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原創:靈丘大澗雲彩燈兼論大澗道情

一、歷史悠久的村落

大澗是靈丘縣城東落水河鄉的一個行政村。 該村歷史悠久, 崇文興教, 文化底蘊較厚。 雖未出現過彪炳史冊的大器英華人物, 但能工巧匠、三教九流之佼佼者代不乏人。 大澗的劇場比鄉政府所在地落水河村的還氣派。 按照白廷光介紹, 大澗的戲臺最初是明朝萬曆年間修的, 連同鐘鼓樓, 後來20世紀60年代重新翻修過一次, 1982年又重新翻修一次, 戲臺兩邊的牆壁上有陽文的“錦江春色來天地, 玉壘浮雲變古今”之詩。 1976年到1984年這十年間是大澗道情最紅旺的時期, 每年下鄉演出, 共有20多本戲,

一去就10來天。 現在大澗村是個具有2000餘人口的村落, 能唱道情戲的仍有20餘人。

二、大澗“雲彩燈舞”

(一)、“雲彩燈舞”的起源及發展

1、舞蹈起源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元宵節夜晚, 靈丘縣大澗村的喬三、白雲昌、白雲印等幾位老人在樂器的伴奏下唱起了“道情”, 因需照明, 便點起了紙糊的小方燈。 其後為增加亮度, 又改為較大的長方形燈, 並根據八仙騰雲駕霧到人間觀燈的民間傳說, 在燈上繪製了八仙神像, 貼上雲彩花邊。 為了吸引觀眾, 又讓另一些人拿著彩燈, 隨著演唱的“道情”舞動起來, 一時燈光閃閃, “彩雲”飄飄, 故起名為“雲彩燈舞”, 該燈舞寓意為萬民祈盼神靈保佑, 願風調雨順、祥和萬福、國泰民安。

2、舞蹈發展

據悉, 在剛開始的幾年裡,

“雲彩燈舞”表演者僅有4個人, 每人舞兩盞燈, 燈上繪有鐵拐李、張果老、呂洞賓、藍采和、韓湘子、何仙姑、曹國舅、漢鐘離八位神仙。 這八位是道教中八仙, 也是大家比較認可的八仙。 後來, 在演出過程中, 人們覺得彩燈太少, 顯得單調, 整個表演氣氛不熱鬧, “雲彩燈舞”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16盞燈, 燈上分別彩繪梨山老母、孫臏、白猿、麻姑、孫悟空、哪吒、楊二郎等人物圖像, 總共24盞, 象徵24個節氣。 此後, 又增加了一對代表陰陽晝夜的日、月燈, 閏年再增加一對。 在此可以確定的是上八仙是哪吒、薑子牙、廣成子、赤精子、楊二郎、孫臏、南極星、孫悟空。 但是這八位人物既有歷史上真實人物, 又有神話裡的人物, 孫悟空應是成佛的, 怎麼能歸於道家的仙呢?白猿是下八仙裡的哪位人物?這些疑惑有待進一步去考證。

(二)、“雲彩燈舞”的表演形式

1、舞蹈表演

“雲彩燈舞”由男、女青年共同表演, 其中, 男青年頭紮白毛巾, 額前系結, 身穿豆青色對襟襖、豆青色彩褲, 系豆青色彩帶, 腳穿黑便鞋;女青年身穿紅色大襟襖、湖藍彩褲, 系棗紅色平絨小圍裙, 腳穿黑便鞋。 (這是嚴格意義上的要求, 2014年的元宵表演中, 表演者多為70余歲的老翁, 服裝也有黃襖紅褲、黃襖綠褲、黃襖黃褲、綠襖紅褲。 )

表演者為13人, 領舞者手持日月燈。 其餘彩燈依次繪著上、中、下八仙。 12個參舞者雙手持燈, 手臂不停地動, 遠遠看去若行雲飄移不定。 由於燈舞以道情曲調伴奏伴唱, 舞蹈氣氛比較莊嚴。 同時因燈上繪有道人形象,

故而又給舞蹈罩上一層神秘色彩。 舞蹈節奏徐緩, 動作輕盈舒展, 場圖及動作造型變化豐富多彩。 表演主要是變化場圖和造型, 主要是按照道家陰陽變化為主, 舞蹈動作比較簡單, 步式為一般走步, 較平穩。 該舞老早以前多被安排在燈會舞蹈隊伍的末尾, 表演需在固定場地進行。 活動時間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前後, 多在夜間進行。

2、舞蹈伴奏

舞蹈伴唱是道情劇碼中的片斷, 唱腔有頭板、二板、散板等。 主要樂器有板胡、二胡、笛子、漁鼓、鑼、梆子、板鼓、四塊瓦等。 “雲彩燈”的音樂, 是由管弦樂及打擊樂組成。 管弦樂有竹笛、二胡、嗩呐等, 打擊樂有邊鼓、鑼。 管弦樂及打擊樂各用一曲, “順燈”用打擊樂, 其它畫面完全用管弦樂配合。 此外, 由於“雲彩燈舞”由道情音樂伴奏,

節奏明快, 韻味濃厚, 伴唱的歌詞為道情劇碼選段, 演唱內容與舞燈無必然聯繫, 樂曲可隨時變換, 伴唱者只唱不舞, 而舞燈者在表演時只要跟上音樂節奏即可, 只舞不唱, 所以, 在欣賞“雲彩燈舞”時, 觀眾既可觀燈又可聽戲, 兼享眼耳之福。 這或許正是“雲彩燈舞”為人們所喜愛的原因吧。

三、大澗道情

同一個村落, 不但產生了“雲彩燈舞”, 而且孕育了大澗道情這一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小戲, 應該是無獨有偶的。 不管什麼樣的藝術形式, 必將浸潤著當地的風土人情, 也必為當地的老百姓所喜聞樂見。

(一)歷史淵源

按老輩人傳說和有關史料記載, 道情戲最初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經韻”, 宋代發展成為唱白相間的曲藝形式道情鼓子詞。 清代乾隆年間,流傳于晉北的說唱道情被搬上戲曲舞臺,成為深受當地觀眾喜愛的一個戲曲劇種。

清光緒年間(1890年),大澗村白永昌、呂作福、白永印、白家緒、張玉祿、劉周來、喬三、喬雙錦八位村民拜繁峙縣磨二為師,學習道情,後組成20多人的戲班(據白廷光介紹,這二十多人一部分在大澗,一部分在縣城),經常在山西靈丘、廣靈、渾源及河北淶源、蔚縣等地區演出。因在原有曲牌音調的基礎上,揉合了當地的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小曲,滲融了當地的鄉韻鄉律,形成獨具大澗地域文化特色的大澗腔調,故名大澗道情。

(二)基本特徵

1、大澗道情戲雖是一個民間小劇種,但由於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保留傳統唱腔和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大膽吸收靈丘地域的民歌及周邊地區其它劇種的優秀成份,致使道情一登上戲曲舞臺,就成了深受靈丘及其周邊地區觀眾喜愛的一個戲曲劇種。起先的大澗道情戲以曲牌體說唱形式廣泛活躍於民間,主要演唱道教故事、宣傳教義。如《劈棺》、《扇墳》、《三賢》(白久榮老人向我提供了這些劇本)等。民國初年,大澗道情戲行當增多,日趨成熟,以代言體演述故事,內容廣泛觸及社會生活,傳統劇碼較多,既有反映帝王將相的宮廷大戲,又有反映平民喜怒哀樂的生活小戲,鄉土氣息濃厚,深受流布地區人民群眾的歡迎。

2、大澗道情戲音樂體制主要以聯曲體唱腔為主,同時吸收了北路梆子和晉劇的音樂元素。其唱腔以真嗓演唱,清悠委婉,悅耳動聽,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唱腔板式有慢板、銅器垛、頭性、二性、三性。其唱腔曲調,相傳有72大調,若干小調,今存套曲12種50多曲,白廷光傳承人尚在整理中。

(三)、濃郁的地方特色

從筆者個人收集來的幾個劇本看,分別有《安安送米》、《大鬧滿春園》、《五女興唐傳》、《扇墳》、《劈棺》、《拉老漢》,多寫帝王將相、家庭矛盾、神仙道化等。在長期的演出過程中,逐漸浸潤了當地的文化氣息和方言特徵。比如在《安安送米》中的“不過話”(不說話)、“攤攔”(經管)、“碎粉粉”;《大鬧滿春堂》中的“自古擇日不如撞日”、“ 一不沾親二不帶故”等;《五女興唐》中的“叫螞蚱”、“思們思起來咕”。大澗道情人物上場有上場詩,以《拉老漢》為例,此戲講述大戶毛慶和娶妻張夫人、劉夫人,二位夫人不和,老漢想從中調解反而被奚落,是一部典型的家庭倫理小戲。

毛(白):少年休笑白頭翁,花兒能開幾日紅。自古常言教得好,一男休娶二夫人。

張(唱):為什麼我要你也要,你個小賤人。

劉(唱):為什麼我說你也要說,你個老情婆。

張(唱):她張牙舞爪要打我,老頭子。

劉(唱):我打你個賤人怕什麼,你個老雜毛。

上場詩仍然保留著詩贊體特徵,張、劉二夫人用對口道情,你一言我一語,罵得不亦樂乎。

另外,大澗道情的曲牌連套特徵很明顯。以《安安送米》中薑詩唱段為例:

薑:(唱)卷書同正在書館中,閒暇無事讀詩文。

讀書先讀孔孟書,再讀一十二賢人。

孔孟之道牢牢記,一十二孝勸民人。

頭一孝孝感動天名姚舜,做皇帝忘不了父母是農人。

有時替父春耕鋤草生,難道說不是他孝慕心。

第二孝親嘗湯藥漢文帝,因母有病三年久孝。

睡覺不解帶伺奉母親,湯藥必先嘗殷殷勤勤。

第三孝咬指痛心名曾參,深山打柴奉養老人。

有一日家裡來客無不待,口咬中指驚動曾參。

第四孝單衣順母名閔損,繼母娘假蘆花使偏心。

怒惱他父休妻出門,損跪車前講人情。

他言說母在一子單,又說是母去三子寒。

第五孝負米養親字子路,百里以外挑米來養親

第六孝賣身葬父名董永,七仙女下凡陌上逢。

二人雙雙去上工,三年文約一月而成。

第七孝鹿乳奉親名鄧爾,他生來天性很孝順。

因母眼珠有些病症,他每日采鹿乳能治眼病。

第八孝行傭供母名江革,那時節天下不太平。

第九孝懷桔遺親名陸績,他生來天性皆是孝順。

那時節陸績年六歲,袖裡藏桔供養母親。

第十孝乳姑不怠唐夫人,家有祖母臥床久病。

她每日三餐節餘奶汁,供養她祖母來孝敬。

十一孝姿蚊飽血叫吳猛,年才八歲服事雙親。

到了夏天睡先去床前躺,叫蚊蟲飽血再叫雙親。

十二孝臥冰求魚名王祥,親母去世繼母倚成。

有一日繼母娘想吃鯉魚湯,臥冰求魚供養高堂。

這些事實從古留存,十二賢孝人人呐歎。

上述詞作講述十二孝親故事,每一孝四句唱詞,循環往復、曲調連綿,很有教化意義。

再以《扇墳》裡的唱段為例,裡面有一套以“十二月”時序為基本體式的曲調,“十二月體”以“月”為分節單位,將一件事、物分十二個段落作完整的描述。這首“十二月體”的“戲文民歌”也把一年十月的民俗、節令特點完整地敘唱在故事裡:

正月裡咕,正月裡咕。正月十五觀花燈咕。

二月裡龍抬頭,家家戶戶上繡樓。(令上)

三月裡是清明,家家戶戶來上墳。

四月裡四月八,娘娘廟裡把香插。

五月裡五端陽,江米粽子蘸砂糖。

六月裡熱難當,二細草帽遮陰涼。

七月裡豆角白,家家戶戶上陽臺。

八月裡收秋忙,驢馱車載都上場。

九月裡九月天,家家戶戶慶八仙。

十月裡要過冬,家家戶戶把衣縫。

(四)基本內容

大澗道情戲傳統劇碼較多,但大部分已經失傳,現流傳下來的只有《卜卦》、《扇墳》、《劈棺》、《風雪配》、《三賢》、《龍蛇陣》、《頂燈》、《重婚》、《泥窯》、《五女興唐傳》等20多個劇碼。

大澗道情戲表演重文輕武,重唱輕做。表演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旦角多行快步、碎步,鬚生的表演則以穩健的坐唱為主。其藝術風格柔美而典雅、浪漫而抒情,充盈了濃郁的鄉野生活氣息,鼓蕩著強勁的生命活力。

(五)目前大澗道情的生存狀況

2008年4月,靈丘縣政府將大澗道情戲等十一項特色文化專案公佈為首批縣級非遺保護專案;2010年12月27日,靈丘大澗道情戲被大同市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市級非遺保護專案。2011年4月18日,靈丘縣大澗道情戲被山西省政府公佈為第三批非遺保護專案。2011年9月,大澗道情戲演職人員白廷光和李九軍被省文化廳公示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進入非遺並不是就高枕無憂了,白廷光介紹:每年撥的經費不多,這些錢往往是捉襟見肘,到不了孩子們手裡,往往是團裡置辦些行頭、服裝,有時匯演下城吃飯、雇車就所剩無幾了。商業演出幾乎很少,人家二人臺比咱們這個唱腔更通俗易懂些。

大澗道情的演出現在主要是附近村莊的婚喪嫁娶及縣裡元宵節文藝匯演。2013年正月初一,大澗村舉辦了自己的春晚,除了傳統小戲外,還排練了自己村裡的小戲曲,用白久榮老人的話說,叫做“演自己的人,演自家的事”,帶動了村裡七、八百人來關注這個晚會。當問及大澗道情的前途時,白廷光說:“村裡年輕人也有願意學的,以我為主吧,也在整理過去的一些曲調和曲目,如果真的把老祖宗這點東西丟了,那真的成了歷史的罪人了。”

(六)大澗道情重要價值

1、大澗道情是我國北方道情的縮影,蘊含著豐富的古文化資訊,是研究民間宗教音樂和戲劇的活化石。它是集文學、表演、音樂、唱腔、歌舞、美術等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的音樂比較古老,基本由五聲階組成,輕快、活潑、開朗、優美。伴奏樂器裡的漁鼓、四塊瓦頗具特色,有粗獷、豪放、低沉的特徵。

2、大澗道情戲唱腔豐富,幾個調調一大套。套套裡頭有彎彎,彎彎裡頭有調調的特徵,襯字虛腔利用得當,避免了襯字虛腔淹沒唱詞的缺陷,曲唱明快熱烈,巧奪天工。

3、大澗道情頗具特色的聲腔和表演藝術,具有中國戲曲形成之初的寫實風格,具有濃郁的晉北鄉土氣息,參演的每一個劇種都有其鮮明的地方風格,每一齣戲都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編輯:李二林

清代乾隆年間,流傳于晉北的說唱道情被搬上戲曲舞臺,成為深受當地觀眾喜愛的一個戲曲劇種。

清光緒年間(1890年),大澗村白永昌、呂作福、白永印、白家緒、張玉祿、劉周來、喬三、喬雙錦八位村民拜繁峙縣磨二為師,學習道情,後組成20多人的戲班(據白廷光介紹,這二十多人一部分在大澗,一部分在縣城),經常在山西靈丘、廣靈、渾源及河北淶源、蔚縣等地區演出。因在原有曲牌音調的基礎上,揉合了當地的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小曲,滲融了當地的鄉韻鄉律,形成獨具大澗地域文化特色的大澗腔調,故名大澗道情。

(二)基本特徵

1、大澗道情戲雖是一個民間小劇種,但由於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保留傳統唱腔和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大膽吸收靈丘地域的民歌及周邊地區其它劇種的優秀成份,致使道情一登上戲曲舞臺,就成了深受靈丘及其周邊地區觀眾喜愛的一個戲曲劇種。起先的大澗道情戲以曲牌體說唱形式廣泛活躍於民間,主要演唱道教故事、宣傳教義。如《劈棺》、《扇墳》、《三賢》(白久榮老人向我提供了這些劇本)等。民國初年,大澗道情戲行當增多,日趨成熟,以代言體演述故事,內容廣泛觸及社會生活,傳統劇碼較多,既有反映帝王將相的宮廷大戲,又有反映平民喜怒哀樂的生活小戲,鄉土氣息濃厚,深受流布地區人民群眾的歡迎。

2、大澗道情戲音樂體制主要以聯曲體唱腔為主,同時吸收了北路梆子和晉劇的音樂元素。其唱腔以真嗓演唱,清悠委婉,悅耳動聽,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唱腔板式有慢板、銅器垛、頭性、二性、三性。其唱腔曲調,相傳有72大調,若干小調,今存套曲12種50多曲,白廷光傳承人尚在整理中。

(三)、濃郁的地方特色

從筆者個人收集來的幾個劇本看,分別有《安安送米》、《大鬧滿春園》、《五女興唐傳》、《扇墳》、《劈棺》、《拉老漢》,多寫帝王將相、家庭矛盾、神仙道化等。在長期的演出過程中,逐漸浸潤了當地的文化氣息和方言特徵。比如在《安安送米》中的“不過話”(不說話)、“攤攔”(經管)、“碎粉粉”;《大鬧滿春堂》中的“自古擇日不如撞日”、“ 一不沾親二不帶故”等;《五女興唐》中的“叫螞蚱”、“思們思起來咕”。大澗道情人物上場有上場詩,以《拉老漢》為例,此戲講述大戶毛慶和娶妻張夫人、劉夫人,二位夫人不和,老漢想從中調解反而被奚落,是一部典型的家庭倫理小戲。

毛(白):少年休笑白頭翁,花兒能開幾日紅。自古常言教得好,一男休娶二夫人。

張(唱):為什麼我要你也要,你個小賤人。

劉(唱):為什麼我說你也要說,你個老情婆。

張(唱):她張牙舞爪要打我,老頭子。

劉(唱):我打你個賤人怕什麼,你個老雜毛。

上場詩仍然保留著詩贊體特徵,張、劉二夫人用對口道情,你一言我一語,罵得不亦樂乎。

另外,大澗道情的曲牌連套特徵很明顯。以《安安送米》中薑詩唱段為例:

薑:(唱)卷書同正在書館中,閒暇無事讀詩文。

讀書先讀孔孟書,再讀一十二賢人。

孔孟之道牢牢記,一十二孝勸民人。

頭一孝孝感動天名姚舜,做皇帝忘不了父母是農人。

有時替父春耕鋤草生,難道說不是他孝慕心。

第二孝親嘗湯藥漢文帝,因母有病三年久孝。

睡覺不解帶伺奉母親,湯藥必先嘗殷殷勤勤。

第三孝咬指痛心名曾參,深山打柴奉養老人。

有一日家裡來客無不待,口咬中指驚動曾參。

第四孝單衣順母名閔損,繼母娘假蘆花使偏心。

怒惱他父休妻出門,損跪車前講人情。

他言說母在一子單,又說是母去三子寒。

第五孝負米養親字子路,百里以外挑米來養親

第六孝賣身葬父名董永,七仙女下凡陌上逢。

二人雙雙去上工,三年文約一月而成。

第七孝鹿乳奉親名鄧爾,他生來天性很孝順。

因母眼珠有些病症,他每日采鹿乳能治眼病。

第八孝行傭供母名江革,那時節天下不太平。

第九孝懷桔遺親名陸績,他生來天性皆是孝順。

那時節陸績年六歲,袖裡藏桔供養母親。

第十孝乳姑不怠唐夫人,家有祖母臥床久病。

她每日三餐節餘奶汁,供養她祖母來孝敬。

十一孝姿蚊飽血叫吳猛,年才八歲服事雙親。

到了夏天睡先去床前躺,叫蚊蟲飽血再叫雙親。

十二孝臥冰求魚名王祥,親母去世繼母倚成。

有一日繼母娘想吃鯉魚湯,臥冰求魚供養高堂。

這些事實從古留存,十二賢孝人人呐歎。

上述詞作講述十二孝親故事,每一孝四句唱詞,循環往復、曲調連綿,很有教化意義。

再以《扇墳》裡的唱段為例,裡面有一套以“十二月”時序為基本體式的曲調,“十二月體”以“月”為分節單位,將一件事、物分十二個段落作完整的描述。這首“十二月體”的“戲文民歌”也把一年十月的民俗、節令特點完整地敘唱在故事裡:

正月裡咕,正月裡咕。正月十五觀花燈咕。

二月裡龍抬頭,家家戶戶上繡樓。(令上)

三月裡是清明,家家戶戶來上墳。

四月裡四月八,娘娘廟裡把香插。

五月裡五端陽,江米粽子蘸砂糖。

六月裡熱難當,二細草帽遮陰涼。

七月裡豆角白,家家戶戶上陽臺。

八月裡收秋忙,驢馱車載都上場。

九月裡九月天,家家戶戶慶八仙。

十月裡要過冬,家家戶戶把衣縫。

(四)基本內容

大澗道情戲傳統劇碼較多,但大部分已經失傳,現流傳下來的只有《卜卦》、《扇墳》、《劈棺》、《風雪配》、《三賢》、《龍蛇陣》、《頂燈》、《重婚》、《泥窯》、《五女興唐傳》等20多個劇碼。

大澗道情戲表演重文輕武,重唱輕做。表演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旦角多行快步、碎步,鬚生的表演則以穩健的坐唱為主。其藝術風格柔美而典雅、浪漫而抒情,充盈了濃郁的鄉野生活氣息,鼓蕩著強勁的生命活力。

(五)目前大澗道情的生存狀況

2008年4月,靈丘縣政府將大澗道情戲等十一項特色文化專案公佈為首批縣級非遺保護專案;2010年12月27日,靈丘大澗道情戲被大同市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市級非遺保護專案。2011年4月18日,靈丘縣大澗道情戲被山西省政府公佈為第三批非遺保護專案。2011年9月,大澗道情戲演職人員白廷光和李九軍被省文化廳公示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進入非遺並不是就高枕無憂了,白廷光介紹:每年撥的經費不多,這些錢往往是捉襟見肘,到不了孩子們手裡,往往是團裡置辦些行頭、服裝,有時匯演下城吃飯、雇車就所剩無幾了。商業演出幾乎很少,人家二人臺比咱們這個唱腔更通俗易懂些。

大澗道情的演出現在主要是附近村莊的婚喪嫁娶及縣裡元宵節文藝匯演。2013年正月初一,大澗村舉辦了自己的春晚,除了傳統小戲外,還排練了自己村裡的小戲曲,用白久榮老人的話說,叫做“演自己的人,演自家的事”,帶動了村裡七、八百人來關注這個晚會。當問及大澗道情的前途時,白廷光說:“村裡年輕人也有願意學的,以我為主吧,也在整理過去的一些曲調和曲目,如果真的把老祖宗這點東西丟了,那真的成了歷史的罪人了。”

(六)大澗道情重要價值

1、大澗道情是我國北方道情的縮影,蘊含著豐富的古文化資訊,是研究民間宗教音樂和戲劇的活化石。它是集文學、表演、音樂、唱腔、歌舞、美術等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的音樂比較古老,基本由五聲階組成,輕快、活潑、開朗、優美。伴奏樂器裡的漁鼓、四塊瓦頗具特色,有粗獷、豪放、低沉的特徵。

2、大澗道情戲唱腔豐富,幾個調調一大套。套套裡頭有彎彎,彎彎裡頭有調調的特徵,襯字虛腔利用得當,避免了襯字虛腔淹沒唱詞的缺陷,曲唱明快熱烈,巧奪天工。

3、大澗道情頗具特色的聲腔和表演藝術,具有中國戲曲形成之初的寫實風格,具有濃郁的晉北鄉土氣息,參演的每一個劇種都有其鮮明的地方風格,每一齣戲都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編輯:李二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