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60歲創業,他把2元的生意做到15億,被稱為男版的“老乾媽”

小商品, 大品牌, 在中國民族品牌界, 老乾媽引領風騷, 但它並非唯一。

誕生于河南駐馬店的王守義十三香, 也屬於同類型的企業:32年堅守於一個產業領域,

打假零容忍, 管理架構扁平化, 產品精益求精, 不融資、不上市, 不貸款、不欠款, 家族化運作。

在一個毫不起眼的領域裡深耕32年, 雖然每盒只有8分錢的微薄利潤, 但一年給國家上交了稅金1.7億元。

說起“十三香”的起源, 還要追溯到明朝, 王守義祖上因精通醫術、明藥性, 在乾清年間, 因推出一種秘制調料, 被收入禦膳, 供宮廷享用。 清朝衰亡後, 王守義隨家人逃荒到河南, 臨死前祖父從帶出宮的秘方交給他。

1959年, 鬧饑荒, 河南成重災區。 王守義和家人顆粒無收, 也無以為生。 終日為一家生計發愁的王守義, 翻出了祖上傳下來的秘方。 再加上此前, 王守義已經在秘方當中發現了一種藥膳秘方調料, 他當時就對這種調料進行初步研究,

後來也送一些給街坊鄰居, 沒想到大受好評。

反正為生計發愁, 賣香料倒不失為一條出路。

緊接著, 王守義根據秘方, 採用20多種純天然中藥材香料, 進行改良, 配製出一種新的調味品, 取名為“十三香”。

通過集市這種擺攤銷售, 再加上口碑相傳, 品質得到保證, 字型大小鮮明, 很快, “十三香”大受好評。

1969年, 農村開始進行所謂的“割資本主義尾巴”, 無人敢再經商做買賣, 王老先生無奈只得停止了十三香的加工出售。

直到1984年, 隨子女到駐馬店定居的王守義已經60歲高齡了, 在兒子王銀良的勸說下重拾舊業, 父子倆申領了營業執照, 以100元起家, 成立了家庭作坊式的十三香調味品廠。

成立初期, 全部員工不過王守義和他三個兒子, 剛開始, 沒有市場銷路, 每天淩晨五點, 王守義就拉著輛破舊的人力車來市場上售賣, 一年365天從未間斷。

1998年, 集團成立時, 註冊資金為8000萬元, 銷售額有4億多元。

2014年, 銷售額、稅收、利潤增長為15億元、1.7億元和1.2億元, 調料產量6萬多噸。

做實業, 王守義常說的一句話是, “品質和信譽是企業的生命”。 在“十三香”的原料裡, 其中花椒來自四川, 白芷來自浙江, 胡椒來自海南, 草果來自雲南, 大茴、桂皮來自廣西, 砂仁、山奈來自廣東, 小茴來自甘肅, 山楂產于河南, 種類極其繁複。

原料繁多, 考究而產品缺很低廉, 1000克“十三香”調料利潤為2元,

每小盒十三香是40克裝, 相當於每盒產生利潤僅為0.08元, 它完全是靠著這每盒只有0.08元微利的調料產品在打拼。

現在的董事長王銀良回憶說, 只要子女一提上市, 父親就說, “上市是圈錢”。 為了讓企業專注做好調味品這一個品種, 王守義甚至留下遺言, “不准公司多元化發展, 也不上市, 不玩資本運作, 更不准家人做房地產生意, 掙慣了快錢, 就不會再安心做實業了。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