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大學生變“天方夜譚”為創業項目 空氣能洗手還能節水90%

2017年8月23日訊, 用空氣洗手?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兒像天方夜譚?還真不是。 由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學生組成的創業團隊在博士生李啟章的帶領下, 就將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變為現實啦!他們也憑藉此專案, 拿下了2017年北京地區高校大學生優秀創業團隊一等獎。

獲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最高金獎

水龍頭設計圖

整體設計圖

突發奇想為節水用空氣洗手

說起來, “空氣洗手”的創意來得還真是有些“機緣巧合”。

大三時, 李啟章報名參加了“大學生節能減排科技競賽”。 當年10月, 正是隊員們為項目選題集思廣益的時候, 有一天這群年輕人在食堂吃飯時, 看到身邊有同學在用水洗手, “用水洗手多浪費啊, 為什麼不用空氣來洗手呢?”有人開起了腦洞。

沒想到, 這個聽上去有點兒不著調的大膽想法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回應。 原來, 當時這幾個能源系的學生剛學完一門叫做《流體力學》的專業課程, 從理論上來看, 用另外一種流體代替水流來完成洗手這個想法完全有可能實現。

其實, 在此之前, 團隊成員們對於參賽選題已經有了一定的想法:比如, 有人提出做一個水上自動巡航機器人, 機器人可以通過檢測河道污染物的濃度及濃度梯度, 定位污染源後並自動巡航尋找污染源;也有人提出打造一款藻類回收機, 通過章魚般的觸角設計, 實現對湖面藻類污染物的快速收集和處理;還有人提出設計一款波浪能的海水淡化裝置, 為遠洋船舶提供海水淡化。

這些項目都有著很強的節能減排的背景, 也有著很強的應用價值。

經過對每個專案的綜合評估之後, 大家還是“忍痛割愛”選擇了“空氣洗手”。 “這主要是基於創新性和生活貼合度的考慮, ”李啟章告訴記者, 與其他專案相比, “空氣洗手”的效果更加明顯和直觀, 尤其最開始版本的空氣洗手裝置採用重力驅動, 當使用者站上洗手裝置前約22釐米高的踏板上時, 踏板由於人體重力而下沉, 通過滑輪組牽引活塞擠壓空氣獲得高速氣流, 令水龍頭噴出霧狀水滴, “不需要額外的能耗, 更符合比賽節能減排的精神。 ”另外, 在隊員們看來, “空氣洗手”項目更貼近大家的日常生活, 更有利於公眾快速地理解和認知。

花費兩年做了幾千次實驗

隊員們通過研究發現, 洗手過程中, 僅有5%的水用於溶解手上的污漬, 95%的水都用於沖走污漬。 那麼, 能否用空氣流體替代這些用於沖洗的水呢?對於隊員們來說, 整個專案需要解決兩大核心問題:一是氣從哪裡來?二是氣和水該怎麼混合?相對應的, 他們就要設計出合理的重力驅動架構以及霧化結構。 只有這兩個問題解決了, 整個裝置才能實現良好的霧化效果, 從而達到清洗和節水的目的。

首先要解決一個疑問, 氣水混合的方式是否真的能實現清洗呢?團隊成員們設計了自己的驗證方案, 便一頭紮進了實驗室裡。 “除了上課、吃飯、睡覺, 其餘所有的時間都在做項目研發, 一整年的時間都待在了實驗室裡。 ”李啟章回憶說,所有的實驗都得他們本人上陣,“大家都是輪流洗手”。大冬天裡,受到實驗場所的限制,每個人得自帶熱水,然而水量敵不過一次次反復的“折騰”,最後只能冷水上陣。一個多月的實驗期,通過檢測不同工況下不同污漬的清洗效果,團隊驗證了這個方向的可行性。

洗是能洗乾淨,但是離他們的理想狀態還有不少差距。比如,清洗體驗就有待完善,不是氣壓太大給手部帶來疼痛感,就是霧化效果不佳,讓人有水滴直接打在手上的感覺。這些直觀顯示出來的問題需要對裝置進行進一步的優化,而關鍵就在於霧化結構的調整。

一開始,團隊針對專案所需要的特定使用場景,試圖從市面上選取可行的霧化技術,不過後來發現,因為裝置是在低壓的工況下運行,所以對市面上的霧化結構需要進行重新設計和優化。

對於空氣洗手裝置而言,整個裝置核心的霧化模組有三個零件,不同零件又有不同的參數。“霧化效果不好,我們就需要對這個結構進行分析,是哪個參數出了問題,還是氣水混合得不夠充分。”而要做這樣的定位,可能意味著幾百、甚至上千種組合方案的逐一測試。其中的一大困擾就是漫長的工期,一般零件的加工週期就要兩個星期,這樣一來,產品的優化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大概也就只有學生團隊才有這麼奢侈的資本,要不然漫長的實驗過程很容易讓人看不到盡頭。”最終,實驗團隊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做了幾千次實驗,完成了霧化效果的優化——高速氣流代替水發揮清洗過程的機械作用帶走污漬,細密的水霧發揮溶解作用,兩者協同完成高效清洗,實現90%的平均節水率。

為什麼團隊成員在霧化效果上會這麼執著呢?原來,裝置的清洗效果與霧化效果直接相關,水霧的細密程度、霧狀的張角、水滴的粒徑等直接決定了清洗的覆蓋面積,從而影響到清洗效果。最終的顯色實驗和細菌實驗也證實,有著良好霧化效果的“空氣洗手”裝置清潔效果明顯優於普通水流洗手。

已進入市場開始試點安裝

近日,“空氣洗手”裝置亮相富士康廠區,這已經是團隊升級後的第二代產品了。與重力驅動不同的是,新版本的裝置採用了電力驅動,直接通過電機將空氣進行壓縮。

原來,團隊成員前期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和實地採訪,大家普遍反映,洗手之前先站上一個平臺來輔助出水出霧,感覺比較麻煩,“從國內的市場來看,要求大家改變洗手習慣比較困難。”另外,隨著技術的改進,實驗團隊已經實現了低壓狀況下良好霧化效果的呈現;也就是說,即使使用電力,整個裝置也不會增加太多能耗,反而還能讓公眾使用起來感覺更加方便。

在團隊成員看來,這項享有多項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未來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單單就節水來說,目前市場上的節水龍頭一般分為感應龍頭、延時龍頭、充氣式龍頭等,其節水原理均為減少單位面積出水量,但容易導致洗手效果不佳、節水效果一般,難以在根本上解決水資源浪費的問題。“我們的設計採用了流體替代清洗的理念和方式,節水效果遠遠比之前的節水技術要好得多;而且經過理論計算和方案設計以及後期的實驗驗證,清洗的效果也比傳統水壓霧化有優勢。”這群年輕人自信地表示。

今年6月1日,以“空氣洗手”技術為支撐的北京沐羽科技公司成立。“空氣洗手”產品目前已在北京市正式開始了試點安裝,大學生創業者們希望,未來能將這一技術拓展於淋浴、洗車、工業清洗等多個領域,實現節水領域的全面突破。

”李啟章回憶說,所有的實驗都得他們本人上陣,“大家都是輪流洗手”。大冬天裡,受到實驗場所的限制,每個人得自帶熱水,然而水量敵不過一次次反復的“折騰”,最後只能冷水上陣。一個多月的實驗期,通過檢測不同工況下不同污漬的清洗效果,團隊驗證了這個方向的可行性。

洗是能洗乾淨,但是離他們的理想狀態還有不少差距。比如,清洗體驗就有待完善,不是氣壓太大給手部帶來疼痛感,就是霧化效果不佳,讓人有水滴直接打在手上的感覺。這些直觀顯示出來的問題需要對裝置進行進一步的優化,而關鍵就在於霧化結構的調整。

一開始,團隊針對專案所需要的特定使用場景,試圖從市面上選取可行的霧化技術,不過後來發現,因為裝置是在低壓的工況下運行,所以對市面上的霧化結構需要進行重新設計和優化。

對於空氣洗手裝置而言,整個裝置核心的霧化模組有三個零件,不同零件又有不同的參數。“霧化效果不好,我們就需要對這個結構進行分析,是哪個參數出了問題,還是氣水混合得不夠充分。”而要做這樣的定位,可能意味著幾百、甚至上千種組合方案的逐一測試。其中的一大困擾就是漫長的工期,一般零件的加工週期就要兩個星期,這樣一來,產品的優化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大概也就只有學生團隊才有這麼奢侈的資本,要不然漫長的實驗過程很容易讓人看不到盡頭。”最終,實驗團隊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做了幾千次實驗,完成了霧化效果的優化——高速氣流代替水發揮清洗過程的機械作用帶走污漬,細密的水霧發揮溶解作用,兩者協同完成高效清洗,實現90%的平均節水率。

為什麼團隊成員在霧化效果上會這麼執著呢?原來,裝置的清洗效果與霧化效果直接相關,水霧的細密程度、霧狀的張角、水滴的粒徑等直接決定了清洗的覆蓋面積,從而影響到清洗效果。最終的顯色實驗和細菌實驗也證實,有著良好霧化效果的“空氣洗手”裝置清潔效果明顯優於普通水流洗手。

已進入市場開始試點安裝

近日,“空氣洗手”裝置亮相富士康廠區,這已經是團隊升級後的第二代產品了。與重力驅動不同的是,新版本的裝置採用了電力驅動,直接通過電機將空氣進行壓縮。

原來,團隊成員前期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和實地採訪,大家普遍反映,洗手之前先站上一個平臺來輔助出水出霧,感覺比較麻煩,“從國內的市場來看,要求大家改變洗手習慣比較困難。”另外,隨著技術的改進,實驗團隊已經實現了低壓狀況下良好霧化效果的呈現;也就是說,即使使用電力,整個裝置也不會增加太多能耗,反而還能讓公眾使用起來感覺更加方便。

在團隊成員看來,這項享有多項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未來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單單就節水來說,目前市場上的節水龍頭一般分為感應龍頭、延時龍頭、充氣式龍頭等,其節水原理均為減少單位面積出水量,但容易導致洗手效果不佳、節水效果一般,難以在根本上解決水資源浪費的問題。“我們的設計採用了流體替代清洗的理念和方式,節水效果遠遠比之前的節水技術要好得多;而且經過理論計算和方案設計以及後期的實驗驗證,清洗的效果也比傳統水壓霧化有優勢。”這群年輕人自信地表示。

今年6月1日,以“空氣洗手”技術為支撐的北京沐羽科技公司成立。“空氣洗手”產品目前已在北京市正式開始了試點安裝,大學生創業者們希望,未來能將這一技術拓展於淋浴、洗車、工業清洗等多個領域,實現節水領域的全面突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