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劇種:高邑絲弦

高邑絲弦

高邑絲弦

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紀未, 絲弦傳入高邑。 曾有七八個村先後成立過絲弦劇團, 有的村演員沿傳四、五代人。

經過這些人的努力, 以及劇種本身特有的魅力和活力, 絲弦逐漸成為高縣人民最喜愛的地方劇種。

其中, 成立較早、名氣較響、影響較大的劇團有西張村絲弦、東邱村絲弦、東韓莊絲弦等。

西張村絲弦成立于清同治年間。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 劇團基礎業已牢固, 各行當演員均已齊全。 至本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該團進入鼎盛期。 在老藝人老福同、候妙成的傾心傳授下, 除了能演出“老八本”等劇碼外, 還排演了《盤絲洞》、《火焰山》、《天飛閘》等武戲。

當時主要演員有平老停、趙老領、趙老環、平老勳、張老美等人。 該團在七七事變後曾一度停演。 到1940年, 老藝人候妙成、傅全德、朱印旦等又重整旗鼓, 排演了《兩狼山》、《高平關》等劇碼。 1945

年, 在侯妙成、傅全德、呂俊卿等有名的演員高就于贊皇縣絲弦劇團後,

該團的演出陣容和演出品質受到了嚴重影響。 一九六三年, 一些熱愛絲弦的青年人成立俱樂部, 排演了《紅管家》、《借糧》、《爭參軍》、《現形記》等新戲, 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現在, 該村人平佳森(縣文化館退休人員, 64歲, 他能拉能唱, 對絲弦傳統板式及音樂有一定的研究)還能在閒暇時召集起一批絲弦愛好者, 吹拉彈唱、切磋技藝, 他們在為絲弦劇種的傳承和發展, 做著不懈的努力和無私的奉獻。

東邱村絲弦劇團發展較快, 本世紀三十年代初已形成規模。 老藝人有侯妙成、賈省三(小名三妮)等, 經常上演的劇碼有《臨潼山》、《崇禎吊死煤山》等。 該劇團的佼佼者如王根祥(鬚生)、王久雪(二花臉)後來成為市絲弦一團、二團以及無極縣絲弦劇團的臺柱子、團領導。

他們曾於一九五八年隨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到朝鮮為志願軍和朝鮮軍民進行演出, 後又晉京向中央首長彙報演出並受到過周總理親切接見。 王久雪於一九九四年從高邑縣文化館退休後, 重登絲弦舞臺, 並傳藝授徒, 為“絲弦”這一地方劇種在高邑這塊土地上不斷地延續、壯大, 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該村劇團的後起之秀有李英傑、賈英珍、陳孩、王聚社、關瑞須、孫秀缺等, 均為今天的“高邑青年絲弦劇團”演員。

西富村絲弦成立於二十世記四十年代, 至一九六五年逐漸衰萎。 有老藝人、孟福慶, 以及後來的孟西聖、三歐、慶等。

後坊冊絲弦劇團成立一九四六年。

建團六十多年來人才輩出, 現有趙貴瑣、史記和、煥銀、聚成、英卓等, 均為今天的高邑青年絲弦劇團演員。

傳承人趙勝科現任高邑縣青年絲弦劇團團長, 從小酷愛戲曲藝術, 在本村劇團得到鍛煉和提高後, 便萌生了要將絲弦這門獨特的戲曲藝術傳承下去的信念, 他如願以償地拜著名的絲弦表演藝術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家莊絲弦傳承人邊樹森先生為師, 並得其真傳。 他憑著對絲弦的摯愛, 取得了高邑縣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在戲曲事業不景氣、專業戲曲團體紛紛下馬解散的背景下, 毅然組成了一支演出隊伍——高邑縣青年絲弦劇團。

十幾年來, 趙勝科帶領高邑縣絲弦劇團走遍了全市各縣, 並到保定地區、邢臺地區,

甚至山西陽泉地區進行巡迴演出。 憑藉其良好的團風、真誠的服務、齊整的陣容、上乘的演出品質, 在得到廣大觀眾認可和好評的同時, 也為絲弦這種藝術形式的傳播、發展, 為絲弦這朵獨特的藝術奇葩的常豔不衰, 義無反顧地做出了自己的奉獻。

該團演出的劇碼有:《忠保國》、《對花槍》、《僧棚會》、《三進士》、《鍘趙王》、《鍘徐夢》、《反雲南》、《燕王掃北》、《紀陽關》、《下河東》、《崇禎吊死煤山》、《潘楊訟》、《文王坊賢》、《呼家傳》(4本)《困雪山》(2本)、《趙子丹征西》(3本)、《楊八姐游春》、《李天保弔孝》、《楊金花奪印》、《花打朝》等。

在新中國建國60周年之際, 該團受到“洪生杯”第八屆河北省戲曲節的邀請, 現正在抓緊排練有關劇碼。 趙勝科表示, 要力爭取得好成績, 為絲弦劇種的弘揚和光大, 再立新功。

鑒於趙勝科同志對文化、演藝事業,尤其是對絲弦事業的突出貢獻,高邑縣文化館已於2003年將其招聘為該館館員,負責群藝工作,同時兼任高邑縣青年絲弦劇團團長。

再立新功。

鑒於趙勝科同志對文化、演藝事業,尤其是對絲弦事業的突出貢獻,高邑縣文化館已於2003年將其招聘為該館館員,負責群藝工作,同時兼任高邑縣青年絲弦劇團團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