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鈞林貴陽孔學堂主講 “儒家仁學——愛人與自愛”

8月15日下午, 孔子研究院尼山學者王鈞林教授在貴陽孔學堂第十六期講會上主講“儒家仁學——愛人與自愛”。 鄭朝暉、張曉東、史光輝、羅同兵、王進等多個高校的教授及王法強、盛夏、孔麗等多位青年學者參加了會議。

王鈞林教授圍繞“儒家仁學”這一主題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報告內容主要包括兩大部分:

一、愛有差等。 他認為儒家仁學本質上是一種愛的學說。 世界上有四種產生於軸心時代並具有巨大影響的愛的學說:儒家仁愛、墨家兼愛、佛教慈悲、基督教博愛。 儒家仁學獨樹一幟, 其鮮明的特色是愛有差等。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生而有差等, 根據這個差等而施予愛, 是充分考慮到不同人的不同情況, 具體對待, 不搞一刀切。 所以, 儒家的愛有差等, 是充分考慮到仁愛對象的具體情況, 給予不同情況、不同類型的愛, 與平等、不平等無關。

二、愛人與自愛。 他認為,

仁者愛人是儒家核心的觀點。 仁者使人愛己、仁者愛人、仁者自愛, 三個層次都得到了孔子的認可, 是仁依次上升的三個層次, 其中顏回提出的仁者自愛被給予了最高的評價。 董仲舒認為仁者“不在愛我”, 與顏回的自愛看似矛盾, 其實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 董仲舒所說的“愛我”, 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厚而待他人薄, 是只愛自己一個人。 仁之自愛與愛人是不矛盾的, 而是仁愛的不同內容, 構成了仁愛的整體。 自愛是條件和起點。 另外, 從個體與群體的概念來說, 儒家非常重視個體的道德修養和學識水準, 對個體的道德和智慧提出了許多要求, 以達到群體的和諧。 “古之學者為人, 今之學者為己”,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說,
“修己”是內聖, “安人、安百姓”是外王。 修、齊、治、平的全部問題系於一人之身。

學術報告之後, 參加講會的教授、學者圍繞講會內容, 各抒己見, 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與討論。 如廣西大學鄭朝暉教授教授認為王鈞林教授的報告論證嚴謹, 立意高遠, 比較了儒、墨、釋、基督教四種不同文化背景下關於愛的學說,

把握到仁愛的核心所在。 南京大學的張曉東教授認為儒家的仁愛思想體現了中庸思想, 是有次序的愛的哲學。 貴州師範大學的王進教授表示深受王教授報告的啟發, 人要具有愛人的能力, 仁這一儒家核心理念非常值得探討。

整個講會具有濃重的學術氛圍, 是一次深入的思想交流。 參加者對儒學的核心概念“仁”有了更為全面與深刻的認識, 收穫良多。 (孔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