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2017暑期檔電影觀察:“小鮮肉”失靈“重工業”扛鼎,“大IP+流量明星”不再吸金?

- 烹小鮮, 發現娛樂新鮮價值! -

discover the new value of entertainment

導語

觀察去年的電影市場, 吳亦凡和鹿晗等“小鮮肉”尚能掀起不小水花。 今年楊洋、李易峰擔當大任,

“小鮮肉”卻已風光不復。

文: 耿淩波

在中國演藝圈, 一直存在這樣一條鄙視鏈:實力派佔據行業制高點, 偶像派分居下游。 但隨著國內造星模式升級, 粉絲經濟崛起, 那條曾經等級分明的“三八線”已經模糊不清。

2013年, 隨著郭敬明導演處女作《小時代》狂卷近5億票房, 擊敗《速度與激情6》、《007:大破天幕殺機》、《侏羅紀公園》、《霍比特人:意外之旅》等好萊塢大片, 躋身當年內地最賣座電影排行榜前十, 除了再次印證90後票房市場的巨大容量, 更將一個全新的電影運作模式展現在眾人眼前。

“具備一定粉絲基礎的原著+以高顏值著稱的鮮肉小花”, 這種依靠IP和流量支撐起來的電影類型, 被業內稱為“粉絲電影”。 有了《小時代》系列的巨大“成功”, 不少複刻此類模式的電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這當中不乏製作草率的“圈錢”電影, 更有許多國內外頂級導演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鮮肉”元素。

一時間, 流量明星成了眾多資源追捧的物件, 近幾年更與重工業電影概念結合, 企圖謀求更大的市場。 但“粉絲電影”口碑差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到了今年暑期檔, 小鮮肉紮堆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心理罪》、《鮫珠傳》、《建軍大業》等電影, 不僅口碑持續走低, 票房上也集體垮臺。 反倒是“老臘肉”吳京自導自演的《戰狼2》殺出重圍, 除了以50億票房打破紀錄, 更帶熱了整個暑期檔的電影大盤, 創造了900%的超高回報率。

“小鮮肉”失靈, 是否意味著未來影市將重新審視“粉絲電影”的位置?

是誰開啟了“大IP+小鮮肉”的霸屏時代?

提起“IP+小鮮肉”模式的開山鼻祖, 還要屬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 用電影票房吧網友的說法, 其特色就是“由簡短的臺詞串聯起散文詩配畫與音配畫而成的全新的類型電影”, 劇情不再是基石而只是作料。 當年該系列的主演除了柯震東是實實在在的電影咖之外,

其他人此前並沒有什麼拍電影的機會, 甚至很多人都是通過郭敬明才將腳踏進電影圈。

其中, 林蕭的扮演者楊冪此前只在電視圈名聲鵲起, 而顧裡的扮演者郭采潔也只是在臺灣演藝圈不慍不火, 剩下南湘的扮演者郭碧婷和唐宛如的扮演者謝依霖, 在此之前甚至完全不會演戲, 二者社會角色分別是模特和綜藝明星。 但在《小時代》系列爆紅以後, 她們則分別開闢出了屬於自己的市場。

楊冪的顏值、郭采潔的氣質、謝依霖的綜藝感和郭碧婷的模特事業, 都被《小時代》系列中誇張的長鏡頭、高級的美衣華服以及文藝感十足的臺詞放大到極致。 截止到目前為止, 《小時代》四部曲的票房成績分別為:4.83億(折紙時代)、2.96億(青木時代)、5.22億(刺金時代)和4.88億(靈魂盡頭)人民幣。

相對應的, 這四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分別為:4.7分、4.9分、4.3分和4.6分。

然而, 低口碑並沒有影響這一電影模式的崛起, 不少影視公司紛紛效仿。 甚至蜚聲內外的“大導演們”, 也開始在自己的電影中為小鮮肉們留有一席之地。 包括管虎的《老炮兒》,就邀請了吳亦凡和李易峰出演重要角色;周星馳和徐克的《西遊·伏妖篇》也是吳亦凡和林更新挑大樑;而國師張藝謀更是深諳此道,早在《滿城盡帶黃金甲》時,就曾邀請歌手周傑倫飾演男二號,而到了《長城》中,更是將流量小生悉數搬上螢幕。

很顯然,國內大部分導演並未完全向“大IP+小鮮肉”的運作模式低頭,流量明星在他們的作品中還都難以扛鼎,充其量是個邊邊角角的裝飾性角色,或者乾脆成為人肉背景板,但面對“粉絲的呼聲”他們也並未無動於衷,這至少證明,這一模式的影響力確實已經滲透到行業的各個層次。

重工業概念加持下的“粉絲電影”破局無望?

在今年暑期檔,背靠流量明星刷票房的做法開始陡轉直下。與前兩年相比,今年暑期檔“小鮮肉”作品的量級和票房都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縮水。鮮肉陣容上,只有歐豪、彭于晏、楊洋和李易峰還活躍在大螢幕上。但無論熱議度還是口碑,風頭正勁的依然是吳京、廖凡、張震、王千源等“老臘肉”。

票房上,“小鮮肉”電影也大多沒能完成票房目標。據網路大電影報導,《建軍大業》曾一度喊出16億票房,《鮫珠傳》的製片人更是豪言“至少20億”,而楊洋主演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也被光線秘密8億保底。但截至目前,這兩部影片票房分別為3.8億和5.3億,《鮫珠傳》雖然是新片,但目前排片僅剩0.7%,票房才剛剛破億。

在這些電影口碑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先前喊出的票房目標已經成了癡人說夢。

觀察去年的電影市場,吳亦凡和鹿晗等“小鮮肉”尚能掀起不小水花。今年楊洋、李易峰擔當大任,“小鮮肉”卻已風光不復。其實今年小鮮肉主演的電影還呈現出一個特點,重工業類型片的賣點和視效場面的風頭似乎要蓋過“小鮮肉”本身,粉絲電影不再以小成本青春言情題材為主,而是逐漸向大製作靠攏。

例如在《建軍大業》中,真正具備“頂級流量”的小鮮肉擔任的角色並不突出。反而是作為一部青春版的“獻禮片”,影片的大場面鏡頭和“港片基因+主旋律”的多元賣點占比上升。而《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鮫珠傳》、《悟空傳》等影片,在視效場面和成本投入上也足以媲美主流電影咖主演的重工業大片。

例如《悟空傳》中特效鏡頭就多達1750個;《三生三世》中也有進95%的鏡頭由特效完成。而《鮫珠傳》中則有近兩千個CG鏡頭,從前期設計到最後完成,一共花了將近兩年多時間。這意味著,不僅僅是大IP,為了迎合粉絲,鮮肉電影也越來越願下本錢,重工業電影概念和密集的特效鏡頭已然成了“標配”。

但強強聯手卻並未取得應有的商業成功,對偶像演員而言又將意味著什麼?

市場進步倒逼行業自律,

是時候戳破“鮮肉經濟”的泡沫?

重工業電影模式的加持於“小鮮肉”而言本是一種信任和託付,但無奈大佬們押錯了牌,和粉絲們各自抱團的消費水準相比,他們對中國觀眾的力量顯然“一無所知”。粉絲買單並不意味著觀眾也願意買單,隨著越來越多“鮮肉電影”和“小鮮肉”本身的負面新聞被爆出,這些年輕的偶像正在用當初自己成名的方式為現在的事業畫上句號。

如今的年輕偶像,成名大都靠兩點。一靠顏值,二靠人設。從郭敬明《小時代》系列掀起大眾對顏值的盲目崇拜至今,娛樂圈對顏值的追捧已經發展到病態的地步,“特點”和“靈氣”不再是藝人選拔的著重點,能拍出好看的畫報才是王道。作為演員也毫無專業水準可言,他們大都是工業化造星模式打磨、團隊精心包裝下的“產品”。

資本一茬接一茬收割著年輕的偶像,當容顏老去,“鮮肉們”會過氣;當“人設”坍塌,“鮮肉們”也會過氣,他們的火爆如同短暫絢爛的煙火,易逝而又脆弱。從“韓庚”到“吳亦凡”,都曾是韓國造星模式下紅極一時的“寵兒”。如今韓庚已經跌落神壇甚至銷聲匿跡,吳亦凡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從年初宋方金臥底橫店,爆出鮮肉演員軋戲、不敬業、耍大牌開始,關於“小鮮肉”的負面新聞就從未停止。從不背臺詞的“數字小姐”到摳像、P圖、狂用替身,“小鮮肉”越來越成為“爛片”的代名詞。今年電影《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又被爆出楊洋粉絲鎖場、控場甚至偷票房的嫌疑,更讓鮮肉電影陷入爭議。

不僅電影領域“小鮮肉”在退燒,電視劇領域也對作品本身的要求越來越高。從年初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刷爆朋友圈就可以發現,年輕觀眾並非美醜不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眾鮮肉小花主演的大IP劇《海上牧雲記》、《將軍在上》等遭到退片的傳聞。可以預見,今天觀眾會比行業進步更快,觀眾的變化又會倒逼行業自律。

當市場越來越成熟,依靠“打擦邊球”圈錢的做法也會無處遁形,或許是時候戳破“鮮肉經濟”的泡沫了。

1

END

1

【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烹小鮮】現已入駐

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一點資訊

新浪看點|網易號|鳳凰網

請猛戳右邊二維碼

公眾號ID

pengxx01

包括管虎的《老炮兒》,就邀請了吳亦凡和李易峰出演重要角色;周星馳和徐克的《西遊·伏妖篇》也是吳亦凡和林更新挑大樑;而國師張藝謀更是深諳此道,早在《滿城盡帶黃金甲》時,就曾邀請歌手周傑倫飾演男二號,而到了《長城》中,更是將流量小生悉數搬上螢幕。

很顯然,國內大部分導演並未完全向“大IP+小鮮肉”的運作模式低頭,流量明星在他們的作品中還都難以扛鼎,充其量是個邊邊角角的裝飾性角色,或者乾脆成為人肉背景板,但面對“粉絲的呼聲”他們也並未無動於衷,這至少證明,這一模式的影響力確實已經滲透到行業的各個層次。

重工業概念加持下的“粉絲電影”破局無望?

在今年暑期檔,背靠流量明星刷票房的做法開始陡轉直下。與前兩年相比,今年暑期檔“小鮮肉”作品的量級和票房都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縮水。鮮肉陣容上,只有歐豪、彭于晏、楊洋和李易峰還活躍在大螢幕上。但無論熱議度還是口碑,風頭正勁的依然是吳京、廖凡、張震、王千源等“老臘肉”。

票房上,“小鮮肉”電影也大多沒能完成票房目標。據網路大電影報導,《建軍大業》曾一度喊出16億票房,《鮫珠傳》的製片人更是豪言“至少20億”,而楊洋主演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也被光線秘密8億保底。但截至目前,這兩部影片票房分別為3.8億和5.3億,《鮫珠傳》雖然是新片,但目前排片僅剩0.7%,票房才剛剛破億。

在這些電影口碑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先前喊出的票房目標已經成了癡人說夢。

觀察去年的電影市場,吳亦凡和鹿晗等“小鮮肉”尚能掀起不小水花。今年楊洋、李易峰擔當大任,“小鮮肉”卻已風光不復。其實今年小鮮肉主演的電影還呈現出一個特點,重工業類型片的賣點和視效場面的風頭似乎要蓋過“小鮮肉”本身,粉絲電影不再以小成本青春言情題材為主,而是逐漸向大製作靠攏。

例如在《建軍大業》中,真正具備“頂級流量”的小鮮肉擔任的角色並不突出。反而是作為一部青春版的“獻禮片”,影片的大場面鏡頭和“港片基因+主旋律”的多元賣點占比上升。而《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鮫珠傳》、《悟空傳》等影片,在視效場面和成本投入上也足以媲美主流電影咖主演的重工業大片。

例如《悟空傳》中特效鏡頭就多達1750個;《三生三世》中也有進95%的鏡頭由特效完成。而《鮫珠傳》中則有近兩千個CG鏡頭,從前期設計到最後完成,一共花了將近兩年多時間。這意味著,不僅僅是大IP,為了迎合粉絲,鮮肉電影也越來越願下本錢,重工業電影概念和密集的特效鏡頭已然成了“標配”。

但強強聯手卻並未取得應有的商業成功,對偶像演員而言又將意味著什麼?

市場進步倒逼行業自律,

是時候戳破“鮮肉經濟”的泡沫?

重工業電影模式的加持於“小鮮肉”而言本是一種信任和託付,但無奈大佬們押錯了牌,和粉絲們各自抱團的消費水準相比,他們對中國觀眾的力量顯然“一無所知”。粉絲買單並不意味著觀眾也願意買單,隨著越來越多“鮮肉電影”和“小鮮肉”本身的負面新聞被爆出,這些年輕的偶像正在用當初自己成名的方式為現在的事業畫上句號。

如今的年輕偶像,成名大都靠兩點。一靠顏值,二靠人設。從郭敬明《小時代》系列掀起大眾對顏值的盲目崇拜至今,娛樂圈對顏值的追捧已經發展到病態的地步,“特點”和“靈氣”不再是藝人選拔的著重點,能拍出好看的畫報才是王道。作為演員也毫無專業水準可言,他們大都是工業化造星模式打磨、團隊精心包裝下的“產品”。

資本一茬接一茬收割著年輕的偶像,當容顏老去,“鮮肉們”會過氣;當“人設”坍塌,“鮮肉們”也會過氣,他們的火爆如同短暫絢爛的煙火,易逝而又脆弱。從“韓庚”到“吳亦凡”,都曾是韓國造星模式下紅極一時的“寵兒”。如今韓庚已經跌落神壇甚至銷聲匿跡,吳亦凡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從年初宋方金臥底橫店,爆出鮮肉演員軋戲、不敬業、耍大牌開始,關於“小鮮肉”的負面新聞就從未停止。從不背臺詞的“數字小姐”到摳像、P圖、狂用替身,“小鮮肉”越來越成為“爛片”的代名詞。今年電影《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又被爆出楊洋粉絲鎖場、控場甚至偷票房的嫌疑,更讓鮮肉電影陷入爭議。

不僅電影領域“小鮮肉”在退燒,電視劇領域也對作品本身的要求越來越高。從年初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刷爆朋友圈就可以發現,年輕觀眾並非美醜不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眾鮮肉小花主演的大IP劇《海上牧雲記》、《將軍在上》等遭到退片的傳聞。可以預見,今天觀眾會比行業進步更快,觀眾的變化又會倒逼行業自律。

當市場越來越成熟,依靠“打擦邊球”圈錢的做法也會無處遁形,或許是時候戳破“鮮肉經濟”的泡沫了。

1

END

1

【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烹小鮮】現已入駐

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一點資訊

新浪看點|網易號|鳳凰網

請猛戳右邊二維碼

公眾號ID

pengxx0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