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網劇火爆之後,年輕導演、編劇的喜與愁

國產網劇最早起源於2007年, 2014年《靈魂擺渡》、《暗黑者》、《匆匆那年》等一批優質網劇的出現鑄就了“網路自製劇元年”, 自此, 越來越多的資金、人才、技術和廣告商, 從傳統電視劇行業湧向了網劇領域, 迎來了2015年網劇製作的全面爆發。 現在, 網劇正在從“粗製濫造”向“精雕細刻”轉型, 製作越來越精良的網劇成功俘獲了一大批觀眾, 成為傳統電視劇的強勁對手, 形成了一股全民看網劇的潮流。

同眾多影視作品一樣, 網劇是導演和編劇的藝術。 回溯中國百餘年的影視歷史, 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媒介載體都會催生不同的優秀導演和編劇, 他們始終是整個市場與資本關注的焦點。 在網劇火爆的當代, 由網路催生的年輕導演、編劇群體不斷壯大, 成為一種新的勢力, 尤為可觀。

網劇的火爆, 讓更多年輕人實現了藝術夢想

在製片人、導演、編劇、演員等元素組成的網劇製作鏈條中,

幾乎每一個投資人都會顯示出了導演和編劇的強烈渴求, 但這一人群既沒有體制保護, 也不具備健全的行業規則, “新人入行難, 行業無保障”始終是他們不可言說的痛。

在傳統電視劇占主流的時代, 懷揣著藝術夢想的年輕導演、編劇群體的生存狀態更加艱難。

“網劇一哥”白一驄直言:“基本上沒什麼活兒。 ”那麼, 他們都在做些什麼呢?據介紹, 尚不知名的導演、編劇們謀求生存的方式可分為三種:

1.一部分人在磨練把牛逼吹得自己都相信的技巧;

2.一部分人在磨練把低級項目包裝得有模有樣的PPT技巧;

3.少數人在做些執行的工作, 或拍點雞零狗碎拿不上檯面的東西, 或為能拍點雞零狗碎的東西而奔波。

他們游走於行業的邊緣, 等待有朝一日能夠得到伯樂的賞識。 一旦成功了, 這些淒慘悲涼的過往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若未成功, 這些懷才不遇、遇人不公的寫照也能拿來講一講。

環境造就人, 實力成就人。 網劇在發展的頭兩年成本低, 所以已成名者大部分看不上這塊市場, 那麼, 自然就把機會給了等待機會的年輕人。 網劇的異軍突起確實給了未曾放棄夢想的他們另一條可以看見希望的道路, 不過行業的先驅者們依舊在艱難前行。

一位元曾在視頻網站負責網劇的工作者談起那些年輕人剛剛做網劇的狀態時, 說道:“他們都是被電影電視劇行業占主流的時代邊緣化的人, 基本都是剛畢業, 切行業切不進去, 演員也沒有願意配合的, 拍攝資金很多都是自己想辦法東拼西湊。 ”

這是大環境給的市場,這個過程中有很多人獲得了入局網劇的機會,有實力的人把握住機會製作出爆款,因而發展得不錯,從此片約不斷。比如,《花千骨2015》《執念師》的導演鄒曦,從一個不知名的小導演通過網劇使投資方看到他的才華,一躍為大電影《爵跡》的聯合導演。

所以說,網劇時代與傳統電視劇時代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實力很難被埋沒,所以,有實力的人,生存狀態自然是向上的。最大的相同點就是觀眾的眼睛始終雪亮、資本的趨勢始終明確,實力不濟的人只能曇花一現。

風雲變幻的環境下,年輕導演、編劇如何生存

網劇發展初期,政策環境足夠寬鬆,甚至達到了任其野蠻生長的程度;互聯網大佬也紛紛伸出友誼之手,站在風口上用龐大的資本加持視頻網站,提供源源不斷的製作成本;而網路劇碎片化的敘事、高度交互性、貼近時代與生活等特徵,一出現就俘獲了大量網路觀眾,觀看網劇逐漸成為生活中稀鬆平常的休閒方式。

從2014年到2016年,在網劇上升最快的時段,青年導演、編劇擁有無數的機會和資本。由於和前輩成長時代和接觸文化的差異,他們對於影像的理解和通過影像表達的訴求更富有創造力和新鮮感。重口味、強情節成為這一代作者們的影像特徵,《盜墓筆記》、《靈魂擺渡》、《法醫秦明》、《屌絲男士》等各類題材的優秀作品層出不窮,網劇售價隨之水漲船高。

與之相伴的是,網劇的火爆也催生了一批投機者,他們寄希望於用品質不好不壞、價格不高不低的中庸作品,以走量的形式達到薄利多銷。這些渾水摸魚的投機者在廣闊的市場中能否分一杯羹呢?一位編劇朋友告訴小官:“自己創作的東西要打動自己比較重要,見過很多出來幹行活的編劇導演,東西太差到最後也沒人買帳。”

不僅在市場上受限,政策優勢也逐漸消退。去年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網路原創視聽節目規劃建設和管理的通知》,加強網劇全流程監管,重點網劇提前介入。《精絕古城》、《熱血長安》等電視劇備案項目均由於題材原因轉為網路播出。《線上愛》、《屌絲男士》、《太子妃升職記》等涉及內容尺度和活度行銷的作品被下架處理。

今年廣電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網路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明確了網路視聽節目要堅持與廣播電視節目同一標準,使不少想投機的網劇項目夭折於繈褓中。年初107部網劇下架更加強了創作者的焦灼心情和審慎態度。

“幹行活兒”的情況得到制約,提高網劇的製作門檻是好事。但是,越來越多的電影導演開始加盟網劇的製作,他們希望通過互聯網行業的興盛探索更多元的領域,為自身的創作增添新的管道。那麼,這些具有超強專業能力又做事認真的前輩入局,對年輕的導演、編劇來說,到底有多大的衝擊?

白一驄認為這應該以實力來論高下,“能力強的人不懼來者,搶不走的。同理,能力強的人不懼前者,所以傳統行業的強者來到,該搶走的肯定能搶走。”小官的編劇朋友則認為年輕人更有優勢,“確實現在肯用年輕人,沒有說搶走什麼活,因為做網劇就是做網劇,有很多成熟的製片人很尊重年輕人的想法和喜好。”

其實,一旦新鮮媒介的紅利消失,一切都要回到用標準統一的道路上來,就算是電影導演轉向網劇,他們也是初來乍到,就如同最初做網劇時先驅者很多,留下的卻很少。網劇是一個集體消費又高度自由的產品,它誕生和成長於較完整的市場經濟下,誰能帶給大家無限的想像、佔據網路受眾的觀看時間,誰就能在風雲變幻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機會雖然更多,但只有頭部活得很滋潤

去年末,據艾瑞發佈的《2016年中國視頻網站付費使用者典型案例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付費視頻市場規模達96億元,同比增長90.8%。藝恩網的《2016中國視頻付費市場研究報告》表明,2016年中國付費劇達239部,增長564%,其中國內各大視頻網站付費自製劇達112部。 付費觀看模式帶來的收益使資本對網劇行業更加親近,也極大地改善了網劇導演、編劇的生活狀態,小官的編劇朋友笑稱:“賺不到更多錢,我就餓死在電腦前了。”

而年輕導演、編劇在成名前後的生存狀態則天差地別。剛開始做網劇的年輕人根本無法接觸到創作的核心。編劇入行之初通常先做“槍手”,所謂“槍手”是指幫助“大腕”編劇豐富劇本架構,添加細枝末節,稿酬為一集5000元左右,或一部戲共得到1-2萬元,成名編劇則最高可以達到2、30萬元一集,慢慢會有一些獨立創作的機會,但也會有兩三個月接不到工作的情況。

僅有少部分人最終熬成獨立編劇或者成立編劇工作室,這些人工作相對自由,能接一些定制,稿酬也相對高些。當然不乏一心只做原創的年輕編劇,不過長期沒有收入使得很多人難以為繼,朋友告訴小官:“我一個同行一開始就做原創,五年沒吃上飯,第五年一個劇本賣了幾十萬,之後也越來越好。”

年輕導演一般都是從攝影、後期或者導演助理開始積累經驗,在這個階段歷練成熟過後才能自己做導演。即使科班出身也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他們則靠拍攝短片成名後開始做網劇專案。

除此之外,年輕導演、編劇避免不了沒有署名的情況,結不到尾款也時有發生。

相對于傳統電視劇占主流年輕人被邊緣化的時代,網劇的火爆讓更多人實現了藝術夢想,但資本的過度干預也賦予了網劇更多商業化的屬性。以前大家樂意於花時間打磨精品,十年磨一劍是眾多劇集宣傳時打出的口號,網劇則不同,拍攝到上映的時間極短,造成了一年磨多劍的局面,自然有更多的年輕人得到了掌鏡的機會。

白一驄認為機會更多對於年輕的導演、編劇來說自然是件好事。“十年磨一劍是句安慰鼓勵的雞血,就像大器晚成這個詞一樣,可我們還聽過成名要趁早這樣的話呢。”而網劇拍攝到上線的時間短則給人們造成了網劇製作時間短的誤讀,市場縱然紅火,但對爆款同樣渴求,資方也希望有較長的製作週期來摳細節。事實上,網劇的製作週期和電視劇是一樣的,甚至比很多電視劇製作週期還要長一些,只是去掉了成品等待上線的時間。

關於年輕人經驗不足對作品成熟度的影響,朋友表示:“大家都誤會,說你是搞創作的,實際上需要更多的是技術。作品的好壞,實際上和經驗的關係不太大。”

而對於整個網劇行業來說,資本的親近並沒有惠及所有的年輕導演和編劇,那位元曾在視頻網站負責網劇的工作者毫不避諱地說:“除了少部分人可以在網劇行業立足以外,其他的人都是跟在頭部製作公司下邊找飯吃。”

的確,網劇時代催生了年輕導演勢力、編劇勢力,由於垂體細分領域傳播的特性,觀眾對於作品的要求也隨時代的變化而有了不同,這些年輕導演、編劇適應了這種變化並獲得市場認可,但除頭部之外,尚未成名的導演、 編劇則在行業“潛規則”和市場的操控下為了生存而創作。

這是大環境給的市場,這個過程中有很多人獲得了入局網劇的機會,有實力的人把握住機會製作出爆款,因而發展得不錯,從此片約不斷。比如,《花千骨2015》《執念師》的導演鄒曦,從一個不知名的小導演通過網劇使投資方看到他的才華,一躍為大電影《爵跡》的聯合導演。

所以說,網劇時代與傳統電視劇時代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實力很難被埋沒,所以,有實力的人,生存狀態自然是向上的。最大的相同點就是觀眾的眼睛始終雪亮、資本的趨勢始終明確,實力不濟的人只能曇花一現。

風雲變幻的環境下,年輕導演、編劇如何生存

網劇發展初期,政策環境足夠寬鬆,甚至達到了任其野蠻生長的程度;互聯網大佬也紛紛伸出友誼之手,站在風口上用龐大的資本加持視頻網站,提供源源不斷的製作成本;而網路劇碎片化的敘事、高度交互性、貼近時代與生活等特徵,一出現就俘獲了大量網路觀眾,觀看網劇逐漸成為生活中稀鬆平常的休閒方式。

從2014年到2016年,在網劇上升最快的時段,青年導演、編劇擁有無數的機會和資本。由於和前輩成長時代和接觸文化的差異,他們對於影像的理解和通過影像表達的訴求更富有創造力和新鮮感。重口味、強情節成為這一代作者們的影像特徵,《盜墓筆記》、《靈魂擺渡》、《法醫秦明》、《屌絲男士》等各類題材的優秀作品層出不窮,網劇售價隨之水漲船高。

與之相伴的是,網劇的火爆也催生了一批投機者,他們寄希望於用品質不好不壞、價格不高不低的中庸作品,以走量的形式達到薄利多銷。這些渾水摸魚的投機者在廣闊的市場中能否分一杯羹呢?一位編劇朋友告訴小官:“自己創作的東西要打動自己比較重要,見過很多出來幹行活的編劇導演,東西太差到最後也沒人買帳。”

不僅在市場上受限,政策優勢也逐漸消退。去年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網路原創視聽節目規劃建設和管理的通知》,加強網劇全流程監管,重點網劇提前介入。《精絕古城》、《熱血長安》等電視劇備案項目均由於題材原因轉為網路播出。《線上愛》、《屌絲男士》、《太子妃升職記》等涉及內容尺度和活度行銷的作品被下架處理。

今年廣電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網路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明確了網路視聽節目要堅持與廣播電視節目同一標準,使不少想投機的網劇項目夭折於繈褓中。年初107部網劇下架更加強了創作者的焦灼心情和審慎態度。

“幹行活兒”的情況得到制約,提高網劇的製作門檻是好事。但是,越來越多的電影導演開始加盟網劇的製作,他們希望通過互聯網行業的興盛探索更多元的領域,為自身的創作增添新的管道。那麼,這些具有超強專業能力又做事認真的前輩入局,對年輕的導演、編劇來說,到底有多大的衝擊?

白一驄認為這應該以實力來論高下,“能力強的人不懼來者,搶不走的。同理,能力強的人不懼前者,所以傳統行業的強者來到,該搶走的肯定能搶走。”小官的編劇朋友則認為年輕人更有優勢,“確實現在肯用年輕人,沒有說搶走什麼活,因為做網劇就是做網劇,有很多成熟的製片人很尊重年輕人的想法和喜好。”

其實,一旦新鮮媒介的紅利消失,一切都要回到用標準統一的道路上來,就算是電影導演轉向網劇,他們也是初來乍到,就如同最初做網劇時先驅者很多,留下的卻很少。網劇是一個集體消費又高度自由的產品,它誕生和成長於較完整的市場經濟下,誰能帶給大家無限的想像、佔據網路受眾的觀看時間,誰就能在風雲變幻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機會雖然更多,但只有頭部活得很滋潤

去年末,據艾瑞發佈的《2016年中國視頻網站付費使用者典型案例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付費視頻市場規模達96億元,同比增長90.8%。藝恩網的《2016中國視頻付費市場研究報告》表明,2016年中國付費劇達239部,增長564%,其中國內各大視頻網站付費自製劇達112部。 付費觀看模式帶來的收益使資本對網劇行業更加親近,也極大地改善了網劇導演、編劇的生活狀態,小官的編劇朋友笑稱:“賺不到更多錢,我就餓死在電腦前了。”

而年輕導演、編劇在成名前後的生存狀態則天差地別。剛開始做網劇的年輕人根本無法接觸到創作的核心。編劇入行之初通常先做“槍手”,所謂“槍手”是指幫助“大腕”編劇豐富劇本架構,添加細枝末節,稿酬為一集5000元左右,或一部戲共得到1-2萬元,成名編劇則最高可以達到2、30萬元一集,慢慢會有一些獨立創作的機會,但也會有兩三個月接不到工作的情況。

僅有少部分人最終熬成獨立編劇或者成立編劇工作室,這些人工作相對自由,能接一些定制,稿酬也相對高些。當然不乏一心只做原創的年輕編劇,不過長期沒有收入使得很多人難以為繼,朋友告訴小官:“我一個同行一開始就做原創,五年沒吃上飯,第五年一個劇本賣了幾十萬,之後也越來越好。”

年輕導演一般都是從攝影、後期或者導演助理開始積累經驗,在這個階段歷練成熟過後才能自己做導演。即使科班出身也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他們則靠拍攝短片成名後開始做網劇專案。

除此之外,年輕導演、編劇避免不了沒有署名的情況,結不到尾款也時有發生。

相對于傳統電視劇占主流年輕人被邊緣化的時代,網劇的火爆讓更多人實現了藝術夢想,但資本的過度干預也賦予了網劇更多商業化的屬性。以前大家樂意於花時間打磨精品,十年磨一劍是眾多劇集宣傳時打出的口號,網劇則不同,拍攝到上映的時間極短,造成了一年磨多劍的局面,自然有更多的年輕人得到了掌鏡的機會。

白一驄認為機會更多對於年輕的導演、編劇來說自然是件好事。“十年磨一劍是句安慰鼓勵的雞血,就像大器晚成這個詞一樣,可我們還聽過成名要趁早這樣的話呢。”而網劇拍攝到上線的時間短則給人們造成了網劇製作時間短的誤讀,市場縱然紅火,但對爆款同樣渴求,資方也希望有較長的製作週期來摳細節。事實上,網劇的製作週期和電視劇是一樣的,甚至比很多電視劇製作週期還要長一些,只是去掉了成品等待上線的時間。

關於年輕人經驗不足對作品成熟度的影響,朋友表示:“大家都誤會,說你是搞創作的,實際上需要更多的是技術。作品的好壞,實際上和經驗的關係不太大。”

而對於整個網劇行業來說,資本的親近並沒有惠及所有的年輕導演和編劇,那位元曾在視頻網站負責網劇的工作者毫不避諱地說:“除了少部分人可以在網劇行業立足以外,其他的人都是跟在頭部製作公司下邊找飯吃。”

的確,網劇時代催生了年輕導演勢力、編劇勢力,由於垂體細分領域傳播的特性,觀眾對於作品的要求也隨時代的變化而有了不同,這些年輕導演、編劇適應了這種變化並獲得市場認可,但除頭部之外,尚未成名的導演、 編劇則在行業“潛規則”和市場的操控下為了生存而創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