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楊朝明:把握傳統精髓 建立精神家園

當前或較長的一個時期, 無論將文化“傳承下去”還是“傳播出去”, “認識自我”比“介紹自我”都顯得更為緊迫, 為此, 我們應建立“學術登峰”與“文化落地”的示範平臺。

中華文化有其內在發展的根脈, 有一以貫之的靈魂。 我們要著眼於築牢民族根基, 認清根脈, 把握精髓。

中華文化就像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樹, 它的根紮得很深很牢。 人們認為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特殊時期, 但它絕不是中國文化的形成期, 而是中國思想與中國智慧的繁盛期、高漲期。 此前, 中華文明已有漫長的發展歷程, 有較高的發展水準。 孔子儒學是中華文化之樹的主幹, 孔子為中華民族闡述和確立了基本的文化立足點, 並且在不同時期結出了不同的文明成果。 儒學具有“道術”意義, 有顯著的“德性色彩”, 只是在帝制時代染上了“威權色彩”, 呈現出為後世所詬病的某些特徵。 長期以來盛行的疑古思潮致使人們對古代文明發展程度估價過低,

加之近代中國落後挨打, 使人們更多地看到了儒學被異化的方面。 今天, 清楚地認識這個變化, 才能正本清源, 返本開新, 走出迷茫。

中華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 必須瞭解孔子儒學的“集大成”意義, 理解它與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層關係, 從多元一體的整體性出發, 從不同層級的內在統一性出發, 準確理解儒學與各區域文化、諸子文化的關係, 正確處理儒學與佛、道乃至與其他外來文化的關係。 統觀全域, 把握大體, 才能形成強大合力, 形成向心力、凝聚力。

中國文化重“道”, 所謂“道前定而不窮”, 知識就是力量, 但力量需要方向。 中華傳統文化面對的是生命世界, 而不是物象世界,

它是一個活潑潑的生命體, 信仰與信念、道德與價值才是中華文化的魂魄、核心。 如果把握了學術的高度與深度, 講清楚“學術的中國”“理論的中國”“歷史的中國”“現在的中國”, 再通過生活細節的“落地”, 文化就能“潤物細無聲”地浸入人們的心靈。 這樣, 人們才能洞達本質、明辨是非, 知榮辱、懂審美, 行動才有指南。

道德體系的建設與完備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支點, 儒家文化給我們的最重要啟示則是, 在價值觀或道德建設上, 幹部是主導, 學校是主場。 傳統中國“以吏為師”, 社會管理群體起決定作用, 或者說價值體系建設的關鍵在“官”, “道”是價值體系, “德”是行為規範, “弘道”的關鍵主體在幹部隊伍。 古代注重“以正治國”, 儒學注重以為政者的正引導天下的正。

孔子明確強調講“政者正也”“為政以德”, 中國君子文化就把“尊貴者”與“高尚者”進行聯接或一體化, 這是古代管理哲學的精髓。 因為責任大, 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貴的人, 就應該是高尚的人。

我們認為, 當前或較長的一個時期, 無論將文化“傳承下去”還是“傳播出去”, “認識自我”比“介紹自我”都顯得更為緊迫, 為此, 我們應建立“學術登峰”與“文化落地”的示範平臺。 我們應認真考慮曲阜作為孔子故里、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特別優勢, 事實上, 孔廟紀念孔子, 以四配、十二哲以及歷代先賢、先儒配享從祀, 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 這裡是傳統中國的名人堂、先賢祠, 一直是幾千年來知識份子的心靈家園。

為此, 我建議重點建設“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 立足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 我們認為, 官德教育極其重要, 政德教育天地廣闊, 大有作為。 孔子故鄉近幾年在政德教育方面已經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建議從民族復興和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 將這裡建成“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作者楊朝明, 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