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遺落在城市深巷裡的美食 烙饃 一天做兩袋麵粉(餐創中國)

三個老年人就這樣手工做烙饃 一天能做兩袋麵粉

接地氣 勾回憶

大伯笑著說想吃要提前預定

看看想吃了吧

烙饃

烙饃(luǒ mō)是和河南、江蘇蘇北和安徽皖北的一種漢族傳統麵食, 類似煎餅又和煎餅不同。 烙饃作為一種源自中原的麵食, 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 是用未發酵的麵粉和成柔軟的麵團, 用擀麵杖擀成厚度約0.1釐米, 直徑約30釐米左右的圓形。 在一塊圓形中間稍微突起的鐵板上烙熟的, 一般管這種鐵板叫做“鏊子”, 煎餅也是用的同樣的工具, 不過做煎餅的一般要大一點。 烙饃吃起來柔韌、筋軟、有嚼頭,

既壓餓, 也有健齒作用。

烙饃luǒ mō 正宗徐州方言讀“裸摸”, 諧音其實是“捋摸”(有典故) 烙饃來自於江蘇徐州, 烙饃作為一種源自徐州的麵食, 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 為徐州當地不是特產的特產。 因為交通便利, 這種麵食在中原地區廣為流傳, 鄭州、洛陽、安徽更有多種變形。 韓信轉述婦人的“捋捋摸摸就成啦”的典故是讀音正統。

烙饃也是民間俗稱的舌頭餅, 有點脆, 很好吃的。 烙饃吃起來柔韌、筋軟、有嚼頭, 既壓餓, 也有健齒作用。 小孩子有時候會拿它卷些白砂糖吃, 味道很可口。 也有卷饊子吃的習慣, 裡面脆, 外面軟, 相當美味。

歷史淵源

廣為流傳的烙饃在蘇北和皖北逐步發展為特色麵食, 形似煎餅, 口感、材質、制法不同, 因製作簡易、食用方便、易於保存,

受到廣泛歡迎, 是當地居民的日常飲食中的一部分。 徐州有流傳兒歌, “圓圓小餅徑尺長, 根根饊條黃脆香, 外軟裡酥餅卷饊, 送與抗金英雄嘗”。

清代順治年間, 方文來徐州做客時, 在其《北道行》中這樣寫到徐州的烙饃:“白麵調水烙為饃, 黃黍雜豆炊為粥。 北方最少是粳米, 南人只好隨風俗。 ”從這可以看出, 烙饃這種民間的麵點食品不但歷史悠久, 並且久有名氣。

春夏秋冬, 街頭巷尾老奶奶更樂於弄個烙饃攤子, 用木頭生柴火, 架上烏黑的鐵鏊子, 和好面的面盆, 擀麵杖下的面皮薄如紙(1mm), 從案板被挑到鏊子上, 在柴火的劈啪聲中飛舞的竹批把面皮翻動, 最後放到保溫的竹篾框子裡。 四季如歌, 在徐州市內的王陵路上,

有家烙饃攤子前放著塊宣傳板, 寫下烙饃的傳說故事, 在吃到面的時候, 更想到當年老嫗手巧、老漢急中生智的軍民互擁的動人故事。 烙饃吃起來勁道且富有韌性, 某種意義上說, 也正象徵了普通老百姓不怕吃苦、堅韌不拔的品格。 如今雖然烙饃不能掙多少錢, 烙烙饃這套做飯的手藝仍然活躍在少數街頭巷尾。 娘倆、或婆媳、或姊妹幾個, 圍著一張案板, 支起一個鏊子, 揉的揉, 擀的擀, 挑的挑, 麵團在婦人手下飛舞著, 跳躍著, 眨眼功夫一張又薄又圓的烙饃便好了。 向來數年之後, 城市化的腳步前進, 城裡人該想辦法請誰去製作這烙饃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