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流光溢彩 樓宇生輝 潮汕嵌瓷藝術

潮汕嵌瓷, 俗稱“貼饒”或“扣饒”, 也有人叫“聚饒”, 而臺灣則稱“剪黏”。 它採用各種釉彩光澤的陶瓷片作為主要原料, 經剪取、敲制、鑲嵌、粘接、堆砌而成人物、花鳥、蟲魚、山水、走獸等半浮雕或立體圓雕效果的工藝品。

先前的製作方法, 是用石灰、紅糖和草紙調成灰泥作為粘合材料, 先在建築物上大致做好一個模型, 然後民間藝人用鉗剪或用小錘子敲, 從大瓷片甚至是廢舊碗碟敲剪下小瓷片, 然後直接鑲嵌在灰泥表面, 拼接成各種圖案。 蒙元滅南宋時, 宋室南遷, 眾多民間藝人從中原、浙江經福建移民潮汕, 他們帶來了高端技藝, 創造出更為完美的藝術品和超越前人的技術(南方鵬)。 比如浙江、福建的木雕, 而潮汕嵌瓷在其中也有了更大的發展和提高。

潮汕大地是我國的陶瓷產區, 宋代“筆架山”百窯洞的形成和明清楓溪瓷器的蓬勃發展, 為技藝的發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潮汕嵌瓷, 相傳始于明代萬曆年間(頭條南方鵬注), 當時一些民間藝人, 面對陶瓷生產過程中廢棄的許多碎瓷片, 特別是那些有釉彩與花卉圖案的彩瓷片, 慧眼獨具, 變廢為寶, 開始創造性地利用它們在屋脊上嵌貼成簡單的花卉、龍鳳之類圖案來裝飾美化建築。

清康乾時期, 瓷器作坊與嵌瓷藝人合作, 專門燒制低溫瓷碗(專供嵌瓷藝術易於剪黏專用), 燒成白瓷之後, 噴以各種色釉, 進入“小窯”燒成, 依照圖稿, 進行按圖剪黏、鑲嵌成平貼、浮雕、立體(圓身)的人物、走獸、花鳥、博古等裝飾形象。 清嘉慶《澄海縣誌》描述:“望族喜營屋宇, 雕樑畫棟, 池台竹樹, 必極工巧。 大宗小宗, 競建祠堂, 爭誇壯麗, 不惜資費”。 (今日頭條南方鵬)

據《廣東工藝美術史料》記載, 明代嵌瓷的圖案、色彩比較簡單。 到了清末, 瓷器生產作坊與工匠緊密配合, 無論是工藝品或建築裝飾, 大大地豐富了嵌瓷的色彩、構圖。 在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 嵌瓷多是以單件的工藝欣賞品為主的, 鑲嵌精工。 這個時期的嵌瓷,

表現手法是由藝人隨意創作, 或制圓身, 或來浮嵌和平嵌。 上世紀80年代之後, 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嵌瓷工匠們有機會發揮其藝術才能。 從這個時候開始, 民間的祠堂、廟宇等重修, 富裕的人們建“下山虎”、“四點金”, 為工匠們提供新的表現舞臺, 掀起了嵌瓷裝飾的熱潮。

嵌瓷主要用於廟宇、祠堂、亭台、樓閣、公眾活動場所和大型宅第的美化裝飾, 裝飾的部位有屋脊、屋簷、脊頭、屋角頭、山牆、照壁等。

屋脊是進門最先望見的中心位置, 是裝飾的重點和藝人施展才華之處, 題材有“雙龍搶寶”、“雙鳳朝牡丹”、“八仙八騎”、“福祿壽”等好意頭題材, 構圖氣勢雄偉, 線條粗獷有力, 色彩晶瑩絢麗。

脊頭、屋角、簷下的嵌瓷,多以戲曲人物故事或章回小說的“情節”表現,通常是兩邊對稱,擺設兩屏三至五個人物為一屏(個別也有四至六屏,南方鵬注),顯得光照奪目,人物栩栩如生;裝飾於山牆下的嵌瓷,多為平貼圖案紋祥;照壁上常見的嵌著浮雕式的麒麟、虎獅、象、鹿、仙鶴等動物形象。構圖上,多採取對稱式,色彩運用上既有對比強烈的色彩,也有同色調和的色彩,都要求達到鮮豔明快的藝術效果。室內裝飾嵌瓷是以掛屏和立體擺件出現,塑造技藝注重精工細作,強調欣賞藝術價值。

當前,現代樓房的興起代替了舊式建築,使得嵌瓷在民居裝飾方面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但在祠堂廟宇、亭臺樓閣的建設以及一些舊文物的修復中,仍然廣受青睞,被普遍採用。

脊頭、屋角、簷下的嵌瓷,多以戲曲人物故事或章回小說的“情節”表現,通常是兩邊對稱,擺設兩屏三至五個人物為一屏(個別也有四至六屏,南方鵬注),顯得光照奪目,人物栩栩如生;裝飾於山牆下的嵌瓷,多為平貼圖案紋祥;照壁上常見的嵌著浮雕式的麒麟、虎獅、象、鹿、仙鶴等動物形象。構圖上,多採取對稱式,色彩運用上既有對比強烈的色彩,也有同色調和的色彩,都要求達到鮮豔明快的藝術效果。室內裝飾嵌瓷是以掛屏和立體擺件出現,塑造技藝注重精工細作,強調欣賞藝術價值。

當前,現代樓房的興起代替了舊式建築,使得嵌瓷在民居裝飾方面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但在祠堂廟宇、亭臺樓閣的建設以及一些舊文物的修復中,仍然廣受青睞,被普遍採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