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李子勤:音樂教育不拼價格 只談價值

圖 井田商學院

李子勤, 80後CEO,卡樂琴行創始人。

卡樂琴行創始人 李子勤

1985年出生的李子勤是土生土長的小欖人。 平日一頭精神的短髮,

休閒簡單的穿著, 讓32歲的他顯得特別陽光自信, 交流中樂觀的笑容更是讓人覺得這個琴行老闆和許多傳統意義上的經營者有著很多不一樣的特質。

過去, 作為最早一批從專業樂隊走出來的爵士鼓手, 李子勤教出來的學生數不勝數, 遍佈中山大大小小的校園, 已然是眾多90後鼓手眼中的“老前輩”。 創辦卡樂琴行後, 他又多了一個身份, 也就是我們口中的“李總”。 從一個普通的音樂老師到琴行CEO, 李子勤花了十年的時間。 說起創業, 李子勤和許多年輕者一樣, 有點誤打誤撞。

意外插曲 迷上爵士鼓

“如果大學那年我沒有學爵士鼓, 或許就沒有今天的卡樂。 ”李子勤回憶時說。

2004年9月, 李子勤帶著行李箱和他的音樂夢, 來到肇慶音樂學院報到。

走進宿舍, 迎面而來就是一位在床上彈唱吉他的同學。 幾天深入瞭解後, 李子勤驚訝地發現這個宿舍其實“臥虎藏龍”。 “我們宿舍總共有10個人, 有的已經彈了電吉他近十年了, 出過專輯、開過專場活動。 ”後來有室友建議, 既然大家各有所長, 倒不如一起組個樂隊, 只是缺少一個爵士鼓手, 室友們都一致認為李子勤是不錯的人選。

但以當時的條件, 學習爵士鼓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為了學鼓, 李子勤花盡心思。 學校缺乏這方面的專業老師和配套設施, 隊友的水準本來就很專業, 要趕上他們的表演排期, 意味著李子勤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朋友的介紹下, 他找到了肇慶當地一位60歲的知名爵士鼓老師,

開始拜師學藝。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沒有爵士鼓怎麼辦?十幾年前, 一套稍微好一點的鼓都要四、五千。 對於李子勤來說, 這並不是一個小數目。 李子勤把心一橫, 從家裡給的學費中拿出一半, 買了一套二手Tama爵士鼓。 沒有練習場地, 他就到學校附近的村裡租了一間小房子, 用伙食費抵押租金, 不分晝夜地練習。 這一練就是兩年多, 那段日子裡, 他一邊貸款上學, 一邊專心練鼓。

大四那年, 李子勤和幾位隊友共同舉辦了一場搖滾樂畢業專場。 在二十多平方的琴房裡, 早上寫譜子、下午練球、晚上八點準時排練, 這是他維持了五個月的作息安排。 李子勤至今仍然清晰記得, 正式登臺表演那一天下著暴雨, 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台下的熱情。

觀眾能夠感受到, 當李子勤敲響密集的爵士鼓, 吉他和貝斯手撥起生命的大和絃, 主唱發出的一聲聲嘶吼, 這一切通過舞臺兩側的大功率音響放大後, 搖滾樂毫無保留地在每個人的心中綻放, 同時也給李子勤的大學生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李子勤與吳紫軒學員合照

退下舞臺 走向音樂教育

畢業後的一年, 一心想成為職業樂手的李子勤意外地收到一所學校拋來的“繡球”。 這是一份許多音樂人都羡慕的工作, 但是, “不想過一眼看到頭的生活”, 李子勤婉拒了對方。

2010年, 李子勤回到家鄉中山小欖, 四處視察音樂培訓市場。 當時在許多人看來, 學音樂只不過是學一門手藝。 音樂藝術培訓市場形成了以民樂、管弦樂、舞蹈“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近幾年, 隨著教育觀念的改變,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注重孩子的藝術修養。 老牌琴行在這三方面早已經掠去大片市場, 唯獨打擊樂方面, 依然是一片空白。 李子勤的眼睛為之一亮。 2010年年底, 李子勤在人民公園一個十平米的場地, 開始了他的爵士鼓教學的工作。

就這樣,李子勤離開鎂光燈環繞的舞臺,踏上了一個充滿未知的旅途。

“其實,我也算是創業者中比較幸運的一位。”李子勤說。原來,這十平米的地方是當地政府文化中心的負責人免費提供給李子勤的,樓上樓下經營著各類少兒培訓。有貴人相助,無需大成本的支出,加上好的地理位置和教學氛圍,很快李子勤便收到了他第一個學生。在連帶效應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帶著孩子來到這間小小的琴房裡詢問爵士鼓課程,琴房也逐漸從10平方擴展到100多平方。為了讓學生平時可以過來練習,李子勤還特意向家裡人借了3萬塊,購置了6套全新的爵士鼓。

但生源愈是暴增,掣肘的制約作用就愈加凸顯。

當年教培行業以“一對一”傳統教學方式為主,隨著學生不斷增加,李子勤個人的教學時間有限,開始變得力不從心:“我一個人帶60個學生,每一天的教學安排都是滿的。為了給學生上課,我幾乎沒有私人時間。學生累,我也累。” 於是,李子勤在爵士鼓課程中引入“集體課”這一教學機制。在當地的同行看來,這種教學方式鋌而走險,至少在打擊樂教學裡是聞所未聞的。但機會總是垂青于那些天生敢冒風險,富有創造力的人。李子勤發現,集體課教學不僅讓老師在教學工作量不堪重負的窘境中解放出來,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在這段時間裡,李子勤強烈地感受到音樂教培行業亟待成長的需求,私塾式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跟不上行業的發展。

卡樂琴行舊址

股權結構下的經營危機

2014年底,李子勤的一位朋友——樂隊的吉他手給打來了一通電話,說想回廣東創業。憑藉多年的交情,李子勤將創辦琴行的想法告訴了朋友,兩人一拍即合,決定要“幹一票大的”。

接下來,李子勤和朋友在小欖基頭路租了一棟樓房:一樓用作招生,三樓用作音樂教學。兩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意氣風發地把卡樂琴行給辦了起來。李子勤負責爵士鼓教學,朋友負責吉他培訓,還請了一位前臺負責店面管理。這對可以稱得上是絕配的黃金搭檔,描繪著卡樂琴行的發展藍圖。

這段看似非常融洽的合作關係,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顆“深水炸彈”——五五分的股權制。

對於聯合創始人來說,五五分無疑是最糟糕的做法。提及當初為什麼要選擇這種股權模式,李子勤坦言:“創業初期從理念到核心價值,再到未來的發展計畫,不管什麼問題,我們都能達成一致,生活多美好啊。所以,我們決定股權五五分,利潤對半分。公平之餘也沒有任何問題。開辦琴行不只是為了賺錢,更多的是實現大家共同的音樂夢想。”一旦涉及到經營管理,問題就來了。正如打仗需要統一發號施令,公司經營發展也必須有一個主調在引領。當牽涉到卡樂的重大決策和執行時,往往因為兩個人的觀點差異,老師們對於教學方針的落實就會猶豫不定,好的決策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

除了管理上出現的各種難題,令李子勤感到頭疼的還有收支帳本。“經營卡樂琴行的第一年,基本上沒有賺錢。”李子勤直言。由於前期的投入不足,後期不斷輸血解困,琴行的經營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理想很豐滿,但現實總是那麼骨感。在種種壓力之下,2016年開春,承受不住經營壓力的合夥人最終還是選擇離開。

創辦卡樂琴行的這一年,李子勤興奮過、焦慮過、迷茫過、痛苦過。但“拆夥”並非壞事,有了成敗的經驗,是時候認真思考卡樂琴行的經營模式了。

“其實,家庭作坊式經營是一種不成規模的表現,一切都沒有標準,以隨性發展為主。要讓卡樂琴行有一個長遠的發展,必須建立雙贏的合作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內部管理上,李子勤狠抓教學品質和管理制度。而對於股權分配,李子勤直言:“在卡樂,只要你有夢想,有能力,我們就捨得分股份。以前我想的是怎樣實現自己的夢想,但現在我要做的,是如何實現別人的夢想。”看似簡單的話語,背後隱藏的是與眾不同的胸襟與氣度,這也正是將來卡樂走連鎖發展之路最可貴的力量。

這一次,他親自掛帥,獨挑卡樂的發展大旗。

卡樂琴行新址

一個認真做口碑的“特例”

剛遭遇了經營陣痛的李子勤,有種劫後餘生的慶倖和清醒,但也絲毫不敢大意。在浮躁的市場環境下,各琴行大聲吆喝各自的賣點,唯獨卡樂是一個例外。相比其他機構挖空心思去研究招生技巧,卡樂更願意撣去浮塵,扎扎實實地打造口碑。他一直堅信:教育是一項良心工程,只要你真心對待學生和家長,他們會回報你更多。

如何打造口碑?李子勤自有一套“秘訣”。

首先,從老師的招聘開始抓起。除了對老師的專業能力有嚴格的要求以外,李子勤還特別注重老師的教學心態。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李子勤,琴行需要的是音樂老師,而不是音樂人。為什麼要把這兩者區分開來?他認為:音樂人的興奮點往往只在表演上,但卡樂需要的是切切實實為孩子著想的音樂老師。其次,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也是重要一環。老師和家長作為學生成長過程的“見證者”,必須做到緊密溝通、互相配合,才能和諧施教。在卡樂琴行,每位元老師課程結束後都會針對孩子在樂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回饋。這種回饋不僅更新了家長對音樂培訓教育的認識,更能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贏得家長的認同感。自然而然地,家長也會自發地成為琴行品牌的傳播者。另外,卡樂還為學生們錄製階段性學習視頻,記下孩子的成長點滴。通過家長和學生的分享轉發,增加琴行的曝光度。

卡樂學員 陳文朗

俗語有說:金杯銀盃不如家長的口碑,千好萬好不如學生說好。當下,音樂培訓行業由於地域競爭性強、市場策略缺失等問題,不少機構已經陷入市場招生難的瓶頸,甚至初現倒閉潮。大浪淘沙金自留。七年來,卡樂琴行一直致力於樹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從默默無聞發展成為音樂教育培訓的行業翹楚。而這背後離不開家長和學生們的信任和支持,也體現了李子勤和教學團隊對音樂教育事業的專注和認真。

事實上,與其強制灌輸品牌知名度,倒不如憑藉強硬的服務和教學在消費群體中換取良好口碑,這才是琴行經營的制勝之法。

這裡賣的是“成長方案”

李子勤大膽地預言:未來的教育培訓產品,不再是單一的課程,而是構建孩子成長的方案。當然,這並非一廂情願地猜測,而是有憑有據的推論,背後體現的是一位琴行經營者思維的深度。

“在家長的角度看來,他們的需求和以往已經大有不同。過去,家長把生活當作競技場,都希望孩子將來有一個‘標配人生’。現在,家長更關心孩子能否找到自己的精神緯度,健康快樂地成長,並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優於他人。”李子勤說。另一方面,從老師的特殊職業性質看來,教師的天職就是要教書育人。學音樂固然重要,學會做人尤為可貴。如果老師所教出來的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觀,缺乏榮辱心、責任心,僅僅是把鼓打得很厲害,那將是教育上的失敗。李子勤還向筆者,卡樂後期將會增設禮儀課或者其他多樣化的成長課程。他希望,每一個從卡樂走出去的孩子都能心懷夢想,成為社會中的優秀人才。而不是沒有夢想、丟失痛覺、不知趣味的“生活工藝品”。

尤克裡裡集體課

除此之外,卡樂琴行還是業界裡設立年費項目的先行者。

相比大部分按照課時收費的琴行,年費往往會令許多學員望而卻步,這無疑增加琴行運營的風險。這也讓人不禁要問,卡樂琴行有怎樣的底氣,敢於收年費?“收年費,無論學員、家長、還是老師,能讓他們有一個看得見的未來。”李子勤表示,“交年費有點像拍拖,如果我跟你的關係不明確,一周分一次手,你覺得這段感情如何?但是穩定了,我們就會設想未來,想結婚。年費就是這個感覺。”這也是為“成長方案”設一份保障。

嬰兒從爬到走,再到跑,必須一步一步來,這就需要時間,音樂教育也是如此。相比單買課時和季度收費,年費項目能讓老師為學員制定教學計畫。否則,學員這次來上課,老師都不知道下次還能不能見到,教學計畫從何談起?為孩子量身定做了“成長方案”,但缺乏家長和學生的配合與執行,最終還不是“紙上談兵”?當然,這並不是一蹴而就。除了年費項目,家長還可以通過體驗課和季度課,來進一步瞭解孩子的興趣,為孩子選擇最喜愛的樂器門類。

場景化體驗 締造情感連結

過去七年,低齡化的音樂教培市場催生了一系列私塾式、家庭作坊式的中小型培訓機構,卡樂也在當時應運而生。七年的市場洗禮中,通過教學優化、服務升級、口碑傳播,卡樂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認可,在紅海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但李子勤並沒有因此而閑下來,而悄悄地開始新一輪佈局。2017年,卡樂遷移新址,並開創音樂分享空間、茶點區,將生活元素融入音樂教學,讓生活場景傳遞音樂文化。

在同行看來,把音樂體驗場景化,這是一件“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

音樂分享空間

“傳統的音樂培訓機構,他們做的僅僅是教學。家長也只是把孩子放在琴行就算了,但我們希望通過音樂分享空間、下午茶等候區,營造音樂場景,邀請家長一起過來體驗,和孩子共同成長。”李子勤說道。

卡樂的特色之處,在於它把音樂培訓課程賣成了一個文化符號、一種生活方式。

如今,當你走進卡樂琴行,看上去還是個小男孩的學員,聊起音樂、聊到演奏技巧卻頭頭是道。這並不奇怪——卡樂除了教學,還特別注重學員對音樂的認知。但比起技藝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從學生身上明顯地感受到他們對音樂、對生活的無比熱愛,以及對卡樂的認同。在可見可感的教學、服務、環境背後,體現的正是卡樂的“隱形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來自于卡樂“夢想杯”紙條上所寫的:人因夢想而偉大,因拼搏而精彩。

卡樂“夢想杯”

從文化角度來看,一個場景的隱性價值應該是從文化想像開始的。譬如,人們在喝咖啡的時候,50%是味道,30%是對文化的想像,20%是對某種價值觀的追求。同樣在卡樂琴行,音樂教學理所當然是其中的核心,但通過多元、開放的音樂環境塑造學生的音樂文化價值觀亦同等重要。另一方面,在寬敞明亮的音樂分享空間,純白色可拼接的餐桌,帶有曲線美的沙發,既可以開辦生日派對,也可以找個安靜的角落喝一杯英式下午茶。在這個缺乏理想和精神寄託的年代,卡樂更要打造一種美好生活方式,以此營造溫暖、文藝、富有情調的音樂氛圍,與消費者建立情感上的聯繫,讓卡樂成為都市人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的理想綠洲。用李子勤的話來說就是: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應有音樂和遠方。

生日派對現場

回顧十年的創業歷程,李子勤感歎:“創業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好玩,腦海裡需要一條清晰的發展規劃,更不能輕易模仿別人。”在未來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幾年裡,教育行業中的巨頭會依舊偉大,但是卻無法阻擋顛覆者出現和奇跡再次產生。李子勤的棋子正一個個落地,在音樂教培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作者:羅健萍。本文為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開始了他的爵士鼓教學的工作。

就這樣,李子勤離開鎂光燈環繞的舞臺,踏上了一個充滿未知的旅途。

“其實,我也算是創業者中比較幸運的一位。”李子勤說。原來,這十平米的地方是當地政府文化中心的負責人免費提供給李子勤的,樓上樓下經營著各類少兒培訓。有貴人相助,無需大成本的支出,加上好的地理位置和教學氛圍,很快李子勤便收到了他第一個學生。在連帶效應下,越來越多的家長帶著孩子來到這間小小的琴房裡詢問爵士鼓課程,琴房也逐漸從10平方擴展到100多平方。為了讓學生平時可以過來練習,李子勤還特意向家裡人借了3萬塊,購置了6套全新的爵士鼓。

但生源愈是暴增,掣肘的制約作用就愈加凸顯。

當年教培行業以“一對一”傳統教學方式為主,隨著學生不斷增加,李子勤個人的教學時間有限,開始變得力不從心:“我一個人帶60個學生,每一天的教學安排都是滿的。為了給學生上課,我幾乎沒有私人時間。學生累,我也累。” 於是,李子勤在爵士鼓課程中引入“集體課”這一教學機制。在當地的同行看來,這種教學方式鋌而走險,至少在打擊樂教學裡是聞所未聞的。但機會總是垂青于那些天生敢冒風險,富有創造力的人。李子勤發現,集體課教學不僅讓老師在教學工作量不堪重負的窘境中解放出來,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在這段時間裡,李子勤強烈地感受到音樂教培行業亟待成長的需求,私塾式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跟不上行業的發展。

卡樂琴行舊址

股權結構下的經營危機

2014年底,李子勤的一位朋友——樂隊的吉他手給打來了一通電話,說想回廣東創業。憑藉多年的交情,李子勤將創辦琴行的想法告訴了朋友,兩人一拍即合,決定要“幹一票大的”。

接下來,李子勤和朋友在小欖基頭路租了一棟樓房:一樓用作招生,三樓用作音樂教學。兩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意氣風發地把卡樂琴行給辦了起來。李子勤負責爵士鼓教學,朋友負責吉他培訓,還請了一位前臺負責店面管理。這對可以稱得上是絕配的黃金搭檔,描繪著卡樂琴行的發展藍圖。

這段看似非常融洽的合作關係,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顆“深水炸彈”——五五分的股權制。

對於聯合創始人來說,五五分無疑是最糟糕的做法。提及當初為什麼要選擇這種股權模式,李子勤坦言:“創業初期從理念到核心價值,再到未來的發展計畫,不管什麼問題,我們都能達成一致,生活多美好啊。所以,我們決定股權五五分,利潤對半分。公平之餘也沒有任何問題。開辦琴行不只是為了賺錢,更多的是實現大家共同的音樂夢想。”一旦涉及到經營管理,問題就來了。正如打仗需要統一發號施令,公司經營發展也必須有一個主調在引領。當牽涉到卡樂的重大決策和執行時,往往因為兩個人的觀點差異,老師們對於教學方針的落實就會猶豫不定,好的決策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

除了管理上出現的各種難題,令李子勤感到頭疼的還有收支帳本。“經營卡樂琴行的第一年,基本上沒有賺錢。”李子勤直言。由於前期的投入不足,後期不斷輸血解困,琴行的經營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理想很豐滿,但現實總是那麼骨感。在種種壓力之下,2016年開春,承受不住經營壓力的合夥人最終還是選擇離開。

創辦卡樂琴行的這一年,李子勤興奮過、焦慮過、迷茫過、痛苦過。但“拆夥”並非壞事,有了成敗的經驗,是時候認真思考卡樂琴行的經營模式了。

“其實,家庭作坊式經營是一種不成規模的表現,一切都沒有標準,以隨性發展為主。要讓卡樂琴行有一個長遠的發展,必須建立雙贏的合作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內部管理上,李子勤狠抓教學品質和管理制度。而對於股權分配,李子勤直言:“在卡樂,只要你有夢想,有能力,我們就捨得分股份。以前我想的是怎樣實現自己的夢想,但現在我要做的,是如何實現別人的夢想。”看似簡單的話語,背後隱藏的是與眾不同的胸襟與氣度,這也正是將來卡樂走連鎖發展之路最可貴的力量。

這一次,他親自掛帥,獨挑卡樂的發展大旗。

卡樂琴行新址

一個認真做口碑的“特例”

剛遭遇了經營陣痛的李子勤,有種劫後餘生的慶倖和清醒,但也絲毫不敢大意。在浮躁的市場環境下,各琴行大聲吆喝各自的賣點,唯獨卡樂是一個例外。相比其他機構挖空心思去研究招生技巧,卡樂更願意撣去浮塵,扎扎實實地打造口碑。他一直堅信:教育是一項良心工程,只要你真心對待學生和家長,他們會回報你更多。

如何打造口碑?李子勤自有一套“秘訣”。

首先,從老師的招聘開始抓起。除了對老師的專業能力有嚴格的要求以外,李子勤還特別注重老師的教學心態。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李子勤,琴行需要的是音樂老師,而不是音樂人。為什麼要把這兩者區分開來?他認為:音樂人的興奮點往往只在表演上,但卡樂需要的是切切實實為孩子著想的音樂老師。其次,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有效溝通也是重要一環。老師和家長作為學生成長過程的“見證者”,必須做到緊密溝通、互相配合,才能和諧施教。在卡樂琴行,每位元老師課程結束後都會針對孩子在樂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回饋。這種回饋不僅更新了家長對音樂培訓教育的認識,更能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贏得家長的認同感。自然而然地,家長也會自發地成為琴行品牌的傳播者。另外,卡樂還為學生們錄製階段性學習視頻,記下孩子的成長點滴。通過家長和學生的分享轉發,增加琴行的曝光度。

卡樂學員 陳文朗

俗語有說:金杯銀盃不如家長的口碑,千好萬好不如學生說好。當下,音樂培訓行業由於地域競爭性強、市場策略缺失等問題,不少機構已經陷入市場招生難的瓶頸,甚至初現倒閉潮。大浪淘沙金自留。七年來,卡樂琴行一直致力於樹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從默默無聞發展成為音樂教育培訓的行業翹楚。而這背後離不開家長和學生們的信任和支持,也體現了李子勤和教學團隊對音樂教育事業的專注和認真。

事實上,與其強制灌輸品牌知名度,倒不如憑藉強硬的服務和教學在消費群體中換取良好口碑,這才是琴行經營的制勝之法。

這裡賣的是“成長方案”

李子勤大膽地預言:未來的教育培訓產品,不再是單一的課程,而是構建孩子成長的方案。當然,這並非一廂情願地猜測,而是有憑有據的推論,背後體現的是一位琴行經營者思維的深度。

“在家長的角度看來,他們的需求和以往已經大有不同。過去,家長把生活當作競技場,都希望孩子將來有一個‘標配人生’。現在,家長更關心孩子能否找到自己的精神緯度,健康快樂地成長,並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優於他人。”李子勤說。另一方面,從老師的特殊職業性質看來,教師的天職就是要教書育人。學音樂固然重要,學會做人尤為可貴。如果老師所教出來的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觀,缺乏榮辱心、責任心,僅僅是把鼓打得很厲害,那將是教育上的失敗。李子勤還向筆者,卡樂後期將會增設禮儀課或者其他多樣化的成長課程。他希望,每一個從卡樂走出去的孩子都能心懷夢想,成為社會中的優秀人才。而不是沒有夢想、丟失痛覺、不知趣味的“生活工藝品”。

尤克裡裡集體課

除此之外,卡樂琴行還是業界裡設立年費項目的先行者。

相比大部分按照課時收費的琴行,年費往往會令許多學員望而卻步,這無疑增加琴行運營的風險。這也讓人不禁要問,卡樂琴行有怎樣的底氣,敢於收年費?“收年費,無論學員、家長、還是老師,能讓他們有一個看得見的未來。”李子勤表示,“交年費有點像拍拖,如果我跟你的關係不明確,一周分一次手,你覺得這段感情如何?但是穩定了,我們就會設想未來,想結婚。年費就是這個感覺。”這也是為“成長方案”設一份保障。

嬰兒從爬到走,再到跑,必須一步一步來,這就需要時間,音樂教育也是如此。相比單買課時和季度收費,年費項目能讓老師為學員制定教學計畫。否則,學員這次來上課,老師都不知道下次還能不能見到,教學計畫從何談起?為孩子量身定做了“成長方案”,但缺乏家長和學生的配合與執行,最終還不是“紙上談兵”?當然,這並不是一蹴而就。除了年費項目,家長還可以通過體驗課和季度課,來進一步瞭解孩子的興趣,為孩子選擇最喜愛的樂器門類。

場景化體驗 締造情感連結

過去七年,低齡化的音樂教培市場催生了一系列私塾式、家庭作坊式的中小型培訓機構,卡樂也在當時應運而生。七年的市場洗禮中,通過教學優化、服務升級、口碑傳播,卡樂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認可,在紅海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但李子勤並沒有因此而閑下來,而悄悄地開始新一輪佈局。2017年,卡樂遷移新址,並開創音樂分享空間、茶點區,將生活元素融入音樂教學,讓生活場景傳遞音樂文化。

在同行看來,把音樂體驗場景化,這是一件“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

音樂分享空間

“傳統的音樂培訓機構,他們做的僅僅是教學。家長也只是把孩子放在琴行就算了,但我們希望通過音樂分享空間、下午茶等候區,營造音樂場景,邀請家長一起過來體驗,和孩子共同成長。”李子勤說道。

卡樂的特色之處,在於它把音樂培訓課程賣成了一個文化符號、一種生活方式。

如今,當你走進卡樂琴行,看上去還是個小男孩的學員,聊起音樂、聊到演奏技巧卻頭頭是道。這並不奇怪——卡樂除了教學,還特別注重學員對音樂的認知。但比起技藝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從學生身上明顯地感受到他們對音樂、對生活的無比熱愛,以及對卡樂的認同。在可見可感的教學、服務、環境背後,體現的正是卡樂的“隱形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來自于卡樂“夢想杯”紙條上所寫的:人因夢想而偉大,因拼搏而精彩。

卡樂“夢想杯”

從文化角度來看,一個場景的隱性價值應該是從文化想像開始的。譬如,人們在喝咖啡的時候,50%是味道,30%是對文化的想像,20%是對某種價值觀的追求。同樣在卡樂琴行,音樂教學理所當然是其中的核心,但通過多元、開放的音樂環境塑造學生的音樂文化價值觀亦同等重要。另一方面,在寬敞明亮的音樂分享空間,純白色可拼接的餐桌,帶有曲線美的沙發,既可以開辦生日派對,也可以找個安靜的角落喝一杯英式下午茶。在這個缺乏理想和精神寄託的年代,卡樂更要打造一種美好生活方式,以此營造溫暖、文藝、富有情調的音樂氛圍,與消費者建立情感上的聯繫,讓卡樂成為都市人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的理想綠洲。用李子勤的話來說就是: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應有音樂和遠方。

生日派對現場

回顧十年的創業歷程,李子勤感歎:“創業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好玩,腦海裡需要一條清晰的發展規劃,更不能輕易模仿別人。”在未來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幾年裡,教育行業中的巨頭會依舊偉大,但是卻無法阻擋顛覆者出現和奇跡再次產生。李子勤的棋子正一個個落地,在音樂教培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作者:羅健萍。本文為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