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藝煥新生 浙江竹扇搖起國際舞臺“中國風”

圖為:“機器換人”的改革浪潮開始席捲制扇業。 黃鈺雅 攝

中新網杭州8月17日電(記者 方堃)“雅出書齋俗入塵, 暑來悄送萬家春。 ”無論是祛暑納涼或是文化品鑒,

小小的扇子裡都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自古以來, 中國享有“制扇王國”之美稱, 摺扇從明代始傳入歐洲, 風行世界, 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和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時至今日, 扇子依然承載著傳播傳統文化的使命——2017年1-7月, 經浙江湖州檢驗檢疫局檢疫合格, 貨值99.8萬美元的浙江湖州竹扇漂洋過海, 在國際上搖起一陣“中國風”。

圖為:“機器換人”的改革浪潮開始席捲制扇業。 黃鈺雅 攝

巧手藝:搖起“文化風”

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筏頭鄉, 大大小小的制扇廠星羅棋佈, 這片靠竹為生的熱土, 以制竹扇為主導產業, 散佈著近20餘家制扇企業。 “風徐來”是德清興怡泰工藝品有限公司創立的品牌, 其主要產品有團扇、絹扇和大刀扇等, 出口日本和東南亞等地。

品牌創始人徐春英在當地行業中小有名氣, 不僅因為其工坊出品的扇子始終傳承家族留傳的制扇工藝, 更多被談及的是她為了學習工藝技藝全世界馬不停蹄奔走的故事。 為了讓產品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徐春英花費大量時間四處學藝, 將各種人文風情圖案繪製在扇面上, 形成了獨特的產品文化。

圖為:浙江湖州扇子。 黃鈺雅 攝

無獨有偶, 大唐竹木工藝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唐竹木”)總經理夏煥榮也在小小的扇子上做出了大文化。

“日本客商最在意的是文化而不是價格, 產品品質只是一個基本要素, 品質的提升在於品質, 品質的提升在於文化, 而文化的延續在於創意。 ”夏煥榮將影視、街景、油畫等現代藝術作為題材, 融入竹扇製作中, 將千年傳承的中國美學與時尚潮流結合, 讓傳統摺扇重新走進現代人生活。

得益于一直堅守的傳統工藝及新穎的創意, “風徐來”順利攬下了北京申辦冬奧會代表團的禮品扇子的加工製作, 將中國竹扇文化呈獻給海外來賓。 大唐竹木設計製作的竹扇則作為“國禮”, 贈送給G20杭州峰會上的各國與會嘉賓。

圖為:人工繪製扇面。 黃鈺雅 攝

謀突破:搖起“改革風”

制扇, 作為一項傳統工藝, 在其傳承與發展中, 不可避免遭遇到了來自時代環境及市場經濟的嚴峻考驗。 而程式繁瑣、技藝精巧的制扇行業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人”。

“多年前, 我們公司除了制扇之外還生產紙傘, 這種紙傘從傘面、傘架到傘骨的製作全部須由工人手工完成, 做工精良, 深受日本客商的喜愛。 ”德清慶榮工藝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慶榮工藝”)總經理蔡正榮告訴記者, 如今掌握這門技藝的人早已兒孫繞膝不再“出山”,且紙傘的訂單數額雖不大卻往往都是急單,企業迫於無奈只能放棄。

技藝傳承的中斷、手藝人的缺失、人工成本的增加……這些都是制扇企業發展路中的絆腳石,正當制扇廠老闆們苦苦思索如何使這門從父輩手裡接下來的生意得以延續時,“機器換人”的改革浪潮開始席捲制扇業。

圖為:制扇過程。 黃鈺雅 攝

如今,在慶榮工藝的車間裡,除了埋頭作業的工人之外,還多了幾台機器。蔡正榮將竹片疊好放到機器裡,擰開開關,切割針便開始“吱吱”地在竹片上刻畫,從前需要師傅一刀刀削好的扇柄僅用一分鐘就能成型出爐,儘管細節的打磨仍需人工完成,但機器的使用大大縮短了生產時間。

生產提速了,出倉速度也要跟上。傳統的出口農產品報檢是一大難題,按照原來的“批批檢”和批次管理模式,企業出口至少需要預留3天的報檢查驗時間,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業的時間及成本負擔。

“我們把原來對出口竹木製品實行的抽批檢驗改為申報放行,實現即報即放。”浙江湖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3天預留查驗時間轉化為生產加工時間後,企業可以根據訂單自由的安排生產和交貨時間,緩解了庫容壓力,每年資金周轉率在原來基礎上至少增加一次,粗略算來每年可節省物流成本約10萬元人民幣。

圖為:浙江湖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工作人員檢疫扇子。 黃鈺雅 攝

兼內外:搖起“雙贏風”

制扇業不同於別的產業,當街上搖扇納涼的人越來越多時,制扇業反而進入了生產淡季。走進慶榮工藝的車間,多數已空無一人,僅剩下分揀扇骨及粘貼扇面的工人,他們正在趕制的是北京品牌“京扇子”的訂單。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內復興傳統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扇子,尤其是摺扇,無論是作為收藏或是禮贈都深受國人歡迎。正是預見到中國國內市場會逐步壯大,慶榮工藝在守住海外市場的同時,還攬下了“京扇子”的品牌代加工,開拓國內市場。

“實際上,國內訂單要比海外訂單大得多。”蔡正榮向記者展示了一把印著梅花圖樣的摺扇說道:“光是這個圖案的摺扇,北京那邊就訂了10萬把。”

和慶榮工藝同樣抱著“內外兼修”想法的制扇企業不在少數,他們的眼光不僅放在海外,也放在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國內市場。德清金柏扇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員,該公司年加工工藝竹扇近百萬把,其中80%左右的竹扇製品對外出口至美國和日本,在此基礎之上,該公司還與百年老字型大小扇子生產廠家“王星記”確立了固定合作關係,旨在打通國內銷售通道。

國內市場與海外市場雙管齊下,不僅能讓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盈利空間與經濟利益,同時中華傳統的扇子文化也得以大力傳播,市場經濟利益與文化精神傳播在此獲得雙贏。

巧手藝,繪匠心,方寸竹扇,寸寸彰顯文化精深;促出口,擴內銷,把把竹扇,搖起陣陣“中國風”。(完)

如今掌握這門技藝的人早已兒孫繞膝不再“出山”,且紙傘的訂單數額雖不大卻往往都是急單,企業迫於無奈只能放棄。

技藝傳承的中斷、手藝人的缺失、人工成本的增加……這些都是制扇企業發展路中的絆腳石,正當制扇廠老闆們苦苦思索如何使這門從父輩手裡接下來的生意得以延續時,“機器換人”的改革浪潮開始席捲制扇業。

圖為:制扇過程。 黃鈺雅 攝

如今,在慶榮工藝的車間裡,除了埋頭作業的工人之外,還多了幾台機器。蔡正榮將竹片疊好放到機器裡,擰開開關,切割針便開始“吱吱”地在竹片上刻畫,從前需要師傅一刀刀削好的扇柄僅用一分鐘就能成型出爐,儘管細節的打磨仍需人工完成,但機器的使用大大縮短了生產時間。

生產提速了,出倉速度也要跟上。傳統的出口農產品報檢是一大難題,按照原來的“批批檢”和批次管理模式,企業出口至少需要預留3天的報檢查驗時間,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業的時間及成本負擔。

“我們把原來對出口竹木製品實行的抽批檢驗改為申報放行,實現即報即放。”浙江湖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3天預留查驗時間轉化為生產加工時間後,企業可以根據訂單自由的安排生產和交貨時間,緩解了庫容壓力,每年資金周轉率在原來基礎上至少增加一次,粗略算來每年可節省物流成本約10萬元人民幣。

圖為:浙江湖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工作人員檢疫扇子。 黃鈺雅 攝

兼內外:搖起“雙贏風”

制扇業不同於別的產業,當街上搖扇納涼的人越來越多時,制扇業反而進入了生產淡季。走進慶榮工藝的車間,多數已空無一人,僅剩下分揀扇骨及粘貼扇面的工人,他們正在趕制的是北京品牌“京扇子”的訂單。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內復興傳統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扇子,尤其是摺扇,無論是作為收藏或是禮贈都深受國人歡迎。正是預見到中國國內市場會逐步壯大,慶榮工藝在守住海外市場的同時,還攬下了“京扇子”的品牌代加工,開拓國內市場。

“實際上,國內訂單要比海外訂單大得多。”蔡正榮向記者展示了一把印著梅花圖樣的摺扇說道:“光是這個圖案的摺扇,北京那邊就訂了10萬把。”

和慶榮工藝同樣抱著“內外兼修”想法的制扇企業不在少數,他們的眼光不僅放在海外,也放在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國內市場。德清金柏扇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員,該公司年加工工藝竹扇近百萬把,其中80%左右的竹扇製品對外出口至美國和日本,在此基礎之上,該公司還與百年老字型大小扇子生產廠家“王星記”確立了固定合作關係,旨在打通國內銷售通道。

國內市場與海外市場雙管齊下,不僅能讓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盈利空間與經濟利益,同時中華傳統的扇子文化也得以大力傳播,市場經濟利益與文化精神傳播在此獲得雙贏。

巧手藝,繪匠心,方寸竹扇,寸寸彰顯文化精深;促出口,擴內銷,把把竹扇,搖起陣陣“中國風”。(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