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奇異8:古代中國人天人感應的宇宙觀

人可以因自己的善行而感天動地, 也可以因自己的惡行而招致天譴。

古代中國人宇宙觀中一個及其重要的方面──天人感應的宇宙觀。

在古代中國人的措辭中, “天”往往代表今日所說的大自然, 也就是宇宙。 這個大自然並不是現代科學“客觀性假定”意義上的大自然, 不是純物質的、外在於我們人類認識主體的、不受人類意志影響的大自然, 而是一個道德至上的、有情感、有意志的巨大活物──我們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這個“天”, 與我們“人”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人可以因自己的善行而感天動地, 也可以因自己的惡行而招致天譴。 天可以化育萬物, 也可以用天災來警告世人。 這就是人們熟知的“天人感應”, 亦即“天人合一”。

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 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之類的思想是根本沒有地位的。 我們享用大自然中的資源, 那是接受上天的恩賜;而當上天用日食、彗星、大旱、地震、……以及許許多多被星占學家賦予不同星占意義的天象來警告人類時,

則意味著帝王們的統治出現了失誤。

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 還有所謂“為政順乎四時”的思想, 在古代中國深入人心。 如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十一“陰陽義”中說:天亦有喜怒之氣, 哀樂之心, 與人相副。 以類合之, 天人一也。 春, 喜氣也, 故生;秋, 怒氣也, 故殺;夏, 樂氣也, 故養;冬, 哀氣也, 故藏。 ……與天同者大治, 與天異者大亂, 故為人主之道, 莫明於在身之於天同者而用之, 使喜怒必當義乃出。

此處之“義”, 並非正義或仁義之謂, 而是指“合于時宜”。 不僅帝王(“為人主”者)的政令要與四時節候相配合, 宰相處理政務也要如此, 《史記・陳丞相世家》記陳平對漢文帝闡述宰相職責時說:宰相者,

上佐天子理陰陽, 順四時, 下育萬物之宜, 就是此意。 今日仍在使用的“時令”、“時宜”二詞, 正有古代的遺意。 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 如果政令不合時宜, 氣候就不會風調雨順, 就會有水旱蟲災之類, 而這些現象都被認為是上天震怒的表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