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二十二」之後,這部紀錄片同樣不該被忽略

這些日子, 一部慰安婦主題的紀錄片《二十二》受到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就在上周, 它破億了。 成為了中國首部票房過億的紀錄片。

很高興, 這樣題材的電影可以拿下這麼好的成績;

很高興, 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慰安婦”這個群體。

不過, 樂叔今天不是來跟大家聊《二十二》的。

今天, 樂叔想帶大家去瞭解另外一個群體:

曾經有那麼一群年輕人, 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永別, 每一次落地都必須感謝上蒼。

他們戰鬥在雲霄, 勝敗一瞬間。

他們在人類最大的戰爭中成長, 別無選擇。

而今天, 我們將通過一個紀錄片真正認識他們——

《沖天》

這是一部以中日全面戰爭為大背景, 展現一群無所畏懼的英雄的紀錄片, 可能有些枯燥, 但其中呈現的事實卻更擊中人心。

豆瓣評分9.2, 擊敗了93%的紀錄片。

紀錄片中沒有一個大卡司, 但是配音演員卻都來頭不小。

金士傑、張艾嘉、蔣靜雯等。

這部電影去年在臺灣首映後也沒有獲得廣泛關注。

導演張釗維曾經說過——

我知道現在臺灣社會的氛圍, 對和大陸有關的歷史不那麼感興趣。 所以電影不賣座, 那是意料之中的事。

而他其實抱著一個更大的希望, 希望拍給全體中國人看的, 要不太遺憾!

然而, 在樂叔看來, 應該要有更多的人去看, 去感受去傳承中國英雄的熱血精神。

伴隨金士傑帶有滄桑感的聲音低訴著文章最開頭那段話“曾經有那麼一群年輕人……別無選擇”, 影片徐徐展開。

《沖天》首先講述了空軍飛行員劉粹剛與妻子許希麟的故事。

1933年, 兩人在杭州初遇, 劉粹剛20歲, 剛加入空軍, 許希麟18歲, 已是鎮小學校長。

1936年, 兩人結為連理。

次年10月, 劉粹剛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犧牲, 年僅24歲。

劉粹剛曾經對許希麟說過:

“假如我是為國犧牲,殺身成仁的話,不要傷心,因為那是盡了我的天職。”

他死後,許希麟則繼他遺志,在昆明創辦“粹剛小學”

從教育著手,照顧了許多空軍子弟或遺孤。

另一個故事講的是梁思成和林微因。

1938年,兩人在昆明逃難,在旅館巧遇了正在受訓的八名飛行員——這是中央航校的第七期學員。

他們交談甚歡,結為莫逆。

這群學員畢業的時候,他們還作為名譽家長出席畢業典禮並致詞。

與此同時,林徽因的三弟林恒也參加了空軍。

而後,這群年輕人包括她的三弟一一在戰鬥中殉國。

至抗戰勝利前一年,他們結識的最後一位飛行學員朋友陣亡。

這些年輕人犧牲時,平均年齡不到25歲。

再一個故事,作家齊邦媛與戀人張大飛的往事同樣令人動容。

張大飛考入航校十二期後,兩人分隔兩地,開始了長達八年的通信。但張大飛一直都壓抑著這份情感。

張大飛 空中第三大隊

在寫給齊邦媛哥哥的訣別信中,他曾說,

“這些年中,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則,我死了會害她,我活著也是害她……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對她說‘我愛你’呢?”

1945年5月18日,張大飛在戰役中掩護戰友時,殉國于河南信陽上空,年僅26歲。

此時距離抗戰勝利只差三個月。

如同張大飛一樣,對於很多飛行員來說,他們憧憬愛情,卻想愛而不能愛,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為國而死。

所以十二期學員,如今96歲的陳炳靖面對採訪時說:

做人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很多女孩子不懂嘛,不曉得你隨時會死,可是你的良心知道,你不可以這樣。每個人都不敢交朋友。

年逾八十後,齊邦媛寫下自傳性作品《巨流河》。

回憶抗戰勝利那一夜,她寫道:

“我受不了這樣的狂歡。在昏天暗地的痛哭之中,我度過了勝利夜。”

1937-1945年八年期間,中國空軍擊落或擊傷日機超過一千兩百架。

我軍損失軍機近一千架,犧牲官兵超過4000人。

這些年輕的生命,這些數字代表了什麼意義?

這部紀錄片為抗戰勝利七十周年而作,製作週期17個月。

採訪了兩岸三地近40位還在世的空軍飛行員及眷屬,整理了大量採訪素材、口述、歷史資料。

不同於以往的很多紀錄片,《沖天》缺少了莊嚴和歷史厚重感。

它別出心裁地通過三位女性許希麟、林徽因、齊邦媛的細膩視角來講述了那段空軍歷史。

用動畫的方式還原了當時他們與親人、朋友、戀人的故事。

但通過這種女性化的角度,樂叔一樣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英雄情懷,真心佩服每一位空軍戰士以及他們背後的女人。

如果這部片還無法在大陸影院上映,這是大部分紀錄片的共同命運。

但請不要忘卻了我們的英雄!

請不要忘卻每一位挺身而出的時代精英!

最後——

劉粹剛曾經對許希麟說過:

“假如我是為國犧牲,殺身成仁的話,不要傷心,因為那是盡了我的天職。”

他死後,許希麟則繼他遺志,在昆明創辦“粹剛小學”

從教育著手,照顧了許多空軍子弟或遺孤。

另一個故事講的是梁思成和林微因。

1938年,兩人在昆明逃難,在旅館巧遇了正在受訓的八名飛行員——這是中央航校的第七期學員。

他們交談甚歡,結為莫逆。

這群學員畢業的時候,他們還作為名譽家長出席畢業典禮並致詞。

與此同時,林徽因的三弟林恒也參加了空軍。

而後,這群年輕人包括她的三弟一一在戰鬥中殉國。

至抗戰勝利前一年,他們結識的最後一位飛行學員朋友陣亡。

這些年輕人犧牲時,平均年齡不到25歲。

再一個故事,作家齊邦媛與戀人張大飛的往事同樣令人動容。

張大飛考入航校十二期後,兩人分隔兩地,開始了長達八年的通信。但張大飛一直都壓抑著這份情感。

張大飛 空中第三大隊

在寫給齊邦媛哥哥的訣別信中,他曾說,

“這些年中,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則,我死了會害她,我活著也是害她……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對她說‘我愛你’呢?”

1945年5月18日,張大飛在戰役中掩護戰友時,殉國于河南信陽上空,年僅26歲。

此時距離抗戰勝利只差三個月。

如同張大飛一樣,對於很多飛行員來說,他們憧憬愛情,卻想愛而不能愛,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為國而死。

所以十二期學員,如今96歲的陳炳靖面對採訪時說:

做人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很多女孩子不懂嘛,不曉得你隨時會死,可是你的良心知道,你不可以這樣。每個人都不敢交朋友。

年逾八十後,齊邦媛寫下自傳性作品《巨流河》。

回憶抗戰勝利那一夜,她寫道:

“我受不了這樣的狂歡。在昏天暗地的痛哭之中,我度過了勝利夜。”

1937-1945年八年期間,中國空軍擊落或擊傷日機超過一千兩百架。

我軍損失軍機近一千架,犧牲官兵超過4000人。

這些年輕的生命,這些數字代表了什麼意義?

這部紀錄片為抗戰勝利七十周年而作,製作週期17個月。

採訪了兩岸三地近40位還在世的空軍飛行員及眷屬,整理了大量採訪素材、口述、歷史資料。

不同於以往的很多紀錄片,《沖天》缺少了莊嚴和歷史厚重感。

它別出心裁地通過三位女性許希麟、林徽因、齊邦媛的細膩視角來講述了那段空軍歷史。

用動畫的方式還原了當時他們與親人、朋友、戀人的故事。

但通過這種女性化的角度,樂叔一樣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英雄情懷,真心佩服每一位空軍戰士以及他們背後的女人。

如果這部片還無法在大陸影院上映,這是大部分紀錄片的共同命運。

但請不要忘卻了我們的英雄!

請不要忘卻每一位挺身而出的時代精英!

最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