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年號全解讀:四海八荒康熙最忙,證明自己雍正最累?

經歷了後金時期的“天命”、“天聰”, 清朝開國之初的“崇德”, 清太祖高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 父子兩代人不可謂不生猛, 但始終還是欠一點火候, 沒能真正與大明逐鹿中原。

可到了“順治”時, 第一年就出現了大順政權的李自成率軍攻陷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崇禎帝朱由檢自縊身亡、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向清朝和碩睿親王多爾袞乞降的驚天巨變, 清世祖章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得以入主北京, 並在接下來的18年中, 先後翦滅大順朝李自成勢力、明安宗簡皇帝朱由崧政權、明紹宗襄皇帝朱聿鍵政權、大西朝張獻忠勢力等,

基本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南明永曆十五年, 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 年僅24歲的順治帝因天花去世, 臨終前他接受欽天監監正湯若望的建議, 以遺詔的形式冊立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的第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為皇太子。

於是, 年僅8歲的玄燁即位於太和殿, 並改明年為康熙元年。

康熙

事多朕不怕, 小子多難受

康熙是玄燁使用的年號, 也是清朝的第三個年號, 存在時間為1662年—1722年, 凡61年, 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 清世宗憲皇帝愛新覺羅·胤禛繼位後沿用。

康熙, “康“是指安寧, ”熙“是指興盛, 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之意。

康熙時代的開啟並不順利, 因為順治帝在遺詔中, 還同時指派了一等伯兼議政大臣赫舍裡·索尼、內大臣納喇·蘇克薩哈、一等公兼領侍衛內大臣紐祐祿·遏必隆、議政大臣瓜爾佳·鼇拜等四大臣輔政。

南明永曆十六年,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6月,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父子及眷屬25人, 被原明朝平西伯、清朝平西親王吳三桂命人在昆明篦子坡用弓弦勒死,

明朝皇統至此斷絕。

不過, 朱由榔雖死, 但他的“永曆”年號, 卻被堅持反清的鄭成功父子沿用, 所以此後一段時間, “永曆”和”康熙“兩個年號還是並舉。

南明永曆十七年,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 康熙帝的生母、年僅24歲的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去世,

10歲的玄燁成了孤兒。

南明永曆二十一年,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 一等公、內閣首輔索尼病故。

同年七月, 14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 在太和殿受賀, 大赦天下。

然而, 十天后, 鼇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 並很快與沆瀣一氣的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 康熙帝的親政實際並沒有起作用。

南明永曆二十三年, 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 16歲的康熙帝先將鼇拜的親信以各種名義派往外地, 離開京城, 然後在召鼇拜入宮覲見時將他擒獲。

鼇拜倒台後, 另一位輔政大臣遏必隆也被懲處, 康熙帝至此真正掌握大權。

南明永曆二十七年, 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 康熙帝下令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等三藩撤藩。

同年十一月, 吳三桂因不滿清廷撤藩, 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 提出“興明討虜”, 起兵造反。 福建耿精忠、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 一時間清帝國危在旦夕。

康熙帝的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 決不給予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 以此來分化敵軍,從而孤立吳三桂。經過數年堅持,成效顯著。

南明永曆三十二年,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自感進取無力的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市)稱帝,國號“周”,建元“昭武”。

同年八月,只做了五個多月皇帝的吳三桂在都城衡州皇宮裡病逝,時年67歲。

十一月,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在貴陽即帝位,改明年為“洪化”,給其祖父吳三桂上尊號“太祖高皇帝”,其父吳應熊為“孝恭皇帝”。

南明永曆三十五年,清朝康熙二十年,吳周洪化三年(1681年)十月,清軍以重兵圍困昆明,吳周政權土崩瓦解。16歲的洪化帝吳世璠得知有人要抓他投降,舉刀自刎。

隨後,線緎、吳國柱等吳周將領開城迎降,清軍入昆明城。至此,雲南大捷,三藩亂平。

南明永曆三十七年,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明鄭權臣馮錫範將末代延平王鄭克塽送交清朝太子少保、福建水師提督施琅,臺灣回歸祖國,“永曆”年號自此廢止。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兩次下令攻擊沙俄遠征軍,奪回被蠶食的黑龍江流域部分領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廷和沙俄簽訂了劃定邊界的《尼布楚條約》,規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三次統兵親征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綽羅斯·噶爾丹,54歲的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絕望中死去,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清朝版圖。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康熙帝六次出京南巡,瞭解民情吏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佈廢除他的皇太子之位。之後眾多皇子開始了對皇位的覬覦。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為了緩和局勢,康熙帝決定再立胤礽為太子。同日,分別晉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為親王,晉皇七子愛新覺羅·胤祐、皇十子愛新覺羅·胤䄉為郡王,等等。但事與願違,胤礽舊習不改,諸皇子競爭更加激烈。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康熙帝宣佈:“皇太子胤礽自從複立以來,以前的狂妄還未消除,以至於大失人心,祖宗的基業斷不可託付給他。朕已經奏報給了皇太后,現在要將胤礽拘執看守。”再次下詔廢胤礽皇太子之位,此後一直被圈禁到死。

胤礽如此悲慘的結局,並沒有讓其他皇子收手,八爺党和四爺党還是動作不斷,都在試圖擴大影響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崩於北京暢春園,終年69歲。後葬于景陵。

康熙帝共在位61年零10個月,是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雍正

兄弟成仇敵,嫌疑洗不盡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後,康熙帝的近臣、皇四子胤禛的舅舅、理籓院尚書、步軍統領佟佳·隆科多宣讀康熙遺囑: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咸使聞知。”

隨後,45歲的胤禛由此繼承皇位,次年改元雍正。

雍正是胤禛使用的年號,也是清朝的第四個年號,存在時間為1723年-1735年,凡13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清高宗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繼位後沿用。

雍正,一說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即位後即採用雍正一詞,而“正”字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間關於他奪位的謠言。

不過,雖然雍正帝一心想要證明自己得位正常,但實際上卻是險象環生,因為當年爭奪皇位的諸位兄弟們,對他的即位並不買帳。

雍正帝即位後,首先任命支持自己的十三弟愛新覺羅·胤祥為總理事務大臣,晉升為和碩怡親王。

為了分化瓦解諸位兄弟,消除異己,雍正帝將十四弟撫遠大將軍、大將軍王愛新覺羅·胤禵從從西北軍前召回,軟禁于景陵讀書;八弟愛新覺羅·胤禩也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晉升為和碩廉親王,後又加授理藩院尚書。

雍正元年(1723年)初,雍正帝又以遵循舊制,派遣王公往赴軍前為名,將九弟愛新覺羅·胤禟發遣西寧。

同年八月,鑒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雍正帝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並被後來的歷任皇帝繼承。

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雍正帝以十弟多羅敦郡王胤䄉在疏文內連書“雍正新君”,大不敬為由,將他圈禁革爵。

雍正三年(1725年),胤禩、胤禟先後獲罪,被革去爵位,出入受到監視。

同年十二月,備受雍正帝寵信的一等公、太保、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被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賜死,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胤禩、胤禟等人被革去黃帶子,由宗人府除名,胤禩被改名為“阿其那”,胤禟被改名為“塞思黑”,均指輕賤不堪的畜生。

同年九月,胤禩、胤禟先後在監所死去,民間有人認為他們是被四哥雍正帝毒死。

雍正五年(1727年),對雍正帝有擁立之功的一等公、太保隆科多被逮捕、抄家,幽禁於暢春園,並在第二年死於禁所。

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雍正帝初設軍機房。後來,軍機房改稱軍機處,正式取代議政王大臣會議,皇帝的權力就更大了。

同年,為了平息民間反清及指責他屠兄殺弟奪位不正等傳言,雍正帝針對曾靜反清案件,刊佈了《大義覺迷錄》一書。但實際效果卻是欲蓋彌彰,反而對他本人及清廷不利。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於圓明園駕崩,享年58歲。後葬於泰陵。

悅史君點評:康熙時代維持了半個多世紀,從前期鬥權臣、平三藩、收臺灣,到中期與沙俄鬥智鬥勇、平定準噶爾部、六次出京南巡,可謂一代雄主;但眾多精明能幹的兒子,卻讓他的晚年既無奈又悲涼,實在一大敗筆。

如果沒有近幾年海量的清宮劇,雍正時代在普通人的眼中並沒有什麼存在感,然而,他卻是一位真正實幹的皇帝,不僅實施了攤丁入畝、改土歸流、廢除賤籍等一系列良政,對康熙年間的很多弊病也進行了努力;但由於他們兄弟之間鬥爭太激烈,他不得不採用激烈手段來對付各位兄弟,兼之對功臣勳貴也不姑息,使得他一生都在證明自己,然而留給後世的疑竇卻越來越深。

要說共同點,這倆父子皇帝在文字獄上,可謂是大手筆:康熙時期有《南山集》案、莊廷鑨明史案等,雍正時期的錢名世案、呂留良案等,這些殘暴的舉措,讓知識份子動輒得咎,形成閉眼不敢看現實,緘口不敢談政治的沉悶風氣。

經過康熙盛世、雍正革新,弘曆的乾隆時代來了,和其父祖相比,他算了積累了很多先天優勢,但同時也有不少新的挑戰。具體情形如何?嗯,悅史君說了,老規矩!

以此來分化敵軍,從而孤立吳三桂。經過數年堅持,成效顯著。

南明永曆三十二年,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自感進取無力的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市)稱帝,國號“周”,建元“昭武”。

同年八月,只做了五個多月皇帝的吳三桂在都城衡州皇宮裡病逝,時年67歲。

十一月,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在貴陽即帝位,改明年為“洪化”,給其祖父吳三桂上尊號“太祖高皇帝”,其父吳應熊為“孝恭皇帝”。

南明永曆三十五年,清朝康熙二十年,吳周洪化三年(1681年)十月,清軍以重兵圍困昆明,吳周政權土崩瓦解。16歲的洪化帝吳世璠得知有人要抓他投降,舉刀自刎。

隨後,線緎、吳國柱等吳周將領開城迎降,清軍入昆明城。至此,雲南大捷,三藩亂平。

南明永曆三十七年,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明鄭權臣馮錫範將末代延平王鄭克塽送交清朝太子少保、福建水師提督施琅,臺灣回歸祖國,“永曆”年號自此廢止。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兩次下令攻擊沙俄遠征軍,奪回被蠶食的黑龍江流域部分領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廷和沙俄簽訂了劃定邊界的《尼布楚條約》,規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三次統兵親征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綽羅斯·噶爾丹,54歲的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絕望中死去,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清朝版圖。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康熙帝六次出京南巡,瞭解民情吏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佈廢除他的皇太子之位。之後眾多皇子開始了對皇位的覬覦。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為了緩和局勢,康熙帝決定再立胤礽為太子。同日,分別晉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為親王,晉皇七子愛新覺羅·胤祐、皇十子愛新覺羅·胤䄉為郡王,等等。但事與願違,胤礽舊習不改,諸皇子競爭更加激烈。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康熙帝宣佈:“皇太子胤礽自從複立以來,以前的狂妄還未消除,以至於大失人心,祖宗的基業斷不可託付給他。朕已經奏報給了皇太后,現在要將胤礽拘執看守。”再次下詔廢胤礽皇太子之位,此後一直被圈禁到死。

胤礽如此悲慘的結局,並沒有讓其他皇子收手,八爺党和四爺党還是動作不斷,都在試圖擴大影響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崩於北京暢春園,終年69歲。後葬于景陵。

康熙帝共在位61年零10個月,是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雍正

兄弟成仇敵,嫌疑洗不盡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後,康熙帝的近臣、皇四子胤禛的舅舅、理籓院尚書、步軍統領佟佳·隆科多宣讀康熙遺囑: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咸使聞知。”

隨後,45歲的胤禛由此繼承皇位,次年改元雍正。

雍正是胤禛使用的年號,也是清朝的第四個年號,存在時間為1723年-1735年,凡13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清高宗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曆繼位後沿用。

雍正,一說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即位後即採用雍正一詞,而“正”字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間關於他奪位的謠言。

不過,雖然雍正帝一心想要證明自己得位正常,但實際上卻是險象環生,因為當年爭奪皇位的諸位兄弟們,對他的即位並不買帳。

雍正帝即位後,首先任命支持自己的十三弟愛新覺羅·胤祥為總理事務大臣,晉升為和碩怡親王。

為了分化瓦解諸位兄弟,消除異己,雍正帝將十四弟撫遠大將軍、大將軍王愛新覺羅·胤禵從從西北軍前召回,軟禁于景陵讀書;八弟愛新覺羅·胤禩也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晉升為和碩廉親王,後又加授理藩院尚書。

雍正元年(1723年)初,雍正帝又以遵循舊制,派遣王公往赴軍前為名,將九弟愛新覺羅·胤禟發遣西寧。

同年八月,鑒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雍正帝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並被後來的歷任皇帝繼承。

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雍正帝以十弟多羅敦郡王胤䄉在疏文內連書“雍正新君”,大不敬為由,將他圈禁革爵。

雍正三年(1725年),胤禩、胤禟先後獲罪,被革去爵位,出入受到監視。

同年十二月,備受雍正帝寵信的一等公、太保、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被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賜死,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胤禩、胤禟等人被革去黃帶子,由宗人府除名,胤禩被改名為“阿其那”,胤禟被改名為“塞思黑”,均指輕賤不堪的畜生。

同年九月,胤禩、胤禟先後在監所死去,民間有人認為他們是被四哥雍正帝毒死。

雍正五年(1727年),對雍正帝有擁立之功的一等公、太保隆科多被逮捕、抄家,幽禁於暢春園,並在第二年死於禁所。

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雍正帝初設軍機房。後來,軍機房改稱軍機處,正式取代議政王大臣會議,皇帝的權力就更大了。

同年,為了平息民間反清及指責他屠兄殺弟奪位不正等傳言,雍正帝針對曾靜反清案件,刊佈了《大義覺迷錄》一書。但實際效果卻是欲蓋彌彰,反而對他本人及清廷不利。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於圓明園駕崩,享年58歲。後葬於泰陵。

悅史君點評:康熙時代維持了半個多世紀,從前期鬥權臣、平三藩、收臺灣,到中期與沙俄鬥智鬥勇、平定準噶爾部、六次出京南巡,可謂一代雄主;但眾多精明能幹的兒子,卻讓他的晚年既無奈又悲涼,實在一大敗筆。

如果沒有近幾年海量的清宮劇,雍正時代在普通人的眼中並沒有什麼存在感,然而,他卻是一位真正實幹的皇帝,不僅實施了攤丁入畝、改土歸流、廢除賤籍等一系列良政,對康熙年間的很多弊病也進行了努力;但由於他們兄弟之間鬥爭太激烈,他不得不採用激烈手段來對付各位兄弟,兼之對功臣勳貴也不姑息,使得他一生都在證明自己,然而留給後世的疑竇卻越來越深。

要說共同點,這倆父子皇帝在文字獄上,可謂是大手筆:康熙時期有《南山集》案、莊廷鑨明史案等,雍正時期的錢名世案、呂留良案等,這些殘暴的舉措,讓知識份子動輒得咎,形成閉眼不敢看現實,緘口不敢談政治的沉悶風氣。

經過康熙盛世、雍正革新,弘曆的乾隆時代來了,和其父祖相比,他算了積累了很多先天優勢,但同時也有不少新的挑戰。具體情形如何?嗯,悅史君說了,老規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