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游仙區舉辦耕讀傳家民俗文化旅遊節

舞龍

漢婚大典

中國綿陽新聞網訊“布衣暖、菜花香, 讀書聲音朗, 農耕滋味長。 ”3月10日, 游仙區耕讀傳家民俗文化旅遊節在梓棉鄉開幕, 上萬遊客慕名趕到“耕讀文化之鄉”梓棉鄉, 與當地群眾一起憶民俗耕讀文化、感鶴鳴書院歷史、觀千年古法榨油、品遊仙特色美食。

觀金色花海 賞宜人風情

“耕讀傳家”是游仙區梓棉鄉由來已久的民風, 也是鶴鳴村祖先們留下的家訓。 美麗的梓棉鄉,

漫山遍野盛開著金色的油菜花, 擁有深厚的耕讀文化傳統, 淳樸的鄉風民俗, 以前本地農人每年春天都要舉行獨具特色的耕讀典禮。

耕讀傳家的重點是“春耕祭祀”和經典誦讀。 上午10點, 盛大的耕讀傳家民俗文化旅遊節在《千年傳承農耕守》中拉開帷幕, 身著漢服、手拿書簡的孩童們在先生的教導下朗誦著經典, 旁邊地裡快活的農夫趕著耕牛, 披著蓑衣在地裡試犁開墾, 只聽吆喝一聲, 黃牛便嫺熟地邁開腳步, 開始耕耘。 在現場圍觀的村民和遊客們紛紛拿出手機和相機, 爭相攝影。

隨後, 供奉神農氏的供桌前, 擺好五穀、水果等祭品, 莊重神聖的氣氛中, 司儀誦讀祭奠文, 祭奠古聖先賢, 祈禱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 “中華大地,

五穀豐登, 六畜蕃盛, 民無饑寒之苦, 社稷無兵火之災……”同時, 司儀祈禱頓首, 向天而拜。

當天上午, 在鶴鳴村金色的菜花地裡, 優美絢麗的歌舞、滑稽感人的小品、扣人心弦的雜技和傳統的“將鼓舞龍”“漢婚大典”等節目看得觀眾大呼過癮。 與此同時, 矗立著稻草人的金色花海讓遊客們玩得不亦樂乎, 品種繁多的土特產擺滿了田埂, 傳統的古法榨油機吸引了遊客爭相圍觀……

游美麗鄉村 品耕讀文化

梓棉耕讀文化醉倒了不少遊客, 不少人會問:這樣一個偏遠山村, 為何會有如此深厚的耕讀文化和民俗傳統?

梓棉鄉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 因地處綿陽與三台縣(古梓州)交界處得名梓綿, 後訛化為梓棉。 這裡民風淳樸, 民俗獨特, 天然的地理優勢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無盡的民俗文化,

其中最被人津津樂道的, 要數老梓棉的“舞獅子”“馬馬燈”和“皮影戲”。

“舞獅子”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 古人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 因此每逢喜慶節日, 都喜歡敲鑼打鼓, 舞獅助慶。 “馬馬燈”的起源與“舞獅子”相似, 每年春節前後, 當地人就會憑藉燈籠、火把, 爬山、過河, 走小路, 轉院子, 一戶不漏地“拜年”。

近年來, 梓棉鄉廣開富民增收的新路子, 使得群眾的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高。 “這兩年, 我們開始重新挖掘和傳承老梓棉的文化, 並舉辦耕讀傳家民俗文化節, 把瀕臨滅絕的傳統文化重新挖掘出來, 並傳承下去, 讓更多人瞭解梓棉的耕讀民俗文化。 ”梓棉鄉黨委書記董勇告訴記者。

憶鶴鳴書院 傳家風家訓

“耕讀傳家”是傳統家風家訓中最基礎的部分, 也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 梓棉鄉的“耕讀傳家”民俗文化, 和鶴鳴村的鶴鳴書院不無關係。

鶴鳴書院是綿陽四大書院之一。 書院前身叫“白鶴廟”, 又稱“翰林院”, 是當時朝廷的公辦學院, 是千年古廟辦學發源地, 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 乾隆二十八年, 李調元到此學習, 並于同年六月初四, 進京中了狀元。 此後, 該院引起了朝廷重視, 並取名“鶴鳴書院”。

1898年, 光緒帝預推新政, 指派李鴻章撤除“鶴鳴書院”。 1908年, 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死亡。 由於“鶴鳴書院”在教學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應廣大學者的要求, 朝廷再次指派李鴻章重建“鶴鳴書院”並改為梓棉小學。

如今,一度名播八方的白鶴廟已經蕩然無存,曾經風光無限的鶴鳴書院也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兩株千年古柏訴說著書院的傳奇。然而這裡長時期積澱下來的重教遺風仍然非常濃厚,濃濃的耕讀文化已然植根其中。

如今,一度名播八方的白鶴廟已經蕩然無存,曾經風光無限的鶴鳴書院也早已不復存在,只剩下兩株千年古柏訴說著書院的傳奇。然而這裡長時期積澱下來的重教遺風仍然非常濃厚,濃濃的耕讀文化已然植根其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