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絲綢之路上的音樂史|儀式:由民族音樂整合的維吾爾社會

早年人們耳熟能詳的《達阪城的姑娘》、《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等流行音樂, 曾勾連起主體民族和新疆少數民族之間的情感認同, 而隨著少數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工業中越來越邊緣, 我們對維吾爾民族的文化想像也遭遇著斷裂。

新世紀裡, 我們對新疆, 尤其是維吾爾民族聚集的南疆的印象常常是閉塞和落後的邊緣地帶, 鮮少有人瞭解那裡曾經是“中亞之心”, 是文明交融之地, 是前全球化時代國際交往的正中心。 這正是“一帶一路”背景下需要被重新喚起的歷史記憶, 而一切都可以從維吾爾的民族音樂中尋得痕跡。

莎車的十二木卡姆音樂見證了葉爾羌國的繁榮歷史, 成為伊斯蘭教傳播至新疆的載體, 後在“文革”時期又歷經了“紅歌化”的歷程, 並被保存至今。 在2005年, 木卡姆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疆各級政府自此便如火如荼地開展了木卡姆傳承的各項工程。 但是, 它卻在現代化“再現”和官方“傳承話語”之間, 處在了一個尷尬的位置。

音樂在很多社會早期都存在於勞動和日常活動之中, 它在婚喪嫁娶等事件和大型宗教祭祀活動中成為秩序性的存在, 調節出生、工作、生命和死亡的節奏;也在人們集體化的生活中, 也肩負著媒介、教育、和社會交往等社會功能。 木卡姆於維吾爾社會, 就曾是這樣嵌入肉身的音樂。

然而, 現代性的到來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摧毀傳統的社會關係。 如法國學者阿達利所言:“禁忌消逝了, 音樂工業才興起將人欲導向商品。 ”

我們在今年春夏之交走訪了莎車, 考察了那裡民族音樂的生態, 並於思想市場欄目推出“絲綢之路上的音樂史”系列三篇:《儀式:由民族音樂整合的維吾爾社會》從自下而上的視角, 審視木卡姆作為民間音樂的脈絡, 作為儀式的民族音樂之於維吾爾社會關係的整合功能。 《流轉:從中亞之心的見證到非遺的傳承》從自上而下的視角, 審視木卡姆作為精英音樂的脈絡, 從兩次至關重要的官方整理一窺精英和知識份子對木卡姆的塑造。 而《再現:民族音樂走向原真性還是現代化?》則提出了今天木卡姆音樂的困境:“再現”讓音樂曾經作為社會關係的價值被取消,

僅成為了可供消費者選擇的文化景觀。

最後, 我們希望以民族音樂作為切面, 勾勒出一段在宏大敘事以外的維吾爾社會史, 進而嘗試在今天重新彌合我們對邊疆文化想像的斷裂。

莎車老城樂器店的一位老者。 澎湃新聞記者 伍勤 攝

老茶館裡的舊時光

位於莎車老城的一家茶館是木卡姆民間藝人的聚集地, 茶館的老闆買買提50多歲, 以低廉的價格給他的藝人朋友們提供茶水和烤肉, 艱難維持。 這是一個寬敞的地下室, 裝滿日光燈管卻仍顯得昏暗, 電視裡終日播放老舊的VCD:一場十年前的木卡姆演出, 一部十年前的電視劇。

茶館內的客人。 澎湃新聞記者 李丹 攝

時間在此停滯。 牆上掛著各種維吾爾樂器, 每個人都可以拿起來彈。 不忙的時候, 買買提也會操起形似錫杖的搖奏樂器薩帕伊的雕塑, 其側的舞臺上掛著縣政府攜文工團即將推出的大型歌舞劇《阿曼尼莎汗》的橫幅。 這配套的景觀讓傳承中心顯得肅穆、莊嚴, 宣示著它對木卡姆“正統”位置的佔有。 偶爾有貴客光臨時, 這裡則會成為一個裝置空間——它把藝人們從貧瘠的生活中抽出, 為他們穿上華服, 送上光鮮亮麗的舞臺。

莎車老城。澎湃新聞記者 伍勤 攝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老藝人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則是買買提的老茶館,那個幽暗、樸實的地下室。這是“真空”裝置之外,真實的生活。民間藝人幾乎沒有人識樂譜,他們在家庭和社會的口口相傳中記下了曲調。偶爾,他們也會即興地彈一段不在記憶裡的旋律,但是沒有人把它稱為“創作”。在這裡,木卡姆並不作為“再現”的舞臺裝置——它深嵌於生命體驗和社會關係之中。

茶館的老闆買買提從小聽達斯坦,餘韻中向我們追憶起他的少年時代:解放前,他在山上放牧,百無聊賴時就自己把喝水的葫蘆改造成了樂器,在山野間彈奏。

老藝人坐在自家院裡。澎湃新聞記者 李丹 攝

院子裡的彈奏。澎湃新聞記者 伍勤 攝

在很多社會早期或是今天遠離所謂“現代文明”的鄉村民俗生活形態下,音樂都存在於勞動和日常的活動之中。它以儀式化的形式出現,外在於商品關係而指向家庭和社群關係。法國學者阿達利在《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中闡述了音樂在它誕生之時的社會功能:音樂構成了集體回憶並組合了社會——音樂活生生地存在於所有的活動之中。它是在慶典裡的集體選擇過程,是符碼的集體囤積和儲藏。

新疆大學的熱依拉·達吾提教授長年不定期地在維吾爾民族聚集的鄉村做田野,每一個訪談物件都不無遺憾地向她訴說著木卡姆曾經的盛況。傳統的維吾爾社會中人與人的連接異常緊密,他們總能找到各種理由麥西萊普和麻紮的老藝人提到錢,顯得略有些不好意思,“只要得到掌聲就積極去參加了,不圖錢。” 伊力哈木團長作為召集人,瞭解所有老藝人的情況。據他介紹,老藝人的生活幾乎沒有因登臺演出而得到大的改善。“我們有一個習慣,到現在為止沒有變:在演出和文化交流上不談經費。國家怎麼安排,我們怎麼支援,因為我們是在傳承和傳播文化。”在伊力哈木團長看來,大多數藝人都認為,有條件傳播本民族的文化,有空間給他們演出,他們已經感到是榮譽了。在民間的活動空間越來稀缺的今天,舞臺格外被藝人們珍視。

然而,“鄉村裡有名望的老藝人經常是那個村子最窮的,因為他四處演出,耽誤了農耕,而演出又不能為他取得報酬。”熱依拉教授說。而即便如此,乞丐般流落街頭的吟遊藝人,依然渴望進入光芒萬丈的文化傳承中心。

穆謙回憶起他的師傅烏布力艾散曾受邀出席在北京舉辦的達斯坦學術會議。回來和田後,穆謙看到了會議手冊,上面詳細地列出了每一個與會學者的名字和稱謂,而出席的老藝人,就只用“民間達斯坦藝人”一筆帶過。這讓穆謙感到非常憤怒,“更別提給酬勞了!”

何力在隨攝製組拍攝《流動的盛宴》時最大的一個痛點是,他們的拍攝物件是拿不到任何錢的。攝製組成員50塊錢一瓶的水,當地陪同者樂於買單,然而作為拍攝對象的三十位元老藝人以每人20塊的標準吃一頓飯,卻被以“政府報銷不下來”為由婉拒了。最後,何力跟公司打了報告,申請了一千塊錢請藝人吃飯。

十五集人文紀錄片《絲綢之路上的藝術——流動的盛宴》近日在騰訊視頻上線。

“今天的整個系統對待民間藝人和專業歌唱家非常不同,邀請專業歌唱家來了,都會給出場費。民間藝人和專業歌唱家有什麼區別?”熱依拉教授對這一套機制頗有微詞,“民間藝人太弱勢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捍衛自己的權利。他們太愛自己的音樂,有時候能有個地方能讓他們演奏,他們就很高興了。”

聽到這些故事,再重新投入到那令我們無比陶醉的藝人們演出的現場,才恍然感受到他們手握樂器時的那種高貴尊嚴是如此脆弱。

老藝人在茶館裡跳舞。澎湃新聞記者 李丹 攝

木卡姆音樂所具有的交換價值只有它其流通到其原本所誕生的儀式社會之外時,才能呈現出來。在那裡,商品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使音樂得以成為一個自足的藝術,獨立於宗教與政治。不過,一切“自足”的前提,是音樂從它誕生的語境中脫離。

莎車老城。澎湃新聞記者 伍勤 攝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老藝人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則是買買提的老茶館,那個幽暗、樸實的地下室。這是“真空”裝置之外,真實的生活。民間藝人幾乎沒有人識樂譜,他們在家庭和社會的口口相傳中記下了曲調。偶爾,他們也會即興地彈一段不在記憶裡的旋律,但是沒有人把它稱為“創作”。在這裡,木卡姆並不作為“再現”的舞臺裝置——它深嵌於生命體驗和社會關係之中。

茶館的老闆買買提從小聽達斯坦,餘韻中向我們追憶起他的少年時代:解放前,他在山上放牧,百無聊賴時就自己把喝水的葫蘆改造成了樂器,在山野間彈奏。

老藝人坐在自家院裡。澎湃新聞記者 李丹 攝

院子裡的彈奏。澎湃新聞記者 伍勤 攝

在很多社會早期或是今天遠離所謂“現代文明”的鄉村民俗生活形態下,音樂都存在於勞動和日常的活動之中。它以儀式化的形式出現,外在於商品關係而指向家庭和社群關係。法國學者阿達利在《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中闡述了音樂在它誕生之時的社會功能:音樂構成了集體回憶並組合了社會——音樂活生生地存在於所有的活動之中。它是在慶典裡的集體選擇過程,是符碼的集體囤積和儲藏。

新疆大學的熱依拉·達吾提教授長年不定期地在維吾爾民族聚集的鄉村做田野,每一個訪談物件都不無遺憾地向她訴說著木卡姆曾經的盛況。傳統的維吾爾社會中人與人的連接異常緊密,他們總能找到各種理由麥西萊普和麻紮的老藝人提到錢,顯得略有些不好意思,“只要得到掌聲就積極去參加了,不圖錢。” 伊力哈木團長作為召集人,瞭解所有老藝人的情況。據他介紹,老藝人的生活幾乎沒有因登臺演出而得到大的改善。“我們有一個習慣,到現在為止沒有變:在演出和文化交流上不談經費。國家怎麼安排,我們怎麼支援,因為我們是在傳承和傳播文化。”在伊力哈木團長看來,大多數藝人都認為,有條件傳播本民族的文化,有空間給他們演出,他們已經感到是榮譽了。在民間的活動空間越來稀缺的今天,舞臺格外被藝人們珍視。

然而,“鄉村裡有名望的老藝人經常是那個村子最窮的,因為他四處演出,耽誤了農耕,而演出又不能為他取得報酬。”熱依拉教授說。而即便如此,乞丐般流落街頭的吟遊藝人,依然渴望進入光芒萬丈的文化傳承中心。

穆謙回憶起他的師傅烏布力艾散曾受邀出席在北京舉辦的達斯坦學術會議。回來和田後,穆謙看到了會議手冊,上面詳細地列出了每一個與會學者的名字和稱謂,而出席的老藝人,就只用“民間達斯坦藝人”一筆帶過。這讓穆謙感到非常憤怒,“更別提給酬勞了!”

何力在隨攝製組拍攝《流動的盛宴》時最大的一個痛點是,他們的拍攝物件是拿不到任何錢的。攝製組成員50塊錢一瓶的水,當地陪同者樂於買單,然而作為拍攝對象的三十位元老藝人以每人20塊的標準吃一頓飯,卻被以“政府報銷不下來”為由婉拒了。最後,何力跟公司打了報告,申請了一千塊錢請藝人吃飯。

十五集人文紀錄片《絲綢之路上的藝術——流動的盛宴》近日在騰訊視頻上線。

“今天的整個系統對待民間藝人和專業歌唱家非常不同,邀請專業歌唱家來了,都會給出場費。民間藝人和專業歌唱家有什麼區別?”熱依拉教授對這一套機制頗有微詞,“民間藝人太弱勢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捍衛自己的權利。他們太愛自己的音樂,有時候能有個地方能讓他們演奏,他們就很高興了。”

聽到這些故事,再重新投入到那令我們無比陶醉的藝人們演出的現場,才恍然感受到他們手握樂器時的那種高貴尊嚴是如此脆弱。

老藝人在茶館裡跳舞。澎湃新聞記者 李丹 攝

木卡姆音樂所具有的交換價值只有它其流通到其原本所誕生的儀式社會之外時,才能呈現出來。在那裡,商品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使音樂得以成為一個自足的藝術,獨立於宗教與政治。不過,一切“自足”的前提,是音樂從它誕生的語境中脫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