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不讀這六本書,就別再叫自己“吃貨”了

當我們談論食物, 我們並不在談論食物, 我們在談論生活、談論希望。 因為食物是生活熱情的維繫, 它構成每個日子的節點, 豐富了我們對時辰的認知。 因此對於重視儀式感的我們而言, 食物代表了我們的辛勞所能獲得的犒賞, 味覺也是時空之外永恆的維度。

於是我們關切食物的獲得性與享用時的滿足感。 如果這兩樣東西打了折扣, 人們會憤怒, 不僅生食物的氣, 而且控訴提供食物的公共服務對人的基本需求、生活的基本信仰的不尊重。 我們很容易同情因食物而生氣的人, 因此對於河北涉縣的張某吐槽醫院飯菜價高難吃,

卻“因言獲罪”的事件, 我們不高興了。 (書評君備註一下, 這個事件來龍去脈大致是這樣的:8月19日, 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廣播電視臺報導中提及, 網友發帖吐槽“涉縣新醫院餐廳質差、價貴、量少”, 被公安部門處罰;20日晚上, 邯鄲警方回應, 撤銷原處罰決定, 涉事民警被追責。 )

畢竟“飲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吃的欲望如此原始, 以至於味覺具備了天然正當性, 追求美食成為天賦人權。 人類也圍繞美食構築了江湖, 在其中敘述了追求美好的歷史、寄託了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凝結了對不同文化群體的認同。 就像世界各地眼花繚亂的菜系, 美食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東西。

撰文 | 吳學銳 沈蜜

1

《暴食江湖》

作者:焦桐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12月

世界上大概有兩種人, 第一種是熱愛美食的人, 第二種則是很快就要愛上美食的人。 流連于街頭巷尾, 輾轉於美食勝地, 一天之內吃了15頓飯, 一頓吃了獨自吃了一桌菜肴, 為了美食歡欣鼓舞, 遇到劣廚痛心疾首, 這可算作“吃貨”的極高境界。

吃貨指的不是“大胃王”, 而是秉持“吃貨精神”的那些人。 這些人感情用事, 以口腹之欲作為生活之美妙的詮釋;他們並非骨骼清奇, 只是將人類共有的、對美味的追求加以無限放大。

想到翌日早晨的諸多美味, 就“充滿了幸福感, 含笑地睡著”, 清晨起來的時候, “想起即將面對的魚湯, 心中就綻放著桔梗花”。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繆斯, 但恐怕沒有人會拒絕“美食”這個繆斯。 就像牛羊尋覓鮮嫩的草原, 魚蝦寄居鮮活的水域, 美食就是我們作為生物的本能, 它是引領我們向上的最直觀表達。

“食色, 性也。 ”本性並不會有高低貴賤之分, 因為這都是人們尋找豐足感、打開生活各式各樣可能性的通道。 所以對於美食,

我們大可放心地“暴食”, 當詩人用詩歌讚美生活、樂手用音律讚美生活, 我們自然也可以用味覺讚美生活, 在裡面寄託所有的喜怒哀樂、所有的期待。

2

《雅舍談吃》

作者:梁實秋

版本: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2月

一日三餐, 五味調和, 中國人對於吃這件事, 既講究又隨性。

我們常說人生百味, 飯桌上的一道菜, 盛裝的可不僅僅是幾樣見得到的食材那麼簡單, 這背後, 是每一個上了飯桌的人對於各自情感與記憶的寄託。

梁實秋先生談吃, 那談的可不僅僅是吃。 梁實秋先生說:“中國人饞。 ”這個“饞”字背後, 有食材講究的精細, 有葷素搭配的適宜, 而更多的則是對於美食的本性追求, 隨心真性, 大到時令季候, 小到糖醋鹽醬, 都不能不重視。 醋溜魚、熗青蛤、鍋燒雞、拌鴨掌, 每一道菜, 都能吃出不同的體驗, 舌尖上的味道蔓延到胃裡, 帶來飽腹感的同時也有了一份生活上的滿足感。

“人有富貴貧賤之別, 食當然有精粗之分。 ”食物在某些方面又是社會人情的折射, 梁實秋先生的文字樸實平和, 行文簡約雅致, 於家常閒談中給你帶來一桌饕餮盛宴和人生情味。

3

《惡魔花園:禁忌食物的故事》

作者:(美)斯圖爾德·李·艾倫(Stewart Lee Allen)

譯者:陳小慰/朱天文/葉長纓

版本:新星出版社2008年7月

談了那麼多吃的,現在來看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在西方,關於美食的禁忌,似乎在亞當和夏娃偷嘗伊甸園中的蘋果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聖經中的七宗大罪:淫欲、饕餮、傲慢、懶惰、貪婪、褻瀆、暴怒來分門別類,以睿智的筆觸,介紹歷史上曾經被各種民族與文化視為禁忌的美味,以及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禁忌菜肴如何界定出世界上紛呈百態的文化。飯桌上平淡無奇的菜肴,也許在歷史的進程中曾經一度被視為禁忌,是食物中的惡魔。宗教、民族、性觀念、醫學等都會給某一食物貼上標籤,成為罪惡的象徵。

在作者看來,無論是伊甸園中甘美誘人的蘋果,還是珍貴的美食聖品鵝肝醬,飲食都不過是人類原始本能的享樂,而一旦被加上罪名,背後必然隱藏著驚人的故事。

4

《烹飪、菜肴與階級》

作者:(英)傑克·古迪(Jack Goody)

譯者:王榮欣/沈南山

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吃獨食不是人的本能,因為食物來之不易,需要人們結成團體、通力合作;於是圍繞著“吃”,就形成了社會。我們的飲食與西方的飲食、非洲的飲食天差地別,我們奉為人間美味的食物也許他們避之不及;當遇見跟我們一樣使用筷子、一樣吃食稻米的人,我們難免會有親切感,這就是飲食形成的社會,是人們用以區別“自我與他者”的符號,是人們認同與歸屬感的標誌。

傑克•古迪在這本《烹飪、菜肴與階級》中借用了一個術語“食物方式”來表達這樣一層含義:“一個文化群體共有的對食物的感覺、思考和行為的方式”。

非洲不像其他地區,出現有分化的高級菜肴;羅馬人卻就著烹飪,發展出了自己的“美食學虛榮”;歐洲人喜歡肉食,印度卻嚴厲禁止;中國人奉為珍品燕窩鮑魚,歐美人卻根本不吃……對美味的追求是一種共通的欲望,而對這種欲望的標準卻又複雜得讓人眼花繚亂。

美食不光在不同社會呈現出橫向的不同,也在社會內部表現出縱向的等級差。比如中國人的飲食,歷史上有著平民與宮廷的區分,一個是粗茶淡飯,另一個卻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宮廷飲食調度,需要禮部全權負責。印度人也根據種姓制度發展出宜忌各異的飲食,就餐行為也被等級所拘束。可以說,美食也是一種秩序的表徵,食材的珍貴與否、烹飪的精細程度都傳達著權力關係。

5

《飲食人類學:漫話有關食物的權力和影響力》

作者:(美)西敏司

譯者:林為正

版本:三輝圖書/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8月

“入口的食物,都包含了吃下它的人的種種過去。”其實也不光是過去,入口的食物,包含了一切。無怪乎西方人說:“人如其食”。

食物是一種影響力,可口可樂借助戰爭而流行起來,甚至成為了美國的符號,以至於士兵們堅信,自己是為了保衛喝可口可樂的權利而戰。美味也是自由,加勒比地區的奴隸為主人製作海菜,烹製食物時奴隸可以發揮自主性,他們怎麼做,主人就怎麼吃。在食物上,依附關係被扭轉,自由也具備了“味覺自由”的意涵。

食物還是進步的折射,往昔西方人吃甜,多用蜂蜜,這是一種自然狀態的產品;而蔗糖的出現,取代了蜂蜜作為甜味劑的地位,象徵著農業文明向工業時代的更替。食物也是人類矛盾性的體現,當人們追求“食品安全”,究竟是追求什麼?是未經工業程式的純天然,還是經人類行為干預的食品淨化?

飲食作為人類維持生命體征的基本需求,深深嵌入人類生活裡。我們用味覺的酸甜苦辣來表達生活的況味,也用烹調和火候來比喻人生的哲學。政治、經濟、文化,甚至戰爭,都被我們濃縮到餐桌上,下一次享用美味的時候,也許你能品出更複雜的味道。

6

《追問膳食:食品哲學與倫理學》

作者:(荷)蜜雪兒·科爾薩斯(Michiel Korthals)

譯者:李建軍/李苗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

食物背後既有人生百態、禁忌故事,也有社會階級與權力的濃縮表現,書評君介紹的這最後一本書就是在更廣泛的專業領域來一一解讀食品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食物具有怎樣的美學、社會、文化和道德功能?倫理學與政治學視角下的食品又會面臨怎樣的倫理困境?食品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是什麼?當食品生產體系開始全球化後,我們又會面臨怎樣的風險和危機?尤其是對轉基因食品和功能食品、營養和基因組學等問題的討論,不僅有助於讀者系統理解食品倫理學這一新興的應用倫理學領域的思想,而且對公眾日益關注的食品安全和轉基因食品的公共治理也能提供一定的理論參照。

食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與食品生產和消費相關的一些重要的哲學和倫理學問題進行思考,看似高深,實則必要。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可以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於家常閒談中給你帶來一桌饕餮盛宴和人生情味。

3

《惡魔花園:禁忌食物的故事》

作者:(美)斯圖爾德·李·艾倫(Stewart Lee Allen)

譯者:陳小慰/朱天文/葉長纓

版本:新星出版社2008年7月

談了那麼多吃的,現在來看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在西方,關於美食的禁忌,似乎在亞當和夏娃偷嘗伊甸園中的蘋果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聖經中的七宗大罪:淫欲、饕餮、傲慢、懶惰、貪婪、褻瀆、暴怒來分門別類,以睿智的筆觸,介紹歷史上曾經被各種民族與文化視為禁忌的美味,以及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禁忌菜肴如何界定出世界上紛呈百態的文化。飯桌上平淡無奇的菜肴,也許在歷史的進程中曾經一度被視為禁忌,是食物中的惡魔。宗教、民族、性觀念、醫學等都會給某一食物貼上標籤,成為罪惡的象徵。

在作者看來,無論是伊甸園中甘美誘人的蘋果,還是珍貴的美食聖品鵝肝醬,飲食都不過是人類原始本能的享樂,而一旦被加上罪名,背後必然隱藏著驚人的故事。

4

《烹飪、菜肴與階級》

作者:(英)傑克·古迪(Jack Goody)

譯者:王榮欣/沈南山

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吃獨食不是人的本能,因為食物來之不易,需要人們結成團體、通力合作;於是圍繞著“吃”,就形成了社會。我們的飲食與西方的飲食、非洲的飲食天差地別,我們奉為人間美味的食物也許他們避之不及;當遇見跟我們一樣使用筷子、一樣吃食稻米的人,我們難免會有親切感,這就是飲食形成的社會,是人們用以區別“自我與他者”的符號,是人們認同與歸屬感的標誌。

傑克•古迪在這本《烹飪、菜肴與階級》中借用了一個術語“食物方式”來表達這樣一層含義:“一個文化群體共有的對食物的感覺、思考和行為的方式”。

非洲不像其他地區,出現有分化的高級菜肴;羅馬人卻就著烹飪,發展出了自己的“美食學虛榮”;歐洲人喜歡肉食,印度卻嚴厲禁止;中國人奉為珍品燕窩鮑魚,歐美人卻根本不吃……對美味的追求是一種共通的欲望,而對這種欲望的標準卻又複雜得讓人眼花繚亂。

美食不光在不同社會呈現出橫向的不同,也在社會內部表現出縱向的等級差。比如中國人的飲食,歷史上有著平民與宮廷的區分,一個是粗茶淡飯,另一個卻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宮廷飲食調度,需要禮部全權負責。印度人也根據種姓制度發展出宜忌各異的飲食,就餐行為也被等級所拘束。可以說,美食也是一種秩序的表徵,食材的珍貴與否、烹飪的精細程度都傳達著權力關係。

5

《飲食人類學:漫話有關食物的權力和影響力》

作者:(美)西敏司

譯者:林為正

版本:三輝圖書/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8月

“入口的食物,都包含了吃下它的人的種種過去。”其實也不光是過去,入口的食物,包含了一切。無怪乎西方人說:“人如其食”。

食物是一種影響力,可口可樂借助戰爭而流行起來,甚至成為了美國的符號,以至於士兵們堅信,自己是為了保衛喝可口可樂的權利而戰。美味也是自由,加勒比地區的奴隸為主人製作海菜,烹製食物時奴隸可以發揮自主性,他們怎麼做,主人就怎麼吃。在食物上,依附關係被扭轉,自由也具備了“味覺自由”的意涵。

食物還是進步的折射,往昔西方人吃甜,多用蜂蜜,這是一種自然狀態的產品;而蔗糖的出現,取代了蜂蜜作為甜味劑的地位,象徵著農業文明向工業時代的更替。食物也是人類矛盾性的體現,當人們追求“食品安全”,究竟是追求什麼?是未經工業程式的純天然,還是經人類行為干預的食品淨化?

飲食作為人類維持生命體征的基本需求,深深嵌入人類生活裡。我們用味覺的酸甜苦辣來表達生活的況味,也用烹調和火候來比喻人生的哲學。政治、經濟、文化,甚至戰爭,都被我們濃縮到餐桌上,下一次享用美味的時候,也許你能品出更複雜的味道。

6

《追問膳食:食品哲學與倫理學》

作者:(荷)蜜雪兒·科爾薩斯(Michiel Korthals)

譯者:李建軍/李苗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

食物背後既有人生百態、禁忌故事,也有社會階級與權力的濃縮表現,書評君介紹的這最後一本書就是在更廣泛的專業領域來一一解讀食品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食物具有怎樣的美學、社會、文化和道德功能?倫理學與政治學視角下的食品又會面臨怎樣的倫理困境?食品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是什麼?當食品生產體系開始全球化後,我們又會面臨怎樣的風險和危機?尤其是對轉基因食品和功能食品、營養和基因組學等問題的討論,不僅有助於讀者系統理解食品倫理學這一新興的應用倫理學領域的思想,而且對公眾日益關注的食品安全和轉基因食品的公共治理也能提供一定的理論參照。

食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與食品生產和消費相關的一些重要的哲學和倫理學問題進行思考,看似高深,實則必要。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可以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