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庫存日見減少 LME倉庫向東方尋找金屬存儲需求

據路透報導,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倉庫以往在出庫時需要排起長長的佇列, 這家交易所也曾經因此而被置於媒體聚光燈和監管審查之下。 不過這種情況現已一去不復返了。

底特律LME倉庫的金屬鋁出庫長龍在2016年4月就不見了, 荷蘭港口弗利辛恩(Vlissingen)倉庫的隊伍曾經排得更長, 而今也終於在上月消失。

走到如今這一步, 用了五年時間, 期間出臺了一系列新的規章制度。

排隊出庫的模式被打破, 對某些倉庫經營者來說很是不妙, 卻為其他人提供了發展的機會。

不過, 還有一些消息就不那麼美妙了。

LME的金屬存儲仍然被30家註冊倉庫經營者中的少數一小部分牢牢掌握。

而且, 為了加快出庫進度, LME的實物交割系統肩負更多工, 交易所可能成為自身成功的犧牲品。 隨著金屬源源流向市場外的倉庫, 註冊倉庫的庫存正在不斷下降。

LME倉庫經營者正在更加奮力地爭取,

希望從這個不斷縮小的蛋糕中搶下一塊。 目前這場爭奪越來越側重于亞洲。

LME倉庫經營者的倉儲單位主要變化圖表:

輸家和贏家

LME一度有五處已“根深蒂固”得排隊出庫的倉庫, 荷蘭弗利辛恩是最後一個。

現在仍偶爾有LME註冊金屬倉單大量登出,

準備實貨出庫導致的“閃現”排隊情況。

例如, 截至7月底, P. Global Services在韓國釜山港運營的倉庫得排隊25天。

但倉庫運營業者不再能從這樣的瓶頸獲利, 反而有較大動機儘快縮短排隊期。 任何得等待25天才能提貨者, 可支付較低的倉儲成本;如果排隊超過50天, 甚至可不必負擔這些費用。

不出所料, 喪失過去那種靠排隊賺錢機制, 已帶來LME倉儲行業最重要業者的時運改變。

Metro International因在引起並維持底特律最初發生排隊現象中發揮了一定作用, 被追加罰款1,000萬美元, 該公司已大大降低在LME的業務。

該公司目前運營33處註冊倉儲部門, 數量僅為兩年前的一半。

瑞士貿易公司嘉能可(Glencore)旗下物流部門Access World, 過去兩年來倉庫數量減少了31間。 這也就是說, 截至8月8日, 其註冊倉庫數量為128間,

仍是僅次於世天威(Steinweg)的第二大營運商。

以註冊倉庫數量來看, 最大的“贏家”一直是P.Global Services, 其在2010年把旗下LME倉儲事業賣給嘉能可, 但之後又重新加入戰局。 過去兩年來新增50間倉庫, 目前總倉庫數來到61間。

大型業者仍稱霸天下

儘管業界的面貌有一些改變, 但不變的是庫存仍集中在少數幾家大型營運商手上。

根據LME最新的7月份報告, 單是七家倉儲公司就持有了95%的所有交易所金屬庫存。

這七家業者由大到小排列分別是:世天威、Access World、P. Global Services、ISTIM、Engelhart、Henry Bath以及Metro。

的確, 前兩大業者就占了七家業者庫存的近58%。 順帶一提, 這樣的比重較去年7月幾無變動。

然而, 就連這些大型業者也在市場大餅愈來愈小的情況下, 爭奪主導地位。

LME註冊金屬規模自2014年4月的近700萬噸, 降至今年7月底的僅260萬噸。

其中減少的多半是鋁。 就連最樂觀的評論人士都不認為LME自2014年起流出的400萬噸金屬, 是運往終端使用者手上。

市場倒是普遍認為這批金屬多半只是流向更便宜的場外倉庫。

庫存東移

隨著鋁金屬流入歐美統計的盲區, LME庫存活動重心愈發轉向亞洲。

LME在亞洲僅有七個活躍的鋁交貨點,但其目前持有近60萬噸鋁,占系統總量的46%。

但這個現象並不僅出現在鋁金屬上。

從各區域庫存容量的詳細資料來看,金屬庫存確實普遍向東轉移。

在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LME倉庫網路的總存儲空間減少29.4萬立方米;鑒於註冊金屬庫存總量下降,這並不奇怪。

雖然美國存儲空間減少47萬立方米(主要在底特律),歐洲減少15.6萬立方米,但亞洲交貨地點的庫存空間增加35.7萬立方米。

在此期間存儲空間增加最快的地方是韓國的釜山、馬來西亞的巴生港、以及臺灣的高雄。

從盛宴到饑荒?

可能有人會說,LME實貨金屬交割功能向亞洲地區的轉移,單純反映出整體宏觀經濟表現的影響。畢竟亞洲現在是金屬消費的主要力量。

但市場也強烈感覺到,這種狀況也部分歸因於LME在過去五年中實施的改革計畫。

畢竟,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美國國內庫存數量已增至數年高位。

非亞洲地點時而出現的大噸數鋁倉單,例如本月稍早鹿特丹出現的19,900噸倉單,暗示著市場之外的規模。

LME本身似乎也意識到自己的交割功能不太對勁。

在強迫其倉庫經營者接受租金上限後,現在為何還想達成實際調降租金的協定?

由於LME與非LME存儲成本差距甚大,這看起來似乎是個艱難的任務。但這類對話的存在,表明使用者間對於合約與實貨市場之間介面再度失真的不安情緒漸增。

大排長龍的情況或許已不復見,但LME與倉庫經營者之間的問題並未隨之消逝。

這不過是金屬已從太多變成太少的問題罷了。

微信公眾號:cngold-com-cn (長按複製),或搜【中金網】,獲得更多免費資訊即時推送!

LME庫存活動重心愈發轉向亞洲。

LME在亞洲僅有七個活躍的鋁交貨點,但其目前持有近60萬噸鋁,占系統總量的46%。

但這個現象並不僅出現在鋁金屬上。

從各區域庫存容量的詳細資料來看,金屬庫存確實普遍向東轉移。

在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LME倉庫網路的總存儲空間減少29.4萬立方米;鑒於註冊金屬庫存總量下降,這並不奇怪。

雖然美國存儲空間減少47萬立方米(主要在底特律),歐洲減少15.6萬立方米,但亞洲交貨地點的庫存空間增加35.7萬立方米。

在此期間存儲空間增加最快的地方是韓國的釜山、馬來西亞的巴生港、以及臺灣的高雄。

從盛宴到饑荒?

可能有人會說,LME實貨金屬交割功能向亞洲地區的轉移,單純反映出整體宏觀經濟表現的影響。畢竟亞洲現在是金屬消費的主要力量。

但市場也強烈感覺到,這種狀況也部分歸因於LME在過去五年中實施的改革計畫。

畢竟,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美國國內庫存數量已增至數年高位。

非亞洲地點時而出現的大噸數鋁倉單,例如本月稍早鹿特丹出現的19,900噸倉單,暗示著市場之外的規模。

LME本身似乎也意識到自己的交割功能不太對勁。

在強迫其倉庫經營者接受租金上限後,現在為何還想達成實際調降租金的協定?

由於LME與非LME存儲成本差距甚大,這看起來似乎是個艱難的任務。但這類對話的存在,表明使用者間對於合約與實貨市場之間介面再度失真的不安情緒漸增。

大排長龍的情況或許已不復見,但LME與倉庫經營者之間的問題並未隨之消逝。

這不過是金屬已從太多變成太少的問題罷了。

微信公眾號:cngold-com-cn (長按複製),或搜【中金網】,獲得更多免費資訊即時推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