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繽紛展覽接連亮相 展現錦江文化魅力

近日, 多場不同類型的藝術展在錦江區陸續開幕, 無論是浪漫、優雅的青銅藝術作品展, 還是充分融合了現代元素的雕塑裝置展, 抑或是充滿樂趣和可操作性的教學實踐展, 都通過一件件精緻卻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作品呈現出來, 充分展現了錦江區文化藝術的無限魅力。

許燎源藝術博物館

●與青銅邂逅 讓藝術融入生活

3月20日晚, “時間的浮標-許燎源青銅藝術展”暨青銅藝術館開館儀式在錦江區許燎源藝術博物館當代青銅館舉行。 作為著名藝術家許燎源又一重要系列作品的亮相, 本次展覽以“時間的浮標”為主題,

展出了100多件青銅藝術作品, 這樣龐大規模而具有鮮明個人藝術風格的主題青銅藝術大展, 在國內藝術界前所未有。

開幕活動別有新意, 以一段有關青銅發展的視頻帶領觀眾走進青銅的故鄉與歷史, 它被安然投影在場館的外牆上, 新穎而獨特。 之後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 中國第一代電視工作者陳鐸先生出場朗誦了關於青銅主題的散文詩《走不出歷史的青銅不是好青銅》, 裡面有這樣一句話, 讓人印象深刻:“這是藝術家兼生活家許燎源和青銅的一次未曾預期的豔遇, 一次自由浪漫的嬉戲, 一次物感心動的狂歡。 ”隨後, 精心拍攝的紀錄片《我是許燎源》也首次曝光, 讓人眼前一亮。 此外,

活動主辦方還特別邀請了蓮花府邸江智民團隊到場助陣, 藝術正如同一闕散文詩, 和音樂live、紀錄影像照亮了“新青銅時代”的夜空。

自去年12月24日許燎源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吳興明、邱曉林共同發佈頗具創新價值的藝術新維度理論“物感主義宣言”以來, 許燎源用多年來的藝術沉澱和工藝巧思, 以“既是藝術, 也是用具”的創作理念為指導, 創作了這個嶄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系列, 使之在包裝設計、建築空間設計、藝術家居、繪畫、雕塑、文創、生活美學、跨界創意各個方面形成互為照應的完整藝術體系。

●精緻青銅作品 既是藝術也是用具

藝術需要新物感, 而生活要多留些青銅綠意。 在今天, 時代所要求於藝術的不是什麼亙古不變的詩意,

而是在現代性危機的背景下人與物自由關係的重新開啟和出場。 於是, 在這裡, 青銅這種堅硬、冰涼、滄桑、堂皇、威量、宗儀般的材質在新物感的感召下, 進行了鮮活的重組, 它開始彩色、歡愉、輕盈、優雅、豁達甚至自我蘇醒。

“它們不再是舊歲月的拓片, 而是新物感的歡歌。 ”這次大展也標誌著許燎源和“物感主義”藝術理念的真正融合。 這類作品很難重新定義, 它們身上凝聚了時間線性的流淌和與自然融入的原始靈性, 同時和傳統青銅器自帶一股沉穆的貴氣不同, 它們更加體貼、更自由開朗、更野性、更像一個個伴侶:塑造一半, 另外一半, 讓自然去成就。 許燎源告訴筆者:“如同青銅館被命名為‘創造力發生器’一樣,

我們致力於挖掘人與物在非功能關係的自由嬉戲中互動感染的力量, 保護‘物’在被尊重、看護、養育前提下的煥發和開放, 讓物感而不是功能的力量在物與人的自由嬉戲中持續地保持、開新和出場……”

“許燎源的青銅藝術作品, 是將這些老傳統加以煥然一新的新高度開啟, 以青銅為媒介, 將感性、藝術性、親和力和實用性等特性灌輸到作品的創作、製作中, 使之成為能與人產生溫暖關係、溫和照應的器物。 ”一位專程前來參觀的青銅藝術愛好者說道。

藍頂美術館

●全新雕塑理念 帶來多元審美享受

3月18日, 經過精心籌備的“奇點·學術邀請展暨奇點·月會文獻展”在錦江區藍頂美術館舉行, 本次展覽不僅展出了35位元藝術家的雕塑、裝置、影像作品,

還對時長6年的“奇點·月會”活動展開了文獻式的梳理總結和呈現。

來到展廳, 人們可以看到, 各種新穎別致的作品貫穿整個空間, 它們有的附著在牆面, 有的從地面長出, 有的則懸浮於空中, 其中不僅有傳統意義上的雕塑, 更有裝置、影像等形式更為廣泛的作品, 它們以多元的面貌給觀者帶來由遠及近的審美享受。 在文獻展部分則展現了藝術家們在過去幾年中的各種交流活動, 生動的圖文資訊記錄了藝術家們一次次即興對話和講座, 以及國內外不同參與者的往來。

當天, 與展覽平行舉辦的研討會也同樣精彩而備受關注, 出席展覽的藝術家、批評家們積極參與探討, 吸引了眾多學生、市民以及藝術愛好者到場聆聽。 研討會由著名批評家王林主持,討論話題主要針對雕塑的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而展開。大家各抒己見,有人點評了參展的優秀作品,有人對展覽文獻工作展開了分析,有人梳理了雕塑發展的問題和前景,許多人還對持續舉辦的“奇點”系列活動提出了良好的建議,大家都期望這樣一個主題能夠持續和深化,在將來越辦越好,結出更多累累碩果。

據策展人介紹,本次展覽稱得上一次對“泛雕塑”話題的展現和討論,主題“奇點”二字源於宇宙大爆炸理論對時空起點的描述,實則象徵著變幻無窮又勢不可擋的藝術革新。“今天中國雕塑正在經歷跨媒介的轉換時期,其觀念與形式的蛻變也在不斷拓展人們對雕塑的定義,唯獨不變的是永不止息的藝術精神。”策展人鄧樂告訴筆者。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7日,市民可前往參觀。

●零基礎學習 領悟繪畫的獨特魅力

3月19日,“從零開始 ?別樣畫像:小熊老師零基礎繪畫課教學實踐展”在藍頂美術館舉行,作為今年藍頂美術館公共教育活動的“開場秀”,該展覽展示了藍頂藝術學園過去一年來的教學成果。

? 本次展覽中參展作品畫風大膽,設色明豔,許多優秀的作品以面貌迥異的敏銳直覺和濃濃的“畫味”為觀者帶來愉悅的審美體驗。展廳裡不僅有彩色作品,還展示了學員大大小小的速寫本,讓大家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有趣細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稱得上藍頂美術館成立以來年齡跨度最大的、涉及人群最為廣泛的一次展覽,參展人年齡從5、6歲到60多歲不等,並且都為不同的職業身份和家庭背景,涵蓋了“成人興趣班”、“社區公益班”、“教學實驗班”、“設計師專修班”以及“兒童暑期班”。“對我們成年人而言,利用閒暇時間參與課程的最大收穫就是在工作事業之餘找到一種良好的愛好與生活方式。”一位參展人告訴筆者。

為了讓更多觀眾都能體驗到繪畫的快樂,開幕式上還特地舉辦了“神奇的一課”現場體驗活動。由“小熊老師零基礎繪畫課堂”的老師現場授課,吸引了許多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的兒童與成人參與其中,在老師指導下,他們輕鬆而流暢地完成一幅幅線描作品,並從中領會到了線條在繪畫造型中的獨特魅力。

“‘從零開始?別樣畫像:小熊老師零基礎繪畫課教學實踐展’是美術館發揮自身公教職能的外化,是藍頂美術館開展公共教育的一個新起點,體現了藍頂的全新狀態。”本次展覽策展人、藍頂美術館館長金延先生表示。 (王嵐/文)

研討會由著名批評家王林主持,討論話題主要針對雕塑的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而展開。大家各抒己見,有人點評了參展的優秀作品,有人對展覽文獻工作展開了分析,有人梳理了雕塑發展的問題和前景,許多人還對持續舉辦的“奇點”系列活動提出了良好的建議,大家都期望這樣一個主題能夠持續和深化,在將來越辦越好,結出更多累累碩果。

據策展人介紹,本次展覽稱得上一次對“泛雕塑”話題的展現和討論,主題“奇點”二字源於宇宙大爆炸理論對時空起點的描述,實則象徵著變幻無窮又勢不可擋的藝術革新。“今天中國雕塑正在經歷跨媒介的轉換時期,其觀念與形式的蛻變也在不斷拓展人們對雕塑的定義,唯獨不變的是永不止息的藝術精神。”策展人鄧樂告訴筆者。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7日,市民可前往參觀。

●零基礎學習 領悟繪畫的獨特魅力

3月19日,“從零開始 ?別樣畫像:小熊老師零基礎繪畫課教學實踐展”在藍頂美術館舉行,作為今年藍頂美術館公共教育活動的“開場秀”,該展覽展示了藍頂藝術學園過去一年來的教學成果。

? 本次展覽中參展作品畫風大膽,設色明豔,許多優秀的作品以面貌迥異的敏銳直覺和濃濃的“畫味”為觀者帶來愉悅的審美體驗。展廳裡不僅有彩色作品,還展示了學員大大小小的速寫本,讓大家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有趣細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稱得上藍頂美術館成立以來年齡跨度最大的、涉及人群最為廣泛的一次展覽,參展人年齡從5、6歲到60多歲不等,並且都為不同的職業身份和家庭背景,涵蓋了“成人興趣班”、“社區公益班”、“教學實驗班”、“設計師專修班”以及“兒童暑期班”。“對我們成年人而言,利用閒暇時間參與課程的最大收穫就是在工作事業之餘找到一種良好的愛好與生活方式。”一位參展人告訴筆者。

為了讓更多觀眾都能體驗到繪畫的快樂,開幕式上還特地舉辦了“神奇的一課”現場體驗活動。由“小熊老師零基礎繪畫課堂”的老師現場授課,吸引了許多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的兒童與成人參與其中,在老師指導下,他們輕鬆而流暢地完成一幅幅線描作品,並從中領會到了線條在繪畫造型中的獨特魅力。

“‘從零開始?別樣畫像:小熊老師零基礎繪畫課教學實踐展’是美術館發揮自身公教職能的外化,是藍頂美術館開展公共教育的一個新起點,體現了藍頂的全新狀態。”本次展覽策展人、藍頂美術館館長金延先生表示。 (王嵐/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