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崆峒山,軒轅黃帝問道廣成子的那些事

“崆峒駕鶴遊, 鼎湖乘龍去。 ”這是懸掛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山管理局翰譜堂的一副書聯。 寥寥十個字, 卻含容著一篇黃帝問道廣成子, 得道後乘龍上天的動人神話故事。

遠古仙人廣成子來到崆峒山, 只見林木蔥蘢, 幽谷滴翠, 涇河與胭脂河山清水秀, 風景如畫, 便想住下來養神化氣。 但美中不足的是, 崆峒山還不夠高, 不足以隔斷塵囂, 影響修煉。 玉帝知道後, 立即派二郎真君挑泰山之石加高崆峒山。

二郎真君神力無窮, 往來如飛, 不日即將崆峒山加高到天廷准許的高度。 最後挑來的和房子一般大的巨石, 不能往上加了, 只好丟在山下, 這便是今天人們看到的“二郎石”。 崆峒山加到多高呢?看看岩壁上鐫刻的“俯瞰五嶽”四個大字, 就不必說了。

從此以後, 崆峒山大變樣, 摩天壓地, 群峰如林, 穴洞星羅棋佈, 奇石到處可見, 整日白雲繚繞, 紫氣蒸騰。 廣成子居於混元洞, 感到寂寞時, 便邀仙友赤松子前來談仙論道, 下棋消遣。 廣成子駕下玄鶴, 朝夕聞道, 也變成一名仙童, 隨侍左右。 仙師對弈, 神乎其神, 都不動手, 棋子卻一來一往, 隨二位仙師之心而動。 至今山上還有一塊古樸的青石棋盤, 旁邊有一株傘形古松, 彎身而立, 名曰“觀棋松”。 傳說這裡就是廣成子和赤松子下過棋的地方。

山有仙則名。 軒轅黃帝聽說廣成子住在崆峒山, 不顧萬里之遙, 一路風塵僕僕前來拜師問道。 這黃帝也是個非凡人物, 姓公孫, 名軒轅, 為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其母見大電繞北斗樞星, 感而懷孕, 二十四個月後於戊己日而生, 有土德之瑞, 土色黃, 故稱黃帝。 又因居軒轅之丘, 用以為名, 又以為號。 黃帝生而能言, 不但聰明睿智, 而且謙恭好學, 不恥下問, 為尋求治邦安民之道, 青少年時即立志遊歷名山大川, 遍訪天下賢能之士。 這次去崆峒山,

他已四十來歲, 做國君也二十多年了, 不免擺起威儀排場。 黃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 元妃嫘祖和女節坐木輪大車在後, 另外還有文臣、武將、武士等不下一百多人。

一日, 過了涇河, 車仗停在山下。 可是崆峒山層巒疊嶂, 岩崖危峻, 卻無路可上。 黃帝在山下肅穆敬候許久, 不見一點動靜,不禁惶惑地轉身向嫘祖說:“是不是我心不誠、志不堅,廣成仙子不願來見我呢?”嫘祖說:“我們從北斗星之東,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走到這斗柄之野,大家包腳的牛皮都磨穿了,怎麼能說心不誠、志不堅呢!”女節接著說:“我們歌舞起來,仙師也許會下顧。”黃帝點頭同意,於是焚起香草,青煙嫋娜,香氣襲人,群臣跳起操牛尾之舞,邊舞邊唱,聲振山谷。

這時,廣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師正在對弈,早有玄鶴童子急匆匆來到洞中,用鳥語向廣成子說:“稟仙師,軒轅氏,在山下。”廣成子早知黃帝來意,含笑說:“真荒唐,不去治國,卻來求仙。待會兒我去看看。”赤松子起身告辭後,廣成子一揮拂塵,一隻鶴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鶴背,飄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飛追隨,發出悅耳鳴聲。廣成子在雲端出現,黃帝等人欣喜若狂,全都跪倒在地。黃帝以極崇敬之語氣,朗朗陳述:“弟子一片丹誠,前來求教,敢問仙師,至道是什麼 ?”廣成子乘鶴在黃帝等人頭頂盤旋三匝,然後停在虛空,語意深長地說:“治理天下者,沒有見積雲就想下雨,沒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黃落,哪裡能談至道呢?”說畢,拂塵一揚,仙鶴淩空;隱入雲霞之中。

黃帝悵然若失,望望崆峒山,想想仙人的話,不由一陣心酸,淚水奪眶而出。在黃帝落淚的地方,後來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綠晶瑩,據說那就是黃帝的淚珠,後人把這泉叫做凝珠泉或琉璃泉。

黃帝畢竟悟性高,回國後勤勞焦思,憂國憂民,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在一批能人的幫助下,造宮室、舟船、弓箭,創天文、曆法、書契,等等。嫘祖教民養蠶繅絲,黃帝還根據自己的經驗,寫出一部醫書《內經》。後來在阪泉戰勝炎帝,在涿鹿擒殺蚩尤,統一了天下。真是文洽武功,顯赫彪炳。

黃帝雖貴為天子,但還是很想念廣成子。他一百歲時,悄悄離開軒轅之丘,單獨一人再次上崆峒山拜師問道。路上,黃帝見前面過來一位赤發赤須的長者,便恭立道旁,施禮讓路。長者微微一笑說: “學會謙恭,始能求真。好,好!”黃帝趕忙上前說:“請問長者,哪條道可通崆峒仙界?”長者把黃帝略一打量,隨口吟道:“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誠百道通。”說罷倏然不見。原來這長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黃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頭,廣成子不向他傳授至道,才這樣指點的。

一路上,黃帝不斷思索那長者的四句言詞,直到鞋磨穿、腳磨破,寸步難行時,才恍然大悟,決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過之處石子都被鮮血染紅了。至今在去崆峒山的路上,還能看到這種石子,人們把它叫做“血兒石”。

黃帝再次來問道的事,早有玄鶴童子報與廣成子。當他膝行到山下時,廣成子立即派出金龍把他接上山去。黃帝見到廣成子,稽首再拜,請教如何修身養性,才能達到長生不老之道。廣成子贊許他問得好,隨即以平緩的語氣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心,無搖汝精,存神定氣,乃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將守形,形乃長生。”廣成子說到這裡,略一停頓,接著又講了他如何修身,已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等等。黃帝一字一句牢記在心,只覺心明眼亮,豁然開朗,稱頌說:“仙師真是天生的聖明之人!”再拜而退。就在這天,從軒轅之丘趕來接駕的群臣,已登上峽口山頭,等候黃帝出來。這座山后來就叫“望駕山”。

黃帝回國後,居於荊山極高處之昆臺上,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身。他在一百二十歲時,命人取首山之銅,鑄寶鼎于荊山之下。鼎成之日,正當設宴歡慶之際,忽見空中霞光萬道,一條黃龍垂須髯而下,元妃見狀大驚,黃帝對她說:“不必驚慌,這是天帝派來迎我的。”於是離席騎在龍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黃帝袍服,也跟著上去。傳說當時宮中大臣隨從黃帝乘龍升天的有七十多人。後來把黃帝乘龍升天之處,叫做“鼎湖”。李白在《飛龍引》詩中贊道:“黃帝鑄鼎于荊山”,“騎龍飛上太清家”,“遨遊青天中,其樂不可言”。

不見一點動靜,不禁惶惑地轉身向嫘祖說:“是不是我心不誠、志不堅,廣成仙子不願來見我呢?”嫘祖說:“我們從北斗星之東,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走到這斗柄之野,大家包腳的牛皮都磨穿了,怎麼能說心不誠、志不堅呢!”女節接著說:“我們歌舞起來,仙師也許會下顧。”黃帝點頭同意,於是焚起香草,青煙嫋娜,香氣襲人,群臣跳起操牛尾之舞,邊舞邊唱,聲振山谷。

這時,廣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師正在對弈,早有玄鶴童子急匆匆來到洞中,用鳥語向廣成子說:“稟仙師,軒轅氏,在山下。”廣成子早知黃帝來意,含笑說:“真荒唐,不去治國,卻來求仙。待會兒我去看看。”赤松子起身告辭後,廣成子一揮拂塵,一隻鶴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鶴背,飄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飛追隨,發出悅耳鳴聲。廣成子在雲端出現,黃帝等人欣喜若狂,全都跪倒在地。黃帝以極崇敬之語氣,朗朗陳述:“弟子一片丹誠,前來求教,敢問仙師,至道是什麼 ?”廣成子乘鶴在黃帝等人頭頂盤旋三匝,然後停在虛空,語意深長地說:“治理天下者,沒有見積雲就想下雨,沒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黃落,哪裡能談至道呢?”說畢,拂塵一揚,仙鶴淩空;隱入雲霞之中。

黃帝悵然若失,望望崆峒山,想想仙人的話,不由一陣心酸,淚水奪眶而出。在黃帝落淚的地方,後來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綠晶瑩,據說那就是黃帝的淚珠,後人把這泉叫做凝珠泉或琉璃泉。

黃帝畢竟悟性高,回國後勤勞焦思,憂國憂民,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在一批能人的幫助下,造宮室、舟船、弓箭,創天文、曆法、書契,等等。嫘祖教民養蠶繅絲,黃帝還根據自己的經驗,寫出一部醫書《內經》。後來在阪泉戰勝炎帝,在涿鹿擒殺蚩尤,統一了天下。真是文洽武功,顯赫彪炳。

黃帝雖貴為天子,但還是很想念廣成子。他一百歲時,悄悄離開軒轅之丘,單獨一人再次上崆峒山拜師問道。路上,黃帝見前面過來一位赤發赤須的長者,便恭立道旁,施禮讓路。長者微微一笑說: “學會謙恭,始能求真。好,好!”黃帝趕忙上前說:“請問長者,哪條道可通崆峒仙界?”長者把黃帝略一打量,隨口吟道:“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誠百道通。”說罷倏然不見。原來這長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黃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頭,廣成子不向他傳授至道,才這樣指點的。

一路上,黃帝不斷思索那長者的四句言詞,直到鞋磨穿、腳磨破,寸步難行時,才恍然大悟,決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過之處石子都被鮮血染紅了。至今在去崆峒山的路上,還能看到這種石子,人們把它叫做“血兒石”。

黃帝再次來問道的事,早有玄鶴童子報與廣成子。當他膝行到山下時,廣成子立即派出金龍把他接上山去。黃帝見到廣成子,稽首再拜,請教如何修身養性,才能達到長生不老之道。廣成子贊許他問得好,隨即以平緩的語氣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心,無搖汝精,存神定氣,乃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將守形,形乃長生。”廣成子說到這裡,略一停頓,接著又講了他如何修身,已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等等。黃帝一字一句牢記在心,只覺心明眼亮,豁然開朗,稱頌說:“仙師真是天生的聖明之人!”再拜而退。就在這天,從軒轅之丘趕來接駕的群臣,已登上峽口山頭,等候黃帝出來。這座山后來就叫“望駕山”。

黃帝回國後,居於荊山極高處之昆臺上,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身。他在一百二十歲時,命人取首山之銅,鑄寶鼎于荊山之下。鼎成之日,正當設宴歡慶之際,忽見空中霞光萬道,一條黃龍垂須髯而下,元妃見狀大驚,黃帝對她說:“不必驚慌,這是天帝派來迎我的。”於是離席騎在龍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黃帝袍服,也跟著上去。傳說當時宮中大臣隨從黃帝乘龍升天的有七十多人。後來把黃帝乘龍升天之處,叫做“鼎湖”。李白在《飛龍引》詩中贊道:“黃帝鑄鼎于荊山”,“騎龍飛上太清家”,“遨遊青天中,其樂不可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