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休閒農業的“做”與“忌”

近幾年, 隨著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生態文明建設提上日程, 大休閒時代悄然而至, 各方大佬紛紛出手佈局農業, 從誕生起就與旅遊有著不解之緣的休閒農業以不可阻擋之勢席捲大江南北, 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拐點, 也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和途徑。

然而, 在其紅火的背後也飽含著無數的尷尬和困境, 譬如許多休閒農業專案因戰略定位不當而無疾而終, 因後續資金不足而難以為繼, 因管理人才稀缺, 擲高薪卻一將難求等現象不一而足。

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從業者都需要冷靜思考,

直面現實, 以從中找到破局與創新的痛點, 對症下藥, 方可涅槃重生。

一、做系統, 忌傲慢無知。

休閒農業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系統, 包含了資金、成本、管理、人才、團隊、行銷、產品、推廣、策劃、規劃、建設施工等方方面面, 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 都可能影響整個項目乃至企業的運營。 只有搭建了健全的系統, 才能有效整合資源, 優化配置, 提高效益, 彰顯價值。

單個項目是園區的平臺, 在平臺的基礎上要做系統, 用系統的工程去解決專案每個環節中出現的問題, 才能維持項目的正常運作和長遠發展。

做休閒農業如果沒有系統的大格局、沒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往往會“出師未捷身先死”, 項目還沒落定, 就難以為繼了。

許多經營者和投資者往往自以為是, 自認為見多識廣, 既不策劃, 也不規劃, 天馬行空, 自己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結果可想而知, 竹籃打水一場空, 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二、做陽光, 忌偷樑換柱。

休閒農業本來就是生態、綠色的光明的產業, 因此作為經營主或投資者首先得存良心、有良知, 甘於做陽光下的產業。

無論是休閒農業專案還是產品都需要在誠信、守法、安全的範圍內進行, 要像大樹一樣, 紮根土地, 力求向上, 吸取更多的陽光和雨露, 這樣的企業和項目才有可能健康地發展下去。

如果一個企業在項目操作上李代桃僵, 掛羊頭賣狗肉, 打著休閒農業的旗子, 走著跑馬圈地的路子;或者在產品生產上以次充好, 以假代真;這樣即使一時拿下了項目,

或者獲得了短期的收益, 但由於老闆人品不高, 心術不正, 只能是誤國殃民, 禍害當地老百姓, 最終將受到唾棄。

三、做內質, 忌王婆賣瓜。

內容是王道, 品質制勝, 這是市場亙古不變的真理。 任何一個休閒農業經營者都夢想自己的產品能暢銷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能緊緊抓住遊客的眼和胃, 甚至是心靈。 在這個消費者需求多樣化、追求感性化的時代, 內容和品質仍然是市場成功的關鍵。

如何瞄準目標客戶群, 將專案和產品的內容做到出奇、出新、出彩、出色至關重要。 注重客戶體驗, 物超所值, 其實是對品質的更高要求。

有些休閒農業經營者不重視自身的品質鍛造, 而是企圖在行銷或其他方面,

費盡心思, 用盡噱頭, 把自家的產品誇上了天, 這樣可謂是緣木求魚, 適得其反。 往往遊人慕名而至, 而所見所聞名不副實, 只能敗興而歸, 從此可能口碑頓壞、誠信全失, 日後再怎麼想辦法恢復都很難。

四、做產業, 忌表面功夫。

對於休閒農業項目而言, 優勢產業直接關係到整個項目盈利以及可持續發展。 企業要想做大做強需從自身優勢產業著手, 樹立自己的強勢品牌, 建立核心競爭力, 並以此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農業產業是其發展壯大的基石, 旅遊、服務等產業是其價值提升的關鍵。

做好優勢主導產業, 才有發展的空間;做好配套產業, 才有提質的希望。 如此, 才能把產業鏈延伸開去, 真正實現高產、高質、高值、高效。 因此, 在規劃時,

一定要在產業的設置、產業的發展上做足功課, 要做有市場前景的產業, 做有盈利能力的項目。

沒有產業支撐的項目, 或只是為了中看而去做產業的項目, 都是很危險的。 一般來說, 一個農業園區內如果有10個專案, 至少6-7個項目要盈利, 其他2-3個可做公共配套, 如果低於6個, 那整體項目風險就很大。

五、做市場, 忌盲從領導。

在休閒農業發展過程中, 有很多專案是政府主導或者推動的, 這就導致經營者陷入了一個怪圈——到底聽誰的?在決策上、在戰略策劃上、在規劃設計上, 你說、我說、他說、大家說, 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 是聽老闆的?還是聽專家的?還是聽政府官員的?甚至有些官員慣于充當欽差大臣, 瞎指揮, 往往好好的策劃與規劃, 上面一句話就可能胎死腹中了,且死得很難看。

究竟聽誰的?其實很簡單,當然是聽市場的,消費者說了算。休閒農業的市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看得見的有形市場,如產品市場、消費者市場等,這是做事,做實實在在的事情,來不得半點虛假;一類是看不見的無形市場,如品牌、文化、生態等等,這是做市、做勢、做未來,這是休閒農業的重點。

休閒農業是一種體驗經濟,遊客的滿意度直接關係到專案的盈利能力,因此,一切都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盈利能力為導向,鎖定高端顧客,腹部減肥,才能提升企業的利潤。生意好不好,成不成功最後還得看利潤多少。畢竟沒有哪家企業是純粹的慈善機構,沒有盈利的支撐,所謂的發展、社會責任都是一句空話而已。

六、做模式,忌東施效顰。

模式是從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中經過抽象和昇華提煉出來的核心知識體系,是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論。好的模式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能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在做休閒農業專案之前,首先得結合資源條件、區位交通、人文歷史等多種因素綜合考量,盡可能科學、合理的制定好戰略策劃與規劃設計,尤其是商業模式、管理模式、運營模式、推廣模式等需要重點思考,做到心有成竹,溝壑分明。

例如商業模式,只要有賺錢的地兒,就有商業模式的存在。那麼休閒農業到底怎樣盈利?賺誰的錢?怎麼樣才能賺錢?就是每一個企業不可避免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決定企業存活的關鍵。但是由於定位不同、地域不同、資源稟賦不同、歷史人文不同、民俗文化不同,每個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就會不同。各個企業的處境不同、底蘊不一樣,具體的管理模式也就不盡相同。

切忌一味模仿和照搬別的企業模式,否則往往畫虎不成反類犬。並且在對戰略與規劃進行論證後,唯一要做的最好選擇就是行動起來,而不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要勇於進入穿越模式,穿越也許會有短期的痛苦,但是等死會帶來更大的永久損失。

七、做長線,忌鼠目寸光。

農業是典型的慢熱型產業,投入大,比較效益低,回報週期長。因此,註定做農業必須“風物長宜放眼量”,經營者必須有高格局,有大氣量,有長遠的目光與投資打算。

一個成熟農業產業的培育,譬如種植業,短則2-3年,長則5-10年。因此需要有堅定的信心,堅毅的意志,紮根基礎產業,不斷堅持,才能迎來豐收的喜悅。如果投資者心浮氣躁,只想著2-3年要豐厚的回報,或者僅僅是沖著國家政策扶持的項目而去,那麼從一開始就註定會被套牢,或者壓根就成不了氣候。

因為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地方政府,向來是扶強不扶弱,只會錦上添花,絕不雪中送炭。所以,抱著那等心思做休閒農業,無疑最後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八、做減法,忌貪大求全。

做農業行業,要學會做減法,要聚焦,做深、做足、做精某一類產品,從而實現一拖三,甚至一拖N,就像一個茶壺,可以配N個杯子。

休閒農業是高品質、高附加值、高邊際效益的產業,產業是基點,生態是看點,文化和服務是賣點,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淺。例如薰衣草項目,既可做現成的裝飾品,又可做精油、護膚品、美容品等深加工產品,也可以打造成農業景觀,把產品做精緻,做到極致,才是真正的出路。

而目前很多休閒農莊總是貪大求全,這也種一點,那也養一點,看起來繁華似錦,但是因為盤子太散,無力駕馭,做出來後要規模沒規模,要特色沒特色。因此,在做休閒農業專案時,一定要簡約化,做精品,刪除一切可有可無的專案,刪除一切無關緊要的裝點。所謂“刪繁就簡三秋樹”,簡化了,精品化了,特色也就顯露出來了。

九、做差異,忌拿來主義。

在產業交叉融合發展的今天,農業的內涵與邊界都在拓展,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跳出“就農業談農業”的舊框框,尋求現代農業的“接二連三”,實現三次產業的融合互動。

因此做休閒農業,也要跳出農業做農業,登山不看山,才能登高望遠。不僅要埋頭苦幹,還得抬頭看路。方向錯誤的話,累死苦死也是白搭。

只有找准市場機遇點,正確預判市場走向,將農業、旅遊、文化、創意等元素有機融合,才能有的放矢,走向成功。只要在機制、模式、創意上不斷創新,在跨界整合上下功夫,通過一產聯動二三產,就能脫穎而出。

仔細甄辨資源差異、文脈差異、地域差異產品差異以及同質專案優劣勢,在差異化上做足文章,做到比同類項目別出心裁,與同類項目互相補充,這才是品位,才是境界。

切忌跟風,別人做什麼,自己跟著做什麼,這樣只有死路一條,不是在同質化中淹死,就是在激烈競爭中拖死。

十、做團隊,忌單打獨鬥。

在開放、包容、融合的大經濟環境下,單打獨鬥的個人主義已經逐漸淡出歷史的舞臺,團隊合作成為休閒農業企業和專案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有農業合夥人的概念和思維,抱團取暖,整合資源、資本、知識、技術等相關要素,在合作中共存、共榮、共贏,從而規避風險,獲得安全感、歸屬感。

由於農業是個很複雜的產業,不是一兩個人能搞定的,沒有核心運營團隊的項目不要去做。如潯龍河生態小鎮建設專案,因為企業的運營團隊全程參與前期策劃、規劃設計到後續行銷策劃,以5000萬資金撬動了15億的資本投入,成就了新型城鎮化的標杆。而廣西武鳴某農業園區由於投資者優柔寡斷,沒有核心運營團隊,以致于專案建設步履維艱,處處碰壁。

總之,做休閒農業既是做產業、做事業,又是做戰略、做理念,更是做心態、做生活方式。因此,多給自己預存一份企業家的實幹、戰略家的思想、文學家的細膩、藝術家的心態、雕刻家的精緻,未雨綢繆先謀劃,因地制宜巧設計,量力而行謀發展,再加上苦幹、實幹和巧幹,定能守得雲開見日來,最終修成正果。

上面一句話就可能胎死腹中了,且死得很難看。

究竟聽誰的?其實很簡單,當然是聽市場的,消費者說了算。休閒農業的市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看得見的有形市場,如產品市場、消費者市場等,這是做事,做實實在在的事情,來不得半點虛假;一類是看不見的無形市場,如品牌、文化、生態等等,這是做市、做勢、做未來,這是休閒農業的重點。

休閒農業是一種體驗經濟,遊客的滿意度直接關係到專案的盈利能力,因此,一切都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盈利能力為導向,鎖定高端顧客,腹部減肥,才能提升企業的利潤。生意好不好,成不成功最後還得看利潤多少。畢竟沒有哪家企業是純粹的慈善機構,沒有盈利的支撐,所謂的發展、社會責任都是一句空話而已。

六、做模式,忌東施效顰。

模式是從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中經過抽象和昇華提煉出來的核心知識體系,是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論。好的模式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能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在做休閒農業專案之前,首先得結合資源條件、區位交通、人文歷史等多種因素綜合考量,盡可能科學、合理的制定好戰略策劃與規劃設計,尤其是商業模式、管理模式、運營模式、推廣模式等需要重點思考,做到心有成竹,溝壑分明。

例如商業模式,只要有賺錢的地兒,就有商業模式的存在。那麼休閒農業到底怎樣盈利?賺誰的錢?怎麼樣才能賺錢?就是每一個企業不可避免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決定企業存活的關鍵。但是由於定位不同、地域不同、資源稟賦不同、歷史人文不同、民俗文化不同,每個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就會不同。各個企業的處境不同、底蘊不一樣,具體的管理模式也就不盡相同。

切忌一味模仿和照搬別的企業模式,否則往往畫虎不成反類犬。並且在對戰略與規劃進行論證後,唯一要做的最好選擇就是行動起來,而不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要勇於進入穿越模式,穿越也許會有短期的痛苦,但是等死會帶來更大的永久損失。

七、做長線,忌鼠目寸光。

農業是典型的慢熱型產業,投入大,比較效益低,回報週期長。因此,註定做農業必須“風物長宜放眼量”,經營者必須有高格局,有大氣量,有長遠的目光與投資打算。

一個成熟農業產業的培育,譬如種植業,短則2-3年,長則5-10年。因此需要有堅定的信心,堅毅的意志,紮根基礎產業,不斷堅持,才能迎來豐收的喜悅。如果投資者心浮氣躁,只想著2-3年要豐厚的回報,或者僅僅是沖著國家政策扶持的項目而去,那麼從一開始就註定會被套牢,或者壓根就成不了氣候。

因為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地方政府,向來是扶強不扶弱,只會錦上添花,絕不雪中送炭。所以,抱著那等心思做休閒農業,無疑最後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八、做減法,忌貪大求全。

做農業行業,要學會做減法,要聚焦,做深、做足、做精某一類產品,從而實現一拖三,甚至一拖N,就像一個茶壺,可以配N個杯子。

休閒農業是高品質、高附加值、高邊際效益的產業,產業是基點,生態是看點,文化和服務是賣點,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淺。例如薰衣草項目,既可做現成的裝飾品,又可做精油、護膚品、美容品等深加工產品,也可以打造成農業景觀,把產品做精緻,做到極致,才是真正的出路。

而目前很多休閒農莊總是貪大求全,這也種一點,那也養一點,看起來繁華似錦,但是因為盤子太散,無力駕馭,做出來後要規模沒規模,要特色沒特色。因此,在做休閒農業專案時,一定要簡約化,做精品,刪除一切可有可無的專案,刪除一切無關緊要的裝點。所謂“刪繁就簡三秋樹”,簡化了,精品化了,特色也就顯露出來了。

九、做差異,忌拿來主義。

在產業交叉融合發展的今天,農業的內涵與邊界都在拓展,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跳出“就農業談農業”的舊框框,尋求現代農業的“接二連三”,實現三次產業的融合互動。

因此做休閒農業,也要跳出農業做農業,登山不看山,才能登高望遠。不僅要埋頭苦幹,還得抬頭看路。方向錯誤的話,累死苦死也是白搭。

只有找准市場機遇點,正確預判市場走向,將農業、旅遊、文化、創意等元素有機融合,才能有的放矢,走向成功。只要在機制、模式、創意上不斷創新,在跨界整合上下功夫,通過一產聯動二三產,就能脫穎而出。

仔細甄辨資源差異、文脈差異、地域差異產品差異以及同質專案優劣勢,在差異化上做足文章,做到比同類項目別出心裁,與同類項目互相補充,這才是品位,才是境界。

切忌跟風,別人做什麼,自己跟著做什麼,這樣只有死路一條,不是在同質化中淹死,就是在激烈競爭中拖死。

十、做團隊,忌單打獨鬥。

在開放、包容、融合的大經濟環境下,單打獨鬥的個人主義已經逐漸淡出歷史的舞臺,團隊合作成為休閒農業企業和專案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有農業合夥人的概念和思維,抱團取暖,整合資源、資本、知識、技術等相關要素,在合作中共存、共榮、共贏,從而規避風險,獲得安全感、歸屬感。

由於農業是個很複雜的產業,不是一兩個人能搞定的,沒有核心運營團隊的項目不要去做。如潯龍河生態小鎮建設專案,因為企業的運營團隊全程參與前期策劃、規劃設計到後續行銷策劃,以5000萬資金撬動了15億的資本投入,成就了新型城鎮化的標杆。而廣西武鳴某農業園區由於投資者優柔寡斷,沒有核心運營團隊,以致于專案建設步履維艱,處處碰壁。

總之,做休閒農業既是做產業、做事業,又是做戰略、做理念,更是做心態、做生活方式。因此,多給自己預存一份企業家的實幹、戰略家的思想、文學家的細膩、藝術家的心態、雕刻家的精緻,未雨綢繆先謀劃,因地制宜巧設計,量力而行謀發展,再加上苦幹、實幹和巧幹,定能守得雲開見日來,最終修成正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