不跳讀。讀完書,就是寫作,他一生寫作一千七百萬言。錢先生的著述很多,但若論治學興趣,他倒沒有像呂先生那樣搖擺過,從中學沒畢業起就立志于史學,根子又始終紮在子學中。錢穆先生最重要的著作,都是子學的,尤以《先秦諸子系年》和《劉向歆父子年譜》為最。

乃至後來作了些別的書,乃至文學史論,治學頗有搖曳,六十歲時回顧自己的治學生涯,仍然說:“吾數十年孤陋窮餓,於古今學術略有所窺,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自問薄有一得,莫非宋明儒之所賜。”還是子學。

顧頡剛曾經致信給胡適,推薦錢穆去北大任教,信中對錢穆治學的特點是兩個字的評價:“篤實。”有趣的是,“篤實”的錢穆先生要求學生,常常提“立志宏大”四個字,認為局限一隅做不了一流學者,這句教導往往使人忽略了錢穆先生自己,可是認為自己若有所長,不過是宋明儒學比別人研究得精深一些。

“鴻義創論”和“篤實”要圈起來,考試是要考的。

一個是博,一個是精,都是治史學,呂思勉先生和錢穆先生顯然不是同一路數。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一個是少年時就興趣廣泛,泡圖書館都比別人泡得更豐富多彩的慕容複,一個是專精一門,練好了才練其他的喬峰,行走江湖,專以一點克其餘,經驗之豐富,太祖長拳拉出來也比別人打得好,喬峰拿他來敵少林玄難大師的天竺神功。

這或許就是精的好處。一門功夫練到頂級,看山還是山,對其他的武功,大概是一點就透,一練即精的,對敵之時套路了然於胸,吃虧是很難的。但一味求精就一定好嗎?似乎也不儘然。

錢穆先生的論歷代政治得失,就有以論帶史甚至以論代史的嫌疑。錢穆先生是推崇漢唐的,凡事以漢唐為最高,宋代是退行,明朝就是大踏步向後轉了。這樣一個結論,是在相權和皇權博弈的框架下得出的,卻不一定對,而為了得出這樣的結論,“唐宋監察制度的主要對象,由皇帝轉向宰相和百官”這樣明顯與史實不符的論斷也出現了。

關於這句話,王化雨教授在《唐宋變革與政治制度史研究》一文中是這麼說的,“如‘唐宋監察制度的主要對象,由皇帝轉向宰相和百官’等,並不能得到足夠的實證支持,更像是為某種既有史觀——譬如宋代皇權強化——‘量身定制’而成。這使得我們難以對制度變革形成真正清晰的認識。”

北大歷史學系吳宗國教授則又說:“無論是宋人還是今人,在沒有充分把握唐朝政治制度不斷發展變化的前提下,企圖以一種模式來概括唐朝政治制度,這種做法的後果是嚴重的,因為它給人們描述的是一個不存在於唐朝任何一個時期的制度。”此二人所指的,莫非是同一個人?

錢穆先生還寫過文學史,《中國文學史》講稿曾經引發過熱議。他講文學史和他講歷代政治得失一樣,出手和別人明顯不同,講政治得失,講儒學道德觀對皇權的鉗制,講文學,講中國沒有純文學,而是人生、歷史、天地高度融合的文字,是一種道德理想,“如果傳統文學死不復生,中國社會的現實人生也將失去最有價值的那部分。”講來講去,還是儒學。而且偏好明顯,《詩經》、建安文學是錢穆私淑的,講的就多,新文學和紅學不喜歡,就大加撻伐,其中不乏偏見。

陳平原談到這部文學史,開宗明義,這不是專業的文學史研究。 “雖說錢穆早年熱愛文學,教過中小學國文,可長期全力以赴治史,無暇他顧;如今挑起講授中國文學史的重擔,近乎急就章,不可能有多少精彩的見解。明白此書的來龍去脈,對錢著《中國文學史》就不會過高期待或過分苛求。”

而錢穆所說,在他寫作此書的1955年之前,尚沒有見到“一冊理想的文學史出現,一切尚待吾人之尋求與創造”,也實在太過自信,在此之前,有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胡適、郭沫若等人的文學史,若是都“不夠理想”,那只能理解錢穆相信自己儒學的“內功”是這些人所不及的。但儒學內功強勁,就一定文學上有開創之功績,這種邏輯也只有在一個大前提下才能成立,那就是錢穆自己所說的,中國文化語境下的萬物,莫不是體現了儒學的道德理想了。

拿慕容複來比呂思勉先生,多少不太恰當。呂先生的史論,著眼於大,往往從宏觀入手,談諸子則總括其思想,談社會史則總括其趨勢,談通史,則以論代史,以駁帶論,一般人,還真窺不破武功家數。

智慧的眼神

但呂思勉先生的確也是有根的,他之所以專治史學,乃因為他最大的興趣,不是擼貓,不是寫小說,而是考據。他“論政治利弊,好從發展上推求其所以然,且性好考證,故遂逐漸走入史學一路”,從此“專意治史矣”。以武學論,他至少也是七歲時一手大力金剛指點中黃眉僧的慕容博。

但他的愛考據,和錢穆的愛考據,又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了。人生的道路,究竟怎麼加技能點,實在是一門學問,而這門學問要想精通,還不是得從小處入手。拿到一本書,是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全部看完,還是憑興趣隨手翻翻,興盡即罷讀,問曾國藩、錢穆,和問金克木、老舍,得到的會是大相徑庭的兩種答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