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日機轟炸圖書浩劫 朱自清憤而寫下《普益圖書館記》

1948年, 朱自清與陳竹隱及幼女朱蓉雋在頤和園留影

□ 蔣藍

《朱自清年譜》裡, 沒有一字涉及1942年朱自清突然返回成都的情況。

1942年, 朱自清的大女兒朱采芷,

已是四川大學教育系學生, 一天路遇悍匪, 身受重傷。 朱自清聽說, 在昆明焦急異常。

朱喬森撰寫的《一點零星的回憶》指出:當時大姐朱采芷在四川大學讀書。 川大在成都城外望江樓旁, 那時學校四周有些地方還相當荒涼。 大姐與同學走到學校附近時, 遇土匪攔劫, 因為沒錢給他們, 被土匪在大腿上捅了一刀, 傷勢較重。

為了解決回成都的路費, 朱自清把他珍藏的清代名書法家包世臣所寫的條幅, 向銀行作抵押貸款。 銀行以條幅不是不動產為由頭, 拒絕接受。 這事為西南聯大讀書的學生遲鏡海所知, 他立刻籌措3萬多元法幣給朱自清。 朱自清感動莫名, 執意要把包世臣條幅拿給遲鏡海, 遲鏡海堅辭, 這樣一來二去送了數次。

朱自清與馮月樵

友情從上海綿延到成都

姜健、吳為公著《朱自清年譜》裡, 記錄1940年12月朱自清行蹤:“同年, 作《普益圖書館記》。 稿已佚。 ”(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199頁)但此稿並未失傳。

普益圖書館是民國成都的一家私立圖書館, 主人是馮月樵先生。 馮月樵(1900-1971), 原籍四川南充, 幼年喪父, 隨教育名家黃樹滋先生受學。 黃家學淵源, 藏書甚富, 馮月樵如入寶山手不釋卷, 學問根基漸漸扎實, 大有精進。 成人之後, 他先後在成都、漢口、上海的聚興誠銀行、隆泰錢莊工作。 1920年代初, 他受“五四”新文化傳播的薰陶, 思考以圖書啟迪民智, 促成國家富強。

1920年代, 他同幾位好友集資, 在成都祠堂街少城公園對面的牌坊巷口處, 辦了一家普益閱報室,

免費為讀者提供省內外十幾種報刊。 1926 年, 馮月樵與畢業于四川國立高等師範(四川大學前身)英語部的李畹青結婚, 夫妻倆同心協力, 改普益閱報室為“普益協社”,

發展為銷售四川省內外各地書刊的大書店, 經銷左翼作家、進步作家的作品, 近似於“五四”前陳岳安在成都地區所辦的“華陽書報流通社”。 普益後成為上海開明書店在成都的特約經銷處, 馮月樵也順理成章成為開明書店股東之一。 由於新書暢銷, 祠堂街新書店漸次跟進, 最終形成了著名的新文化一條街。

1935年, 馮月樵離開金融界, 回到成都, 一心一意打理書店、出版。 抗戰之前, 他想把私家藏書公諸同好, 在少城公園內租有一間房屋, 取名為普益圖書館, 兼營書刊出版與發行。

早在上海繁興銀行工作時, 馮月樵就認識剛從歐洲遊學歸來的朱自清。 當時, 陳竹隱趕到上海去迎接朱自清, 恰與馮月樵相會。 老鄉見老鄉, 分外親切。

抗日戰爭爆發後, 馮月樵憤於日寇入侵, 國家民族危亡, 在成都與黃啟明(中共地下黨員)合辦《救亡日報》, 宣傳抗戰, 喚起民眾救亡圖存。 為了普及讀物, 他們用鉛字排版, 選用夾江土紙印刷“活頁文選”, 成本低廉, 傳播廣泛, “活頁文選”風靡全川。 當時, 他與在上海開明書店編輯部結識的葉聖陶、胡墨林夫婦在成都重逢。 自此, 馮月樵與之過從較密, 曾請聖陶夫婦編寫語文教材, 印成國文活頁文選, 供學校師生之用。 抗戰初期, 月樵先生又在少城公園內租得一間房屋,

開辦一個小型圖書館, 取名為“普益圖書館”, 並將其歷年所藏新舊書刊和字畫等, 公開陳列, 任人取閱。

著名的“活葉文選”, 人們都以為是老開明即葉聖陶等主辦的開明書店的出版物。 其實, 馮月樵才是最早編印甚至是精雕刻印“活葉文選”的出版家。 早在1924年左右, 馮月樵就開始自行創制“活頁文選”了。 這一價廉物美、開啟民智之舉後來才被開明書店、中華書局等普遍採用。

為清華大學運送的圖書

大部分在日機轟炸中毀於一旦

1940年8月, 朱自清由昆明到成都探視家眷, 長住一年時間, 其間偶然得知馮月樵在少城公園內舉辦小型圖書館閱讀活動消息, 主動前往, 自此二人交往頻頻。 朱自清對馮月樵歷經世變卻鍥而不捨的學人本色十分欽佩, 尤其對他“普益”民眾、“不孳孳為利而惟啟迪民智促進學術是務”的善舉非常激賞。因為,他剛剛經歷了一場圖書的浩劫,已經讓他悲痛欲絕。

南遷途中,朱自清由湖南經巴蜀至昆明時,曾為清華大學運送一批圖書,好不容易運來四川,抵達重慶了,恰值日機轟炸,大部分圖書毀於一旦。先生痛失圖書,加上痛失良友,至昆明清點余物時,圖書已剩無幾。他回到報恩寺,當夜動筆寫出《普益圖書館記》。

普益圖書館記 二十九年十二月朱自清記

古今藏書者眾矣,或集精槧,或收秘笈。大抵有所得則什襲而納諸篋笥,不輕以示人。間有共雅量者,亦只輯印書目,傳列善本。所以為人者,如是而已。若範氏天一閣略具圖書館規模者,蓋絕無僅有。

圖書館之盛,肇自代近。所以綱羅群籍,供應群覽。其啟迪民智促進學術之功,遠在藏書家上。然必群策群力,始克觀成,公家為之,其勢順而易,一二人為之,其勢逆而難。其有以一二人之力集事者,則必位尊而多金者也。而馮君月樵則不然。君,今之有心人也,其辦開明書店垂二十年。滬上新書日出,君畢力致之,以饗學子。其經營也,不孳孳為利。而惟啟迪民智促進學術是務。故人爭趨之。

君有意於圖書館久矣。身為布衣,又非素封之家,慮無以成其志。則就得書擇其尤精者,各儲副本,日往月來,所積遂多。此普益圖書館之始基也。設館之義,甫定於抗戰前年。歷經世變,荏苒至今。君念茲在茲,鍥而不捨,卒底于成。自經始以迄于樂成,皆君一人也。其發願之宏,立意之堅,蓋所謂能而貴者。豈彼沾沾自喜之藏書家所可同日而語哉!

成都固有圖書館而所而所藏者多舊籍。往求新書者入寶山,空手而返,君今設此館,足以彌此缺憾。所謂獨具隻眼者非耶?普益之稱,誠哉名副其實矣。國中乏有心之士,有聞馮君之風而興起者乎?餘日望之矣。

成都普益圖書館

開辦32年 留存數百種珍貴書刊

朱自清隨即抄了一份寄給時在樂山的葉聖陶。1940年12月24日,葉聖陶日記記載:“晨得佩弦書,抄示所作《普益圖書館記》及和蕭公權詩三首。”在詩中朱自清流露了沉鬱的心境:“堂堂歲月暗消磨,已分無聞井不波。八口累人前事拙,一時脫穎後生多。東西衣食驢推磨,朝夜丹鉛鼠飲河。剩簡零編亦何補?且看茅屋學牽蘿。”

此前幾的12月1日,葉聖陶應馮月樵先生約請,寫過了一篇《普益圖書館序》,可惜此稿已佚。1941年6月30日, 此文發表在《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第15卷6期“論著”欄目內,署名朱佩弦。我在此引述的全文,系成都詩詞大家黃稚荃女史保存,得以流傳。她寫有《抗戰期中馮月樵對成都文化事業的貢獻》,刊載於1985年《成都文史資料選集》總第九輯。但黃稚荃抄錄的《普益圖書館序》與《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刊發的文章頗有出入,我估計,應該是朱自清後來潤色一過才提供給雜誌發表,才造成了這一差異。

馮月樵沒有辜負朱自清的希望。

黃稚荃回憶:“1950年,馮月樵響應政府號召,走聯營的道路,與北新書店等五家聯合成立新川圖書公司,由新聞出版處領導。一九六五年合營為成都書店,最後合併入成都市新華書店。”(1985年《成都文史資料選集》總第九輯)

值得一說的是,成都普益圖書館從1920年代一直開辦到1952年。其間還出版了《子愷近作散文集》(1941年)等大量優秀讀物。如今四川大學、四川師範大學圖書館裡,至少有數百種珍貴書刊來自馮月樵的購置。“普益圖書館”的貼標至今還保留在這些書刊上,睹物思人,豈不讓人感念……

朱自清與葉聖陶

最後的道別在羅家碾王家崗

在成都諸友中,葉聖陶與朱自清情義最為深厚,交往最為頻繁。葉聖陶住在城西,朱自清在城東,少城公園剛好在兩者中間,這裡的茶社成為他們碰面之地。暮春時,他到少城公園鶴鳴茶社等候葉聖陶,一次突遇空襲警報大作,就按事先說定的,約會取消。

1941年晚秋,休假結束,即將回昆明上課。朱自清考慮再三,還是將家眷留在了成都,隻身返滇。葉聖陶聞訊趕來相送。在九眼橋碼頭,遙看望江樓,兩人相視,默然無語。從此天涯一方,不知何時再得相晤?看著滔滔江水,彼此心生無限惆悵。

葉聖陶臨別有贈詩《送佩弦之昆明》:平生儔侶寡,感子性情真。南北萍蹤聚,東西錦水濱。追尋逾密約,相對擬芳醇。不謂秋風起,又來別恨新。

此日一為別,成都頓寂寥。獨尋洪度井,悵望宋公橋。詩興憑誰發?茗園複孰招?共期抱貞粹,雙鬢漫蕭條。

在成都一地,朱自清與葉聖陶關係最為親密,也許是兩人性情相投的緣故。他們的唱和、合作、聚會極多。

直到1946年8月28日,朱自清與張志和一道,去城西羅家碾王家崗的葉聖陶居所辭行,此,為兩人人生最後訣別。

尤其對他“普益”民眾、“不孳孳為利而惟啟迪民智促進學術是務”的善舉非常激賞。因為,他剛剛經歷了一場圖書的浩劫,已經讓他悲痛欲絕。

南遷途中,朱自清由湖南經巴蜀至昆明時,曾為清華大學運送一批圖書,好不容易運來四川,抵達重慶了,恰值日機轟炸,大部分圖書毀於一旦。先生痛失圖書,加上痛失良友,至昆明清點余物時,圖書已剩無幾。他回到報恩寺,當夜動筆寫出《普益圖書館記》。

普益圖書館記 二十九年十二月朱自清記

古今藏書者眾矣,或集精槧,或收秘笈。大抵有所得則什襲而納諸篋笥,不輕以示人。間有共雅量者,亦只輯印書目,傳列善本。所以為人者,如是而已。若範氏天一閣略具圖書館規模者,蓋絕無僅有。

圖書館之盛,肇自代近。所以綱羅群籍,供應群覽。其啟迪民智促進學術之功,遠在藏書家上。然必群策群力,始克觀成,公家為之,其勢順而易,一二人為之,其勢逆而難。其有以一二人之力集事者,則必位尊而多金者也。而馮君月樵則不然。君,今之有心人也,其辦開明書店垂二十年。滬上新書日出,君畢力致之,以饗學子。其經營也,不孳孳為利。而惟啟迪民智促進學術是務。故人爭趨之。

君有意於圖書館久矣。身為布衣,又非素封之家,慮無以成其志。則就得書擇其尤精者,各儲副本,日往月來,所積遂多。此普益圖書館之始基也。設館之義,甫定於抗戰前年。歷經世變,荏苒至今。君念茲在茲,鍥而不捨,卒底于成。自經始以迄于樂成,皆君一人也。其發願之宏,立意之堅,蓋所謂能而貴者。豈彼沾沾自喜之藏書家所可同日而語哉!

成都固有圖書館而所而所藏者多舊籍。往求新書者入寶山,空手而返,君今設此館,足以彌此缺憾。所謂獨具隻眼者非耶?普益之稱,誠哉名副其實矣。國中乏有心之士,有聞馮君之風而興起者乎?餘日望之矣。

成都普益圖書館

開辦32年 留存數百種珍貴書刊

朱自清隨即抄了一份寄給時在樂山的葉聖陶。1940年12月24日,葉聖陶日記記載:“晨得佩弦書,抄示所作《普益圖書館記》及和蕭公權詩三首。”在詩中朱自清流露了沉鬱的心境:“堂堂歲月暗消磨,已分無聞井不波。八口累人前事拙,一時脫穎後生多。東西衣食驢推磨,朝夜丹鉛鼠飲河。剩簡零編亦何補?且看茅屋學牽蘿。”

此前幾的12月1日,葉聖陶應馮月樵先生約請,寫過了一篇《普益圖書館序》,可惜此稿已佚。1941年6月30日, 此文發表在《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第15卷6期“論著”欄目內,署名朱佩弦。我在此引述的全文,系成都詩詞大家黃稚荃女史保存,得以流傳。她寫有《抗戰期中馮月樵對成都文化事業的貢獻》,刊載於1985年《成都文史資料選集》總第九輯。但黃稚荃抄錄的《普益圖書館序》與《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刊發的文章頗有出入,我估計,應該是朱自清後來潤色一過才提供給雜誌發表,才造成了這一差異。

馮月樵沒有辜負朱自清的希望。

黃稚荃回憶:“1950年,馮月樵響應政府號召,走聯營的道路,與北新書店等五家聯合成立新川圖書公司,由新聞出版處領導。一九六五年合營為成都書店,最後合併入成都市新華書店。”(1985年《成都文史資料選集》總第九輯)

值得一說的是,成都普益圖書館從1920年代一直開辦到1952年。其間還出版了《子愷近作散文集》(1941年)等大量優秀讀物。如今四川大學、四川師範大學圖書館裡,至少有數百種珍貴書刊來自馮月樵的購置。“普益圖書館”的貼標至今還保留在這些書刊上,睹物思人,豈不讓人感念……

朱自清與葉聖陶

最後的道別在羅家碾王家崗

在成都諸友中,葉聖陶與朱自清情義最為深厚,交往最為頻繁。葉聖陶住在城西,朱自清在城東,少城公園剛好在兩者中間,這裡的茶社成為他們碰面之地。暮春時,他到少城公園鶴鳴茶社等候葉聖陶,一次突遇空襲警報大作,就按事先說定的,約會取消。

1941年晚秋,休假結束,即將回昆明上課。朱自清考慮再三,還是將家眷留在了成都,隻身返滇。葉聖陶聞訊趕來相送。在九眼橋碼頭,遙看望江樓,兩人相視,默然無語。從此天涯一方,不知何時再得相晤?看著滔滔江水,彼此心生無限惆悵。

葉聖陶臨別有贈詩《送佩弦之昆明》:平生儔侶寡,感子性情真。南北萍蹤聚,東西錦水濱。追尋逾密約,相對擬芳醇。不謂秋風起,又來別恨新。

此日一為別,成都頓寂寥。獨尋洪度井,悵望宋公橋。詩興憑誰發?茗園複孰招?共期抱貞粹,雙鬢漫蕭條。

在成都一地,朱自清與葉聖陶關係最為親密,也許是兩人性情相投的緣故。他們的唱和、合作、聚會極多。

直到1946年8月28日,朱自清與張志和一道,去城西羅家碾王家崗的葉聖陶居所辭行,此,為兩人人生最後訣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