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驕傲|山環水繞鹽亭城——李德興

山環水繞鹽亭城

作者:李德興

作者簡介:

李德興, 男, 漢族, 生於1963年10月, 鹽亭職業技術學校教師, 長期從事詩歌、散文、小說、快板、說唱藝術創作, 已經在全國公開發行刊物上分別發表詩歌十餘首, 散文八十餘篇, 短篇小說四十餘篇, 詩歌、快板、說唱藝術曾經在全縣公演中有出色表現。

聯繫電話:15928215678 郵箱:1392849378

聯繫地址:四川省鹽亭職業技術學校

1在梓江水與彌江河盡情相吻的那一刻, 一座被稱之為負戴山的山脈漸漸隆起, 朝著南北方向綿延而去, 好似一彎新月, 環抱著一座古老而又新興的城市, 又如一塊禦枕讓這座古色古香又充滿現代氣息的縣城揚名於川西北。

據《平太寰環記》引《蜀記》記載, 南朝劉宋文帝元嘉十九年於今鹽亭縣毛公鄉僑置宕渠縣和西宕渠郡, 隸益州, 是為縣境州郡建置之始。 梁大同元年改西宕渠郡為實郡, 又分廣漢縣(今射洪縣廣興鄉)新置北宕渠郡,

于靈江之東鹽井亭置鹽亭縣, 因鹽井為名, 作為北宕渠郡郡治, 此為鹽亭建縣之始。

今之鹽亭縣境內, 曾先後設置過永泰縣、高渠縣、東關縣、潺亭縣、鹽亭縣, 幾經滄桑, 其餘幾縣漸漸成為歷史塵埃, 而鹽亭卻因其獨有而難得的地理位置傳承至今。

鹽亭縣城之所以長盛不衰, 源於

這裡有著三條寬闊而又浩蕩的水系。

彌 江 

一條來自于彌江流域。 這是發源於梓潼境內, 流經鹽亭而又造福沿河兩岸黎民蒼生距離較長的一條河流。 彌江水曾經有著虎嘯龍盤的過往, 也有過綿延悠長的情意。 在經過雲溪河邊, 聽到鳳靈寺的暮鼓晨鐘後, 常常閒庭信步, 與銀白色沙灘輕輕相吻, 時不時也會在大大小小的卵石間藏一會兒貓貓。

溫順是彌江水的一大特色, 也是大人小孩們喜歡它的主要原因。 彌江水出自於大山深處, 來源於人煙稀少的森林湖泊, 雖然沒有見過大的世面, 卻有著靜如處子的秉性。 當他們在一個叫作兩岔攤的地方吹響集集號的時候, 沐浴萬朵蓮花金光的彌江水, 有了更多涵養, 又多了幾分遠行的力量。

離開老家後, 彌江水跟著他人, 時而一陣小跑, 時而晃晃悠悠, 偶爾間還會在青草間無奈地小住幾夜。 儘管如此, 彌江水深知:既然已經出發, 就要勇往直前。

萬安與馬家山是一對連體嬰兒。 驕橫的彌江河穿越崇山峻嶺來到萬安,

受到馬家山毫不掩飾的直面攔截, 不得不收斂其本心。 審時度勢的她, 在作出一些妥協後, 來了一個小角度的轉彎, 擠向了萬安左手方向。

萬安橋 

彌江河在與馬家山的碰撞中, 萬安成長為一個衝擊型河壩。 從上游下來的河沙與泥土將萬安方向變得富足而殷實, 馬家山方向卻如同瘦骨嶙峋的馬匹, 少有肌肉, 多見肋骨。

正如世間之愛總有緣由, 萬安收穫富有的同時, 同樣喪失了大片家園。 於是, 在馬家山與萬安之間形成了最為狹窄的地方, 一座近百米長的石拱橋在此安身立命。 因其地處萬安, 故而得名萬安橋。

萬安橋是鹽亭縣城通往南充方向最早的石拱橋。 有了它, 鹽亭人不再受渡河之苦;有了它, 鹽亭人進出鹽亭與南充方向的腳步更加鏗鏘而忙碌。

萬安對於彌江河比較寬容,給它留下了足夠展示才華的空間。當然,萬安在立身與做事上還是有著自己的原則,影響自己或子孫未來發展的事情,他絕對不會去做。

於是,萬安將大片的河壩當作護城河,把一條通往五指山、昆侖山、鳳凰山的山脈當作了不可穿越的城牆。

五指山

五指山是彌江河邊一座有著後院的小山,它與同樣有著堅強後盾的雲盤山遙相呼應。雖然,他們都是北大門,可雲盤山下的北大門歷史悠久,算得上北門中的老祖宗,而五指山下的北門則是現代生活的贗品。

雖然五指山身體小巧,但是他的心智卻又很大。面對著浩浩湯湯的彌江水,它沒有一點兒退卻。相反,她的子子孫孫們為了能夠與對面的兄弟姐妹見上一面,總是用自己的身軀去搭建通往天塹的橋樑。

俗話說:“有土才能築起牆。”面對澎湃的彌江河,五指山上的土石還是有些蒼白無力,在一次次獻身後,他們的兒孫們不得不暫時退卻。

五指山與雲盤山猶如牛郎織女一樣苦苦遙望多年後,北門誕生了一座連體石拱橋。後來,在一個個關注性感美人士的捐助下,一座現代化的橋樑將五指山與雲盤山喜接秦晉之好。

鳳靈寺 

北門至東門一段的彌江,擁有彌江河最美的身段。一陣陣微風過處,寬闊的江面波光粼粼,萬點金光中魚兒雀躍、水鳥成群,穿梭的遊人總愛將自己的身影鑲嵌在碧波蕩漾之間。

鳳靈寺一方,山崖陡峭,怪石嶙峋,偶有翠柏倒掛,時有根系將危卵攬入懷中,頑皮的山雞、野兔總愛攪動人們的視野,噗通眾人心房。山腳下,一條被稱之為文同路的街道一頭連接著萬安,另一頭延伸至寺埡方向,如織的車流晝夜不停。

因雲溪河而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迎春門,面朝東方,在暮鼓晨鐘的洗禮下有了年復一年跨越彼岸的志向。於是,人行索橋,人行木橋,石拱橋,鋼筋結構的廊橋,總在為人們提供最佳的便利。

當彌江水來到雲溪河邊,看到一彎半月的城市,聞到城裡溢出的淡淡花香,彌江水又恢復了大山深處時的小鳥依人。

在這裡,她與卵石為伍,與沙灘作伴,與大人小孩嬉戲玩耍。到了春夏時季,彌江水才不得不一步三回頭地告別她實在不想離開的鹽亭縣城,告別她的玩伴和那卿卿我我的小魚小蝦。

溫順的彌江河偶爾間還是有一些小脾氣,遇到酷暑難耐、心情煩躁的時候,她也會率領自己的臣民在雲溪河邊來一次或幾次波濤洶湧,讓人們深深地記住這裡還有著她的存在,她也是鹽亭的兒女。

2

另一條河流來自于負戴山山脈,它的源頭便是傳說中的飛龍洞。

相傳,在很久以前,負戴山有一個岩洞,時人稱之為飛龍洞。飛龍洞與大海緊密相連,那兒也就成為了雲溪河長盛不衰的唯一源泉。

飛龍洞水從負戴山直流而下,在山麓曲曲彎彎,形成了一條好似巨龍的河流,時而往北,時而向西,偶爾朝南,最終與彌江水緊緊擁抱,一同奔向貓兒嘴那太陽升起的東方。

 雲 溪 河 

雲溪河是鹽亭縣城的母親河,她將自己的根系深深地紮進了這塊肥沃的土壤,她用自己的乳汁餵養著沿河兩岸一群又一群可愛的兒女。自此以後,雲溪河畔有了一幢幢茅舍,雞鴨成群人家的房屋上升騰起了嫋嫋炊煙,時而人歡牛叫,時而雞犬相聞,時而花香四溢,一條條街道漸漸寬闊,來來往往的人們摩肩接踵。

神 奇 的 傳 說

西海小龍子生性貪玩,喜好遊山玩水。當它遊玩至盤龍洞時,看到眼前優美的景色和富足的人家,尤其是那婀娜的身段、羞澀的容顏,便有了不同以往的念想。

一日,搖身一變的他邁著四方步,帶著一群前呼後擁的小跟班,晃晃悠悠地漫遊在雲溪小鎮的大街小巷。

雖然,小龍子遊歷過許多名山大川,但是,像這樣小巧而優美的小鎮卻不曾見過。每到之處,她總要東瞧瞧西望望,見到翩翩而來的少女更要上前搭訕、一睹羞澀的芳容,甚至半夜三更還要翻過別人的籬笆闖入人家的閨房。

時間一長,雲溪河邊人心惶惶,有女兒待嫁閨中人家只好緊閉大門,不敢讓陌生人靠近。

 小龍子本是一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個性,何曾有人敢如此這般將其拒於千里之外。憤怒的他,一回到盤龍洞便引來西海狂濤,一夜之間將雲溪河畔變成一片國澤,哀鴻遍野。

經土地爺爺點撥,人們方才知道先前那位放蕩不羈的公子哥就是西海龍王之小兒子,這位小龍子總愛有規律性地來盤龍洞小住幾日。

從此,雲溪河畔無奈間生出了二月初二敬獻供品的傳統。每逢這個時節,無論你是富有,還是貧窮,都要表達出各自的心意,都要將家裡最好的財寶敬獻給這位驕橫跋扈的小龍子。其間,自然少不了天真無邪的童男,絕不可少的那便是貌美如花的童女。

至此這般,曾經殷實而富足,祥和而寧靜的雲溪小鎮,頃刻間被一層厚厚的濃霧籠罩,整座城市猶如一潭冰冷的死水。

對於兒女,父母有著成才的夢想,但是當兒女們的生命朝不保夕時,他們的內心深處就會顯露出想讓其成人的本心。

二月初二是雲溪河畔最為熱鬧的日子,也是被選為童男童女人家撕心裂肺的時刻。就連那些沒有被選中又未曾婚配兒女的人家,父母為其操碎了心、熬白了頭,夜夜用淚水泡濕單薄的木枕。

時之日久,自認為來自於名門望族的小龍子,把這樣的享受看作理所當然,甚至對於為其敬獻童男童女的人們連正眼都不曾相看。

有一俠士見此哀景,就在人們正準備將一對童男童女畢恭畢敬地送進血盆大口的那一刹那,把早就燒紅了的兩塊華鐵使盡全身力氣塞進了小龍子的喉嚨深處。

頓時,山崩地裂,雷雨大作,雲溪河畔又被一層又一層濃濃的霧氣緊鎖。

幾日後,雲霧慢慢散開,細心的人們發現,盤龍洞裡有一股血腥的水流順著負戴山山腳一直往東南方向流去,所經之處形成一條溝渠,這就是後來老雲溪人所說的屍家渠。

或許是屍家渠自認為自己沒有可以榮耀的家族史,或許是他為自己有這樣的父母感到恥辱,在沒有見到貓兒嘴前,就悄悄地遁入彌江河,藏匿了自己幼小而年輕的身影。

飛龍洞那一股清澈的泉水,並沒有因為小龍子的死去而銷聲匿跡。相反,如注的清泉將雲溪河畔澆灌得如同鮮花般盛開。

從飛龍洞狂奔而下的雲溪水,途經如今的城關中學,拐過山西會館,迴旋於上城隍前的墨池邊,然後從雲溪小學門前一溜煙折身進入文化館至電影院方向,雲溪水在南井灣小憩片刻後,朝著下城隍方向一路狂奔。

如同人身的自由總是有著一定限度,豪放而不羈的雲溪河水還是在下城隍前來了一個暫時的小聚。

雲溪人對來自於飛龍洞的水總有一些眷戀,在她們即將撲入彌江河的邊沿築起了一道水壩。

城內築壩是雲溪人的獨創。每逢端午前後,攔河壩前的閘閥重重地放下,雲溪河水只好在這裡來上幾百個迂回,層層疊加,一直迴旋至負戴山下山西會館門前。

孕育古老而又深邃的人文▽ 端午節 ▽

端午是中國人的傳統,更是雲溪人紀念嫘祖最為熱鬧的時季。每逢這個時候,雲溪河上,龍舟競發,小孩戲水,耆艾捧腹。快樂和歡笑如同進入了青春年少,點燃沿河兩岸,飛入萬戶千家。

或許是雲溪河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或許是雲溪水有著深厚的眷戀情,在雲溪水滋養的這塊沃土上誕生了近三十口水井。

據傳,盤龍洞與南井灣地下相連。一好事之人,將一隻鴨子放入盤龍洞,不到一分鐘時間,鴨子猶如神靈一般從南井井口中冒出,而其餘井水中漂浮著鴨子身上特有的騷味。

由此而觀之,盤龍洞是雲溪鎮幾十口水井的源頭,盤龍洞的水確實是雲溪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此情此景,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假如不是後來的人們發明了自來水,這幾十口水井照樣會煥發著勃勃生機。

孕育古老而又深邃的人文▽ 鹽亭名人 ▽

因為有了雲溪河,雲溪河畔具有了無盡的生命力;因為有了雲溪水,文明與發達在這塊土地上一步步朝著四周拓展、延伸。

從此以後,文同將他那青青翠竹栽種至四面八方,漂洋過海而定居在寶島臺灣的故宮博物院;趙蕤用他那神來之筆客觀而公正地記錄了生長在這片沃土上的母祖王鳳,以及她發明的栽桑養蠶、煮繭繅絲;富可敵國的嚴氏家族,用自家的財富資助朝廷收復破碎的河山,讓大唐的江山又有了生命的延續;李義府其人,世人有著許多評價,“李貓”、“笑裡藏刀”這樣的惡名確實讓人心生討厭,可五車之學的淵博知識又讓鹽亭人喜愛有加。

人文母祖王鳳,中醫鼻祖岐伯,德惠及民董淑封,“建威將軍”江長貴,《鵑生集》作者陳書,歷史學家蒙文通,禪宗大師袁煥仙,中國高速公路創始人王伯惠,龍蛇體獨創楊太虛,革命先驅袁詩堯,以及當今詩人王爾碑等從雲溪河畔一路走來,將鹽亭的歷史與如今點綴得燦爛奪目、耀眼迷人。

孕育古老而又深邃的人文▽ 筆 塔 ▽

相傳,上城隍是雲溪人祭祀的重要場所,上城隍廟前的那塊巨大的墨池是鹽亭文化人聚集的象徵。陝西老表進入鹽亭後,深感鹽亭文化底蘊之深厚,自然滋生出對於這塊土地上倍出的文人、俠客的幾分妒忌。於是,他們就在與上城隍遙相呼應的高地修建起了一座筆塔,也就是毀於戊子年四月初八而今又得以重建的原縣委坡上的塔子。

筆塔,顧名而思義,與文化有關,與文人有關。筆塔高於墨池,意在只要墨池裡有了墨汁,就要用這支巨筆將其一點一點蘸幹。

無論史事真假,雲溪鎮還是如同昨日一樣繁華,鹽亭名人還是像雨後的春筍。

正如涓涓溪流歸百川,浩瀚長江入大海一樣,雲溪河無論受到多大的人為阻擋,最終還是衝破那堅固的閘閥匯入了浩蕩的彌江,一同朝著貓兒嘴方向奮勇前行。

自此之後,雲溪小鎮更加安寧而富足,祥和而溫馨,一個小小的村落慢慢成長為一座宛若新月的城市,南來北往的人們樂此不疲,一代又一代聖賢在城內城外孕育誕生。

孕育古老而又深邃的人文▽ 玉帶城牆 ▽

談及鹽亭歷史,自然就要再次贅述雙玉帶城的美名。

玉帶,是指圍繞帶面一周綴鑲鏤雕著各式花紋的片狀玉塊。唐宋時期佩戴玉帶很是盛行。

不過,何人能夠佩戴,唐朝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即正一品官員才具有相應資格。而佩戴玉帶之人所在家鄉父母官為了激勵後人,便在所在縣城城門上加上一圈狀如玉帶的城磚。

雙玉帶城,自然就是有著兩圈狀如玉帶的城磚,也就意味著這裡出生過兩位正一品官員。而在鹽亭歷史上,佩戴過玉帶的唯有唐朝時的嚴震和李義府。

古之城池有東南西北四門,鹽亭縣城也不例外。東曰迎春,西曰擁青,南曰德星,北曰賜紫。鹽亭古之四門中南、北、西已化作歷史塵埃,唯東門依稀可見。

東門者,今之玉帶城門也。

東門之命運與玉帶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更與如今城門上雙棲雙宿的夫妻樹有著直接的連理。

有一黃角樹不偏不斜地生長於老東門城牆正中的牆壁上,粗壯的根系深入到牆內牆外,就如同一排排馬掌牢牢地植根於城牆縫隙與城牆下那厚重的土壤,還有那生長著遠古靈性的條石之內。

自然界有著許多神奇,而這種神奇在這棵黃角樹身上體現得更加完美。生長於城牆正門玉帶處的黃角樹將自己的上半身朝著另外三個方向延伸,粗壯的枝幹與茂盛的枝葉掌握著整個樹身平衡,好似黃帝出巡時那濃濃的華蓋,威武而莊重。

據說,黃帝聽聞西陵部落有一美貌才女,不但能煮繭繅絲織錦,還有化干戈為玉帛之能,遂率龐大的迎親團隊浩浩蕩蕩進入古西陵王國。於是,在鹽亭境內也就留下了許多關於黃帝與王鳳喜結連理的傳說,諸如鹽亭林農鎮玉龍山一帶至今流傳的“龍蛇走馬金馬流丹”就是最好的佐證。

說來也巧,就在黃角樹旁的一個城垛上,有一株修長的桑樹不知何年何月悄悄地站立在身旁,無論是酷暑難耐的夏日,還是月黑風高的深夜,彼此間都不曾有一絲一毫的離棄。

深受嫘祖文化薰陶的鹽亭人,自然地聯想到黃帝與嫘祖,聯想到相敬如賓的夫妻。

世人總愛在誇獎別人巧奪天工的傑作時,用上“神來之筆”一詞。可我認為,真正的神來之筆,是由黃帝與嫘祖這樣的真正神人所創造。

孕育古老而又深邃的人文▽ 杜甫遊鹽亭 ▽

公園763年,窮困潦倒的杜甫騎著瘦骨嶙峋的馬兒,從成都草堂出發,順著梓州方向一路而來。

梓州乃今日之三台,是盛唐時期一個有名的都市。窮困的詩人本認為到了三台,就會有一碗飯,就會有一杯薄酒。可誰知,此時的梓州與成都、長安沒有兩樣,處處滿目蒼夷、哀鴻遍野。

無奈之下,詩人杜甫和他那病懨懨的馬兒又不得不往鹽亭方向一路慢行。

或許是此時的大唐處處淒清,或許是杜甫眼中的山河過於憔悴,或許是杜甫渴望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在杜甫與他那馬兒轉過貓兒嘴的一刹那,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詩篇脫口而出:“ 馬首見鹽亭 ,高山擁縣青。雲溪花淡淡 ,春郭水泠泠。 全蜀多名士 嚴家聚德星。長歌意無極 好為老夫聽。”

孕育古老而又深邃的人文▽ 嚴家聚德星 ▽

“嚴家聚德星”指的就是鹽亭縣城後池壩的嚴氏家族。嚴家是鹽亭的名門,一家三代曾先後登科進士,唯嚴震享受過只有宰相才能享受的正一品殊榮。

仰慕嚴震,自然會情不自禁地想到宰相李義府。

李義府頗具文才,太宗時曾受詔與他人共修《晉書》。高宗時三次受詔監修國史。和太子司儀郎來濟俱以文翰見重,時人稱“來李”。其著有《古今詔集》一百卷、《李義府集》四十卷,又著《宦遊記》二十卷,未完而亡。

才能立身,德可傳世。有才而自傲,無德而驕橫,世人之厭也。

一個本該得到世人敬仰的人,卻忙於溜鬚拍馬,得一時之歡,丟百世之仰,遭千古之唾。“‘笑裡藏刀’、‘李貓’”之名,後世之人謹記於心。

世間之人事總是變幻而離奇。隨著歲月流失,盤龍洞裡不再波濤洶湧,雲溪河水漸漸乾枯,一段成就鹽亭美名的河流潛入地下。

《老子》有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雲溪河畔之現代文明正好印證了古人這句名言至理。

戊子年汶川地震,山崩地裂,檣傾楫摧,陰陽兩隔,塗炭生靈。而災後重建的鹽亭,街道寬敞,高樓林立,商賈雲集,百業已興。一彎半月的老縣城,在南北大街的引領下,猶如負戴山上的花草樹木,越發地蔥蔥蘢蘢。

3

談及鹽亭,必然說道哺育鹽亭成長的另一條母親河——梓江。

梓江亦曰梓潼江,又曰射江。故而有人望文而生義,梓潼江源於梓潼,射江因其下半身段處於射洪境內。然而,事實卻不儘然然。

梓江發源于龍門山東南麓江油市藏王寨棋盤山鷹嘴崖一帶,經江油二郎廟、小溪壩,穿過寶成鐵路,由河口入梓潼縣低山,經仙峰繞梓潼縣城西,轉交泰入三台縣東北,爾後折入鹽亭縣安家場鎮。

《梓潼江》

梓 江 

安家,鹽亭有名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因為有了梓江水孕育,安家不僅盛產仙桃,還有那面若桃紅的婀娜多姿。凡是去過安家的外地人,耳邊至今都會縈繞這麼一句魔力般的口頭禪:“安家,安家,三天不安家,必定是傻瓜。”於是,許多到過安家的後生,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了桃紅柳綠的階下囚。

沖出大山的阻隔,梓江來到麟亭埡口前,江面漸漸開闊起來,遠處的青山,天空的白雲,樹林中時不時驚起的飛鳥,都將清新而明亮的江面當作自己梳妝打扮的鏡子。

麟亭埡口,又名靈瑞,曾經是鹽亭縣的一個鄉鎮,而今已經淪落為一個人煙稀少的偏遠鄉場。

正如古人常言:“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對於未來,我們可以展望,我們也可以拼搏,但是任何人都很難有一個科學而準確的預期。

麟亭埡口曾經是一個重要的水陸兩用碼頭,上行或下行的船隻都會在這兒停留片刻,補充一些給養,然後匆匆出發。正因為這裡是一個重要的水上驛站,麟亭埡口旁慢慢地生出了一個小鎮。

或許是梓江水本身就有著常人難敵的靈性,或許麟亭埡口又成為了這條黃金水道上的一個靚麗的點綴,或許是相映成趣、彼此生輝,在麟亭埡口上游不遠處生髮出了一個小巧玲瓏的古鎮——龍顧井。

龍顧井猶如一把圈椅,穩穩當當地坐落在青松翠柏之間,頭枕巍巍群山,腳浴滔滔梓江,一代革命先驅袁詩堯烈士的英靈安放在青松翠柏叢中,而禪宗大師袁煥仙又是這片山水孕育出的另一類精靈。

水的靈性哺育人的成長,人的英名讓梓江水褶褶生輝。經過英靈洗滌的梓江水,把周邊的山巒與身邊的生靈陶冶得更加可愛而聰慧。

孕育特色--母豬殼

桂魚,又名母豬殼,學名鱖魚。其肉質豐厚堅實,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肉刺少,可補五臟、益脾胃、充氣胃、療虛損,適用於氣血虛弱體質,可治虛勞體弱、腸風下血。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將鱖魚譽為“水豚”,意指其味鮮美如河豚。更有甚者將母豬殼比著天上的龍肉,人間難得的美食。

正是這種獨具靈性的母豬殼,不但成就了梓江水清澈見底的美名,就連梓江水必經之地——毛公鄉、兩河鎮的大街小巷,都掛滿了響噹噹的金字招牌——母豬殼。

孤陋而寡聞總會滋生出許多笑話。關於母豬殼,我如許多人一樣,在別人大談其味美遠勝山珍之時,我卻在那兒嘀咕:“哼,不就是母豬的殼嗎?”當自己親身體驗過“母豬身上的殼”後,又免不了臉紅心跳、羞愧難當。

▽ 梓江入毛公 ▽

梓江河進入毛公、兩河地段後越發平坦,猶如弧形的鏡面為沿途的山林與鳥獸梳妝打扮。當她邁著小腳金蓮來到貓兒嘴時,還是如同往日一樣矜持,循規蹈矩地朝著既定的方向前行。

4

貓兒嘴,又名渡船嘴。這兒曾經是人們進出鹽亭縣城的主要通道。順著山崖下的路面,可以到達梓州、綿州等地,順著寬闊的江面,來往的商賈同樣可以上行或下行,亦可前往遂寧、南充。

彌江與梓江在貓兒嘴交匯,負戴山山脈向東延伸的腳步在此戛然而止。順著負戴山與彌江河你爭我奪留下的一點兒空檔,人們踩出了一條羊腸小徑。小道拐過貓兒嘴,來了個近乎九十度的急轉彎,朝著梓江上游一路而去。

如今的貓兒嘴又是一重天地。過去的縴夫人家早就沒有了蹤影,低矮而破舊的棚戶區搖身一變成為了貓兒嘴公園。貓兒嘴公園形似一艘遠航的巨輪,背靠負戴山,船首直指嫘祖陵風景區。

彌江河與梓江水在此交匯,就如同十月懷胎的嬰兒必然等待著一朝分娩,他們又以不可阻擋的氣勢朝著梓江錦城、工業園區蓄勢待發。

鹽亭縣城及其周邊的群山與梓江、彌江水相比,一點兒也不遜色。他們用自己的身軀將整個縣城層層疊疊包圍,生怕這小小的城市不經意間悄然飛去。負戴山,五指山,馬家山,昆侖山,鳳凰山,成為了守衛這小小城市的忠誠衛士。

深受皇恩潤澤的鹽亭人,自古就有開疆拓土的志向。他們將高樓矗立在溪水邊,他們將家園安置在山崗上,就連西部花都、勝利荷鄉、五禾生態這些曾經偏遠的地方都成為了現代文明的搖籃。

山,匍匐於城市腳下;

水,遙望著嫘祖陵景區。

梓江水攜手蒼山翠柏,

正朝著柏梓、富驛、

玉龍、兩河、金孔等方向

一步步延伸,一步步拓展。

鹽亭人進出鹽亭與南充方向的腳步更加鏗鏘而忙碌。

萬安對於彌江河比較寬容,給它留下了足夠展示才華的空間。當然,萬安在立身與做事上還是有著自己的原則,影響自己或子孫未來發展的事情,他絕對不會去做。

於是,萬安將大片的河壩當作護城河,把一條通往五指山、昆侖山、鳳凰山的山脈當作了不可穿越的城牆。

五指山

五指山是彌江河邊一座有著後院的小山,它與同樣有著堅強後盾的雲盤山遙相呼應。雖然,他們都是北大門,可雲盤山下的北大門歷史悠久,算得上北門中的老祖宗,而五指山下的北門則是現代生活的贗品。

雖然五指山身體小巧,但是他的心智卻又很大。面對著浩浩湯湯的彌江水,它沒有一點兒退卻。相反,她的子子孫孫們為了能夠與對面的兄弟姐妹見上一面,總是用自己的身軀去搭建通往天塹的橋樑。

俗話說:“有土才能築起牆。”面對澎湃的彌江河,五指山上的土石還是有些蒼白無力,在一次次獻身後,他們的兒孫們不得不暫時退卻。

五指山與雲盤山猶如牛郎織女一樣苦苦遙望多年後,北門誕生了一座連體石拱橋。後來,在一個個關注性感美人士的捐助下,一座現代化的橋樑將五指山與雲盤山喜接秦晉之好。

鳳靈寺 

北門至東門一段的彌江,擁有彌江河最美的身段。一陣陣微風過處,寬闊的江面波光粼粼,萬點金光中魚兒雀躍、水鳥成群,穿梭的遊人總愛將自己的身影鑲嵌在碧波蕩漾之間。

鳳靈寺一方,山崖陡峭,怪石嶙峋,偶有翠柏倒掛,時有根系將危卵攬入懷中,頑皮的山雞、野兔總愛攪動人們的視野,噗通眾人心房。山腳下,一條被稱之為文同路的街道一頭連接著萬安,另一頭延伸至寺埡方向,如織的車流晝夜不停。

因雲溪河而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迎春門,面朝東方,在暮鼓晨鐘的洗禮下有了年復一年跨越彼岸的志向。於是,人行索橋,人行木橋,石拱橋,鋼筋結構的廊橋,總在為人們提供最佳的便利。

當彌江水來到雲溪河邊,看到一彎半月的城市,聞到城裡溢出的淡淡花香,彌江水又恢復了大山深處時的小鳥依人。

在這裡,她與卵石為伍,與沙灘作伴,與大人小孩嬉戲玩耍。到了春夏時季,彌江水才不得不一步三回頭地告別她實在不想離開的鹽亭縣城,告別她的玩伴和那卿卿我我的小魚小蝦。

溫順的彌江河偶爾間還是有一些小脾氣,遇到酷暑難耐、心情煩躁的時候,她也會率領自己的臣民在雲溪河邊來一次或幾次波濤洶湧,讓人們深深地記住這裡還有著她的存在,她也是鹽亭的兒女。

2

另一條河流來自于負戴山山脈,它的源頭便是傳說中的飛龍洞。

相傳,在很久以前,負戴山有一個岩洞,時人稱之為飛龍洞。飛龍洞與大海緊密相連,那兒也就成為了雲溪河長盛不衰的唯一源泉。

飛龍洞水從負戴山直流而下,在山麓曲曲彎彎,形成了一條好似巨龍的河流,時而往北,時而向西,偶爾朝南,最終與彌江水緊緊擁抱,一同奔向貓兒嘴那太陽升起的東方。

 雲 溪 河 

雲溪河是鹽亭縣城的母親河,她將自己的根系深深地紮進了這塊肥沃的土壤,她用自己的乳汁餵養著沿河兩岸一群又一群可愛的兒女。自此以後,雲溪河畔有了一幢幢茅舍,雞鴨成群人家的房屋上升騰起了嫋嫋炊煙,時而人歡牛叫,時而雞犬相聞,時而花香四溢,一條條街道漸漸寬闊,來來往往的人們摩肩接踵。

神 奇 的 傳 說

西海小龍子生性貪玩,喜好遊山玩水。當它遊玩至盤龍洞時,看到眼前優美的景色和富足的人家,尤其是那婀娜的身段、羞澀的容顏,便有了不同以往的念想。

一日,搖身一變的他邁著四方步,帶著一群前呼後擁的小跟班,晃晃悠悠地漫遊在雲溪小鎮的大街小巷。

雖然,小龍子遊歷過許多名山大川,但是,像這樣小巧而優美的小鎮卻不曾見過。每到之處,她總要東瞧瞧西望望,見到翩翩而來的少女更要上前搭訕、一睹羞澀的芳容,甚至半夜三更還要翻過別人的籬笆闖入人家的閨房。

時間一長,雲溪河邊人心惶惶,有女兒待嫁閨中人家只好緊閉大門,不敢讓陌生人靠近。

 小龍子本是一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個性,何曾有人敢如此這般將其拒於千里之外。憤怒的他,一回到盤龍洞便引來西海狂濤,一夜之間將雲溪河畔變成一片國澤,哀鴻遍野。

經土地爺爺點撥,人們方才知道先前那位放蕩不羈的公子哥就是西海龍王之小兒子,這位小龍子總愛有規律性地來盤龍洞小住幾日。

從此,雲溪河畔無奈間生出了二月初二敬獻供品的傳統。每逢這個時節,無論你是富有,還是貧窮,都要表達出各自的心意,都要將家裡最好的財寶敬獻給這位驕橫跋扈的小龍子。其間,自然少不了天真無邪的童男,絕不可少的那便是貌美如花的童女。

至此這般,曾經殷實而富足,祥和而寧靜的雲溪小鎮,頃刻間被一層厚厚的濃霧籠罩,整座城市猶如一潭冰冷的死水。

對於兒女,父母有著成才的夢想,但是當兒女們的生命朝不保夕時,他們的內心深處就會顯露出想讓其成人的本心。

二月初二是雲溪河畔最為熱鬧的日子,也是被選為童男童女人家撕心裂肺的時刻。就連那些沒有被選中又未曾婚配兒女的人家,父母為其操碎了心、熬白了頭,夜夜用淚水泡濕單薄的木枕。

時之日久,自認為來自於名門望族的小龍子,把這樣的享受看作理所當然,甚至對於為其敬獻童男童女的人們連正眼都不曾相看。

有一俠士見此哀景,就在人們正準備將一對童男童女畢恭畢敬地送進血盆大口的那一刹那,把早就燒紅了的兩塊華鐵使盡全身力氣塞進了小龍子的喉嚨深處。

頓時,山崩地裂,雷雨大作,雲溪河畔又被一層又一層濃濃的霧氣緊鎖。

幾日後,雲霧慢慢散開,細心的人們發現,盤龍洞裡有一股血腥的水流順著負戴山山腳一直往東南方向流去,所經之處形成一條溝渠,這就是後來老雲溪人所說的屍家渠。

或許是屍家渠自認為自己沒有可以榮耀的家族史,或許是他為自己有這樣的父母感到恥辱,在沒有見到貓兒嘴前,就悄悄地遁入彌江河,藏匿了自己幼小而年輕的身影。

飛龍洞那一股清澈的泉水,並沒有因為小龍子的死去而銷聲匿跡。相反,如注的清泉將雲溪河畔澆灌得如同鮮花般盛開。

從飛龍洞狂奔而下的雲溪水,途經如今的城關中學,拐過山西會館,迴旋於上城隍前的墨池邊,然後從雲溪小學門前一溜煙折身進入文化館至電影院方向,雲溪水在南井灣小憩片刻後,朝著下城隍方向一路狂奔。

如同人身的自由總是有著一定限度,豪放而不羈的雲溪河水還是在下城隍前來了一個暫時的小聚。

雲溪人對來自於飛龍洞的水總有一些眷戀,在她們即將撲入彌江河的邊沿築起了一道水壩。

城內築壩是雲溪人的獨創。每逢端午前後,攔河壩前的閘閥重重地放下,雲溪河水只好在這裡來上幾百個迂回,層層疊加,一直迴旋至負戴山下山西會館門前。

孕育古老而又深邃的人文▽ 端午節 ▽

端午是中國人的傳統,更是雲溪人紀念嫘祖最為熱鬧的時季。每逢這個時候,雲溪河上,龍舟競發,小孩戲水,耆艾捧腹。快樂和歡笑如同進入了青春年少,點燃沿河兩岸,飛入萬戶千家。

或許是雲溪河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或許是雲溪水有著深厚的眷戀情,在雲溪水滋養的這塊沃土上誕生了近三十口水井。

據傳,盤龍洞與南井灣地下相連。一好事之人,將一隻鴨子放入盤龍洞,不到一分鐘時間,鴨子猶如神靈一般從南井井口中冒出,而其餘井水中漂浮著鴨子身上特有的騷味。

由此而觀之,盤龍洞是雲溪鎮幾十口水井的源頭,盤龍洞的水確實是雲溪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此情此景,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假如不是後來的人們發明了自來水,這幾十口水井照樣會煥發著勃勃生機。

孕育古老而又深邃的人文▽ 鹽亭名人 ▽

因為有了雲溪河,雲溪河畔具有了無盡的生命力;因為有了雲溪水,文明與發達在這塊土地上一步步朝著四周拓展、延伸。

從此以後,文同將他那青青翠竹栽種至四面八方,漂洋過海而定居在寶島臺灣的故宮博物院;趙蕤用他那神來之筆客觀而公正地記錄了生長在這片沃土上的母祖王鳳,以及她發明的栽桑養蠶、煮繭繅絲;富可敵國的嚴氏家族,用自家的財富資助朝廷收復破碎的河山,讓大唐的江山又有了生命的延續;李義府其人,世人有著許多評價,“李貓”、“笑裡藏刀”這樣的惡名確實讓人心生討厭,可五車之學的淵博知識又讓鹽亭人喜愛有加。

人文母祖王鳳,中醫鼻祖岐伯,德惠及民董淑封,“建威將軍”江長貴,《鵑生集》作者陳書,歷史學家蒙文通,禪宗大師袁煥仙,中國高速公路創始人王伯惠,龍蛇體獨創楊太虛,革命先驅袁詩堯,以及當今詩人王爾碑等從雲溪河畔一路走來,將鹽亭的歷史與如今點綴得燦爛奪目、耀眼迷人。

孕育古老而又深邃的人文▽ 筆 塔 ▽

相傳,上城隍是雲溪人祭祀的重要場所,上城隍廟前的那塊巨大的墨池是鹽亭文化人聚集的象徵。陝西老表進入鹽亭後,深感鹽亭文化底蘊之深厚,自然滋生出對於這塊土地上倍出的文人、俠客的幾分妒忌。於是,他們就在與上城隍遙相呼應的高地修建起了一座筆塔,也就是毀於戊子年四月初八而今又得以重建的原縣委坡上的塔子。

筆塔,顧名而思義,與文化有關,與文人有關。筆塔高於墨池,意在只要墨池裡有了墨汁,就要用這支巨筆將其一點一點蘸幹。

無論史事真假,雲溪鎮還是如同昨日一樣繁華,鹽亭名人還是像雨後的春筍。

正如涓涓溪流歸百川,浩瀚長江入大海一樣,雲溪河無論受到多大的人為阻擋,最終還是衝破那堅固的閘閥匯入了浩蕩的彌江,一同朝著貓兒嘴方向奮勇前行。

自此之後,雲溪小鎮更加安寧而富足,祥和而溫馨,一個小小的村落慢慢成長為一座宛若新月的城市,南來北往的人們樂此不疲,一代又一代聖賢在城內城外孕育誕生。

孕育古老而又深邃的人文▽ 玉帶城牆 ▽

談及鹽亭歷史,自然就要再次贅述雙玉帶城的美名。

玉帶,是指圍繞帶面一周綴鑲鏤雕著各式花紋的片狀玉塊。唐宋時期佩戴玉帶很是盛行。

不過,何人能夠佩戴,唐朝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即正一品官員才具有相應資格。而佩戴玉帶之人所在家鄉父母官為了激勵後人,便在所在縣城城門上加上一圈狀如玉帶的城磚。

雙玉帶城,自然就是有著兩圈狀如玉帶的城磚,也就意味著這裡出生過兩位正一品官員。而在鹽亭歷史上,佩戴過玉帶的唯有唐朝時的嚴震和李義府。

古之城池有東南西北四門,鹽亭縣城也不例外。東曰迎春,西曰擁青,南曰德星,北曰賜紫。鹽亭古之四門中南、北、西已化作歷史塵埃,唯東門依稀可見。

東門者,今之玉帶城門也。

東門之命運與玉帶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更與如今城門上雙棲雙宿的夫妻樹有著直接的連理。

有一黃角樹不偏不斜地生長於老東門城牆正中的牆壁上,粗壯的根系深入到牆內牆外,就如同一排排馬掌牢牢地植根於城牆縫隙與城牆下那厚重的土壤,還有那生長著遠古靈性的條石之內。

自然界有著許多神奇,而這種神奇在這棵黃角樹身上體現得更加完美。生長於城牆正門玉帶處的黃角樹將自己的上半身朝著另外三個方向延伸,粗壯的枝幹與茂盛的枝葉掌握著整個樹身平衡,好似黃帝出巡時那濃濃的華蓋,威武而莊重。

據說,黃帝聽聞西陵部落有一美貌才女,不但能煮繭繅絲織錦,還有化干戈為玉帛之能,遂率龐大的迎親團隊浩浩蕩蕩進入古西陵王國。於是,在鹽亭境內也就留下了許多關於黃帝與王鳳喜結連理的傳說,諸如鹽亭林農鎮玉龍山一帶至今流傳的“龍蛇走馬金馬流丹”就是最好的佐證。

說來也巧,就在黃角樹旁的一個城垛上,有一株修長的桑樹不知何年何月悄悄地站立在身旁,無論是酷暑難耐的夏日,還是月黑風高的深夜,彼此間都不曾有一絲一毫的離棄。

深受嫘祖文化薰陶的鹽亭人,自然地聯想到黃帝與嫘祖,聯想到相敬如賓的夫妻。

世人總愛在誇獎別人巧奪天工的傑作時,用上“神來之筆”一詞。可我認為,真正的神來之筆,是由黃帝與嫘祖這樣的真正神人所創造。

孕育古老而又深邃的人文▽ 杜甫遊鹽亭 ▽

公園763年,窮困潦倒的杜甫騎著瘦骨嶙峋的馬兒,從成都草堂出發,順著梓州方向一路而來。

梓州乃今日之三台,是盛唐時期一個有名的都市。窮困的詩人本認為到了三台,就會有一碗飯,就會有一杯薄酒。可誰知,此時的梓州與成都、長安沒有兩樣,處處滿目蒼夷、哀鴻遍野。

無奈之下,詩人杜甫和他那病懨懨的馬兒又不得不往鹽亭方向一路慢行。

或許是此時的大唐處處淒清,或許是杜甫眼中的山河過於憔悴,或許是杜甫渴望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在杜甫與他那馬兒轉過貓兒嘴的一刹那,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詩篇脫口而出:“ 馬首見鹽亭 ,高山擁縣青。雲溪花淡淡 ,春郭水泠泠。 全蜀多名士 嚴家聚德星。長歌意無極 好為老夫聽。”

孕育古老而又深邃的人文▽ 嚴家聚德星 ▽

“嚴家聚德星”指的就是鹽亭縣城後池壩的嚴氏家族。嚴家是鹽亭的名門,一家三代曾先後登科進士,唯嚴震享受過只有宰相才能享受的正一品殊榮。

仰慕嚴震,自然會情不自禁地想到宰相李義府。

李義府頗具文才,太宗時曾受詔與他人共修《晉書》。高宗時三次受詔監修國史。和太子司儀郎來濟俱以文翰見重,時人稱“來李”。其著有《古今詔集》一百卷、《李義府集》四十卷,又著《宦遊記》二十卷,未完而亡。

才能立身,德可傳世。有才而自傲,無德而驕橫,世人之厭也。

一個本該得到世人敬仰的人,卻忙於溜鬚拍馬,得一時之歡,丟百世之仰,遭千古之唾。“‘笑裡藏刀’、‘李貓’”之名,後世之人謹記於心。

世間之人事總是變幻而離奇。隨著歲月流失,盤龍洞裡不再波濤洶湧,雲溪河水漸漸乾枯,一段成就鹽亭美名的河流潛入地下。

《老子》有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雲溪河畔之現代文明正好印證了古人這句名言至理。

戊子年汶川地震,山崩地裂,檣傾楫摧,陰陽兩隔,塗炭生靈。而災後重建的鹽亭,街道寬敞,高樓林立,商賈雲集,百業已興。一彎半月的老縣城,在南北大街的引領下,猶如負戴山上的花草樹木,越發地蔥蔥蘢蘢。

3

談及鹽亭,必然說道哺育鹽亭成長的另一條母親河——梓江。

梓江亦曰梓潼江,又曰射江。故而有人望文而生義,梓潼江源於梓潼,射江因其下半身段處於射洪境內。然而,事實卻不儘然然。

梓江發源于龍門山東南麓江油市藏王寨棋盤山鷹嘴崖一帶,經江油二郎廟、小溪壩,穿過寶成鐵路,由河口入梓潼縣低山,經仙峰繞梓潼縣城西,轉交泰入三台縣東北,爾後折入鹽亭縣安家場鎮。

《梓潼江》

梓 江 

安家,鹽亭有名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因為有了梓江水孕育,安家不僅盛產仙桃,還有那面若桃紅的婀娜多姿。凡是去過安家的外地人,耳邊至今都會縈繞這麼一句魔力般的口頭禪:“安家,安家,三天不安家,必定是傻瓜。”於是,許多到過安家的後生,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了桃紅柳綠的階下囚。

沖出大山的阻隔,梓江來到麟亭埡口前,江面漸漸開闊起來,遠處的青山,天空的白雲,樹林中時不時驚起的飛鳥,都將清新而明亮的江面當作自己梳妝打扮的鏡子。

麟亭埡口,又名靈瑞,曾經是鹽亭縣的一個鄉鎮,而今已經淪落為一個人煙稀少的偏遠鄉場。

正如古人常言:“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對於未來,我們可以展望,我們也可以拼搏,但是任何人都很難有一個科學而準確的預期。

麟亭埡口曾經是一個重要的水陸兩用碼頭,上行或下行的船隻都會在這兒停留片刻,補充一些給養,然後匆匆出發。正因為這裡是一個重要的水上驛站,麟亭埡口旁慢慢地生出了一個小鎮。

或許是梓江水本身就有著常人難敵的靈性,或許麟亭埡口又成為了這條黃金水道上的一個靚麗的點綴,或許是相映成趣、彼此生輝,在麟亭埡口上游不遠處生髮出了一個小巧玲瓏的古鎮——龍顧井。

龍顧井猶如一把圈椅,穩穩當當地坐落在青松翠柏之間,頭枕巍巍群山,腳浴滔滔梓江,一代革命先驅袁詩堯烈士的英靈安放在青松翠柏叢中,而禪宗大師袁煥仙又是這片山水孕育出的另一類精靈。

水的靈性哺育人的成長,人的英名讓梓江水褶褶生輝。經過英靈洗滌的梓江水,把周邊的山巒與身邊的生靈陶冶得更加可愛而聰慧。

孕育特色--母豬殼

桂魚,又名母豬殼,學名鱖魚。其肉質豐厚堅實,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肉刺少,可補五臟、益脾胃、充氣胃、療虛損,適用於氣血虛弱體質,可治虛勞體弱、腸風下血。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將鱖魚譽為“水豚”,意指其味鮮美如河豚。更有甚者將母豬殼比著天上的龍肉,人間難得的美食。

正是這種獨具靈性的母豬殼,不但成就了梓江水清澈見底的美名,就連梓江水必經之地——毛公鄉、兩河鎮的大街小巷,都掛滿了響噹噹的金字招牌——母豬殼。

孤陋而寡聞總會滋生出許多笑話。關於母豬殼,我如許多人一樣,在別人大談其味美遠勝山珍之時,我卻在那兒嘀咕:“哼,不就是母豬的殼嗎?”當自己親身體驗過“母豬身上的殼”後,又免不了臉紅心跳、羞愧難當。

▽ 梓江入毛公 ▽

梓江河進入毛公、兩河地段後越發平坦,猶如弧形的鏡面為沿途的山林與鳥獸梳妝打扮。當她邁著小腳金蓮來到貓兒嘴時,還是如同往日一樣矜持,循規蹈矩地朝著既定的方向前行。

4

貓兒嘴,又名渡船嘴。這兒曾經是人們進出鹽亭縣城的主要通道。順著山崖下的路面,可以到達梓州、綿州等地,順著寬闊的江面,來往的商賈同樣可以上行或下行,亦可前往遂寧、南充。

彌江與梓江在貓兒嘴交匯,負戴山山脈向東延伸的腳步在此戛然而止。順著負戴山與彌江河你爭我奪留下的一點兒空檔,人們踩出了一條羊腸小徑。小道拐過貓兒嘴,來了個近乎九十度的急轉彎,朝著梓江上游一路而去。

如今的貓兒嘴又是一重天地。過去的縴夫人家早就沒有了蹤影,低矮而破舊的棚戶區搖身一變成為了貓兒嘴公園。貓兒嘴公園形似一艘遠航的巨輪,背靠負戴山,船首直指嫘祖陵風景區。

彌江河與梓江水在此交匯,就如同十月懷胎的嬰兒必然等待著一朝分娩,他們又以不可阻擋的氣勢朝著梓江錦城、工業園區蓄勢待發。

鹽亭縣城及其周邊的群山與梓江、彌江水相比,一點兒也不遜色。他們用自己的身軀將整個縣城層層疊疊包圍,生怕這小小的城市不經意間悄然飛去。負戴山,五指山,馬家山,昆侖山,鳳凰山,成為了守衛這小小城市的忠誠衛士。

深受皇恩潤澤的鹽亭人,自古就有開疆拓土的志向。他們將高樓矗立在溪水邊,他們將家園安置在山崗上,就連西部花都、勝利荷鄉、五禾生態這些曾經偏遠的地方都成為了現代文明的搖籃。

山,匍匐於城市腳下;

水,遙望著嫘祖陵景區。

梓江水攜手蒼山翠柏,

正朝著柏梓、富驛、

玉龍、兩河、金孔等方向

一步步延伸,一步步拓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