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跟隨這七本書,進入奇幻魔法世界

一直被酷熱包圍的北京, 好像微微有了些開始涼爽的跡象。

剛剛立秋的時光, 如果你幽居在家, 是不是很容易睡意昏昏?何不趁此讀幾本提

神醒腦的奇幻小說呢?

外界滯悶, 內心的想像力更當張揚。 奇幻小說便有著最汪洋恣睢的想像力, 讓我們在虛無窒悶的現實外找到一片暫棲的陰翳:這些小說或徹底打破現實世界的既有邏輯, 創造出一個神奇瑰麗的異域世界;或奇幻與現實交織並行, 像音樂中的複調一般, 營造出怪誕詭譎的氛圍, 並達成對現實的關照, 諷喻, 與超脫。

而奇幻也是人類的共同語言,

它滿足了人天性中對於“超自然能力”的嚮往。 下面的書單便選取了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奇幻小說或魔幻現實主義小說, 它們表達了奇幻背後的不同主題, 一起來看看吧。

撰文 | 彭丹

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作者: [加拿大] 揚·馬特爾

譯者: 姚媛

‍版本: 譯林出版社 2012年11月

本書的作者——加拿大作家楊·馬特爾本是一位籍籍無名的作家, 在創作了幾篇不大成功的小說後, 他來到印度尋找創作靈感。 在一間咖啡館內, 他遇到了一位銀髮蒼蒼的印度老人, 後者聲稱要給他講一個“讓你相信上帝的故事”, 於是便有了少年Pi在海上的求生歷險記。 這似真似幻的來歷從一開始便賦予了作品某種飄忽的奇幻色彩。

小說的主人公派.派特爾是一位不同尋常的印度男孩, 他對動物有著百科全書式的瞭解;不僅天生是印度教徒, 還同時皈依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 從這樣的人物設定上就可以看見作者對自然與宗教力量的信仰。 而這一宗教, 超越了狹隘的流派劃分, 是一種超越上帝, 真主與佛陀的存在。

借用想像力的開拓, 楊·馬特爾用充滿色彩與嗅覺的文字, 營造了一個同樣神秘斑斕, 原始粗獷的南亞異域。 在主人公Pi與老虎查德·派克在海上漂流之時, 他們遇到了一系列不可思議, 無從解釋, 不合邏輯的奇事怪像, 同時要在與自然的抗爭中奮力生存。

最後, Pi奇跡般地存活了下來, 而在面對事故調查官員的問詢時, 他們卻不信Pi的神奇經歷, 於是Pi又將出另一個不那麼離奇, 卻更為血腥殘酷的故事, 一下子將我們從充滿神力的奇幻世界拉回到了赤裸的現實之間, 嚴絲無縫的理性之中。 雖然選擇相信哪個版本的故事仍取決讀者自己, 但在小說最後, 官員們選擇相信了那個神奇的版本。

通過這一安排, 作者或許在暗示想像力對理性的超越:它賦予完全基於事實與邏輯的生活某種浪漫與韻律,

而使其不至於凝滯與枯竭;此外, 這種想像所激起的對宗教的信仰也支撐了少年Pi度過海上的種種磨難, 讓我們在冰冷的理性之外, 保留對彼岸的信念與嚮往——從這兒來看, 這的確是一部讓人“相信上帝”的小說。

2

《納尼亞傳奇》系列

作者: [英] 路易斯

譯者: 陳良廷 等

版本: 譯林出版社

《納尼亞傳奇》是英國著名作家和基督教神學家C.S.路易斯的代表作, 它講述了七個相互關聯而又各自獨立的童話故事, 故事裡的主人公——四個孩子在神秘的納尼亞王國經歷了一系列奇異而夢幻的旅程, 滿足了兒童最為純真浪漫的想像, 成為了英美兒童文學中的經典之作。

C.S.路易斯的好友, 著名奇幻作家托爾金曾就奇幻文學發表過著名的“第二世界”言論, 而路易斯憑藉著豐富想像力所創造的“納尼亞”王國也成為了與托爾金筆下的中土世界, 耳舒拉·勒古恩筆下的地海世界所相媲美的異域之國。 然而, 與中土世界的大氣磅礴不同, 納尼亞王國充滿著童真與夢幻,“動物和人類,成人和兒童特質被完美結合。”比如在《獅子、女巫和魔法櫃》中,人類和動物乃至神話中的半人半獸可以順暢交流,共擔命運。

另外,不像中土世界那般全然隔絕於第一世界,納尼亞王國與現實的人類世界有著微妙的連接之口,幾個小孩穿梭於神奇國土與現實世界之間。此外,納尼亞王國看似遺世獨立,實則也是現實世界的一方照鏡——正義與邪惡殊不兩立,戰爭同樣此起彼伏,人們會因貪欲,虛榮等而戕害正義。幻想終究映射的是現實,正如某文學評論家所言:“童話故事能夠利用想像力設置迷惑讀者們的場景,使人們從童話世界返回到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加清楚地看到人生的多種維度。”《納尼亞傳奇》的創作背景正值二戰剛剛終結,納尼亞國土上的血雨腥風或許正是人類悲劇的複製。

C.S.路易斯有著基督教神學的背景,而我們也能從《納尼亞傳奇》中瞥見諸多基督教義。事實上,小說中以阿斯蘭,女巫,愛德蒙和圖姆斯納為代表人物的小說角色均來自《聖經》中的原型。利用奇幻文學的外衣,路易斯強化了善與惡,光明與黑暗,博愛與無情等二元對立的主題,向讀者傳達了善惡有報,邪不勝正的觀念——如若眾人以自我犧牲,重生,救贖為信念,善必將戰勝邪惡,至少是在一片名叫納尼亞的土地上。

3

《美國眾神》

作者: [英] 尼爾·蓋曼

譯者: 戚林

版本: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年12月

擁有宗教神學背景的英國奇幻小說家尼爾·蓋曼向來擅長從古老神話和人類的多元文化中汲取靈感,使得他的作品有著史詩般的恢弘和廣博的精神。而蓋曼的這部《美國眾神》部將現實和虛幻,歷史與神話融為一體,創造了一出“後現代主義神話”,不僅以強大的想像張力和獨特的敘事美學吸引了讀者,還傳達出深刻的哲學思辨和自我反思。

與托爾金等其他英國奇幻作家創作的“中土世界”不同,《美國眾神》中架空的奇幻之境與現實世界會在某一處交匯,無論想像力如何跳脫,最終都會在現實之境找到指涉。而借用奇幻抒發對現實世界的思考也賦予了此類奇幻作品嚴肅的社會意義,無怪乎《美國眾神》不僅攬貨了多項奇幻文學領域的最高獎項,還收穫了主流文學界“異乎尋常”的好評,尼爾.蓋曼本人也贏得了“後現代實驗作家”的稱號。

《美國眾神》的故事以主人公“影子”刑滿出獄為起點,在“影子”自我找尋的公路旅程之中,他發現了自己的身世,並由此捲入了由世界各地移民到美國的古老諸神和高科技下誕生的“新神”之間的戰爭。

蓋曼打破了諸神高不可攀,不可一世的傳統形象,設定神與人之間是一種“相互依賴,相互控制”的關係,神靈依賴於人類的信仰而存在,被信徒遺忘就會失去活力直至死亡;而一旦人類在生活中產生新的依賴物件,便有新的神出現。小說一開頭,垂頭喪氣的諸神便面臨著生存的無奈與焦慮,在科技至上的新時代面臨著被拋棄遺忘的命運。這一奇特而又頗具幽默的後現代主義書寫通過追溯神的歷史與現代存在,暗示了人們的宗教信仰變遷和物質至上時代的精神危機。

而就在舊神與新神的戰爭一觸即發之時,主人公“影子”挺身而出揭露了北歐主神奧丁的陰謀,制止了這場必將浩大的流血事件。通過這一英雄主義行為,原本平凡無奇,虛無度日的“影子”喚起了自己血液中的“神性”,完成了自己的身份建構。或許,“影子”的故事暗示著我們每個平凡之人都有著自己的神性,只有在積極的自我選擇和責任承擔中才能尋回自我認同。

4

《萬有引力之虹》

作者: [美] 湯瑪斯·品欽

譯者: 張文宇 / 黃向榮

版本: 譯林出版社 2009年1月

“一陣尖叫劃過長空。這在之前從來沒有發生過,但如今沒有什麼可與其比擬。”("A screaming comes across the sky. It hasnever happened before, but there is nothing to compare it to now.") ——湯瑪斯.品欽所著的《萬有引力之虹》這一開篇詞被一些評論家認為是二十世紀小說中最值得銘記的開篇詞之一。這一模糊不定的句子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小說晦澀詭異的基調,人們從言語中便捕捉到一種緊張感,而指代不明的 “it”或許便暗指了貫穿文中的德國V2火箭——這一人類研發的第一枚彈道導彈,被呈現為了一種新的,前所未有的威脅,它囊括了現代世界所有既往可怕錯誤,以及技術至上的傲慢。如果說奇幻可以用來製造一場童話式的奇麗盛宴,那麼在以湯瑪斯.品欽等作家為代表的後現代主義小說中,奇幻被用來消解了現實,戲謔了醜惡。

湯瑪斯.品欽被公認為二十世紀美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最早湧現的世界文學之聲。奇幻與現實元素的相互作用是作者明確無誤的風格標誌之一。而《萬有引力之虹》也一直徘徊在充滿細節的現實和但丁式的恐怖氣氛之間:正如開篇介紹的那樣,超音速武器超V2火箭超出了我們對普通世界的理解(我們在聽到聲音之前就會被這一武器所殺死),處在科技與物質力量的監控之中的個人無處遁形。

小說主人公,美軍上尉Slothrop發現自己在倫敦和每個女人發生性關係的地點都恰好是德軍V2火箭襲擊的目標,為了揭開這一怪事背後的秘密,他踏上了去往德國的旅程,在旅程中他遇到了生活在廁所下水道,同污穢物一樣漂流的邊緣人,他遇到了可以進入他人幻想中的“海盜”,遇到了如B級電影裡的巨怪,而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情節背後都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寓言,如巨怪Adenoid那龐大扭曲的軀體不僅暗示了人類的過度肥胖,它還是現代技術造就的無機武器,就同異性一樣,代表人們對技術異化自身的恐懼,有機與無機的衝突。到了最後,Slothrop來到了德國,卻發現自己的肉體逐漸消失,飄散在了空氣中。在一個意義失落和精神扭曲的世界裡,每個人都被異化消解。

著名評論家孟德爾遜稱這部小說為“百科全書的敘述作品”,它所彙集的勢頭既是幽默的,又是悲劇性的,既像是充滿諷刺意味的歡蕩,又有著引人憂思的嚴肅性。品欽用奇幻消解了強權與莊嚴,呼籲人性的釋放與自由的回歸,正如小說最後主人公Slothrop呐喊道:“在荒蕪內部的什麼地方,應當有一種和諧共處,我們一同從這和諧中前進。沒有選民,沒有棄民,甚至連他媽的國家也沒有……”。

5

《鐵皮鼓》

作者: [美] 格拉斯 / [德] 君特·格拉斯

譯者: 胡其鼎

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年8月

與完全的奇幻小說不同,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中的奇幻元素點綴穿插在現實之中,使得邏輯與超自然,現實與幻境的衝突時隱時現,造成一種荒誕的氛圍,仿佛置身光怪扭曲的夢境。而對真實的扭曲或許是為了更好地揭示現實之本質——這一點在《鐵皮鼓》這本小說中展露無遺。

小說借用了奇異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從一個三歲孩童的視角去展示現實世界的虛無與荒誕。在尚未出生之時,主人公奧斯卡.馬策拉特便流露出對成人世界的抗拒與懷疑,而在目睹了自己的母親與表舅偷情和肆掠的納粹勢力之後,奧斯卡決定永遠不要長大,企圖用孩童的天真與頑愚來保護和偽裝自我。

這樣一種怪異的人物設定賦予了小說審視世界的雙重視角:一是“審視成人世界的孩童視角“,一是”審視常人世界的邊緣視角“。而這一雙重視角使得敘述在保持孩童般的好奇與敏銳之餘,還製造出了疏離與反諷。在奧斯卡生日的那天,母親送給他一個鐵皮鼓,此後奧斯卡便一直敲打著這張鼓,他用鼓聲擾亂了軍樂,打亂了嚴肅的納粹集會;用鼓聲將洋蔥地窖裡的人帶回童年,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嗤笑與哭泣。奧斯卡和他的鼓聲消解了強權與秩序,將人們帶入一場荒誕的集體狂歡之中,而狂歡之下卻湧動著一股自由,平等與民主的精神。

小說的背景設定在二戰之時,而有著一半德國血統,一半波蘭血統的君特.格拉斯更是展現了同時代德國作家的自省與批判意識。借助奇幻的手法,《鐵皮鼓》用荒誕的形式諷刺了壓抑與虛偽的成人世界,影射了黑暗的納粹歷史和波蘭在二戰夾縫中的民族困境,呼籲著對本性的釋放和自由的回歸。正如君特.格拉斯在回顧該書的創作時所自嘲:“《鐵皮鼓》的作者也許成功地發掘了某種新的認識,揭穿了某些人的偽裝,用冷笑實實在在地打破國家社會主義的魔力,瓦解了人們對它的虛假的敬畏感,並且重新賦予了迄今為止被束縛的語言以行動自由。”

6

《華萊士人魚》

作者: [日] 岩井俊二

譯者: 孟海霞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08年8月

岩井俊二可謂是日本導演裡最會寫小說的了。作為文藝領域的多面手,他的諸多電影作品都改編自本人創作的小說文本。然而,《華萊士人魚》這本小說卻沒有被改編成電影,或許這部作品中飽含的奇特想像與內涵已超越了畫面的表現能力:不同於《情書》等作品的清新,《華萊士人魚》充滿了奇幻之光,構造了一個詭異而又綺麗的人魚傳說;小說的主題已不再執著於私人的情感,而探討起了的生命起源與情感本質等宏大命題。

《華萊士人魚》以19世紀末,科學家華萊士最初發現人魚為背景。基於自己的神奇發現,華萊士寫作了一本《香港人魚錄》,可這本書並不受人重視,在華萊士本人辭世之後,人魚的傳說也失落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但100年後,人們又驚奇地發現了人魚的存在,這對名叫潔西與海原密的人魚便是書中的主人公,他們雖為親生兄妹卻互相愛慕,最後一起擁抱著回到了人魚的歸屬地——大海。而一心想要拿人魚做實驗的人類科學家最終也恢復了自己的良知,停止了向小白鼠那般對待自己的原始同類。

岩井俊二創作這部小說的初衷本是受託于石井先生,後者要拍一部有著《情書》情感的人魚題材電影,但最終,這個故事不斷偏向科學,以人魚作為整部小說的核心,訴說了一部超越生命的傳奇。對自然的敬頌與“人是從海裡來的”這一堅定信仰左右了整個故事的格局與走向。雖然人魚在古今中外的神話中已廣為流傳,但在這部小說中,岩井俊二為這個神秘未知且近乎毫無實感的意象注入了強有力的科學要素,人魚被唯美化為有關神聖與起源的圖騰,從而傳達了科學對人文侵蝕的隱憂,傳達了生命周而復始,返歸自然的哲學。

正如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你願意選擇奇幻版本的故事還是現實版本的故事,在《華萊士人魚》中,你可以相信或不相信人魚的存在,但你若選擇相信,那便是想像對理性的一次超越,借助奇幻,我們實現了與萬物生靈交流的欲望。

7

《鏡》系列

作者: 滄月

版本: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8月

與西方奇幻文學的盛大之勢相比,中國本土的奇幻作品稍顯寂寥,作品品質參差不齊。然而若論起奇幻的傳統,遠至魏晉的志怪小說,近如清代的《紅樓夢》等,都已或多或少有了奇幻元素的影子。而基於本土文化的中式奇幻也與西式奇幻有了截然不同的氣質,融合了武俠,儒道等獨特的文化符號,而滄月的《鏡》系列是中國本土奇幻文學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

《鏡》系列有著開闊而奇特的環境空間,如神境雲浮城,“位於最高的仞立天,飛鳥難上,萬籟俱寂。九天之上白雲離合,長風浩蕩著穿過林立的,閃爍著金屬光澤的尖碑,發出風鈴一樣美麗的聲響。”滄月用古樸飄渺的文字淡化了環境空間的地理性與實在性,讓讀者極盡想像之能事,也讓故事有了寓言般飄忽的色彩。而奇幻的色彩還體現在《鏡》的人物形象與各色情節之中,比如小說有著有神、魔、仙、妖、靈、傀儡、巫、龍等諸多玄幻形象,還有這輪回,法術,預言等奇特情節,目不暇接的奇幻元素給予了作品一股神秘與曠遠的氣息。

然而,奇幻終究也只是表達意義的手段。諸多匪夷所思,引人入勝的情節背後,《鏡》要表達的是對生存意義的探尋。在滄月看來,人必須執著於一念,人生因“存在”而豐滿有意義。於是,在她的筆下,雲燭,蘇摩,迦若等人無一不存在對愛情、友情或親情等的執念,雖萬死亦不悔。

通過打破對常規是非觀與生死觀的界定,《鏡》中擁有漫長生命的主人公們展示了人生夙命般的孤寂,而在這份孤寂中的掙扎,對執念的守護表現了滄月對於生命意義的首肯。雖然世界無盡無涯,每個人如滄海一粟,但每個人都應該莊重嚴肅地對待人生,守護自我的信念。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納尼亞王國充滿著童真與夢幻,“動物和人類,成人和兒童特質被完美結合。”比如在《獅子、女巫和魔法櫃》中,人類和動物乃至神話中的半人半獸可以順暢交流,共擔命運。

另外,不像中土世界那般全然隔絕於第一世界,納尼亞王國與現實的人類世界有著微妙的連接之口,幾個小孩穿梭於神奇國土與現實世界之間。此外,納尼亞王國看似遺世獨立,實則也是現實世界的一方照鏡——正義與邪惡殊不兩立,戰爭同樣此起彼伏,人們會因貪欲,虛榮等而戕害正義。幻想終究映射的是現實,正如某文學評論家所言:“童話故事能夠利用想像力設置迷惑讀者們的場景,使人們從童話世界返回到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加清楚地看到人生的多種維度。”《納尼亞傳奇》的創作背景正值二戰剛剛終結,納尼亞國土上的血雨腥風或許正是人類悲劇的複製。

C.S.路易斯有著基督教神學的背景,而我們也能從《納尼亞傳奇》中瞥見諸多基督教義。事實上,小說中以阿斯蘭,女巫,愛德蒙和圖姆斯納為代表人物的小說角色均來自《聖經》中的原型。利用奇幻文學的外衣,路易斯強化了善與惡,光明與黑暗,博愛與無情等二元對立的主題,向讀者傳達了善惡有報,邪不勝正的觀念——如若眾人以自我犧牲,重生,救贖為信念,善必將戰勝邪惡,至少是在一片名叫納尼亞的土地上。

3

《美國眾神》

作者: [英] 尼爾·蓋曼

譯者: 戚林

版本: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年12月

擁有宗教神學背景的英國奇幻小說家尼爾·蓋曼向來擅長從古老神話和人類的多元文化中汲取靈感,使得他的作品有著史詩般的恢弘和廣博的精神。而蓋曼的這部《美國眾神》部將現實和虛幻,歷史與神話融為一體,創造了一出“後現代主義神話”,不僅以強大的想像張力和獨特的敘事美學吸引了讀者,還傳達出深刻的哲學思辨和自我反思。

與托爾金等其他英國奇幻作家創作的“中土世界”不同,《美國眾神》中架空的奇幻之境與現實世界會在某一處交匯,無論想像力如何跳脫,最終都會在現實之境找到指涉。而借用奇幻抒發對現實世界的思考也賦予了此類奇幻作品嚴肅的社會意義,無怪乎《美國眾神》不僅攬貨了多項奇幻文學領域的最高獎項,還收穫了主流文學界“異乎尋常”的好評,尼爾.蓋曼本人也贏得了“後現代實驗作家”的稱號。

《美國眾神》的故事以主人公“影子”刑滿出獄為起點,在“影子”自我找尋的公路旅程之中,他發現了自己的身世,並由此捲入了由世界各地移民到美國的古老諸神和高科技下誕生的“新神”之間的戰爭。

蓋曼打破了諸神高不可攀,不可一世的傳統形象,設定神與人之間是一種“相互依賴,相互控制”的關係,神靈依賴於人類的信仰而存在,被信徒遺忘就會失去活力直至死亡;而一旦人類在生活中產生新的依賴物件,便有新的神出現。小說一開頭,垂頭喪氣的諸神便面臨著生存的無奈與焦慮,在科技至上的新時代面臨著被拋棄遺忘的命運。這一奇特而又頗具幽默的後現代主義書寫通過追溯神的歷史與現代存在,暗示了人們的宗教信仰變遷和物質至上時代的精神危機。

而就在舊神與新神的戰爭一觸即發之時,主人公“影子”挺身而出揭露了北歐主神奧丁的陰謀,制止了這場必將浩大的流血事件。通過這一英雄主義行為,原本平凡無奇,虛無度日的“影子”喚起了自己血液中的“神性”,完成了自己的身份建構。或許,“影子”的故事暗示著我們每個平凡之人都有著自己的神性,只有在積極的自我選擇和責任承擔中才能尋回自我認同。

4

《萬有引力之虹》

作者: [美] 湯瑪斯·品欽

譯者: 張文宇 / 黃向榮

版本: 譯林出版社 2009年1月

“一陣尖叫劃過長空。這在之前從來沒有發生過,但如今沒有什麼可與其比擬。”("A screaming comes across the sky. It hasnever happened before, but there is nothing to compare it to now.") ——湯瑪斯.品欽所著的《萬有引力之虹》這一開篇詞被一些評論家認為是二十世紀小說中最值得銘記的開篇詞之一。這一模糊不定的句子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小說晦澀詭異的基調,人們從言語中便捕捉到一種緊張感,而指代不明的 “it”或許便暗指了貫穿文中的德國V2火箭——這一人類研發的第一枚彈道導彈,被呈現為了一種新的,前所未有的威脅,它囊括了現代世界所有既往可怕錯誤,以及技術至上的傲慢。如果說奇幻可以用來製造一場童話式的奇麗盛宴,那麼在以湯瑪斯.品欽等作家為代表的後現代主義小說中,奇幻被用來消解了現實,戲謔了醜惡。

湯瑪斯.品欽被公認為二十世紀美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最早湧現的世界文學之聲。奇幻與現實元素的相互作用是作者明確無誤的風格標誌之一。而《萬有引力之虹》也一直徘徊在充滿細節的現實和但丁式的恐怖氣氛之間:正如開篇介紹的那樣,超音速武器超V2火箭超出了我們對普通世界的理解(我們在聽到聲音之前就會被這一武器所殺死),處在科技與物質力量的監控之中的個人無處遁形。

小說主人公,美軍上尉Slothrop發現自己在倫敦和每個女人發生性關係的地點都恰好是德軍V2火箭襲擊的目標,為了揭開這一怪事背後的秘密,他踏上了去往德國的旅程,在旅程中他遇到了生活在廁所下水道,同污穢物一樣漂流的邊緣人,他遇到了可以進入他人幻想中的“海盜”,遇到了如B級電影裡的巨怪,而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情節背後都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寓言,如巨怪Adenoid那龐大扭曲的軀體不僅暗示了人類的過度肥胖,它還是現代技術造就的無機武器,就同異性一樣,代表人們對技術異化自身的恐懼,有機與無機的衝突。到了最後,Slothrop來到了德國,卻發現自己的肉體逐漸消失,飄散在了空氣中。在一個意義失落和精神扭曲的世界裡,每個人都被異化消解。

著名評論家孟德爾遜稱這部小說為“百科全書的敘述作品”,它所彙集的勢頭既是幽默的,又是悲劇性的,既像是充滿諷刺意味的歡蕩,又有著引人憂思的嚴肅性。品欽用奇幻消解了強權與莊嚴,呼籲人性的釋放與自由的回歸,正如小說最後主人公Slothrop呐喊道:“在荒蕪內部的什麼地方,應當有一種和諧共處,我們一同從這和諧中前進。沒有選民,沒有棄民,甚至連他媽的國家也沒有……”。

5

《鐵皮鼓》

作者: [美] 格拉斯 / [德] 君特·格拉斯

譯者: 胡其鼎

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年8月

與完全的奇幻小說不同,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中的奇幻元素點綴穿插在現實之中,使得邏輯與超自然,現實與幻境的衝突時隱時現,造成一種荒誕的氛圍,仿佛置身光怪扭曲的夢境。而對真實的扭曲或許是為了更好地揭示現實之本質——這一點在《鐵皮鼓》這本小說中展露無遺。

小說借用了奇異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從一個三歲孩童的視角去展示現實世界的虛無與荒誕。在尚未出生之時,主人公奧斯卡.馬策拉特便流露出對成人世界的抗拒與懷疑,而在目睹了自己的母親與表舅偷情和肆掠的納粹勢力之後,奧斯卡決定永遠不要長大,企圖用孩童的天真與頑愚來保護和偽裝自我。

這樣一種怪異的人物設定賦予了小說審視世界的雙重視角:一是“審視成人世界的孩童視角“,一是”審視常人世界的邊緣視角“。而這一雙重視角使得敘述在保持孩童般的好奇與敏銳之餘,還製造出了疏離與反諷。在奧斯卡生日的那天,母親送給他一個鐵皮鼓,此後奧斯卡便一直敲打著這張鼓,他用鼓聲擾亂了軍樂,打亂了嚴肅的納粹集會;用鼓聲將洋蔥地窖裡的人帶回童年,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嗤笑與哭泣。奧斯卡和他的鼓聲消解了強權與秩序,將人們帶入一場荒誕的集體狂歡之中,而狂歡之下卻湧動著一股自由,平等與民主的精神。

小說的背景設定在二戰之時,而有著一半德國血統,一半波蘭血統的君特.格拉斯更是展現了同時代德國作家的自省與批判意識。借助奇幻的手法,《鐵皮鼓》用荒誕的形式諷刺了壓抑與虛偽的成人世界,影射了黑暗的納粹歷史和波蘭在二戰夾縫中的民族困境,呼籲著對本性的釋放和自由的回歸。正如君特.格拉斯在回顧該書的創作時所自嘲:“《鐵皮鼓》的作者也許成功地發掘了某種新的認識,揭穿了某些人的偽裝,用冷笑實實在在地打破國家社會主義的魔力,瓦解了人們對它的虛假的敬畏感,並且重新賦予了迄今為止被束縛的語言以行動自由。”

6

《華萊士人魚》

作者: [日] 岩井俊二

譯者: 孟海霞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08年8月

岩井俊二可謂是日本導演裡最會寫小說的了。作為文藝領域的多面手,他的諸多電影作品都改編自本人創作的小說文本。然而,《華萊士人魚》這本小說卻沒有被改編成電影,或許這部作品中飽含的奇特想像與內涵已超越了畫面的表現能力:不同於《情書》等作品的清新,《華萊士人魚》充滿了奇幻之光,構造了一個詭異而又綺麗的人魚傳說;小說的主題已不再執著於私人的情感,而探討起了的生命起源與情感本質等宏大命題。

《華萊士人魚》以19世紀末,科學家華萊士最初發現人魚為背景。基於自己的神奇發現,華萊士寫作了一本《香港人魚錄》,可這本書並不受人重視,在華萊士本人辭世之後,人魚的傳說也失落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但100年後,人們又驚奇地發現了人魚的存在,這對名叫潔西與海原密的人魚便是書中的主人公,他們雖為親生兄妹卻互相愛慕,最後一起擁抱著回到了人魚的歸屬地——大海。而一心想要拿人魚做實驗的人類科學家最終也恢復了自己的良知,停止了向小白鼠那般對待自己的原始同類。

岩井俊二創作這部小說的初衷本是受託于石井先生,後者要拍一部有著《情書》情感的人魚題材電影,但最終,這個故事不斷偏向科學,以人魚作為整部小說的核心,訴說了一部超越生命的傳奇。對自然的敬頌與“人是從海裡來的”這一堅定信仰左右了整個故事的格局與走向。雖然人魚在古今中外的神話中已廣為流傳,但在這部小說中,岩井俊二為這個神秘未知且近乎毫無實感的意象注入了強有力的科學要素,人魚被唯美化為有關神聖與起源的圖騰,從而傳達了科學對人文侵蝕的隱憂,傳達了生命周而復始,返歸自然的哲學。

正如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你願意選擇奇幻版本的故事還是現實版本的故事,在《華萊士人魚》中,你可以相信或不相信人魚的存在,但你若選擇相信,那便是想像對理性的一次超越,借助奇幻,我們實現了與萬物生靈交流的欲望。

7

《鏡》系列

作者: 滄月

版本: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8月

與西方奇幻文學的盛大之勢相比,中國本土的奇幻作品稍顯寂寥,作品品質參差不齊。然而若論起奇幻的傳統,遠至魏晉的志怪小說,近如清代的《紅樓夢》等,都已或多或少有了奇幻元素的影子。而基於本土文化的中式奇幻也與西式奇幻有了截然不同的氣質,融合了武俠,儒道等獨特的文化符號,而滄月的《鏡》系列是中國本土奇幻文學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

《鏡》系列有著開闊而奇特的環境空間,如神境雲浮城,“位於最高的仞立天,飛鳥難上,萬籟俱寂。九天之上白雲離合,長風浩蕩著穿過林立的,閃爍著金屬光澤的尖碑,發出風鈴一樣美麗的聲響。”滄月用古樸飄渺的文字淡化了環境空間的地理性與實在性,讓讀者極盡想像之能事,也讓故事有了寓言般飄忽的色彩。而奇幻的色彩還體現在《鏡》的人物形象與各色情節之中,比如小說有著有神、魔、仙、妖、靈、傀儡、巫、龍等諸多玄幻形象,還有這輪回,法術,預言等奇特情節,目不暇接的奇幻元素給予了作品一股神秘與曠遠的氣息。

然而,奇幻終究也只是表達意義的手段。諸多匪夷所思,引人入勝的情節背後,《鏡》要表達的是對生存意義的探尋。在滄月看來,人必須執著於一念,人生因“存在”而豐滿有意義。於是,在她的筆下,雲燭,蘇摩,迦若等人無一不存在對愛情、友情或親情等的執念,雖萬死亦不悔。

通過打破對常規是非觀與生死觀的界定,《鏡》中擁有漫長生命的主人公們展示了人生夙命般的孤寂,而在這份孤寂中的掙扎,對執念的守護表現了滄月對於生命意義的首肯。雖然世界無盡無涯,每個人如滄海一粟,但每個人都應該莊重嚴肅地對待人生,守護自我的信念。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