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黑龍江省巴彥縣一座私人博物館承載北方民俗史

黑龍江日報3月27日訊 乍暖還寒, 北方三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 記者驅車百余公里, 來到我省巴彥縣。 在巴彥鎮紅星村永發屯、綏巴公路距離縣城大約3公里處, 這裡的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 是我省展示面積最大、藏品最多的私人民俗博物館。 在院門口, 青白的門牌石上鑲嵌著10個磨盤, 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這十個粗黑體字在磨盤上顯得格外醒目。 私人博物館如何切入宏大的主題?它怎樣展現北方民族的風土人情、民俗風情?它又如何生存發展?帶著這樣的問題, 記者走進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

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內藏品。

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內藏品。

實物還原歷史

展示北方民族文明成果

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成立於2014年5月, 占地面積近2.1萬平方米, 展區面積5100平方米, 其中露天展區3800平方米, 藏品4萬餘件, 展出藏品1.6萬件。 該館集藏品收藏、陳列展覽、學術研究、社會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 該館展示的是黃河以北各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民俗文化, 以真實物件為陳列元素, 主要以家庭主題為展示風格, 還原各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情況, 再現北方人民勤勞、智慧、純樸的歷史和文明。

記者看到, 館內一共有展室39間, 以實物形式展示多個民族的民俗, 共計有25個展覽, 呈現中國北方歷史和民族民俗文化。 該館設立我省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回族、達斡爾族、錫伯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鄂溫克族、柯爾克孜族10個世居少數民族的民俗展覽和漢族民俗展廳,

共陳列展品8276件。 此外, 該館還設立生活用具廳、生產工具廳、薩滿文化廳、服飾書畫廳、古代動物廳、石器展區等。 每個展廳懸掛雙語播音器, 參觀者一按開關, 播音器就會根據要求以英語和中文對展室內的每一件展品進行詳細講解。 在露天展區, 磨盤、碾子、井沿、轆轤、木船、糧倉、鬥、馬車……這些巨大的老物件都是以系列擺放的。

該館負責人黃彥輝告訴記者, “弘揚民俗文化, 傳承歷史文明”是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的辦館宗旨。 這個館的建立傾注了方方面面的心血。

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開館以來,

累計接待遊客102萬人, 其中包括中小學生30萬人, 港澳臺遊客36人, 美國、俄羅斯、紐西蘭、日本、韓國遊客152人。 目前, 該館被授予全國非國有博物館運行管理示範館、我省優秀非國有博物館、哈爾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巴彥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因一個人建一座館

黃彥輝館長風塵僕僕, 遞過登記本的黝黑的手上滿是傷痕。 這是一雙經常勞動的手。

黃彥輝告訴記者, 這個博物館的創辦者是他的父親黃信章。 黃信章一生從事教育事業, 一輩子就一個心願, 辦一座民俗博物館。 黃信章最早是一名畫匠, 有一手很好的木板畫技術, 給鄉親們畫箱櫃經常分文不收, 鄉親們就把舊的壞的沒有用的老櫃子給他送來。 也許就是自那時起,

黃信章對這些老物件著了迷, 開始專門收藏老物件, 特別是少數民族的物件, 轉眼四十多年過去, 黃信章收集了很多少數民族的珍貴物件。

黃彥輝說, 父親有時一走就是半個月不著家, 為了收藏一件展品他甚至數十次去一個地方找東西。 黃信章手裡有兩件隨身寶物, 兩個軍用水壺, 一個裝白酒, 可以暖身驅寒;一個裝白開水, 可以解渴。 為了省錢, 他不住旅店蹲火車站票房子, 喝酒就只吃個花生米。 為了把大軲轆車輪帶回家, 省運費錢, 他把車輪拆了, 一點一點兒地往山外背, 自己啃饅頭就山泉水。 他說:“人得有追求, 我就這點愛好, 想讓人們知道自己老祖宗是咋活著的, 自己是咋來到今天的, 等我把博物館建成了, 我就不幹了。

”黃信章在撰寫完博物館《前言》的兩天后, 再也幹不動了。 2013年他因病逝世。

這座博物館承載著黃信章一生的夢想。 黃信章去世後, 家人們全家總動員, 整個家庭都投入到民俗博物館的建設當中。 黃信章的妻子陶淑芝, 一個退休的農村教師, 成為民俗博物館的法人代表, 黃信章的三個兒子黃松、黃彥飛、黃彥輝也都把勁兒擰成一股繩, 至今每人每月拿出幾乎工資的一半投入到這座民俗博物館的運行當中。

填土蓋房, 規劃展區, 尋找藏品……一家人能辦出一座博物館, 實屬不易。 但是, 今天, 這座博物館遠遠超越了一個家庭承載的寄託, 它不是一個人的, 也不是一個家庭的, 是巴彥的, 是黑龍江的, 是中華民族的, 因為這是一所面向公眾的學校。

每個藏品都有故事

在露天展區,記者看到一個巨大的石磨盤。黃彥輝介紹說,這是他一個人弄回來的。一次,他從汽車上往石器存儲地點卸石磨盤。磨盤有3噸多重,黃彥輝一個人在車上,手裡拿個很長的木頭杆子,插在磨眼裡滾動磨盤,突然磨盤失去控制,滾落下來,一下子把黃彥輝掀到空中,整個人失去控制,重重地砸在兩石中間的空地上。當時黃彥輝就不省人事,在醫院躺了一周。

還有一對漂亮的膽瓶,那是寒冬臘月的一天,黃彥輝的父親黃信章去松花江鄉收購的,等往回走的時候趕上大煙炮,看不見路了。黃信章自行車也不要了,用繩子拴著膽瓶,踏著齊腰深的雪,連滾帶爬,硬是用小半夜把瓶子拽回來。黃彥輝表示,最繁忙的時候不但去收文物,還要給文物蓋房子。年年修房子,年年蓋倉房,裝收藏的東西,院裡的倉房總是不夠用,院子裡總是不停地脫坯,不停地蓋倉房。黃彥輝說,這樣的事數也數不過來,這些藏品和故事也一起收藏在我們的記憶中,再苦再累也值得。

借助外腦

做大做強博物館

黃彥輝告訴記者,開館平均一年需要100萬元左右的經費,兩年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巴彥縣相關部門給予部分資金支援。目前,家裡三個兒子每月共拿出4000元,母親的全部工資3000元,還有他們的積蓄來維持博物館的運轉,維持開館每年缺口在60萬元左右。

黃彥輝特別提到他在葫蘆島工作的叔叔黃有章,一聽說辦博物館,二話沒說,支持了220多萬元。現在,黃信章家的兩套住宅已變現用於開館,所持耕地也已出租變現用於開館。博物館開館至今,共投入300多萬元……

黃彥輝拿出一個小本子,上面有社會各界人士的捐款明細,鐵力市王先生捐助500元,哈市張先生贊助1萬元物資,住在北京的黑龍江籍的李先生贊助200元,紐西蘭華人沃女士贊助1000元,旅遊達人張常柱贊助100元……

黃彥輝表示,民俗文化專業性強,他們生怕文化底子薄,影響博物館的發展,所以一直在借助外腦上下功夫,他們聘請省內知名專家作為顧問,包括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孫秀仁,地方史和民族民俗學家、研究員、哈爾濱市社科院地方史研究所原所長李士良,地方史志專家柳成棟,地域考古學者、訥河市博物館原副館長劉慶富,民族史專家、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所長谷文雙等,這些人為博物館提供無償幫助,並多次來館義務指導。目前,館內工作人員12人,其中講解員2人,不駐館技術團隊4個。

克服困難任重道遠

黃彥輝告訴記者,私人辦館最大的問題是資金問題,下一步爭取開發一些特展臨展專案,籌集部分資金。除此之外,還要向公益性組織籌集善款,用於辦館。此外,今年還要加強文化交流,做好博物館展覽工作,積極主動地與國內外知名博物館進行密切交流與合作,不斷向公眾推出優秀展覽,如《夢工廠——古代動物化石展》、《穿越——生產工具》等特展。還要通過外推原創性展覽,如《印記——鞋》、《古遠農耕工具》等,傳播中國北方文化與中華文明。目前,他們正組織力量研發木轆轤車、千層底布鞋、風扇車、黃泥火盆、粉筆畫、石磨、嘎拉哈遊戲、薩滿文化等非遺傳承技藝,準備非遺專案申報工作。

巴彥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佩友表示,目前巴彥縣正在勾勒構建民俗村的藍圖,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作為當地一塊文化品牌,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民營博物館建設融入當地的經濟發展環境中,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每個藏品都有故事

在露天展區,記者看到一個巨大的石磨盤。黃彥輝介紹說,這是他一個人弄回來的。一次,他從汽車上往石器存儲地點卸石磨盤。磨盤有3噸多重,黃彥輝一個人在車上,手裡拿個很長的木頭杆子,插在磨眼裡滾動磨盤,突然磨盤失去控制,滾落下來,一下子把黃彥輝掀到空中,整個人失去控制,重重地砸在兩石中間的空地上。當時黃彥輝就不省人事,在醫院躺了一周。

還有一對漂亮的膽瓶,那是寒冬臘月的一天,黃彥輝的父親黃信章去松花江鄉收購的,等往回走的時候趕上大煙炮,看不見路了。黃信章自行車也不要了,用繩子拴著膽瓶,踏著齊腰深的雪,連滾帶爬,硬是用小半夜把瓶子拽回來。黃彥輝表示,最繁忙的時候不但去收文物,還要給文物蓋房子。年年修房子,年年蓋倉房,裝收藏的東西,院裡的倉房總是不夠用,院子裡總是不停地脫坯,不停地蓋倉房。黃彥輝說,這樣的事數也數不過來,這些藏品和故事也一起收藏在我們的記憶中,再苦再累也值得。

借助外腦

做大做強博物館

黃彥輝告訴記者,開館平均一年需要100萬元左右的經費,兩年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巴彥縣相關部門給予部分資金支援。目前,家裡三個兒子每月共拿出4000元,母親的全部工資3000元,還有他們的積蓄來維持博物館的運轉,維持開館每年缺口在60萬元左右。

黃彥輝特別提到他在葫蘆島工作的叔叔黃有章,一聽說辦博物館,二話沒說,支持了220多萬元。現在,黃信章家的兩套住宅已變現用於開館,所持耕地也已出租變現用於開館。博物館開館至今,共投入300多萬元……

黃彥輝拿出一個小本子,上面有社會各界人士的捐款明細,鐵力市王先生捐助500元,哈市張先生贊助1萬元物資,住在北京的黑龍江籍的李先生贊助200元,紐西蘭華人沃女士贊助1000元,旅遊達人張常柱贊助100元……

黃彥輝表示,民俗文化專業性強,他們生怕文化底子薄,影響博物館的發展,所以一直在借助外腦上下功夫,他們聘請省內知名專家作為顧問,包括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孫秀仁,地方史和民族民俗學家、研究員、哈爾濱市社科院地方史研究所原所長李士良,地方史志專家柳成棟,地域考古學者、訥河市博物館原副館長劉慶富,民族史專家、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所長谷文雙等,這些人為博物館提供無償幫助,並多次來館義務指導。目前,館內工作人員12人,其中講解員2人,不駐館技術團隊4個。

克服困難任重道遠

黃彥輝告訴記者,私人辦館最大的問題是資金問題,下一步爭取開發一些特展臨展專案,籌集部分資金。除此之外,還要向公益性組織籌集善款,用於辦館。此外,今年還要加強文化交流,做好博物館展覽工作,積極主動地與國內外知名博物館進行密切交流與合作,不斷向公眾推出優秀展覽,如《夢工廠——古代動物化石展》、《穿越——生產工具》等特展。還要通過外推原創性展覽,如《印記——鞋》、《古遠農耕工具》等,傳播中國北方文化與中華文明。目前,他們正組織力量研發木轆轤車、千層底布鞋、風扇車、黃泥火盆、粉筆畫、石磨、嘎拉哈遊戲、薩滿文化等非遺傳承技藝,準備非遺專案申報工作。

巴彥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佩友表示,目前巴彥縣正在勾勒構建民俗村的藍圖,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作為當地一塊文化品牌,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民營博物館建設融入當地的經濟發展環境中,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