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作家集體接力拜謁魯迅茅盾巴金等大師故址

新華社上海8月17日電 題:特寫:上海文學地圖的特別旅行——中國作家集體接力拜謁魯迅茅盾巴金等大師故址

新華社記者 韓松 許曉青

“我在州外貿, 看來一輩子把根紮在西雙版納了……”

17日上午9時許, 隨著上海作家葉辛的朗讀, 中國作家開始了一次特別的旅行——集體造訪經濟之都上海的文化地標, 朗誦小說和詩歌作品, 展開一場文學與現實的接力對話。

68歲的葉辛曾是一名知青。 他的朗誦之地上海展覽中心, 是上海書展的主展場, 曾是中蘇友好大廈, 上海十大建築遺產之一, 諸多文化名人曾在此活動。

緊接著他朗讀的是“80後”作家馬伯庸。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說, 這是中國文學界第一次如此密集走訪一座城市的重要文化場址, “拜訪”大師並開展文學活動, 並通過移動互聯網向全國即時直播。

這是上海國際文學周和上海書展的主要活動之一。

葉辛說, 這顯示上海不僅是經濟金融航運貿易中心, 還是有著深厚傳統的文化重鎮, 而文化對於人們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上海市作家協會所在地的巨鹿路675號曾是一位近代實業家私宅, 巴金先生在這裡創辦了中國重要的文學期刊《收穫》。 園中林木茂密, 佇立著古羅馬形態的雕塑。

65歲的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金宇澄身穿中式對襟裝和牛仔褲, 他說:“這裡一年四季風景都不同。 ”他引領記者參觀了編輯部, 桌上像小山一樣堆滿全國各地的小說和詩歌投稿。

身穿白色旗袍的青年作家走走來到上海文藝出版社所在的典雅洋房。 她說:“我出生並成長在這一帶。 這條街上佈滿咖啡館和文化人, 聚集著上海重要的出版社、雜誌社和圖書館。

我曾經一杯咖啡一部小說能坐上一天。 ”

她朗誦了何其芳的詩歌《預言》。 她說, 文學孕育著國家社會的新生力量, 正如何其芳詩中寫到的“年輕的神”。

擁有大量讀者的“70後”作家徐則臣來到巴金故居, 這幢花園洋房中, 藤蔓眾生, 貓兒出沒。 房間裡陳列著巴金各時期手稿。

徐則臣在巴金像下獻了花籃。 他說:“我感受到了巴金的精神體溫。 ”他說, 巴金的《家》《春》《秋》, 以及宣導說真話的《隨想錄》, 不僅是對文學的理解, 也是對世界、對人的理解。 巴金讓今天的人們有了效仿的目標。

身著深色正裝來到茅盾舊居的李敬澤對青年作家黃德海說, 他這一代人, 對股市、金融等的感性認識, 是從茅盾的《子夜》來的。 這是表現中國城市、經濟以及資本運作的經典,

值得今日中國文學學習。

魯迅故居緊鄰茅盾舊居。 李敬澤說, 茅盾租這房子時, 一定知道魯迅曾住這兒吧。 李敬澤在魯迅寫作的桌前和去世的床前沉思。 一切保持舊樣, 包括魯迅與許廣平所生孩子周海嬰的玩具。

李敬澤說:“這些人, 那麼年輕時, 就那麼宏大, 精力那麼旺盛, 視野那麼開闊。 ”

在魯迅紀念館, 李敬澤和金宇澄接力朗誦了魯迅文集《野草》中的篇目:“地火在地下運行, 奔突;熔岩一旦噴出, 將燒盡一切野草……”

作家們造訪的另一要址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會址紀念館。 成立于1930年的左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文學團體, 率先提出文藝為工農大眾服務。 他們還去到編劇家柯靈的故居, 以及“思南文學之家”——周恩來、梅蘭芳等曾在附近居住,

如今它是上海文學青年讀書聚會的地標。

活動于19時在外灘附近一座新建的五星級酒店裡結束, 從這裡可看到頗具未來感的浦東建築群。 在此朗讀的有年輕科幻作家陳楸帆和張冉。 中國第一篇科幻小說和第一部科幻電影都誕生在上海。 陳楸帆說:“科幻應對著變革與不確定的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並沒被遺忘, 它正成為啟明星。 ”

上海書展副總指揮彭衛國說, 傳統文化、海派文化和紅色文化在上海彙聚, 促使著這座城市砥礪奮進。

組織這次活動的除了上海市作協, 還有當當網和騰訊網這兩個互聯網時代的新成員。 騰訊網工作人員張中江說, 連續10小時的移動網路直播改變了文學傳播形態, 將甚至遠在海外的成千上萬的觀眾帶到現場。當當網的唐娟說,在新平臺上,文學正在回歸,僅當當網的文藝類圖書銷量,一年便增長25%。

將甚至遠在海外的成千上萬的觀眾帶到現場。當當網的唐娟說,在新平臺上,文學正在回歸,僅當當網的文藝類圖書銷量,一年便增長25%。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