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與上海新派購物中心無緣的老字型大小終於要翻身了

聯商網消息:無論餐飲還是零售, 高性價比的老字型大小及本土品牌正在大規模進入購物中心, 而幾年前尚難以想像。

且該現象並非上海獨有, 北京、杭州、重慶等地購物中心也出現了本土品牌回潮現象。

事實上, 無論歐美日韓還是東南亞等購物中心發達的國家, 佔據購物中心最大市場份額的都是本土品牌, 並不存在國內一度出現過的本土品牌難以進駐主流商場的現象。

很多購物中心招商人員覺得, 相對於海外市場, 上海可供挑選的品牌不夠豐富。 但其實上海不缺品牌, 而是缺少發現品牌的觀察力。

如果不再一味只盯住高大上的洋品牌, 也不再只關注全國首店、上海首店等虛名, 而是深入市場腳踏實地穿街走巷, 完全在街鋪中探訪挖掘那些最受百姓歡迎的特色品牌或高性價比品牌。

例如上海K11先後從街巷中挖掘出當年全市知名度尚低但品質口碑頗佳的新悅精品咖啡Seesaw Coffee和littleBEAN咖啡, 並先後走紅。

Seesaw Coffee

1、購物中心挖掘老字型大小及本土品牌價值

很多國內中小品牌、自主品牌一直呼籲進商場難, 如今隨著購物中心放量由甲方市場轉入乙方市場而有所好轉, 百姓喜聞樂見, 能普遍接受的本土品牌開始越來越多進入主流購物中心。

購物中心方面, 由於總量的供大於求, 給了眾多“不差錢”的品牌以空間。

以前招商, 考慮的是氛圍的營造, 品牌篩選;現在服裝零售相對比較難, 越來越多的案例證明快時尚品牌大店也不再是招商捷徑, 因此在開業時間和開業率的目標下, 由於管道的多樣性導致不差錢的數碼品牌, 成為了購物中心尤其是新開商場的承租大戶。

一方面能吃得起最好位置的租金, 同時數碼品牌尤其是手機產品已是剛需, 因此自帶流量, 除了品牌及產品本身比較“硬”外, 在甲乙雙方都是供需平衡的市場導向結果。

而對於一些本土的餐飲品牌, 個人認為是商場尋求差異化之選, 可以看到那些引進本土品牌的商場, 並不是只做本土品牌, 而是在已經擁有洋品牌的基礎上, 局部做一些突破嘗試。 例如南豐城, 一層外場沿街是中高端的洋品牌, 也有桃園眷村這樣的網紅品牌, 但在B1層引進大壺春等本土老牌, 也是為了擴大消費層次滿足不同需求的客人。

大壺春

2、品牌方開始重視購物中心管道價值

隨著上海購物中心越來越多, 逐漸侵吞了大量街鋪的市場份額, 品牌方漸趨重視購物中心管道, 很多原本只開街鋪店的品牌, 隨著品牌實力的壯大, 開始有足夠的資本實力承擔較高的租金, 另一方面, 部分優質本土品牌由於能帶來足夠多的客流, 且能持續經營不像網紅店大多只能短期紅一陣。 很多購物中心為此也願意給予這些品牌優惠並留出鋪面。

總體而言, 目前能進入主流購物中心的上海老字型大小主要還是餐飲品牌, 老字型大小也適應購物中心的要求嘗試推出副牌, 例如新雅粵菜新推出新雅生活美食家簡餐。 另一方面, 還有很多百姓喜歡的上海本地品牌尚未進入購物中心, 如振鼎雞、杏花樓、新雅、綠楊村、王家沙、博多新記……

小米

目前能大舉進駐優質購物中心的本土零售品牌則主要是數碼品牌,如小米和華為,因為傳統數碼廣場的沒落(但是由於線上管道的銷售依舊有保障,對營收來說,並沒有太大影響),但品牌需要有線下露出,需要展示空間,需要有體驗店,因此效仿蘋果開獨立專賣店就是如今有實力的那些品牌的共同選擇。在一個好的商場拿一個好的位置,對品牌的廣告效應足以彌補租金的付出。

大中型超市方面,盒馬鮮生在購物中心的獲鋪數量更是遠遠超過諸多洋品牌超市。

而服飾、化妝品方面,雖然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牌(如上海絲綢集團旗下Lily商務時裝、三槍生活館、美特斯邦威旗下Nōvachic、HYSTYL等多品牌服飾、家化集團旗下佰草集)開始出現在上海主流購物中心內,部分優秀的設計師品牌更是進駐到優質購物中心內,但上海本土輕工業及零售品牌相對於咄咄逼人的外地品牌而言,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美邦旗下品牌HYSTYL

上海家化集團旗下佰草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老字型大小開始重視購物中心管道價值,恢復第二春,但也不能以老賣老,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變革,不然熱潮過去顧客忠誠度降低,會被購物中心放棄。

例如來福士曾引入沈大成,大寧國際曾引入了小紹興、新雅、老正興三大老字型大小,但前些年租約到期後,都被新潮的餐飲品牌所替代。寧波百年品牌缸鴨狗則相對是一個成功的範例,被凱德、銀泰、萬達、寶龍等主流發展商引入杭州寧波等地優質購物中心。

3、消費者心態漸趨成熟

TIPS:據統計2016年,大陸遊客個人持銀行卡境外交易總計超過1200億美元。

一方面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日漸提高,說直白點就是看得多了,就知道誰好誰壞,只求最合適不求最貴,不同層級的好商品各有擁躉,因此消費也就更為理性,崇洋媚外得到弱化。

飛躍品牌也通過各種管道進入主流購物中心

另一方面,消費者追求潮流個性,即使是洋品牌,例如NIKE這樣的國際大牌,在開店時也需要做市場細分,因此多元化的選擇也就成了市場需求趨勢。本土品牌不再是“土”,如果有人帶起潮流,那即使是本土品牌同樣能成為時尚標籤,例如如今很火的飛躍。

附部分老字型大小和本土品牌進入上海知名購物中心一覽

小米

目前能大舉進駐優質購物中心的本土零售品牌則主要是數碼品牌,如小米和華為,因為傳統數碼廣場的沒落(但是由於線上管道的銷售依舊有保障,對營收來說,並沒有太大影響),但品牌需要有線下露出,需要展示空間,需要有體驗店,因此效仿蘋果開獨立專賣店就是如今有實力的那些品牌的共同選擇。在一個好的商場拿一個好的位置,對品牌的廣告效應足以彌補租金的付出。

大中型超市方面,盒馬鮮生在購物中心的獲鋪數量更是遠遠超過諸多洋品牌超市。

而服飾、化妝品方面,雖然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牌(如上海絲綢集團旗下Lily商務時裝、三槍生活館、美特斯邦威旗下Nōvachic、HYSTYL等多品牌服飾、家化集團旗下佰草集)開始出現在上海主流購物中心內,部分優秀的設計師品牌更是進駐到優質購物中心內,但上海本土輕工業及零售品牌相對於咄咄逼人的外地品牌而言,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美邦旗下品牌HYSTYL

上海家化集團旗下佰草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老字型大小開始重視購物中心管道價值,恢復第二春,但也不能以老賣老,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變革,不然熱潮過去顧客忠誠度降低,會被購物中心放棄。

例如來福士曾引入沈大成,大寧國際曾引入了小紹興、新雅、老正興三大老字型大小,但前些年租約到期後,都被新潮的餐飲品牌所替代。寧波百年品牌缸鴨狗則相對是一個成功的範例,被凱德、銀泰、萬達、寶龍等主流發展商引入杭州寧波等地優質購物中心。

3、消費者心態漸趨成熟

TIPS:據統計2016年,大陸遊客個人持銀行卡境外交易總計超過1200億美元。

一方面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日漸提高,說直白點就是看得多了,就知道誰好誰壞,只求最合適不求最貴,不同層級的好商品各有擁躉,因此消費也就更為理性,崇洋媚外得到弱化。

飛躍品牌也通過各種管道進入主流購物中心

另一方面,消費者追求潮流個性,即使是洋品牌,例如NIKE這樣的國際大牌,在開店時也需要做市場細分,因此多元化的選擇也就成了市場需求趨勢。本土品牌不再是“土”,如果有人帶起潮流,那即使是本土品牌同樣能成為時尚標籤,例如如今很火的飛躍。

附部分老字型大小和本土品牌進入上海知名購物中心一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