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湟裡千年古韻:一部樣板戲 一本線裝書 一座主場館

李玉和、李奶奶、鐵梅……近期, 湟裡鎮戲曲協會的工作人員忙壞了, 為了排演京劇《紅燈記》, 他們費盡心思在挑選演員。 “排演革命樣板戲只是形式, 我們的主旨是紀念《紅燈記》的主創者——湟裡人阿甲, 不能讓湟裡獨有的文化底蘊丟失。 ”湟裡鎮黨委副書記丁濤說。

作為武進西南重鎮, 湟裡素有千年古鎮之譽。 “前皇裡”牌坊旁繁衍著李唐宗室的後裔, 夠爬橋上、香泉亭中留下蘇東坡的足印, 偃龍橋下、蠟燭廟內流傳著朱元璋的故事, 大沈家橋畔傳頌著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蹟, 著名戲劇家阿甲為故鄉中學題寫的“博文樓”熠熠生輝。

一部樣板戲留下古鎮文韻

一曲《二泉映月》, 讓無錫的阿炳名揚四海, 如今的阿炳故居, 儼然成為民族音樂愛好者的必游之地。 遠在百里之外的湟裡人阿甲, 在戲曲界的地位絲毫不亞于阿炳。

1907年出生的阿甲, 原名符律衡, 自幼隨父讀書, 愛書畫, 尤喜京劇。 他生性聰穎, 常為鄉鄰寫字作畫, 在當地有“十靈童”之稱。 抗戰爆發後, 阿甲與許多熱血青年一樣投奔延安, 進入延安魯藝實驗劇團, 成為一名職業革命藝術家。

1938年, 阿甲在延安演京劇《打漁殺家》, 他在劇中演“肖恩”, 江青演“女兒”, 毛主席連看了三場。 此後, 阿甲成為延安的“京劇名角”, 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 被延安的老同志稱為“中國共產黨研究京劇的頭牌創始人”。

阿甲名震戲曲界是在1964年。 當時, 以阿甲為主編導的現代京劇《紅燈記》公演後獲得巨大成功。 此後, 阿甲還受文化部委託, 到廣東幫助著名表演藝術家紅線女排戲。 阿甲參與編導的劇碼眾多, 京劇《平原遊擊隊》、《劉志丹》、《洪湖赤衛隊》、《白毛女》、《百花公主》等, 無一不成為經久不衰的曲目。

如今, 在湟裡鎮中心廣場, 一座阿甲公園正在加緊施工。 該公園以阿甲為主題, 設有阿甲半身塑像和大型文化牆, 將阿甲的經歷分為靈童跋涉、聖地洗禮、紅燈閃耀、老驥伏櫪四個階段, 採用上圖浮雕、下文陰刻的形式展現。

“老一輩的湟裡人或許還知道阿甲, 但年輕輩或許毫不知曉, 我們排演《紅燈記》, 就是為了讓湟裡人瞭解湟裡的歷史, 傳承湟裡的文化,

使湟裡成為具有獨特文化韻味的地區。 ”丁濤說, 待《紅燈記》排演成功後, 將進入各村表演, 有條件的話還會走出湟裡, 到周邊地區參演。

一本線裝書展現古鎮風采

從北往南, 槍架橋、蠟燭廟、偃龍橋、雲瀆、東安、安南……湟裡鎮的一系列地名皆與史有關, 朱元璋、劉伯溫、蘇軾等紛紛在此留下了足跡。 7月, 線裝書《湟裡故事志》新鮮出爐, 該書採取圖文並茂的形式, 分名人逸事、鄉間趣聞兩個篇章, 共收錄了23個湟裡傳說和民間故事, 讓人領略古鎮風采。

在湟裡, 留下印跡最多的是大文豪蘇軾。 蘇軾定居常武期間, 滆湖畔經常出現他與佛印和尚的身影。 有一年3月, 二人沿湖泛舟南行, 空中突現烏雲, 接著陣陣東北風刮來, 小船失去方向, 被吹入湖邊一港口。

蘇軾把頭伸出窗外, 見湖面微泛波瀾, 心中大喜, 便在港口的勒船石上題下了“安歡瀆”三字。 行船中, 他又聽到朗朗書聲, 尋聲而去, 只見村頭有農民在耕耘, 書生在祠堂誦讀, 便揮毫“耘瀆”, 因臨近滆湖瀆口, 此地故名“雲瀆”。

“湟裡還有更吸引眼球之地——香泉亭。 ”湟裡鎮文化站站長蔣玉良告訴記者, 在香泉村內, 據說蘇軾從泉井內打上一桶井水, 品之又香又甜, 便題下“香泉”二字, 並出資在此修建了涼亭, 鄉鄰聞訊, 紛紛來此定居。

明太祖朱元璋也與湟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相傳朱元璋有一次與張士誠打仗, 隻身一人逃到湟裡, 追兵緊追不捨。 眼見一座小石橋, 橋下水很淺, 朱元璋來了個金蟬脫殼——讓馬獨自向前狂奔,

自己躲進橋洞, 追兵以為他仍在馬上便急追而去, 使其躲過一劫, 這便是偃龍橋的來歷。

“湟裡歷經了千年的風采, 我們依據歷史和傳說, 編印了《湟裡故事志》, 記載了湟裡鎮各個地方的不同故事, 同時, 以故事為地圖, 方便遊人賞玩。 ”蔣玉良介紹, 當下正值鄉村遊紅火之際, 希望有更多的人來湟裡探古尋幽。

一個現代化文化陣地傳承文脈

每每喜慶的日子, 在湟裡總會響徹鑼鼓之音, 這是湟裡獨有的藝術展現。 作為一項傳承悠久的民間藝術, 每到元宵鬧春、嫁娶新娘或者開業慶典時, 大都會聽到這段經典的鑼鼓段子, 據說已經傳承了上百年。 鏗鏘有力的鑼鼓點子, 鑼鼓手們歡快熱烈的動作, 怎麼看, 都是一道風景。

“為了鞏固提升‘鑼鼓之鄉’特色文化品牌, 今年上半年,我們已開辦80多人參加的威風鑼鼓培訓。”蔣玉良介紹,如今,湟裡組建了軍鼓隊、腰鼓隊、中華鼓王威風鑼鼓隊、大聖隊、龍獅隊等一系列與鑼鼓相關的文體團隊,湟裡的鑼鼓藝術獲得了周邊地區的認可,鑼鼓隊受邀前往各地參加表演的場次逐漸增加。

鑼鼓隊撬動了湟裡的文化傳播,去年的“湟裡大舞臺”豐富了文化之源。“湟裡大舞臺”將群眾節目搬上舞臺,舉辦了戲迷演唱會,在常州美華電杆廠舉辦了湟裡鎮職工歌手大賽,在葛莊村舉辦了戲迷票友演唱會,在湟庭花園安置社區廣場舉辦湟裡鎮錫劇折子戲專場巡演……

今年,湟裡圍繞“特色文化鎮”建設,更是加快發力。文體活動中心建設接近尾聲,目前主體大樓已經完成,預計年內投入使用;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已經完成規劃,將打造成環境幽雅、佈局合理、功能齊全、經濟實用的現代化智慧館舍。

“留得住記憶、記得住鄉愁、續得住文脈,這是我們堅持特色文化建設的方向。”丁濤說,湟裡鎮歷來就有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未來,湟裡將實施“文化+”發展戰略,讓文化基因融入到湟裡的每一個角落,佔領文化的高點,同時,堅持現代與歷史並存,融入發展理念,打造獨具湟裡韻味的特色文化小鎮。

□ 張英 記者 徐維慶

今年上半年,我們已開辦80多人參加的威風鑼鼓培訓。”蔣玉良介紹,如今,湟裡組建了軍鼓隊、腰鼓隊、中華鼓王威風鑼鼓隊、大聖隊、龍獅隊等一系列與鑼鼓相關的文體團隊,湟裡的鑼鼓藝術獲得了周邊地區的認可,鑼鼓隊受邀前往各地參加表演的場次逐漸增加。

鑼鼓隊撬動了湟裡的文化傳播,去年的“湟裡大舞臺”豐富了文化之源。“湟裡大舞臺”將群眾節目搬上舞臺,舉辦了戲迷演唱會,在常州美華電杆廠舉辦了湟裡鎮職工歌手大賽,在葛莊村舉辦了戲迷票友演唱會,在湟庭花園安置社區廣場舉辦湟裡鎮錫劇折子戲專場巡演……

今年,湟裡圍繞“特色文化鎮”建設,更是加快發力。文體活動中心建設接近尾聲,目前主體大樓已經完成,預計年內投入使用;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已經完成規劃,將打造成環境幽雅、佈局合理、功能齊全、經濟實用的現代化智慧館舍。

“留得住記憶、記得住鄉愁、續得住文脈,這是我們堅持特色文化建設的方向。”丁濤說,湟裡鎮歷來就有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未來,湟裡將實施“文化+”發展戰略,讓文化基因融入到湟裡的每一個角落,佔領文化的高點,同時,堅持現代與歷史並存,融入發展理念,打造獨具湟裡韻味的特色文化小鎮。

□ 張英 記者 徐維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