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領悟陽明10句話,改變人生30年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 在學術思想方面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 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 開出新風氣, 功不在禹下。 ”幾百年來, 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 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無不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 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領悟陽明10句話, 感悟心學智慧, 超拔我們的人生。

1、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浮世之中, 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 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 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 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 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最終是要落在正心誠意上。

可見, 陽明先生的學說深深植于儒家傳統之中。

2、能克己, 方能成己

能夠克制約束自己, 才能成就自己。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巨大的潛力, 但都被外在的各種誘惑, 被自己的欲望和缺點埋沒掉了。 只有克制住自己種種的弱點, 克制住欲望的誘惑, 才可能使心靈中的智慧之光顯現出來, 照耀我們的人生之路。

我們常人身上的各種壞脾氣、壞習慣, 會牽引著我們不斷向錯誤的方向走去, 越走越遠。 而只有將這些缺點克服, 我們的心靈才能更自由, 才能更好地發揮本身的潛力。

3、人需在事上磨, 方可立得住, 方能靜亦定, 動亦定

有個學生問王陽明, 安靜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 思想清晰, 可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 為什麼?

王陽明說:“這是你只知道靜養, 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 這樣一來, 碰到事情就亂了陣腳。 王陽明認為, 人必須在事上磨煉, 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 若只愛靜, 遇事就會慌亂, 始終不會有進步。 那靜時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斂,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4、吾輩用功, 只求日減,

不求日增。 減得一分人欲, 便是複得一分天理

我們修行人, 但求日減, 不求日增。 減去一分人欲, 便又多得一分天理。 生活中, 很多人往往自尋煩惱, 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 這是內心裝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 自然處處受其牽累。 擺脫這些, 就是王陽明所說“減”的功夫。 減到最後呢?就是回歸自己的本心。 本心是簡單的, 因為是輕快的, 灑脫的。

5、謙虛其心, 宏大其量。

《周易》中說, 天道虧盈益謙, 地道變盈流謙, 鬼神害盈福謙, 人道惡盈好謙。 天地運轉不息, 人不斷前進, 靠的就是“謙”之道。 謙虛, 不是虛偽的客套, 而是一種永不滿足, 永遠前進、自強不息的態度。 而寬大的胸懷, 不僅是一個人成熟、大氣的表現, 也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個絕妙法門。

6、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們自己以為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未能付諸行動。王陽明認為,原因只有一個,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並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無人有意做惡,惡只是來自於無知。王陽明這裡雖然沒說惡,但觀點與蘇格拉底卻是一理。

一個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同樣,壞人作惡,原因也是對於善的無知,或者沒有真正認識到善。

7、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

有位朋友經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王陽明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舜的弟弟叫象,象屢次想害死舜,但舜還是照樣疼他。王陽明說,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堅決要去糾正象的奸惡,只會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個傲慢的人,肯定不會認錯,舜又豈能感化他?” 這位朋友聽了這番話,甚感慚愧。

8、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實的蒂,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養心”、發明本心。一個人內心惡念蓋過了善念,就要做起壞事來;一個人內心不安穩、不安定,也無法做成事情。王陽明這裡用種樹作比喻,告訴我們,我門的內心是我們修德、做事的基礎。

9、惡念者,習氣也;善念者,本性也。

王陽明認為,人心從根本上說是向善的,所謂的惡念惡行都是後天熏習的結果。人的惡念是後天的習氣;善念才是先天的本性。

世界上沒有十惡不赦的人,只要照見自己的本心,善念必然驅逐惡習。不管我們是修行,還是教育子女,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他們立志向善,遠離那些惡習的薰染。

10、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此心光明,亦複何言”,這八個字是陽明先生的遺言,可以說是王陽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對世人的最後的教誨。

萬事萬物萬理,都包藏在人的心裡。聖人內心光明,能夠映照萬物。普通人的心,因為私欲和妄念的遮蔽,昏暗、渾濁,失卻了那份光明。

內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機。因此王陽明遺言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意思是我一生做到了內心光明,這就夠了,沒有任何遺憾。內心光明的人,能夠燭照世界。

本文系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須注明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

6、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們自己以為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未能付諸行動。王陽明認為,原因只有一個,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並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無人有意做惡,惡只是來自於無知。王陽明這裡雖然沒說惡,但觀點與蘇格拉底卻是一理。

一個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同樣,壞人作惡,原因也是對於善的無知,或者沒有真正認識到善。

7、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

有位朋友經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王陽明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舜的弟弟叫象,象屢次想害死舜,但舜還是照樣疼他。王陽明說,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堅決要去糾正象的奸惡,只會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個傲慢的人,肯定不會認錯,舜又豈能感化他?” 這位朋友聽了這番話,甚感慚愧。

8、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實的蒂,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養心”、發明本心。一個人內心惡念蓋過了善念,就要做起壞事來;一個人內心不安穩、不安定,也無法做成事情。王陽明這裡用種樹作比喻,告訴我們,我門的內心是我們修德、做事的基礎。

9、惡念者,習氣也;善念者,本性也。

王陽明認為,人心從根本上說是向善的,所謂的惡念惡行都是後天熏習的結果。人的惡念是後天的習氣;善念才是先天的本性。

世界上沒有十惡不赦的人,只要照見自己的本心,善念必然驅逐惡習。不管我們是修行,還是教育子女,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他們立志向善,遠離那些惡習的薰染。

10、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此心光明,亦複何言”,這八個字是陽明先生的遺言,可以說是王陽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對世人的最後的教誨。

萬事萬物萬理,都包藏在人的心裡。聖人內心光明,能夠映照萬物。普通人的心,因為私欲和妄念的遮蔽,昏暗、渾濁,失卻了那份光明。

內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機。因此王陽明遺言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意思是我一生做到了內心光明,這就夠了,沒有任何遺憾。內心光明的人,能夠燭照世界。

本文系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須注明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