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農民一鐝頭挖出27件國寶,價值無法估量,政府重獎20萬元

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偉大的史學作品, 但是由於缺乏考古實物印證, 很多記載被專家質疑, 其中包括周代世系。 2003年5位農民的發現, 徹底解決了對這一問題的質疑, 被評為當年度的全國考古十大發現。

2003年1月19日, 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5位村民在村北土崖取土。 到了下午4點, 其中一位一鐝頭下去出現一個洞。 起初以為是個墓葬, 往裡看青幽幽一片, 猜想是棺材。 其他幾位經過仔細查看, 發現裡面有4件大鼎。 於是, 立馬上報。

到了晚上8點, 考古人員趕到現場, 對窖藏青銅器進行提取。 10點時候, 全部青銅器提取出來,

發現一共27件, 包括銅鼎12件、銅鬲9件、銅壺2件、匜、盤、盂、盉各1件。

經過清理, 考古人員發現這批青銅器件件有銘文, 總字數達到驚人的4048字。 銘文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征戰、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 完美印證了《史記》中的西周世系, 文物年代距今約2700年。

在此之前, 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銘文不過五六十篇, 總字數不超過1萬字。

其中最重要的叫做逨盤, 周代盛水器。 銘文多達372字, 比國寶級文物“史牆盤”還要多70多個字, 而且它比史牆盤大, 形制更美觀。 銘文記載了單氏家族從皇高祖單公到逨8代人輔佐周王的歷史。

(史牆盤)

單氏家族在周代可是一個大家族, 權傾一朝。 在西周時代, 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 度, 單氏家族出了8位公、2位伯、二十幾代人先後為官。

更重要的是, 這批文物的銘文對夏商周斷代史工程提出了挑戰。

(四十三年逨鼎)

曾經, 夏商周斷代工程定厲王在位為37年;而此次出土的“四十三年逨鼎”出現了厲王四十三年字樣。 到底哪個正確, 我們不得而知。 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認為厲王四十三年不可能, 應是宣王。

不論有什麼樣的爭端, 不過5位農民的發現誰也抹殺不了。 由此, 政府獎勵5位發現人20萬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