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福建梅蘭芳”鄭奕奏:心系閩劇一生情,留得芳名共到今

【人物名片】

鄭奕奏舉行“福州抗敵會”義演。

1944年, 福州第二次淪陷, 一幫“維持會”的漢奸在南台創辦“東亞劇場”, 企圖重金聘請鄭奕奏演出, 欲借他的名聲製造“親善”“共榮”的假像。

鄭奕奏在與弟子交談

面對豐厚的酬勞, 鄭奕奏冒著掉腦袋的危險, 與對方巧妙周旋, 對徒弟說的卻是:“寧可清饑, 不要濁飽!”

漢奸上門要綁架他, 幸虧有人通風報信, 他從後門逃離, 帶領幾個學徒和女兒, 連夜離開福州, 穿草鞋、爬山路、宿古廟、吃地瓜, 悄悄前往福清、永泰等偏僻山村做野台演出, 過著流浪生活, 誓死不為敵人賣命。 直到福州光復的時候, 鄭奕奏才攜家徒遷回福州, 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1962年, 福建人民劇場舉行“慶祝鄭奕奏從藝五十周年”紀念活動。 會上, 年逾花甲的鄭奕奏重施粉黛, 登臺演出《百碟香柴扇》中“妝台前”與“三杯酒”兩折, 輕快的步伐, 婀娜的舞姿, 風采依舊不減當年,

贏得滿座喝彩。

1993年7月1日, 鄭奕奏逝世。 不久後的7月20日, 劉乃崇與蔣健蘭合作填寫了《滿江紅•哭鄭(奕奏)老》, 刊登在《戲劇電影報上》, 描述了他波瀾壯闊的藝術人生。 詞曰:

噩耗驚傳, 故人淚, 橫飛難抑。 壽九十, 往事回首, 魚翔鷹擊。 黛玉傷情鵑血染, 孤兒底號椎心泣。 仰梅王, 爭抗禮分庭, 雄南北。 拒歌舞, 祛強敵;隱於藝, 行蹤匿。 為知己奮戰, 不遺餘力。 桃李閩中多穠茂, 生徒海外皆親灸。 歎英名, 功績著千秋, 人長憶。

大師雖已作古, 令人欣慰的是, 他的精神依舊在一代又一代閩劇人身上演繹、傳承著。

鄭奕奏劇本

【各方評說】

郁達夫(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不待題詩費評章, 藝人才學自芬芳.鄭生應解香蓮苦, 連日因她嘔斷腸。 (1937年, 郁達夫在看了鄭奕奏主演的《秦香蓮》後, 贈以此詩。 )

梅蘭芳(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南北藝人感同深, 留得芳名共到今, 見晚如逢親手足, 應將肝膽照知心。

劉乃崇(著名戲曲理論家):鄭老和我談的表演藝術, 其中心一點, 看來就是“內外結合”。 教學生學戲曲可以有各種教法,

粗排、細排的程度也可由自己來安排, 但講“內外結合”則是最為重要的。 在過去的教學工作中很少有人這樣教, 就是如今, 也不一定都能做到, 而鄭老早就注重這一點, 而且教出了很大的成績。 這是極寶貴的經驗, 值得演員和戲曲教師學習的。 (摘自1991年《中國戲劇》, 劉乃崇的《鄭奕奏說:“你真愛我!”》一文)

章世添(原《中篇小說選刊》副社長, 編審):正是因為鄭奕奏從年輕時就有一顆在藝術上迫切追求進步的心, 他才努力琢磨, 認真創造, 成就斐然。 在他藝術逐漸成熟, 聲譽日益增高的時候, 在群眾中贏得了“福建梅蘭芳”的美號, 一時有“北梅南奏”之稱。 到1952年, 全國戲曲會演時, 閩劇到了北京, 周總理就問“福建梅蘭芳”鄭奕奏為什麼沒有來,

福建省的文化部門領導一查, 原來鄭奕奏在古田鄉下教戲呢!

鄭奕奏雕像

【代表作品】

鄭奕奏演繹的閩劇眾多, 主要分成兩個階段:16歲主演古裝戲《紫玉釵》《黛玉葬花》《晴雯補裘》《杜十娘》《紅娘遞柬》《孟薑女》《鳳陽花鼓》等, 並在時裝戲《孤兒血》《新茶花》和《蔡松坡》中扮演女主角;19歲倒嗓輟演, 24歲重登舞臺,26歲以後,從“善傳奇”班轉到賽天然班演出,以《百蝶香柴扇》《安安送米》《秦香蓮》《朱砂記》等青衣戲最受歡迎。

24歲重登舞臺,26歲以後,從“善傳奇”班轉到賽天然班演出,以《百蝶香柴扇》《安安送米》《秦香蓮》《朱砂記》等青衣戲最受歡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