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陳東輝:保險負債管理的核心功能與巴菲特模型的適用性|財富管理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領域改革等做了重大的部署, 強調要促進保險業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

瑞士再保險中國區總裁兼北京分公司總經理陳東輝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舉辦的中國保險大講堂上表示, 保險的核心功能是負債管理, 也只有站在負債這邊, 保險業的獨特價值才能得以體現。 同時保險可以通過大數法則體現杠杆的放大效益。 二者缺一不可。

但他認為目前中國保險業對於這個問題還並未完全達成共識, 因此建議統計應公佈保險損失占經濟損失比例、保額占GDP之比等, 關注保險行業在應對危機時的賠付與起到的作用, 引導保險行業回歸本源。

陳東輝在演講中解答了保險行業熱議的九個問題。 其中詳解了巴菲特模型。 業界都知道浮存金是巴菲特模型的核心概念,

但對於其原話的本身意思卻模糊理解。 陳東輝分析, 巴菲特喜歡的保險行業沒有成本的浮存金, 實質上是由於產險產品不需要向客戶承諾返還投資回報, 因此只要承保不虧損, 浮存金就是沒有成本的融資, 可以賺取投資收益。

“其實巴菲特講了一個先決條件, 需要一個無成本的浮存金, 所以只能是產險。 另外即使是做產險, 承保必須要賺錢, 這樣的話現金流才是沒有成本。 ”陳東輝分析“通過保險圈錢再做投資, 之後除掉融資成本變成利潤, 這並不是巴菲特模式。 巴菲特模式是把保險行業經營到一個非常優秀的狀態, 承保不虧損, 從而其可以放心地投資, 獲得真正穩定的收益。 ”

陳東輝認為, 保險行業最大的風險來自於經營主體的短期行為和保險業務的長期特徵之間的矛盾。

也就是說什麼時候考慮短期利潤, 風險就來了, 什麼時候比較耐心地從一個長期的觀點來看業務, 經營一家公司, 風險就不會來了。

以下為陳東輝先生發言紀要:

第一個問題, 什麼是“保險姓保”?

在監管層明確“保險姓保”之前, 行業對於這個問題就已有討論, 目前答案已經揭曉, 我們今天再來審視一下這個命題, 到底什麼叫保險姓保。 保險有保障、財務管理和資產管理三大功能。 但是否要更突出保險姓保呢?

以我自身經歷來講, 記憶較深的一次是一位歐洲大型保險集團的董事長對安聯投資工商銀行案的評價, 言外之意是保險是做負債管理的, 只要將客戶的負債管好就行, 而並不需要給客戶貢獻資產管理和投資方面的價值, 資產管理有更專業的行業、公司和更專業的專家去做。 他說:“我們存在了100多年, 客戶看中我們這家公司, 把負債管理的任務交給我, 我需要展示的是一個負債管理的專業機構。

這位老先生的話, 確實讓我反反復複不停地思考整個行業地位的問題。 那麼到底什麼是保險, 怎麼來定位保險?行業的宣傳語是“保險讓生活更美好。 ”我的老東家人保, 全公司大討論公司的願景是什麼?結論是兩句話, 一句是“做人民滿意的保險公司”, 另外一句是“保障人民的高品質生活。 ”實際上, 就是保險讓生活更美好。

此前, 行業裡還曾有一個流行的觀點, 即保險有三大功能, 是經濟補償、資金融通、社會管理。 但我不太贊同這種說法。 因為經濟補償是事後的一個動作, 其實沒有說清楚保險的實質, 其實質不是經濟補償的概念。 且資金融通是一個協助工具, 不是主要功能, 它跟保險姓保沒什麼關係。 同時社會管理也是一個附加後續客觀效果的體現, 保險並不是沖著社會管理去的。

我個人的觀點是保險為個人、企業、政府來做負債管理功能的,也就是說減少個人企業、政府負債的不確定性,能夠讓負債未來不確定性降低,能夠提高一點點確定性,這就是保險本身的核心價值所在。如果認同這個觀點,大家會看到保險在整個金融行業中是非常獨特的。金融其他版塊都是以資產為主,而保險天生關注負債,而伴隨而生的關注資產。

有人說保險行業也可以資產驅動,但如果這樣做,整個行業的價值鏈是扭曲的,也只有站在負債這邊,行業的獨特價值才能得以體現。每個人都面臨不願意或者不能承擔的風險,風險有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帶來損失,帶來損失導致負債增加,通過保險機制的安排,能讓個人、企業、政府對未來的負債能夠有更好的預期,能夠減少負債或者不確定性負債對自己財務的衝擊、生活的衝擊等等。從這個角度來看,保險是解決負債管理的問題,通過大數法則、時間上的調劑、人群之間的互助等來降低整體負債的不確定性,並轉移其風險。

同時,若沒有大數法則起作用的,沒有杠杆放大效應的,也不能叫保險。比如銀行存款,最終獲得本金和利息,那叫儲蓄,而保險公司的保費和保額之間有一個放大效應,通過大數法則和杠杆效應,降低負債波動性,通過風險的聚集和分散提高資本使用效率,這樣的金融產品才能稱之為保險。

因此保險第一定位是負債,第二是通過大數法則體現杠杆的放大效益,這兩者缺一不可。保險信保,實際上能不能促進行業來進一步審視這兩個問題。回到負債上面來,回到通過大數法則體現保險杠杆放大效益上,來解決這個保險性問題。

目前,很多投保人會將銀行理財收益和保險年化結算回報率進行比較,這等於完全剝奪了保險行業存在的價值,模糊了保險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屬性。實際上,國際會計準則要求對合同進行重大風險專業測試,通過測試才能作為保險合同進行計量,否則只能作為借款合同。即“雙十法則”:有超過10%的可能,發生超過10%的損失。

因此,只有回到保險姓保,保險行業才真正不可替代。否則保險就跟基金行業、信託行業,財稅管理行業,甚至跟銀行的表外業務沒有什麼本質差別,短期業務增長可能較快,但是長期來看,沒有自身價值所在。澳大利亞保險業就曾在某個階段,出現過壽險行業更多是一些財務管理產品、儲蓄產品,最終被大銀行收購,變成財富管理板塊之中一個很小的配角。

所以,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希望保險行業不能僅僅只計保費,應該更多統計風險保額,特別是人均保額。最近,新華保險董事長萬峰在講座的時候用了一張PPT,如圖1,很容易說明當下中國保險業的問題所在,中國保險與成熟市場相比,差距是巨大的。

圖1:世界成熟保險市場與中國保險業主要資料比較

美國:www.statista.com

日本:LIAJ(日本壽險協會),MIC

韓國:FSS(金融監管局),KLIA(韓國壽險協會)

臺灣:http://data.gov.tw

中國:《保險監管參考》第99期《我國個人壽險保障水準分析報告》(6.83萬億元/13.5億人)

產險行業也有一樣的問題。1992年北美發生了歷史上最大的颶風龍捲風(安德魯颶風),這個颶風當時帶來的經濟損失是265億美元,這個颶風橫掃了經濟發達的灣區地區。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在265億的經濟損失裡保險行業承擔了155億,基本上是60%的承擔量。因此個人生活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企業再生產需要的資金也能得到很好的重組。

相比較而言,2008年汶川地震後,根據政府權威部門統計,經濟損失約8400億,但是保險承擔損失小於80億,還不到經濟損失的1%。我都不好意思標出來。所以目前保險業在自然災害的損失當中所起的作用太小了。

因此,我們建議,第一,監管部門在公佈行業以及資料的時候,多公佈一些保險損失占經濟損失的比例、保額占GDP的比例等等,這是衡量保障程度的統計指標。而我們現在僅僅有一些規模指標,如保費多少,增速多少。但我們需要關注在災害和事故當中保險行業起了多大的作用。

第二,推動保險行業回歸保障,少強調一些理財和投資回報。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對於財險而言,應當推動行業從高頻低損的小賠案、小業務轉向真正低頻重損,解決客戶不願意承擔風險的轉移,這是財險行業的“保險姓保”。

目前,行業內普遍已經認識到投資產品不是保險產品、投機產品更不是保險產品。而我認為,服務產品也不是保險產品,至少不是保險產品的主流,而可作為附加服務和增值服務存在,因為其沒有體現風險承擔的杠杆放大倍數,沒有體現客戶自己承擔不了的風險轉移。

對於第一個問題的小節,保險姓保,我想說兩句話,第一句話是:某種意義上需要矯枉過正,需要盯住負債、忘掉資產,才能真正回歸到保險本質。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金融行業分工細化的趨勢和體現。

第二句話是借用某個南方發達城市分管金融的副市長的話,他說買保險就是買心安,並不是希望買了保險,就會發生保險事故,必須需要從保險公司把錢陪過來。

第二個問題,保險是不是朝陽產業?

我們跟其他的市場做了一些對比,看看保險行業在整個金融的板塊佔據什麼樣的位置。

表1:中美保險業相關資料比較

如果以美國作為對標,中國保險業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我們現在的財富資金、金融資產,太高的比例集中於銀行,而美國是比較分散的。發達國家保險資產占家庭金融資產的比例超過30%,中國只占8.7%。這我們處在一個經濟發展生產再生產,資金需求對金融需求非常旺盛的階段。資金偏短期、中期,主要的目的還是要進行再生產,支持經濟發展。

所以中國再生產所需的中短期資金,全部集中在銀行體系。而美國等比較發達的經濟體經過了幾代人長期的財富積累,這個財富積累積累到保險行業,積累到養老金公司和壽險公司等。發達市場最終的格局,我相信最終也會在中國金融行業出現。因此中國保險業是一個真正的純粹意義的朝陽行業。如果把200萬億銀行業的資產中長期化的資金逐漸沉澱積累下來,轉移到保險行業的資產當中來,這個增長空間是一定會實現的。

表2:中國業內領先經營主體相關資料

表3:保險業關鍵資料與對比

再從表2和表3來看,中國的部分金融龍頭公司的規模已經在世界來看數一數二,這說明規模上的增長相較於以前不是那麼容易了。但是我們的滲透率還很低,深度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按照保險業十三五規劃,年均複合增長率要到17%。未來中國保險業密度和深度都要有一個很大的增長,保險深度基本上要翻一倍。

以產險為例,目前其中車險將近占到80%,而責任險在產險當中只占3.5%,但責任險占比全球平均水準是9.5%。目前財產險的總量只占到7%,但全球來講占25%。也就是說,未來責任險和財產險還有很多增長空間。

這也說明,保險是朝陽產業,但是車險已經不是朝陽產業了,已經是真正的飽和了,但其它險種,比如責任險、財產險、農險、信用保證險等任何一個險種,基本上是處於空白,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第三個問題,保險的增長從哪裡來?

圖2:產險主要險種的年均增速

對於產險而言,最好的光景在2010-2012年,平均增速約為25%,但是目前又回到了25%一半的水準。而分類來看,如圖2所示,增速最快的兩個險種是農險、健康險,農險年均53%,健康險年均47%。這兩項也有政府補貼,因此增長非常快。

而我們應該關注增長最慢的幾個險種,最慢的是家財險,每年平均增長率只有1%,這與房地產市場反差很大,房產在居民資產中占比很大,但是相關保險卻沒有發揮作用,趕上這個浪潮,家財險反而在萎縮,如果其中剔除政府支持的農房業務,那麼城市的家財險10年來幾乎並未有任何增長。這是特別需要警惕的。

另外,船舶貨運險10年每年平均增長2%,跟以前高速增長每年進出口的業務和物流行業高速發展無法匹配,因此,財險的資料顯示,其沒有跟經濟發展聯繫起來的。進一步來看,這是有效的供給和真正的需求之間出現了嚴重的錯配,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那麼,保險的增長從哪裡來?我總結了五個階段的發展,保險行業的增長經歷了這五個浪潮。

圖3:保險增長的五個浪潮

第一個浪潮:個人家庭稍微有錢以後,首先買了車,另外希望財富保值增值,因此進行儲蓄。因此對保險業而言,產險車險,壽險是儲蓄替代性的理財險的產品出現較快增長。但這個浪潮已經結束了

第二個浪潮:社會處於發展階段,車和儲蓄穩定後,保險消費者開始關注自身健康,因此這邊如果回歸保障以後,在壽險方面大家都很健康,因此健康險增長較快。財險之中,政府支持的業務如農險、大病、政府基礎設施專案帶來的工程險等這三塊產險業務發展很快。目前我們正處於這個階段,未來隨著家庭財富的進一步累積,看病問題解決之後,養老、財富傳承的需求就會凸顯。

第三個浪潮預期將會是純粹的壽險浪潮,養老和壽險為代表的真正意義上壽險的保障產品,會獲得一個快速的發展。未來養老問題解決之後,大家隨著身價的高漲,會怕什麼?怕打官司。

第四輪浪潮將是責任險和信用險。大家怕打官司,怕沾上賠償、侵權責任。大家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譽和信用,所以責任險和信用險將迎來高速發展。

第五輪浪潮:巨災保險的浪潮。隨著財富再積累,看病、養老、打官司等等全解決了。再有閒錢的時候,保險消費者會需要保險公司説明其防範一些地震、暴風等巨災風險,保障財產安全。因此巨災保險會迎來高速增長。

我們將迎來保險業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壽險的春天。財產險要等到第四、第五階段。因此,目前年金、養老金的發展勢頭已經顯現,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老齡化的到來,年金養老金的管理與配置也很迫切。需求將催生市場的快速發展。

然而,財險的發展則需要跟政府灌輸保險理念,將保險運用到更多公共產品之中去,比如農房保險、大病保險、責任險等。保險可以是創新的公共財政工具、是創新的社會管理工具、也是基本的商務邏輯。

這其中,我們呼籲行業一起來對政府灌輸保險是基本的商務邏輯的理念,因為這個問題在國內保險行業還沒有解決,而國外已經普遍接受。比如銀行的貸款要接受的抵押物必須要有保險,如果沒有保險的抵押物,是不完整的抵押,銀行是不會接受的。但在國內,這個基本的商務邏輯沒有建立起來。

目前帶來的問題是,買房子申請房屋貸款,房子不需要保險;企業申請企業貸款,他抵押的企業資產,不需要企業財產險,這實際上是很重要的原因,這也是財產保險發展不起來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基礎性的原因。

因此,我們需要呼籲統一認識,保險是基本的商務邏輯的緯度,沒有保險的抵押物是不能夠接受作為完整的抵押。因此,財產保險應作為銀行抵押貸款的先行條件,作為項目融資的必要條件和基本商務邏輯。

很多而言,政府部門現在對保險興趣增強了,我還編了一個順口溜:“保險放大補貼、保險優於救助、保險平衡預算、保險促進和諧”。

意思是,政府的預算裡面,其帳本上會有很多救助和補貼款項,那些錢是死錢,需要用的時候根本不夠,不發生災害的時候用不了。但我們認為這個錢需要活起來,還要加上杠杆放大作用,放大其使用效率。實際上對於政府而言,這也是非常合算的買賣,即將預算中的死錢拿出來,用保險機制放大風險保障的杠杆,解決其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四個問題,什麼是巴菲特模式?

巴菲特說過“我最喜歡的是保險行業,保險行業會給我提供沒有成本的浮存金,能夠讓我獲得投資收益,給股東帶來高額穩定的回報。”這是他自己講的,他最喜歡的是保險行業。

從表面上來講,跟監管部門和行業整體批判的模式好像聽起來一樣,這不就是融資,不就是通過保險把資金融進來去投資麼?但這種理解是對巴菲特的誤解。他講的融資、投資的模式根本是兩個概念。

浮存金就是保險業務準備金,未決準備金和未到期準備金減去應收款項,是保險業務沉澱下來的準備金,這是巴菲特模式的核心,就是叫浮存金,這是他自己起的名字,這就是本金。

但目前我們行業籠統地講,卻忽略了兩個問題:一是巴菲特說的是財險,不是壽險。因為壽險是要向客戶承諾投資回報的,比如國內壽險預期收益,這算是客戶的錢。而財險沒有成本的融資。也就是他的浮存金不需要成本,沒有回報的要求。

二是所謂沒有成本、沒有回報要求,沒有成本融資的先決條件,那麼隱含的條件是什麼?承保和虧損。即使是產險,如果承保虧損1%。那麼其本錢就有了1%的先天成本。只有承保盈利不虧損,才是沒有成本的本錢。

但這兩個問題在我們保險行業內討論巴菲特模型時有意無意地被模糊化了。其實巴菲特講了一個先決條件,需要一個無成本的浮存金,所以只能是產險。另外即使是做產險,承保必須要賺錢,這樣的話現金流才是沒有成本。

為什麼強調沒有成本?其實他的核心理念就是,沒有回報的壓力,可以非常輕鬆、非常長期,非常盡心地做投資。這樣其長期投資才能做得好。如果像壽險有很高投資回報的要求,或者產險做虧了以後,則需要填虧損這個坑,投資則容易變形,強迫保險資金有投資回報要求,則心理不放鬆,因此很難成為真正的巴菲特。

因此,通過保險圈錢再做投資,之後除掉融資成本變成利潤,這並不是巴菲特模式。巴菲特模式是把保險行業經營到一個非常優秀的狀態,承保不虧損,從而其可以放心地投資,獲得真正穩定的收益。

但是承保不虧損幵不是個容易實現的前提條件。很多人喜歡講巴菲特模型,但往往忽視最重要的元素–承保盈利。GenRe(一個車險公司)和GEICO長期承保盈利,GEICO的綜合成本率持續低於行業和競爭對手。

圖4:巴菲特模式要點

而借用巴菲特的思路來看國內的產險行業,其投資可以是非常高回報的。像行業領頭羊人保財險,2011年到2015年連續5年,承保都是有盈利的。他的ROE都在20%以上,平安也做得很好。但這是大公司的情況,小公司而言而完全不能套用。

第五個問題,費率市場化敢不敢?

這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壽險和車險都面臨著市場化的問題。在保監會的帶領之下,費率市場化還是比較平穩、順利和成功的。產險所有的險種都實現了產品費率的市場化,產品以備案為主,只有車險還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目前正經歷商車費改第二輪市場化過程當中,因此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車險費率市場的功能已經得到體現。

接下來,車險行業將會有怎樣的變化大家都非常關注,根據發達國家的改革經驗,經歷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之後出現了三種情形。

第一種是中性的情形,以美國和日本為例。車險的費率放開市場化以後,經過初期賠付率的上升,進入一個比較規律的承保週期的階段。如果我們行業通過費改,能夠達到這樣一個狀態,其實已經比較好了。比如,日本的車險市場化從1998年到2002年,賠付率從市場化之前的57.9%上升到市場化之後的64.6%,上升了大概6個百分點。車險公司從63家減少至48家。

第二種是比較負面不利的情形,是以英國和韓國為代表。市場化之後,出現了過度的價格競爭,導致全行業虧損。賠付率綜合成本率到了比較高階段後,沒有下來,就停在比較高的水準上。過去7年它的車險整個行業都處在這種狀態。比如韓國1994-2004年分階段搞了車險市場化,但之後其綜合成本率從95%上升到110%,只能用長期險彌補車險虧損。

第三種最有利的情形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是完全市場化之後,行業還保持一個比較理性的競爭,利潤獲得保證。

對於這三種情形,我們希望我們能走澳大利亞的情況,不希望出現韓國的情況,但如果能達到一個中性的情景也是可以接受的。目前而言,中國的車險市場化改革還比較平穩,今明兩年的監管政策、市場格局對未來車險行業的走向極為關鍵。但市場化的陣痛在所難免,長痛不如短痛,因為目前行業存在的很多問題,只有通過市場化才能解決。

且目前我們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高費用率的問題,希望通過市場化來降低車險費用,提高行業經營效率。分析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美國和中國的車險成本結構。美國車險的成本結構為:72%賠付率+24%費用率+2%稅+2%利潤邊際,也就是說72%賠給客戶,24%是公司的費用率。這24%費用率=18%銷售費用(15%外部+3%內部)+5%管理費用+1%保戶紅利。而目前中國車險的成本結構為:60%賠付率+39.6%費用率,因此,我們和美國最大的差別在銷售費用。

所以,下一階段的商車費改,肯定會瞄準這個目標,繼續的加大改革的力度,一定要把39.6%的問題要解決,要把這個費用透明化、標準化,讓整個行業經營的效率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

同時,下一階段還需要很大的改革力度來解決費用結構的問題。且費用的不透明掩蓋了很多低效率,阻礙了很多創新。所以從大的方向上來看,市場化改革是解決我們目前遇到這些問題的唯一途徑。

第六個問題,償付能力監管是否有效?

償付能力監管在整個行業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沒有償二代之前,大家管理語言都是圍繞著保費和利潤,將保費利潤作為管理的核心,有了償二代以後,慢慢地將資本、風險、價值等概念引入到行業管理當中,甚至在壽險行業,變成了主流和核心。也就是說,從一年期的保費利潤,轉向到多年期的風險和價值的利潤。這實際上是償二代最核心的作用。

償二代推動保險業從業務的管理升級到資本管理,從保費/利潤的世界進化到風險資本/經濟價值的世界。償二代解決了風險分類、風險刻畫、風險計量、風險資本、風險管理的基礎性問題,已成為行業新的經營規則。行業從研究償二代的標準,迅速轉入研究如何在償二代背景下提升資本管理的效能,甚至如何將償二代為我所用,調整業務結構、改善經營結果。

表4:瑞士再保險風險績效管理的實踐

表4是瑞士再保險風險風險績效管理的實踐要點,比如我的考核指標只有一個,即經濟增加值。就是每年的利潤減掉總部認為我需要佔用的資本成本,也就是利潤減掉資本成本,這就是我創造的經濟增加值。

監管部門推償二代二期工作當中一個很重要的著力點,就是要推動公司內部資本管理、風險管理,能夠跟我們的償二代銜接起來。這樣的話,這個效率能夠增大很多倍。因此我提三點建議:

一是償二代的監管要跟車險商車費改之間的互動進一步的加強。目前償二代對於車險價格競爭、費用競爭的後端約束沒有體現,需要加大償付能力約束對於車險非理性競爭的約束力;

二是對於巨災風險的刻畫以及資本要求需要採用更加先進的模型,以充分反映巨災風險的資本佔用。巨災的風險在償二代一期中沒有考慮很多,因此在第二階段可以進一步調動行業力量,把巨災資本的要求進一步明確化。

三是內部的資本管理跟行業監管一定要匹配起來。這種匹配最好的辦法是推動內部模型的使用。不要只指望在保監會一套行業的標準,而應該鼓勵有條件行業內的公司,儘快開發研究內部模型,把償付能力、監管理念、風險管理理念有形固化在自身公司真正的內部管理當中。

第七個問題,中小保險公司如何生存?

中小保險公司問題冰火兩重天,大公司小公司是完全兩個不同的 世界。為什麼很多中小公司生存這麼困難,這不能只怪監管部門,而是在中小保險公司出生時候沒有解決好為什麼要出生的問題。換句話說,很成功的中小公司,一定會有一個鮮明獨到的特色為人所稱道,如果都長的一樣,那只能越小越吃虧。

瑞再的企業願景有兩句話:第一句話是“我們讓世界更有韌勁。”也就是說,發生了災害和事故以後,能夠很快的恢復生產、生活,所以讓這個世界更有韌性或者更有韌勁。第二句話是“不斷地覆蓋風險保障的缺口。”也就是要看到經濟損失中的保障缺口,去能夠説明客戶、説明世界不斷地縮小風險保障的缺口。

德魯克有一句名言,企業存在的目的在企業外部。因此保險公司的願景應存在於這個企業之外,是為客戶,為社會等。從更大的角度來看這個企業,來定企業願景。同時,目前而言很多中小保險公司缺乏自己的特色,產品服務沒有特色,連組織架構、企業文化都千篇一律,而中小公司的出路在於大膽創新,不創新絕對沒有出路,創新的成本遠遠小於大公司。

產險具有很強的服務屬性,服務的技能和客戶的體驗需要長時間的培養;產險的特點就是在較長的經濟週期之內具有抗週期功能,微利而平穩。因此,對於中小保險公司,就需要想兩個問題:第一,企業願景,為什麼你存在?第二,細分市場,有沒有特色的業務。這兩個問題如果不解決,中小保險公司就很難過得很瀟灑。

問題八、新技術能否顛覆保險業?

互聯網金融在各個行業都取得了很好的突破,但在保險、產險尤其是車險還處在交學費的階段,還沒有找到可行的模式。然而,以金融科技來做保險,首先要對保險業的規律把握到位,才有可能利用好這些新技術做好保險,若沒有保險功底,就如一個武功高手沒有基礎內功一樣。

從外部來顛覆,還不如內部的高手利用這些新技術,使得現有業務模式上升一個檔次、提高效率,給客戶體現進一步優化。但需要記住的是,脫離保險本源的創新是持續不了的。因為對風險的認知、對客戶的認知都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所以這種積累很難在短時間之內通過技術的手段能夠很快解決的。

第九個問題,保險業的風險來自哪裡?

我認為最大的風險來自於經營主體的短期行為和保險業務的長期特徵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什麼時候考慮短期利潤,風險就來了,什麼時候比較耐心地從一個長期的觀點來看業務,經營一家公司,風險就不會來了。

目前監管部門在治亂象、補短板、防風險,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制約一些保險經營主體短期行為。

總體而言,保險屬於金融服務業中的奢侈品,隨著整個經濟發展、財富的積累,保險必然將會在金融板塊當中佔據重要地位,這個歷史的進程是不可逆的。目前,保險行業走向成熟還有一定的距離,還需要在費率市場化、償付能力的監管、退出機制三個方面繼續推進。保險必須立足保障,聚焦負債管理,才能不可替代,且對對巴菲特模型的庸俗模仿貽害無窮,因此,對於中國保險行業而言,需要打造長期的經營理念,長期堅持做正確的事才能創造獨特的價值。

本文編輯:王蕾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于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更多原創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保險並不是沖著社會管理去的。

我個人的觀點是保險為個人、企業、政府來做負債管理功能的,也就是說減少個人企業、政府負債的不確定性,能夠讓負債未來不確定性降低,能夠提高一點點確定性,這就是保險本身的核心價值所在。如果認同這個觀點,大家會看到保險在整個金融行業中是非常獨特的。金融其他版塊都是以資產為主,而保險天生關注負債,而伴隨而生的關注資產。

有人說保險行業也可以資產驅動,但如果這樣做,整個行業的價值鏈是扭曲的,也只有站在負債這邊,行業的獨特價值才能得以體現。每個人都面臨不願意或者不能承擔的風險,風險有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帶來損失,帶來損失導致負債增加,通過保險機制的安排,能讓個人、企業、政府對未來的負債能夠有更好的預期,能夠減少負債或者不確定性負債對自己財務的衝擊、生活的衝擊等等。從這個角度來看,保險是解決負債管理的問題,通過大數法則、時間上的調劑、人群之間的互助等來降低整體負債的不確定性,並轉移其風險。

同時,若沒有大數法則起作用的,沒有杠杆放大效應的,也不能叫保險。比如銀行存款,最終獲得本金和利息,那叫儲蓄,而保險公司的保費和保額之間有一個放大效應,通過大數法則和杠杆效應,降低負債波動性,通過風險的聚集和分散提高資本使用效率,這樣的金融產品才能稱之為保險。

因此保險第一定位是負債,第二是通過大數法則體現杠杆的放大效益,這兩者缺一不可。保險信保,實際上能不能促進行業來進一步審視這兩個問題。回到負債上面來,回到通過大數法則體現保險杠杆放大效益上,來解決這個保險性問題。

目前,很多投保人會將銀行理財收益和保險年化結算回報率進行比較,這等於完全剝奪了保險行業存在的價值,模糊了保險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屬性。實際上,國際會計準則要求對合同進行重大風險專業測試,通過測試才能作為保險合同進行計量,否則只能作為借款合同。即“雙十法則”:有超過10%的可能,發生超過10%的損失。

因此,只有回到保險姓保,保險行業才真正不可替代。否則保險就跟基金行業、信託行業,財稅管理行業,甚至跟銀行的表外業務沒有什麼本質差別,短期業務增長可能較快,但是長期來看,沒有自身價值所在。澳大利亞保險業就曾在某個階段,出現過壽險行業更多是一些財務管理產品、儲蓄產品,最終被大銀行收購,變成財富管理板塊之中一個很小的配角。

所以,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希望保險行業不能僅僅只計保費,應該更多統計風險保額,特別是人均保額。最近,新華保險董事長萬峰在講座的時候用了一張PPT,如圖1,很容易說明當下中國保險業的問題所在,中國保險與成熟市場相比,差距是巨大的。

圖1:世界成熟保險市場與中國保險業主要資料比較

美國:www.statista.com

日本:LIAJ(日本壽險協會),MIC

韓國:FSS(金融監管局),KLIA(韓國壽險協會)

臺灣:http://data.gov.tw

中國:《保險監管參考》第99期《我國個人壽險保障水準分析報告》(6.83萬億元/13.5億人)

產險行業也有一樣的問題。1992年北美發生了歷史上最大的颶風龍捲風(安德魯颶風),這個颶風當時帶來的經濟損失是265億美元,這個颶風橫掃了經濟發達的灣區地區。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在265億的經濟損失裡保險行業承擔了155億,基本上是60%的承擔量。因此個人生活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企業再生產需要的資金也能得到很好的重組。

相比較而言,2008年汶川地震後,根據政府權威部門統計,經濟損失約8400億,但是保險承擔損失小於80億,還不到經濟損失的1%。我都不好意思標出來。所以目前保險業在自然災害的損失當中所起的作用太小了。

因此,我們建議,第一,監管部門在公佈行業以及資料的時候,多公佈一些保險損失占經濟損失的比例、保額占GDP的比例等等,這是衡量保障程度的統計指標。而我們現在僅僅有一些規模指標,如保費多少,增速多少。但我們需要關注在災害和事故當中保險行業起了多大的作用。

第二,推動保險行業回歸保障,少強調一些理財和投資回報。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對於財險而言,應當推動行業從高頻低損的小賠案、小業務轉向真正低頻重損,解決客戶不願意承擔風險的轉移,這是財險行業的“保險姓保”。

目前,行業內普遍已經認識到投資產品不是保險產品、投機產品更不是保險產品。而我認為,服務產品也不是保險產品,至少不是保險產品的主流,而可作為附加服務和增值服務存在,因為其沒有體現風險承擔的杠杆放大倍數,沒有體現客戶自己承擔不了的風險轉移。

對於第一個問題的小節,保險姓保,我想說兩句話,第一句話是:某種意義上需要矯枉過正,需要盯住負債、忘掉資產,才能真正回歸到保險本質。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金融行業分工細化的趨勢和體現。

第二句話是借用某個南方發達城市分管金融的副市長的話,他說買保險就是買心安,並不是希望買了保險,就會發生保險事故,必須需要從保險公司把錢陪過來。

第二個問題,保險是不是朝陽產業?

我們跟其他的市場做了一些對比,看看保險行業在整個金融的板塊佔據什麼樣的位置。

表1:中美保險業相關資料比較

如果以美國作為對標,中國保險業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我們現在的財富資金、金融資產,太高的比例集中於銀行,而美國是比較分散的。發達國家保險資產占家庭金融資產的比例超過30%,中國只占8.7%。這我們處在一個經濟發展生產再生產,資金需求對金融需求非常旺盛的階段。資金偏短期、中期,主要的目的還是要進行再生產,支持經濟發展。

所以中國再生產所需的中短期資金,全部集中在銀行體系。而美國等比較發達的經濟體經過了幾代人長期的財富積累,這個財富積累積累到保險行業,積累到養老金公司和壽險公司等。發達市場最終的格局,我相信最終也會在中國金融行業出現。因此中國保險業是一個真正的純粹意義的朝陽行業。如果把200萬億銀行業的資產中長期化的資金逐漸沉澱積累下來,轉移到保險行業的資產當中來,這個增長空間是一定會實現的。

表2:中國業內領先經營主體相關資料

表3:保險業關鍵資料與對比

再從表2和表3來看,中國的部分金融龍頭公司的規模已經在世界來看數一數二,這說明規模上的增長相較於以前不是那麼容易了。但是我們的滲透率還很低,深度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按照保險業十三五規劃,年均複合增長率要到17%。未來中國保險業密度和深度都要有一個很大的增長,保險深度基本上要翻一倍。

以產險為例,目前其中車險將近占到80%,而責任險在產險當中只占3.5%,但責任險占比全球平均水準是9.5%。目前財產險的總量只占到7%,但全球來講占25%。也就是說,未來責任險和財產險還有很多增長空間。

這也說明,保險是朝陽產業,但是車險已經不是朝陽產業了,已經是真正的飽和了,但其它險種,比如責任險、財產險、農險、信用保證險等任何一個險種,基本上是處於空白,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第三個問題,保險的增長從哪裡來?

圖2:產險主要險種的年均增速

對於產險而言,最好的光景在2010-2012年,平均增速約為25%,但是目前又回到了25%一半的水準。而分類來看,如圖2所示,增速最快的兩個險種是農險、健康險,農險年均53%,健康險年均47%。這兩項也有政府補貼,因此增長非常快。

而我們應該關注增長最慢的幾個險種,最慢的是家財險,每年平均增長率只有1%,這與房地產市場反差很大,房產在居民資產中占比很大,但是相關保險卻沒有發揮作用,趕上這個浪潮,家財險反而在萎縮,如果其中剔除政府支持的農房業務,那麼城市的家財險10年來幾乎並未有任何增長。這是特別需要警惕的。

另外,船舶貨運險10年每年平均增長2%,跟以前高速增長每年進出口的業務和物流行業高速發展無法匹配,因此,財險的資料顯示,其沒有跟經濟發展聯繫起來的。進一步來看,這是有效的供給和真正的需求之間出現了嚴重的錯配,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那麼,保險的增長從哪裡來?我總結了五個階段的發展,保險行業的增長經歷了這五個浪潮。

圖3:保險增長的五個浪潮

第一個浪潮:個人家庭稍微有錢以後,首先買了車,另外希望財富保值增值,因此進行儲蓄。因此對保險業而言,產險車險,壽險是儲蓄替代性的理財險的產品出現較快增長。但這個浪潮已經結束了

第二個浪潮:社會處於發展階段,車和儲蓄穩定後,保險消費者開始關注自身健康,因此這邊如果回歸保障以後,在壽險方面大家都很健康,因此健康險增長較快。財險之中,政府支持的業務如農險、大病、政府基礎設施專案帶來的工程險等這三塊產險業務發展很快。目前我們正處於這個階段,未來隨著家庭財富的進一步累積,看病問題解決之後,養老、財富傳承的需求就會凸顯。

第三個浪潮預期將會是純粹的壽險浪潮,養老和壽險為代表的真正意義上壽險的保障產品,會獲得一個快速的發展。未來養老問題解決之後,大家隨著身價的高漲,會怕什麼?怕打官司。

第四輪浪潮將是責任險和信用險。大家怕打官司,怕沾上賠償、侵權責任。大家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譽和信用,所以責任險和信用險將迎來高速發展。

第五輪浪潮:巨災保險的浪潮。隨著財富再積累,看病、養老、打官司等等全解決了。再有閒錢的時候,保險消費者會需要保險公司説明其防範一些地震、暴風等巨災風險,保障財產安全。因此巨災保險會迎來高速增長。

我們將迎來保險業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壽險的春天。財產險要等到第四、第五階段。因此,目前年金、養老金的發展勢頭已經顯現,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老齡化的到來,年金養老金的管理與配置也很迫切。需求將催生市場的快速發展。

然而,財險的發展則需要跟政府灌輸保險理念,將保險運用到更多公共產品之中去,比如農房保險、大病保險、責任險等。保險可以是創新的公共財政工具、是創新的社會管理工具、也是基本的商務邏輯。

這其中,我們呼籲行業一起來對政府灌輸保險是基本的商務邏輯的理念,因為這個問題在國內保險行業還沒有解決,而國外已經普遍接受。比如銀行的貸款要接受的抵押物必須要有保險,如果沒有保險的抵押物,是不完整的抵押,銀行是不會接受的。但在國內,這個基本的商務邏輯沒有建立起來。

目前帶來的問題是,買房子申請房屋貸款,房子不需要保險;企業申請企業貸款,他抵押的企業資產,不需要企業財產險,這實際上是很重要的原因,這也是財產保險發展不起來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基礎性的原因。

因此,我們需要呼籲統一認識,保險是基本的商務邏輯的緯度,沒有保險的抵押物是不能夠接受作為完整的抵押。因此,財產保險應作為銀行抵押貸款的先行條件,作為項目融資的必要條件和基本商務邏輯。

很多而言,政府部門現在對保險興趣增強了,我還編了一個順口溜:“保險放大補貼、保險優於救助、保險平衡預算、保險促進和諧”。

意思是,政府的預算裡面,其帳本上會有很多救助和補貼款項,那些錢是死錢,需要用的時候根本不夠,不發生災害的時候用不了。但我們認為這個錢需要活起來,還要加上杠杆放大作用,放大其使用效率。實際上對於政府而言,這也是非常合算的買賣,即將預算中的死錢拿出來,用保險機制放大風險保障的杠杆,解決其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四個問題,什麼是巴菲特模式?

巴菲特說過“我最喜歡的是保險行業,保險行業會給我提供沒有成本的浮存金,能夠讓我獲得投資收益,給股東帶來高額穩定的回報。”這是他自己講的,他最喜歡的是保險行業。

從表面上來講,跟監管部門和行業整體批判的模式好像聽起來一樣,這不就是融資,不就是通過保險把資金融進來去投資麼?但這種理解是對巴菲特的誤解。他講的融資、投資的模式根本是兩個概念。

浮存金就是保險業務準備金,未決準備金和未到期準備金減去應收款項,是保險業務沉澱下來的準備金,這是巴菲特模式的核心,就是叫浮存金,這是他自己起的名字,這就是本金。

但目前我們行業籠統地講,卻忽略了兩個問題:一是巴菲特說的是財險,不是壽險。因為壽險是要向客戶承諾投資回報的,比如國內壽險預期收益,這算是客戶的錢。而財險沒有成本的融資。也就是他的浮存金不需要成本,沒有回報的要求。

二是所謂沒有成本、沒有回報要求,沒有成本融資的先決條件,那麼隱含的條件是什麼?承保和虧損。即使是產險,如果承保虧損1%。那麼其本錢就有了1%的先天成本。只有承保盈利不虧損,才是沒有成本的本錢。

但這兩個問題在我們保險行業內討論巴菲特模型時有意無意地被模糊化了。其實巴菲特講了一個先決條件,需要一個無成本的浮存金,所以只能是產險。另外即使是做產險,承保必須要賺錢,這樣的話現金流才是沒有成本。

為什麼強調沒有成本?其實他的核心理念就是,沒有回報的壓力,可以非常輕鬆、非常長期,非常盡心地做投資。這樣其長期投資才能做得好。如果像壽險有很高投資回報的要求,或者產險做虧了以後,則需要填虧損這個坑,投資則容易變形,強迫保險資金有投資回報要求,則心理不放鬆,因此很難成為真正的巴菲特。

因此,通過保險圈錢再做投資,之後除掉融資成本變成利潤,這並不是巴菲特模式。巴菲特模式是把保險行業經營到一個非常優秀的狀態,承保不虧損,從而其可以放心地投資,獲得真正穩定的收益。

但是承保不虧損幵不是個容易實現的前提條件。很多人喜歡講巴菲特模型,但往往忽視最重要的元素–承保盈利。GenRe(一個車險公司)和GEICO長期承保盈利,GEICO的綜合成本率持續低於行業和競爭對手。

圖4:巴菲特模式要點

而借用巴菲特的思路來看國內的產險行業,其投資可以是非常高回報的。像行業領頭羊人保財險,2011年到2015年連續5年,承保都是有盈利的。他的ROE都在20%以上,平安也做得很好。但這是大公司的情況,小公司而言而完全不能套用。

第五個問題,費率市場化敢不敢?

這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壽險和車險都面臨著市場化的問題。在保監會的帶領之下,費率市場化還是比較平穩、順利和成功的。產險所有的險種都實現了產品費率的市場化,產品以備案為主,只有車險還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目前正經歷商車費改第二輪市場化過程當中,因此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車險費率市場的功能已經得到體現。

接下來,車險行業將會有怎樣的變化大家都非常關注,根據發達國家的改革經驗,經歷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之後出現了三種情形。

第一種是中性的情形,以美國和日本為例。車險的費率放開市場化以後,經過初期賠付率的上升,進入一個比較規律的承保週期的階段。如果我們行業通過費改,能夠達到這樣一個狀態,其實已經比較好了。比如,日本的車險市場化從1998年到2002年,賠付率從市場化之前的57.9%上升到市場化之後的64.6%,上升了大概6個百分點。車險公司從63家減少至48家。

第二種是比較負面不利的情形,是以英國和韓國為代表。市場化之後,出現了過度的價格競爭,導致全行業虧損。賠付率綜合成本率到了比較高階段後,沒有下來,就停在比較高的水準上。過去7年它的車險整個行業都處在這種狀態。比如韓國1994-2004年分階段搞了車險市場化,但之後其綜合成本率從95%上升到110%,只能用長期險彌補車險虧損。

第三種最有利的情形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是完全市場化之後,行業還保持一個比較理性的競爭,利潤獲得保證。

對於這三種情形,我們希望我們能走澳大利亞的情況,不希望出現韓國的情況,但如果能達到一個中性的情景也是可以接受的。目前而言,中國的車險市場化改革還比較平穩,今明兩年的監管政策、市場格局對未來車險行業的走向極為關鍵。但市場化的陣痛在所難免,長痛不如短痛,因為目前行業存在的很多問題,只有通過市場化才能解決。

且目前我們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高費用率的問題,希望通過市場化來降低車險費用,提高行業經營效率。分析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美國和中國的車險成本結構。美國車險的成本結構為:72%賠付率+24%費用率+2%稅+2%利潤邊際,也就是說72%賠給客戶,24%是公司的費用率。這24%費用率=18%銷售費用(15%外部+3%內部)+5%管理費用+1%保戶紅利。而目前中國車險的成本結構為:60%賠付率+39.6%費用率,因此,我們和美國最大的差別在銷售費用。

所以,下一階段的商車費改,肯定會瞄準這個目標,繼續的加大改革的力度,一定要把39.6%的問題要解決,要把這個費用透明化、標準化,讓整個行業經營的效率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

同時,下一階段還需要很大的改革力度來解決費用結構的問題。且費用的不透明掩蓋了很多低效率,阻礙了很多創新。所以從大的方向上來看,市場化改革是解決我們目前遇到這些問題的唯一途徑。

第六個問題,償付能力監管是否有效?

償付能力監管在整個行業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沒有償二代之前,大家管理語言都是圍繞著保費和利潤,將保費利潤作為管理的核心,有了償二代以後,慢慢地將資本、風險、價值等概念引入到行業管理當中,甚至在壽險行業,變成了主流和核心。也就是說,從一年期的保費利潤,轉向到多年期的風險和價值的利潤。這實際上是償二代最核心的作用。

償二代推動保險業從業務的管理升級到資本管理,從保費/利潤的世界進化到風險資本/經濟價值的世界。償二代解決了風險分類、風險刻畫、風險計量、風險資本、風險管理的基礎性問題,已成為行業新的經營規則。行業從研究償二代的標準,迅速轉入研究如何在償二代背景下提升資本管理的效能,甚至如何將償二代為我所用,調整業務結構、改善經營結果。

表4:瑞士再保險風險績效管理的實踐

表4是瑞士再保險風險風險績效管理的實踐要點,比如我的考核指標只有一個,即經濟增加值。就是每年的利潤減掉總部認為我需要佔用的資本成本,也就是利潤減掉資本成本,這就是我創造的經濟增加值。

監管部門推償二代二期工作當中一個很重要的著力點,就是要推動公司內部資本管理、風險管理,能夠跟我們的償二代銜接起來。這樣的話,這個效率能夠增大很多倍。因此我提三點建議:

一是償二代的監管要跟車險商車費改之間的互動進一步的加強。目前償二代對於車險價格競爭、費用競爭的後端約束沒有體現,需要加大償付能力約束對於車險非理性競爭的約束力;

二是對於巨災風險的刻畫以及資本要求需要採用更加先進的模型,以充分反映巨災風險的資本佔用。巨災的風險在償二代一期中沒有考慮很多,因此在第二階段可以進一步調動行業力量,把巨災資本的要求進一步明確化。

三是內部的資本管理跟行業監管一定要匹配起來。這種匹配最好的辦法是推動內部模型的使用。不要只指望在保監會一套行業的標準,而應該鼓勵有條件行業內的公司,儘快開發研究內部模型,把償付能力、監管理念、風險管理理念有形固化在自身公司真正的內部管理當中。

第七個問題,中小保險公司如何生存?

中小保險公司問題冰火兩重天,大公司小公司是完全兩個不同的 世界。為什麼很多中小公司生存這麼困難,這不能只怪監管部門,而是在中小保險公司出生時候沒有解決好為什麼要出生的問題。換句話說,很成功的中小公司,一定會有一個鮮明獨到的特色為人所稱道,如果都長的一樣,那只能越小越吃虧。

瑞再的企業願景有兩句話:第一句話是“我們讓世界更有韌勁。”也就是說,發生了災害和事故以後,能夠很快的恢復生產、生活,所以讓這個世界更有韌性或者更有韌勁。第二句話是“不斷地覆蓋風險保障的缺口。”也就是要看到經濟損失中的保障缺口,去能夠説明客戶、説明世界不斷地縮小風險保障的缺口。

德魯克有一句名言,企業存在的目的在企業外部。因此保險公司的願景應存在於這個企業之外,是為客戶,為社會等。從更大的角度來看這個企業,來定企業願景。同時,目前而言很多中小保險公司缺乏自己的特色,產品服務沒有特色,連組織架構、企業文化都千篇一律,而中小公司的出路在於大膽創新,不創新絕對沒有出路,創新的成本遠遠小於大公司。

產險具有很強的服務屬性,服務的技能和客戶的體驗需要長時間的培養;產險的特點就是在較長的經濟週期之內具有抗週期功能,微利而平穩。因此,對於中小保險公司,就需要想兩個問題:第一,企業願景,為什麼你存在?第二,細分市場,有沒有特色的業務。這兩個問題如果不解決,中小保險公司就很難過得很瀟灑。

問題八、新技術能否顛覆保險業?

互聯網金融在各個行業都取得了很好的突破,但在保險、產險尤其是車險還處在交學費的階段,還沒有找到可行的模式。然而,以金融科技來做保險,首先要對保險業的規律把握到位,才有可能利用好這些新技術做好保險,若沒有保險功底,就如一個武功高手沒有基礎內功一樣。

從外部來顛覆,還不如內部的高手利用這些新技術,使得現有業務模式上升一個檔次、提高效率,給客戶體現進一步優化。但需要記住的是,脫離保險本源的創新是持續不了的。因為對風險的認知、對客戶的認知都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所以這種積累很難在短時間之內通過技術的手段能夠很快解決的。

第九個問題,保險業的風險來自哪裡?

我認為最大的風險來自於經營主體的短期行為和保險業務的長期特徵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什麼時候考慮短期利潤,風險就來了,什麼時候比較耐心地從一個長期的觀點來看業務,經營一家公司,風險就不會來了。

目前監管部門在治亂象、補短板、防風險,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制約一些保險經營主體短期行為。

總體而言,保險屬於金融服務業中的奢侈品,隨著整個經濟發展、財富的積累,保險必然將會在金融板塊當中佔據重要地位,這個歷史的進程是不可逆的。目前,保險行業走向成熟還有一定的距離,還需要在費率市場化、償付能力的監管、退出機制三個方面繼續推進。保險必須立足保障,聚焦負債管理,才能不可替代,且對對巴菲特模型的庸俗模仿貽害無窮,因此,對於中國保險行業而言,需要打造長期的經營理念,長期堅持做正確的事才能創造獨特的價值。

本文編輯:王蕾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于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更多原創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