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武威|鳩摩羅什,一個不老的傳說

■ 鳩摩羅什, 一個不老的傳說

圖、文/三木齋

鳩摩羅什, 一個心中被我默念了千百遍的名字, 一個用千萬行文字, 智慧和身世而使我傾倒的人,

一個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翻譯家, 他所譯《金剛經》在千百多年後的今天依然被人傳誦, 他是一名流傳千古的得道高僧。



《晉書》記載:“鳩摩羅什, 天竺人也。 世為國相。 父鳩摩羅炎, 聰懿有大節, 將嗣相位, 乃辭避出家, 東渡蔥嶺。 龜茲王聞其名, 郊迎之, 請為國師。 王有妹, 年二十, 才悟明敏, 諸國交娉, 並不許, 及見炎, 心欲當之, 王乃逼以妻焉。 既而羅什在胎, 其母慧解倍常。 及年七歲, 母遂與俱出家。 ”



七歲的鳩摩羅什隨母親出家, 遊學天竺諸國, 遍訪名師大德, 深究奧義, 博聞強記, 不到20歲便精通佛法, 以大乘小乘互為師, 傳為佳話。



前秦苻堅十分敬仰鳩摩羅什, 他一心想與鳩摩羅什一起“共講析微言”, 於是在建元十八年(382)苻堅遣呂光攻伐焉耆, 繼滅龜(qiu)茲, 劫鳩摩羅什至涼州。 不過很遺憾的是苻堅在後來的淝水之戰中失敗, 不久被部屬姚萇殺害, 至死未曾于鳩摩羅什見面。 前秦滅亡, 大將呂光遂割據涼州, 自立為涼主, 史稱後涼(呂光家族是西漢皇后呂雉的族人, 與前秦苻堅是同鄉,

這哥倆把建立政權當做兒時玩泥巴的遊戲了。 ), 鳩摩羅什隨呂光滯留涼州達17年之久。



鳩摩羅什在涼州生活的十多年裡, 不但精通了漢語語法, 還對中原文化有了深刻的瞭解。 《僧佑錄》載, 鳩摩羅什在涼州生活多年後, 已經“善方言”(通過他周邊來自不同地域的士卒, 學習各地的方言, 瞭解中原文化)。 呂光後期, 鳩摩羅什對竺法護等人留存在涼州的譯本從翻譯學角度進行考辯, 認為其“多有乖謬, 不與胡本相應”。



他在涼州生活期間, 還深受中國儒家學說的影響, 對辭藻、韻律也有較好的見解。 他向信眾講大乘佛教戒律, 做五言詩:“眾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 ”強調“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

亦名制止。 ” 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



雲蒸霞蔚, 吉祥歸來。 千百年來, 鳩摩羅什寺舌舍利塔一直是海內外佛教信眾魂牽夢繞的福地。



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攻伐後涼, 親迎羅什入長安, 入逍遙園西明閣, 以國師禮待, 並在長安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 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 爾後十余年間, 羅什悉心從事譯經和說法。



據《出三藏記集》載, 鳩摩羅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間, 譯出經論35部, 294卷。 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維摩經》、《阿彌陀經》、《首楞嚴三昧經》、《十住毗婆沙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及《十誦律》等。 所譯經典極為廣泛, 重點在般若系的大乘經典和龍樹、提婆一系的中觀派論書, 內容信實, 文字流暢, 他所創作的一些詞彙如“煩惱、未來、苦海、心田、愛河”等已深入現代人類的生活。 有些經典後雖有新譯, 仍難以取代, 在中國譯經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



鳩摩羅什圓寂前曾發下誓言:如所翻譯的佛經準確無誤, 死後焚身舌頭不會焦爛。 果然, 僧眾在火化他遺體時, 舌頭不灰。



後秦弘始十五年(413),從長安西返的高僧佛陀耶舍到達涼州,向北涼王室宣揚鳩摩羅什不爛舌的殊勝傳奇,北涼向後秦致國書討取未逞。

永和元年(416),後秦國內紛亂,譯場星散,北涼王沮渠蒙遜(在位期間,主持修建天梯山石窟——中國佛教石刻藝術鼻祖)再次致書討要,後秦末主為防後背遭襲,答應不爛舌西遷涼州,涼秦和好。

沮渠蒙遜從長安迎請到鳩摩羅什的不爛舌後,在鳩摩羅什經舍舊址上造寶塔供奉,同時修建鳩摩羅什寺。該塔迄今屹立在武威北大街,已有1600年的歷史了。



在這1600年期間 鳩摩羅什寺屢毀屢建。

大唐貞觀年間,大將軍尉遲敬德(後來的門神之一)統兵遠征西域,行至武威地界,忽然他看到城內一座古塔頂上放射金光,宛若千佛降世;祥雲生處,花雨飛舞。他相信這一奇觀是一種神示:如此祥瑞之處必定是佛教的聖地。於是前往禮拜。敬德見到羅什寺塔後大生敬仰,遙想羅什法師功德,於是他下撥餉銀,召能工巧匠,親任監工,經一年多時間,寺塔完工。為彰此德,他在塔下立石碣為記,上刻“羅什地基,四至臨街,敬德記。”此碑至今仍完好保存,可為一段歷史明證。



到了明朝永樂元年(西元1402年),有一個在張掖從軍的鄱陽軍夫石洪,客居涼州。發現“寺堂基址,瓦礫堆阜,榛莽荒穢丘不存”的羅什寺廢墟時,心存悲涼,萌生了要在廢墟上建一幢房屋的想法,並擇定吉日,破土動工,工匠們就在地下挖出一塊銀牌,上面清楚地鐫著“羅什寺”三個大字,石洪到這時才知道這是姚秦朝代為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建造的羅什寺舊址,大感意外,於是他決心重新修繕鳩摩羅什寺,以護先祖羅什法師之金身。



至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經過修建。此次修建的鳩摩羅什寺“前後三院,煥然一新”,錈刻的《重修羅什寺碑記》石碑現保存在武威文廟。1927年,鳩摩羅什寺毀於大地震,唯存塔半截。六年後,該塔得以補修完整。



近年來,在理方方丈的帶動下,鳩摩羅什寺塔得到新的修補,寺院建築物不斷增建,使鳩摩羅什寺初具規模,逐漸成為河西走廊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一個平臺。

■ 瞭解一下作者 ■

三木齋,本名孫忠元,甘肅武威人,中學化學教師,工作之餘,熱衷用手中的相機描繪武威的秀美山川和人文歷史。

舌頭不灰。



後秦弘始十五年(413),從長安西返的高僧佛陀耶舍到達涼州,向北涼王室宣揚鳩摩羅什不爛舌的殊勝傳奇,北涼向後秦致國書討取未逞。

永和元年(416),後秦國內紛亂,譯場星散,北涼王沮渠蒙遜(在位期間,主持修建天梯山石窟——中國佛教石刻藝術鼻祖)再次致書討要,後秦末主為防後背遭襲,答應不爛舌西遷涼州,涼秦和好。

沮渠蒙遜從長安迎請到鳩摩羅什的不爛舌後,在鳩摩羅什經舍舊址上造寶塔供奉,同時修建鳩摩羅什寺。該塔迄今屹立在武威北大街,已有1600年的歷史了。



在這1600年期間 鳩摩羅什寺屢毀屢建。

大唐貞觀年間,大將軍尉遲敬德(後來的門神之一)統兵遠征西域,行至武威地界,忽然他看到城內一座古塔頂上放射金光,宛若千佛降世;祥雲生處,花雨飛舞。他相信這一奇觀是一種神示:如此祥瑞之處必定是佛教的聖地。於是前往禮拜。敬德見到羅什寺塔後大生敬仰,遙想羅什法師功德,於是他下撥餉銀,召能工巧匠,親任監工,經一年多時間,寺塔完工。為彰此德,他在塔下立石碣為記,上刻“羅什地基,四至臨街,敬德記。”此碑至今仍完好保存,可為一段歷史明證。



到了明朝永樂元年(西元1402年),有一個在張掖從軍的鄱陽軍夫石洪,客居涼州。發現“寺堂基址,瓦礫堆阜,榛莽荒穢丘不存”的羅什寺廢墟時,心存悲涼,萌生了要在廢墟上建一幢房屋的想法,並擇定吉日,破土動工,工匠們就在地下挖出一塊銀牌,上面清楚地鐫著“羅什寺”三個大字,石洪到這時才知道這是姚秦朝代為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建造的羅什寺舊址,大感意外,於是他決心重新修繕鳩摩羅什寺,以護先祖羅什法師之金身。



至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經過修建。此次修建的鳩摩羅什寺“前後三院,煥然一新”,錈刻的《重修羅什寺碑記》石碑現保存在武威文廟。1927年,鳩摩羅什寺毀於大地震,唯存塔半截。六年後,該塔得以補修完整。



近年來,在理方方丈的帶動下,鳩摩羅什寺塔得到新的修補,寺院建築物不斷增建,使鳩摩羅什寺初具規模,逐漸成為河西走廊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一個平臺。

■ 瞭解一下作者 ■

三木齋,本名孫忠元,甘肅武威人,中學化學教師,工作之餘,熱衷用手中的相機描繪武威的秀美山川和人文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